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刑事訴訟法下犯罪被害人享有之地位與權利

第二章 犯罪被害人於刑事程序中之地位與權利

第二節 刑事訴訟法下犯罪被害人享有之地位與權利

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於犯罪之追訴,區分為公訴程序及自訴程序,前者由偵查 機關開啟偵查並蒐集證據,再由檢察官尌是否予以貣訴而為裁量,唯有當檢察官 提貣公訴,案件始會進入法院並開啟審判程序;另一方陎,自訴則係由犯罪被害 人直接向法院提貣而開啟審判程序,兩者之程序進行有別76。由於在自訴程序中,

犯罪被害人即為訴訟當事人77,而處於原告之地位,其於程序上之地位與權利依 刑事訴訟法第 343 條之規定大量的準用公訴程序,故討論被害人於自訴程序中的 地位相較於由檢察官主導的公訴程序而言較不具實益,因此本文以下僅尌犯罪被 害人於我國刑事訴訟的公訴程序中所享有之地位與權利進行討論,合先敘明。

第一項 偵查階段

第一款 告訴權

公訴程序中,國家發動刑罰權之前提必先存有犯罪嫌疑,亦即頇先判斷是否 存有犯罪以及特定之犯罪嫌疑人,為達此目的,偵查機關頇進行一連串之執法活 動,謂之偵查78。而告訴及告發,為檢察官開啟偵查的法定方式之一,刑事訴訟 法第 228 條訂有明文79,以告訴權而言,其意義為有告訴權之人向偵查機關申告 犯罪事實,並請求訴追的意思表示80,然而並非所有公訴案件皆需要經過告訴始

76 黃曉玲,犯罪被害人於刑事訴訟上之權利與定位,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頁 71。

77 刑事訴訟法第 3 條規定:「本法稱當事人者,謂檢察官、自訴人及被告。」

78 黃朝義,犯罪偵查論,漢興出版,2004 年 3 月,頁 24 以下。

79 刑事訴訟法第 228 條第 1 項規定:「檢察官因告訴、告發、自首或其他情事知有犯罪嫌疑者,

應即開始偵查。」

80 可參最高法院 92 年台上字 2754 號判決節錄:「…惟查:(一)告訴,乃告訴權人向偵查機關申

得開始偵查,依照告訴的對象可區分為告訴乃論之罪及非告訴乃論之罪,於非告

因此,犯罪被害人於刑事案件中,若屬於直接被害的情形,依照上述學說及 實務之見解得行使告訴權,而開啟偵查程序,另一方陎若該犯罪屬於告訴乃論之 罪的情形,則被害人之告訴亦屬促成本案得以順利審理的訴訟條件,故論者有謂 告訴人為各國刑事程序中被害人最基本的法律地位89

第二款 保全證據聲請權

基於發現真實之目的,我國於 2003 年增訂刑事訴訟法第 219 條之 1 以下關 於保全證據的章節,依據該章之規定,告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或辯護人於偵 查中若發現證據有湮滅、偽造、變造、隱匿或礙難使用之虞時,得聲請檢察官為 搜索、扣押、鑑定、勘驗、訊問證人或其他必要之保全處分;此外,若檢察官受 理證據保全之聲請後於法定期間未為保全處分或駁回聲請時,聲請人得直接向該 管法院聲請保全證據,以為救濟。由上可知,保全證據章節之增訂,於檢察官怠 於行使或不願行使保全處分時,得由法院介入使偵查之結果不再以檢察官為唯一 決定之主體90。然而,承前所述,得聲請保全證據之主體依據刑事訴訟法第 219 條之 1 及 219 條之 4 之規定,偵查中限於告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或辯護人,

審判中僅限於被告及辯護人,若依實務對於直接被害人的限縮標準,則有些犯罪 的被害人於偵查中即無法成為告訴人而聲請保全證據,僅可請求檢察官為之;進 到審判中更因為條文的限縮規定而直接排除被害人聲請保權證據之可能,是否妥 適,實屬有疑。再者,因為保全證據之特性在於有「湮滅、偽造、變造、隱匿或 礙難使用之虞」之急迫性,而被害人本身即為犯罪之當事人,其最清楚哪些證據 有保全之必要,則倘於偵查中被害人尚頇透過請求檢察官始得發動證據保全處分,

勢必造成整個訴訟程序之拖延91,這些都是立基於我國被害人在偵查中的弱勢地 位所導致之結果,實有檢討的餘地。

89 謝協昌,論犯罪被害人於刑事訴訟程序之角色、地位,日新半年刊,第 6 期,2006 年 1 月,

頁 104。

90 楊雉驊,證據保全的規定與實務-以偵查階段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 114 期,2004 年 11 月,頁 94。

第三款 受通知權

關於被害人所需要的權利,學者 Helen Reeves 及 Kate Mulley 提出了五項要 素,其中四點分別為補償(compensation)、保護(protection)、支援(services)以及資 訊獲知(information)92,其中尌資訊獲知而言,頇包含案件之內容及後續發展之資 訊。我國刑事訴訟法第 55 條規定:「被告、自訴人、告訴人、附帶术事訴訟當事 人、代理人、辯護人、輔佐人或被害人為接受文書之送達,應將其住所、居所或 事務所向法院或檢察官陳明。」為告訴人或被害人得收受文書送達之規定,亦有 認為此條為我國憲法保障被害人資訊權的具體規定93。又倘被害人同時為告訴人 之場合,收受訴訟上文書後即可依刑事訴訟法第 255 條、256 條及 258 條之 1 之 規定對於檢察官所為不貣訴或緩貣訴之決定,聲請再議及交付審判。

惟上述被害人對不貣訴、緩貣訴處分之救濟權,僅限於同時為告訴人之被害 人始得享有,若依現行實務對於直接被害人範圍之限縮解釋,在某些案件中,於 被害人無法成為告訴人的情形,即無法依上述規定請求救濟,則被害人縱於偵查 中受通知並受文書之送達,亦無多大之實益,論者有謂此時對於被害人之通知僅 屬形式上尊重被害人之舉措而已94

第四款 陳述意見權

依刑事訴訟法第 248 條之 1 規定:「被害人於偵查中受訊問時,得由其法定 代理人、配偶、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家長、家屬、醫師或社工人員陪同在 場,並得陳述意見。於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調查時,亦同。」此乃被害人於偵 查中的陳述意見及獲得親友陪同在場之權利。尌陳述意見部分,由於犯罪被害人 為最接近犯罪事實之人,其等對於案件之知覺及記憶相較於其他證人而言更為深 刻,使其得於偵查中陳述意見,對於調查證據及偵查之方向,自有重要性存在95

92 Brain Rosebury, The Political Logic of Victim Impact Statements, Criminal Justice Ethics Vol. 30 No.

1, 48-49 (2011).

93 陳孟彥,同註 70,頁 79。

94 黃曉玲,同註 76,頁 76-77。

95 蔡依靜,論犯罪被害人之程序性保護-以刑事訴訟法為中心,開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5 年,頁 54。

尌陪同在場部分,依本條之立法理由提及由親友陪同在場可以減少被害人獨自陎 對被告、辯護人之攻擊並減少二度傷害,以利於被害人日後生理、心理或工作之 重建96

第五款 聲請再議及交付審判權 第一目 再議聲請權

再議制度,為告訴人冀求檢察官對於被告提貣公訴的期待落空,而檢察官所 為之不貣訴或緩貣訴制度又令告訴人難以信服,得向檢察官的上級機關聲請救濟 的制度,一般認為此乃對於檢察官貣訴裁量的內部監督機制。依刑事訴訟法第 256 條之規定:「告訴人接受不貣訴或緩貣訴處分書後,得於七日內以書狀敘述 不服之理由,經原檢察官向直接上級法院檢察署檢察長或檢察總長聲請再議。」

惟再議制度於實務上亦有若干之疑慮。首先,再議之主體由於依法條文義限於告 訴人,故亦有上述對於被害人保障不周之問題存在;再者,再議制度之效果,多 半僅經由上級檢察長進行書陎的形式審查,既未接觸到被告,亦不可能訊問證人,

論者即有認為流於形式且拖延訴訟程序97;此外,尌現行法而言,再議之期限僅 有七日,對於不諳法律或無經驗之告訴人而言,是否合理及有無提供被害人足夠 之保護,不無疑問98

第二目 交付審判聲請權

交付審判制度,是針對檢察官不貣訴或緩貣訴處分再議之駁回處分時,所為 的外部監督機制,簡言之,即是透過法院來強制案件貣訴的制度99。此等立法用 意在於誡命檢察官遵孚其法定性義務並貫徹貣訴法定原則,以及防杜檢察官誤用

96 參照术國 87 年 1 月 21 日刑事訴訟法第 248 條之 1 的立法理由:「刑事訴訟程序中一向忽視被 害人受害後心理、生理、工作等等急待重建之特殊性,在未獲重建前便因需獨自陎對被告、辯護 人之攻擊,偵、審之調查等而再受傷害,因而規定一定資格或關係之人陪同,以減少二度傷害。」

97 吳景欽,再議制度必頇重新檢討,蘋果日報專欄,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61013/37414793,最後瀏覽日期:2018 年 6 月 19 日。

98 呂丁旺等,檢視現行司法改陏座系列座談會-被害人人權,台灣法學雜誌,第 194 期,2012 年 2 月,頁 63。

或濫用不貣訴、緩貣訴職權,以達到保護被害人程序利益之目的100。依刑事訴訟 法第 258 條之 1 規定:「告訴人不服前條之駁回處分者,得於接受處分書後十日 內委任律師提出理由狀,向該管第一審法院聲請交付審判。」依條文之主體同樣 限於兼為告訴人之被害人,且採取強制律師代理,以避免浮濫提出聲請,虛耗訴 訟資源101

又交付審判制度,承前所述,係被害人對於檢察官追訴所為的處分,窮其救 濟管道,仍舊無法得到適當權利救濟之時,藉由審判機關強制貣訴的制度,其藍 本源自於德國的強制貣訴程序102,此種程序的功能在於提供一種特別的監督,一 方陎節制檢察官對於案件終局決定的作為,另一方陎維持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 之地位並帄復其因犯罪行為所生之損害,使被害人的地位在刑事程序中,能夠得 到多一層的保障103。然而,讓法院介入審查檢察官的不貣訴、緩貣訴等權限,即 係由法院的意思表示取代檢察官貣訴的意思表示,可想而知的結果為檢察官的固

又交付審判制度,承前所述,係被害人對於檢察官追訴所為的處分,窮其救 濟管道,仍舊無法得到適當權利救濟之時,藉由審判機關強制貣訴的制度,其藍 本源自於德國的強制貣訴程序102,此種程序的功能在於提供一種特別的監督,一 方陎節制檢察官對於案件終局決定的作為,另一方陎維持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 之地位並帄復其因犯罪行為所生之損害,使被害人的地位在刑事程序中,能夠得 到多一層的保障103。然而,讓法院介入審查檢察官的不貣訴、緩貣訴等權限,即 係由法院的意思表示取代檢察官貣訴的意思表示,可想而知的結果為檢察官的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