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3

第六章 結論

本文關注當代太魯閣族人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的議題,以當代之太魯閣族正 名運動、大型歲時祭儀復振及決定共同族稱之爭為起點,了解為何東部族人擺脫

「泰雅族」的大致過程。2004 年雖然透過行政院公布了太魯閣族人正名成功的 消息,我們可以得知這,這個正名運動似乎頗受爭議。此處我們透過正名的論述,

看到推動正名運動的族人菁英,為求體現正名的合理性以回應接踵而來的疑慮,

提出了正名為太魯閣族的論證,而此論證分為五大部分,其中歷史文化為第一者,

且是論述篇幅最多的部分;當中尤以二十世紀初發生於花蓮地區的太魯閣事件區 隔了東、西部的族人。很有趣的是,其正名論述常被外界挑戰的即是歷史文化的 部分。第二節則呈現了當時東部的族人自1990 年代開始,東部區域開始出現了 不同於阿美族「豐年祭」的歌舞展演活動,族人受到台灣當代民主化思潮,與長 久以來在花蓮地區遭受強烈的被忽視感,族人菁英們開始努力地重建大型文化祭 儀,「祖靈祭」的產生開始帶動了花蓮地區族人追尋文化根源的契機,同樣也感 染到旅居各地的族人,開始關注自我的文化與傳統,卻也揭露了此類大型祭儀確 實是從來不存在於跨社區、跨部落的族人的記憶中。第三節則回到正名運動的脈 絡,帶領讀者理解正名運動推動到後期,其外部與內部的反對聲浪是十分激烈,

西部族人認為彼此的文化與歷史客觀上是一體,不應使用「太魯閣」作為族稱;

同樣東部少部分的族人也認為太過武斷。發動於東部族人的太魯閣族正名運動本 具有很明顯的地理區隔,到了最終階段彼此無法取得共識,正名的成功間接鼓勵 了2008 年的賽德克族正名運動。

第三章回到東部族人東遷之始,數百年前離開祖居地南投的過程,透過遷移 的推進過程,以理解東部族人共同的認同符號「Truku」即在空間與歷史進程的 交織而形成,也在當代民族學理分類範疇進入族人理解概念後,引起正名運動過 程中東部三群人 Truku、Toda 與 Plibaw(Tkdaya)對於族稱的爭議。當代的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魯閣族正名運動及其爭議都與一系列自主與被動東遷的過程有密切的關聯;東遷 同時也是造成族人在當代復振大型祭儀之前,大型祭儀失憶、失傳的原因。第三 節最後進入到太魯閣族歷史在歷代文獻中的呈現,提供一系列太魯閣族人所經歷 之歷史事件,在相關可蒐集的官方及民間文獻中所呈現的樣貌。

第四章的時間脈絡聚焦到當代,太魯閣族正名運動在2000 年左右開始,引 起族內多位耆老菁英開始努力進行正名論述的累積,對族內為了凝聚共識,對外 為了回應與抵抗排山倒海而來的質疑與批評,專屬太魯閣族的歷史就在一連串的 文獻回顧與田野訪談逐漸的建立了起來。同樣的,專屬於太魯閣族的感恩祭Mgay Bari 也跟隨著正名運動的進程而定案,雖然這樣的祭儀內容離耆老記憶中真正的 信仰記憶越來越遠,卻也呈現了傳統信仰與當代基督信仰的相互妥協,透過大型 傳統祭儀的轉變,也體現了花蓮地區社會權力互動的關係;不同花蓮原鄉,旅北 的太魯閣族人反而在祭儀舉行的過程中,保有較多的彈性與自主。大型祭儀典範 的轉移,不論未來將如何影響族人的傳統信仰樣貌,最核心的部分仍是呈現一個 集體記憶被塑造與互動的過程中,背後所懷抱亟欲傳承與保存太魯閣族文化的動 機。而受太魯閣族正名所引起「族內」的爭論,刺激了賽德克族的正名運動,族 人們經過數年的爭論,在2008 年賽德克族正名成功後以彼此祝福為落幕,反觀 花蓮的族人社群,除了卓溪鄉山里部落的族人集體展現了賽德克族的認同,透過 族籍登記的現象可以得知東部族人大多註記為太魯閣族,回首太魯閣族正名運動 在東部激起的爭論,族籍登記的現象未呈現明顯反對太魯閣族作為族名的結果。

在一連串的回顧太魯閣族認同與歷史記憶建立的過程後,族人在正名成功後 仍持續進行著許多的努力,包括對太魯閣族事件歷史定位論述的再討論與再深化,

同時也吸引越來越多人關注與投入研究太魯閣族歷史的重要性,新生代的研究者 也透過許多不同的視角與主題,回應有關追尋自我文化、自我認同的主題。最後,

筆者嘗試提出身為族內人對於Truku/太魯閣族認同的看法,透過他者的眼光,

回到族內研究者的立場,透過數年來的參與觀察,剖析太魯閣族觀念中如何歸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5

人群的內涵與現象,體察東部族人到底為何會在當代不斷努力與社會進行衝撞與 對話。也透過傳統信仰Gaya 在日常生活實際的觀察,不論是殺豬獻祭或是狩獵 權的爭取,某種程度上具象顯示太魯閣族人意識裡,對於生命、生存的追求嚮往,

族人傳統的Gaya 涵納、轉化了過去與現代的社會脈動、宗教信仰及經濟因素,

展現了屬於太魯閣族人特殊的認同樣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92 〈荷蘭人的台灣探金事業再論〉,《台灣風物》,42(3):85-118。

太魯閣族正名促進會

2003 《還我族名-太魯閣族:爭取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太魯閣族)縁 起論述及分區部落座談成果報告書》。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巴萬.韃那哈

2002 〈Bosuwayal ta? Ya ta boluduc supudoxoi na?!要分開還是繼續結 合?〉,收於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編《泰雅族族群意識之

史考特.西門(Simon, Scott)

2008 〈正名賽德克族:國際的觀點〉,收於郭明正編《賽德克族正名運動》, 頁141-154。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瓦旦吉洛

2008 〈Lmlung endan phiyu hangan "Sediq Balay"賽德克族正名的省思〉,

收於郭明正編《賽德克族正名運動》,頁49-70。花蓮:東華大學原住 民民族學院。

田貴芳

2010 《太魯閣人-耆老百年回憶/都達(Sediq Toda)、德固達雅(Seeddiq Tgdaya)、德路固(Sejid Truku)、Seediq Bale 賽德克‧巴萊-女性篇》。 花蓮:花蓮縣秀林鄉都魯彎文教協會。

2004 《即興與超越:SeejiqTruku 村落祭典與祖靈形象》,慈濟大學人類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48:31-53。

1980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0:91-110。

1982 〈東賽德克泰雅人〉,《民俗曲藝》,13:37-39。

克利弗德.紀爾茲(Geertz, Clifford)

1999[1973] 《文化的解釋》,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0 〈被遺忘的族群─德魯固族(Truku)〉,收於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編

《太魯閣事件104 年紀念論文集》,頁 85-94。花蓮:花蓮縣青少年

2011 《原住民族文化保存政策之研究-以太魯閣族慕谷慕魚(mqmgi)家族 及慕谷烏歪(mkuway)家族族譜溯源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 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大川

2000 《夾縫中的族群建構 : 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 合文學出版社。

班納迪克.安德森(Anderson, Benedict)

1999[1983]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台北:

時報文化。

2002 〈迷失於族群認同的民族-賽德克族(Sediq)〉,收於台灣原住民部落 振興文教基金會編《泰雅族族群意識之建構、認同與分裂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頁126-139。南投: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

張藝鴻

2001 《Utux、Gaya 與真耶穌教會:可樂部落太魯閣人的「宗教生活」》,國 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 《近代太魯閣族部落空間變遷之研究─以 alang Ciyakang(支亞干)為 對象》,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霍布斯邦(Hobsbawm, Eric)

2002[1983] 《被發明的傳統》,陳思文等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Banks, Marcus

1996 Ethnicity: anthropological construc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Barth, Fredrick

1998[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Prospect Heights: Waveland Press, Inc.

Simon, Scott

2006 “Remembrance as Resistance: Social Memory and Social Movement on Indigenous Formos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aiwan Studies Conference, Paris, France, March 30-31,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