•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甦醒的記憶 古老的認同

第二節 當感恩祭與傳統相遇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第二節 當感恩祭與傳統相遇

祭儀行動不僅是曾經失去的傳統再次展現,並也在展現傳統的在建構中,

受到各村落家族、參與祭典活動的不同團體,以及行政體系的共同運作下,

使得祭典建構對族群社會相對產生了調動效應,而在村落族群的宗教信仰 上,也滲入了新的元素。事實上,祭儀行動本身也超越了歷史時間的侷限。

(旮日羿・吉宏,2014:260)

1999 年花蓮縣秀林鄉萬榮村舉辦了「祖靈祭」後,緊接著在 1999 年 12 月 31 日及 2000 年 1 月 1 日,秀林鄉公所舉辦了由全鄉共同參與的「原住民賽德 克族─Truku 群文化系列活動」。邱韻芳對照了 1999 年在萬榮舉辦的「祖靈祭」

的活動手冊,發現此次刻意避開「祖靈祭」此詞彙,改以太魯閣語「Mgay Bari」

表達;其次是前者祖靈祭所祭拜的對象是祖靈,而本次活動Mgay Bari 儀式中,

祭司在祭文里呼喊:「Utux Tmninun,編織宇宙萬物的神」,而後是 Truku 的神、

祖先的神,認為本次的祭典活動,刻意避開了祖靈的概念。(邱韻芳,2013:210)

自2004 年太魯閣族成功正名後,自二十世紀末延續的太魯閣族祖靈祭典文 化祭儀活動,更名為「感恩祭 Mgay bari」,其祭典意義為對祖靈賜與農作物豐收 而感恩,說明感恩祭典是為了還原祖先傳統宗教信仰對 Utux Tminun(造物者)

的賜福與保佑及感謝,並祈求明年神靈給我們更多的獵物及農作物豐收。Utux Tminun 的原意融合了族群編織創造的概念,指涉編織的神,也就是造物者的概 念。」Utux Tminun 就是指「編織這個世界的靈」。

由太魯閣族文化推動協會主辦,秀林鄉公所指導的2007 年「太魯閣族文化 活動祭儀說明會」,由時任太魯閣族自治推動委員會主委李季順,及長老教會的 金清山牧師、吉洛・哈簍克牧師及許通益牧師共同負責擔任講師,於秀林鄉各村 一連舉辦為期一個月,一連九場的說明會,主要希望讓族人確實的認識太魯閣族 的重要祭典,解說有關Mgay bari 祭典之意義,以及為何太魯閣族的重要祭典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Mgay bari 感恩祭」。並且在接下來幾年的祭典中於活動文宣中更具體的呈現 了基督神學對於復振當代傳統祭儀的觀念與動機,以下擷取2005 年感恩祭活動 文宣中介紹感恩祭由來的文字:

在三、四佰年前,族人還未遷移進入中央山脈時,歲時祭儀中的Mgay Bari

(感恩祭)在早期原居住地南投縣仁愛鄉 Truwan 時,全部落一起慶祝的 重要節日。但在三、四佰年前族人遷移進入中央山脈後,雖然各家族,各 自尋找山中適合居住的台地定居而形成一個社或稱部落(Alang), Mgay Bari(感恩祭)播種祭(Mqaras Tmukuy)及收穫祭(Mqaras Knciyan),

仍然在各社或部落(Alang)中按時舉行(9 月或 10 月)。Bari 是神,祖 先為了要感謝 Bari 神,讓族人農作物豐收而舉行的慶典。Bari 族人又稱 之為Utux Tmninun(編織的神或或稱創造的神)。族人稱之為 Mgay Bari

(感恩祭)。(秀林鄉公所,2005:27)

上述的解說前半段如實呈現了太魯閣族人有經過一連串遷徙的過程,不過在 最後一句,將Bari 稱之為神,並給予 Bari 另一個稱號為 Utux Tmninun,這個用 法於日常族語中未曾出現過。以下的部分擷取祭祠,更直接徹底連結本文稍前所 提到的,將以往傳統的獵首慣習連結至罪過,認為獵首是完全的與教義違背,並 要求神的原諒。11

編織的神!禰是我們所稱頌的,因為所有的種子及農作物都是禰的手所遊 的,我們播種之後,從發芽到都結果實,使它接觸陽光、雪、雨水、露水、

風。另外所有有生命的例如:野獸、鳥、昆蟲及海中魚和河中的魚,及我 們人類都在你的手中。但是我們回想我們太魯閣族人的祖先所作的,許多 事是違背禰的心意,就如出草殺人認為是可稱讃的。求編織的神饒恕我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的過錯。(秀林鄉公所,2005:28)

當代太魯閣族在正名舞台上完成亮眼的演出後,下了舞台我們仍需要面對族 內自己內部文化、認同亟需凝聚與營造的狀況。起初1999 年在萬榮鄉舉辦的文 化祭儀,族內各界菁英耆老皆因為感受到文化流失的危機,舉辦了「祖靈祭」。 隨著廖守臣過世,投入推動祭儀、負責詮釋其祭儀內容之要角轉變為長期致力傳 播福音而進行太魯閣族語言文化保存的長老教會牧師們。原本祭儀的祭祀對象也 有了改變,從祖靈轉變為「編織的神」。只是,對於這樣的祭儀詮釋,普遍太魯 閣族人的對於Mgay Bari 的看法不一。據目前可取得的調查,多數族人甚至基督 信仰教友對於Mgay Bari 都感覺到陌生、模糊,或是不曾看過部落舉行這樣大型 的祭典。

Mkan Hadur 就是指以前獵人頭的習俗,他們獵取敵人的人頭回來之後,

然後在一起分食慶祝。一定是在獵到敵人的人頭回來之後,他們在家屋外 頭做起木架放置人頭,人頭就一直放在木架上面。就算只有兩顆人頭,他 們還是一直放在那裏。…Mgay Bari 應該就是指 Mkan Hadur 吧!Bari 是 什麼?我不知道什麼是bari,沒有 Mgay Bari,應該是 Mkan Hadur。Qnslan 是指掛在樹枝上的祭品,那是獻祭祖先的祭品,不是bari。(秀林鄉公所,

2016:210-211)

上述關於傳統祭典 Mkam Hadur 記憶的部分,男性在太魯閣族傳統性別分 工上作為負責進行狩獵、獵首的工作,比較起女性負責屬於家務、耕種,男性由 於接觸山林的經驗較多,由男性長輩傳授下來有關Mkan Hadur 的內容則較為詳 細。由上述族人提供的描述可以得知,過往大型的Mkan Hatru 與獵首行動有著 密切關係,而獵首行動為男性的工作職責,自然女性未能對這部分的知識多習得 更進一步的資訊。在普遍太魯閣族人對Mgay Bari 還充滿許多未知與疑問之時,

2011 年開始,行政院原民會公告原住民族國定歲時祭儀放假日期,太魯閣族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定放假日為每年10 月 15 日,祭儀名稱為「感恩祭 Mgay Bari」。

當代祭典的儀式,藉由模擬傳統生活的場域如傳統竹屋、白底的編織服飾,

以及參與演出者臉上的紋面,將傳統祭儀生活與飲食、器物等,將祖先在山上生 活的時序,縮短為一、兩天的時間。除了上述與「傳統」相關聯的元素外,其餘 如祭典時間、參與人員,其元素多已遠離了傳統的狀況。太魯閣族人的歲時祭儀 生活,主要依據傳統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也就是從小米播種─收穫,直到祭祀 祖靈的階段。太魯閣族人傳統山居生活中,不論是收穫祭,或是收割後入山狩獵 返家後的祖靈祭,多為每年的6 至 8 月左右。1999 年於萬榮鄉及年底秀林鄉舉 辦之祖靈祭,分別為5 月及 12 月,往後的祭典多依據國家資源選擇合適族人舉 辦之時間,原住民族委員會更在2011 年後將屬於太魯閣族的傳統祭典 Mgay Bari 感恩祭訂為每年的 10 月 15 日。換言之,傳統的歲時祭儀脫離了傳統經濟生活 的需要,其背後所被族內菁英耆老殷切期盼的社會教育、自我文化認同凝聚的意 義,才是祭儀復振的最大目的。

其次,傳統以「部落」為主要參與對象的祭典,也因為當代政治社會的多元 版圖現象,參與祭儀之對象擴大成為不同部落的太魯閣族人、不同地區的族群,

及不同縣市地區的政治人物與外國旅客。除了原鄉地區的祭典復振,近代因為經 濟社會發展的推力,多數太魯閣族人前往都市工作、定居與成家。經過數十年來 的發展,分布於都會區的族人人口已逼近原住民族總人口的五成。為符合都會區 族人對於族語及文化傳承的需求,首先由桃園縣政府與旅北太魯閣族社團共同於 2013 年辦理太魯閣族之 Mgay Bari 感恩祭,台北市政府也於 2016 年也舉辦了市 內第一次的太魯閣族Mgay Bari 感恩祭。透過政府資源的鼓勵,以及族人熱烈的 參與,原本依循著傳統農耕、狩獵生活的歲時祭儀,離開了花蓮原鄉,跟著直到 二十一世紀仍不斷在因為生活遷徙的太魯閣族人,在不同的縣市持續的再現與展 演。

筆者有幸在2016 年時,透過旅北地區認識的族人長輩邀請共同參與台北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北市原民會」)主辦之「第七屆娜魯灣文 化節」的活動籌辦與執行。「娜魯灣文化節」為服務都會區族人,每年規劃以不 同族群為主軸的專題活動舉行,活動內容包含傳統祭儀、歌舞表演、原住民族美 食與特色產品展售等,2016 年即是以太魯閣族之「感恩祭」為主題,更擴大連 同年度原住民族運動會於11 月 5 日假天母運動公園舉辦,頗為盛大。由於北市 原民會是第一次以太魯閣族傳統祭儀為主題,為貼切各族文化內容的權益避免產 生文化挪用之情事,並尊重各族自主規劃祭典內容,即邀請太魯閣族族群委員主 責,號召約7 位族人組成團隊負責籌畫文化祭典的內容。團隊召開多次的會議,

一路由展演節目規劃、團隊的邀請到計畫書的撰寫,最後到活動當天的活動控管 與執行。

執行團隊中,以筆者為年紀最輕,並以40-50 歲為主要成員年齡分布,有族 語老師、旅北原住民族文化協會幹部等,多是長期居住在都會區的族人。在討論 過程中,成員少有參與過原鄉感恩祭的經驗,但是以多年來在旅北地區推動文化 活動多年的經驗,倒是不少有辦理過祖靈祭,或是相關文化活動的經驗。由於設 籍北市的太魯閣族人口不多,主辦單位希望可以廣邀其他縣市的族人前來參加,

團隊各自皆透過自己的人脈找尋基隆、新北、桃園與原鄉花蓮地區的族人擔任演 出與協力團隊與廠商。其餘關於文化場景的布置、歌舞表演節目的安排與相關廠

團隊各自皆透過自己的人脈找尋基隆、新北、桃園與原鄉花蓮地區的族人擔任演 出與協力團隊與廠商。其餘關於文化場景的布置、歌舞表演節目的安排與相關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