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今之謂聰明知覺不必外求諸經者,不必呼而能覺之類也;今之忘其本而徒 誦六經者,輾轉喪志於醉夢者之類也。不呼而覺之類也者,孔子不能也;

喪志於醉夢之類也者,孔子不為也。是故中行者,鮮矣;是故天下能尊經 者,鮮矣。23

湛氏所認為的「經」,並非直接等於「理」,而是展現「理」的道路,必須是透過 固定的道路而看見「理」;而所謂「警」,更是強化自我覺醒,自我警惕的用意。

六經存在的意義,不光是展示聖人偉大的心靈,更是吾人擴充心體,體認天理的 重要指引。此外,對經典的形容,精準的論述「經」的價值,可以展現理學人物 對於經典價值的思考。

綜論上述三層問題意識,分別為:第一層「以理入經」,筆者希望以此部分 探討湛若水解經時,援用理學義理的思考;第二層「刑禮關係」,湛氏言「禮者 理也」,《春秋》依憑天理,禮與刑相互接合,探討湛氏《春秋》學於歷代《春秋》

學史上的地位;第三層則希望能深入觀察為何湛氏「以經術勸聖學」的主張,「經 學」與「儒學」如何相輔相成,有用於治道。筆者希望依循上述推演及研究方式,

勾勒湛氏思想大概。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本研究以湛若水為中心,同時考察其經學與理學思想的成果。前人研究依單 篇論文、學位論文與日本研究成果為序,略窺前人研究成績。

(一) 單篇論文

以歷史角度鋪陳湛若水哲思時代背景的研究成果,有王元林、林杏容於 2004

23 參【明】湛若水,〈廣德州儒學新建尊經閣記〉,《湛甘泉先生文集》,第五十七冊,卷十八,

頁 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所發表〈明代西樵四書院與南海士大夫集團〉24,與吳愛邦於 2007 年所發表〈嶺 南文化與湛若水的道德修養理論〉25,兩者皆採近年來大陸地區相當盛行之「地 方文史」研究視角,探討湛若水及其身邊儒者之學術關聯及思想網路。王、林二 氏認為,嶺南在正德到嘉靖年間密集興建書院,與當地為明代新興發展之經濟體 有關,且湛若水、方獻夫、霍韜等不僅相繼開設書院,廣攬天下之士,亦互相結 為親家,並藉此統合佛山地區支離鬆散之經濟個體。由此可知明代士人集團之資 源集中度,實比宋代明顯許多。

黎業明《湛若水年譜》是有關湛若水生平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其實早於 2007 年便陸續發表有關湛氏生平考據之文章,實嘉惠後輩學子良多。黎氏於 2007 年 發表〈湛若水與嚴嵩交往述略〉,釐清湛氏與當世權臣嚴嵩之交際關係26,2009 年所發表〈思想和政治:湛若水與「大禮議」之關係述略〉,則以〈初入朝豫戒 游逸疏〉、〈乞上下一心同濟聖治疏〉、〈乞謹天戒急親賢疏〉、〈勸收斂精神疏〉之 一手史料,與《明史記事本末》、《明倫大典》等資料,企圖重建明代「大禮議」

事件發生時,湛若水所選擇的立場與思考角度。27了解湛氏學旨,乃如〈乞謹天 戒急親賢疏〉所言「以經術勸聖學」,或可提供理解湛氏為何並未直接參與「左 順門事件」的原因。而其於準備出版《湛若水年譜》前後,又發表〈湛甘泉晚年 思想述略——以《甘泉先生重遊南岳紀行錄》為中心〉一文。28湛若水以九十一 歲之高齡重遊南岳,然此並非一般出遊,而是湛氏重新整理自己思想。湛氏此次 出遊,與學生討論的主題,自儒釋問題乃至勿忘勿助、心性合一、隨處體認天理,

24 王元林、林杏容,〈明代西樵四書院與南海士大夫集團〉,《中國文化研究》2004 年夏之卷,頁 90-98。

25 吳愛邦,〈嶺南文化與湛若水的道德修養理論〉,《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29 卷,

2007 年 12 月,頁 31-34。

26 參黎業明,〈湛若水與嚴嵩交往述略〉,《中國哲學史》2007 年第 2 期,頁 121-128。

27 參黎業明,〈思想和政治:湛若水與「大禮議」之關係述略〉,《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第 26 卷第 5 期,2009 年 9 月,頁 23-27。

28 參黎業明,〈湛甘泉晚年思想述略––以《甘泉先生重遊南岳紀行錄》為中心〉,《華南師範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 1 期,頁 58-6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皆較中年時期更加深入。黎氏列舉湛氏晚年論勿忘勿助曰:「從四月初三日,郭 平川與湛若水的問答看,湛若水認為,勿忘勿助既可以理解為誠敬,也可以理解 為自然;勿忘勿助不僅是把握大道之關鍵,而且也是聖學相傳之心要。」29然而,

黎氏亦提出一現象,即湛氏於王陽明去世之後,便很少再提及其與陽明學說的分 歧處,甚至在晚年時,認為其論與陽明學說並非相互對立。黎氏認為,此為嘉靖 時期多次對湛學與王學等處以「偽學之禁」的結果,湛氏因此較重視心學內部的 團結,湛氏的確曾兩度被御史彈劾,但彈劾原因與陽明學說並無直接關聯,此處 或許可以再深入檢討。30

至於湛若水哲學分析,數量上較歷史考察與經學研究遠為豐厚,研究內容多 偏重於「理」、「氣」先後問題。喬清舉撰成博士論文《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

於 1994 年發表〈甘泉哲學體系及其後傳研究〉,總結湛氏思想於後世的影響。前 半部統整湛氏畢生所提出之各項思想主旨,後半部則論述唐樞、許孚遠、劉宗周 一系之學思傳承,與湛氏有莫大關聯。31喬氏例舉劉宗周「誠意慎獨」之學,與 湛若水「體認天理」的思維方式幾乎一致,32並藉由檢視黃宗羲私淑陽明學而造 成對湛學認識偏頗的情況,提醒讀者對《明儒學案》持論必須重新檢覈。

中研院文哲所鍾彩鈞先生於 2001 年發表〈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不同於以 往把湛若水放在明代心學的框架中思考,鍾氏認為「其說實有獨自的來源與特色,

不是陽明學所能取代的」,33以此態度,重新審視湛若水思想價值。鍾氏梳理湛若 水的思想淵源,其言湛氏學問發展:「年少從學於陳白沙,後與王陽明共倡聖賢 之學,然而在他的敘述中,這些活動皆與程明道之學有關。」34不過,此僅就影 響力最大者而言,其實綜觀湛氏著作,便能發現整個宋代理學對湛氏學思形塑皆

29 參黎業明,〈湛甘泉晚年思想述略––以《甘泉先生重遊南岳紀行錄》為中心〉,頁 60。

30 同注 11。

31 參喬清舉,〈甘泉哲學體系及其後傳研究〉,《哲學研究》1994 年第 2 期,頁 57。

32 參喬清舉,〈甘泉哲學體系及其後傳研究〉,頁 57。

33 參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頁 347。

34 參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頁 3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相當影響力。35鍾氏列舉周濂溪、張橫渠、胡五峰等與湛若水天道性命論、大 心論、心性論說法相類,以此推論湛氏與宋代理學的連結,或比一般人認為湛氏 之於明代心學的屬性更加強烈。鍾氏觀察湛若水成長背景,湛氏三十一歲悟得「隨 處體認天理」;五十歲之前,大致已完善對「心」的體認,並建構修心的工夫;

丁母喪而引退西樵期間,重新深化心的發用,以至與陽明論格物而有歧異後,提 出「大心」之說。梳理湛氏悟道過程,可發現其重視的並非轉瞬之「悟見」,而 是不斷琢磨而體道的「工夫」。36是故,鍾氏結語云:「今人以為甘泉為朱子至陽 明的中介,細究之亦不能成立。甘泉所承為明道、白沙學統,縱使不及朱子、陽 明精彩,亦不是二子所能範圍,在今日亦有獨立研究的價值。」37本文於湛若水 理學方面的論述,將以鍾氏意見為核心,視湛若水為明代理學系統之延伸,而其 理學思想如何影響經學視野,則為本文冀望能補足之處。喬氏〈甘泉哲學體系及 其後傳研究〉與鍾氏論文正可互相參照,幫助提供對湛氏學旨更為完整之認識。

至於湛若水的經學研究成果,有張曉生對湛若水經學論述。張氏於 1996 年 發表〈湛若水經學初探〉,全面探討湛氏《易》、《詩》、《書》、《禮》、《樂》、《春 秋》、「四書」等研經貢獻。38歸納湛若水經學大旨,經典對湛氏而言,並非外鑠 的力量,「而是幫助障蔽之心體覺天理,讀經的目的在覺起人之本心。」39至於經 典意義如何求得?張氏引〈尊經閣記〉:「觀之於勿忘勿助之間」,說明:「對於經 義不要把捉太緊,也不要輕忽放過,在心自然體味優游之間,便有所得。在實際 的經學研究中,他把這種方法廣泛應用在《易》、《詩》、《春秋》等經的研究上,

使他的經學研究十分具有心學家的特色。」40此誠深刻之論。

張氏分析整理湛若水經學特色,觀察既廣,經學著作之分析不免淺嚐輒止,

35 參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頁 357。

36 參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頁 401。

37 參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頁 399。

38 參張曉生,〈湛若水經學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三期,1996 年 5 月,頁 1-20。

39 參張曉生,〈湛若水經學初探〉,頁 2-3。

40 參張曉生,〈湛若水經學初探〉,頁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探討明代於宋代朱子學典範地位鬆動後,如何要求革新,尋求對朱子學之突破與 超越,對於湛氏學術已有清楚的定位。該文作為湛若水經學研究「先鋒」,給予 後輩相當多的提示。

大陸學者張德建於 2008 年所發表〈春秋學與明代學術的歷史變遷〉,以相當 宏觀的視角綜論明代學術史轉向。41張氏以《春秋》為主要研究對象,因其最能 展現經由理學、史學,乃至文學等諸向度影響下,經義數度之轉折與偏向。以此 大方向觀之,足為本文相當提點,然其只交代現象,並未細膩交代思想轉變的理 由,或為本研究成果可補足處。

中央大學劉德明先生於 2009 年六月、七月連續發表〈湛若水《春秋》學初 探--論湛若水對《春秋》定位及解經方法〉、〈湛若水對程頤、胡安國《春秋》

學的批評與觀點〉,可謂近年來針對湛氏經學最新出的研究成果。42此兩篇文章一 氣呵成,全面檢視湛若水《春秋》學特色。〈湛若水《春秋》學初探--論湛若 水對《春秋》定位及解經方法〉統整出湛氏《春秋正傳》的三大特色:一、對孟 子論《春秋》「其文則史」之觀點的堅持;二、重新省思「義例」之必要性;三、

學的批評與觀點〉,可謂近年來針對湛氏經學最新出的研究成果。42此兩篇文章一 氣呵成,全面檢視湛若水《春秋》學特色。〈湛若水《春秋》學初探--論湛若 水對《春秋》定位及解經方法〉統整出湛氏《春秋正傳》的三大特色:一、對孟 子論《春秋》「其文則史」之觀點的堅持;二、重新省思「義例」之必要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