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貳章 湛若水生平暨《春秋正傳》

第一節 湛若水生平概述

湛若水出身廣東增城,最初名為湛露,字民澤。據黎業明《湛若水年譜》考 證,湛氏的童年生活並不安穩平順。湛父性格豪俠仗義,或因此得罪鄰里,導致 舉家被仇視追討。湛氏七歲時,隨母親逃至惠州府歸善縣,投靠曾任同知之湛家 友人李應家中,李應並讓湛若水與李家子弟共同讀書。1在流寓他鄉及寄人籬下 的狀況下,湛若水幸得以持續接受教育。

由於家庭因素,湛氏入小學、鄉校的年紀,雖比一般學童稍晚,但就升進速 度來看,亦可見其用功不輟。2湛氏十四歲始入小學,十六歲入鄉校,二十二歲 為庠生,二十七歲中舉,並改名湛雨。3但卻於二十八歲時應會試而落第,然而 此卻成為拜入陳獻章(1428-1500)門下學習的契機。弘治七年(1494),湛若水 時年二十九歲,經梁景行介紹而拜見陳氏。陳氏與之曰:「此學非全放下,終難 凑泊。」4此語讓湛若水從此超脫功名的束縛,專心向學。二十九歲至三十五歲,

從學陳氏門下,三十九歲後始入南京太學,四十歲中進士,補翰林院庶吉士,四 十二歲升任翰林院編修,五十歲時丁母憂而退隱西樵,至嘉靖元年(1522)五十

1 參【清】鄧掄斌等纂,《惠州府志》(臺北市:成文出版,1967 年影印清光緒七年刊本《中國 方志叢書》華南第三號),卷三十一,頁 626。

2 近人張倩儀研究明清童蒙教育,有如下敘述:「學生入學啟蒙約在四、五歲至七、八歲,一般 讀到十多歲考秀才為止。同一個學塾裡學生的年紀和程度參差,所以要採用個別教授的方法,

每個學生的進度視乎能力而定。」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臺北市:臺灣商務,1997 年),頁 6。

3 黎業明引湛若水〈增城沙堤湛氏族譜序〉跋云:「若水以侍母不赴會試者十有三年,又以鄉舉 舊名犯始祖治中公諱,遂權改名『雨』」參黎業明,《湛若水年譜》(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頁 11。

4 參黎業明,《湛若水年譜》,頁 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七歲復翰林編修職而回歸朝廷,自此一路晉升,幾未見貶謫。五十八歲升翰林院 侍讀,進講《尚書》,五十九歲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六十三歲為南京吏部右侍郎,

六十四歲為北京禮部右侍郎,六十九歲升任南京禮部尚書,七十一歲任南京吏部 尚書,七十四歲轉南京兵部尚書並參贊機務,隔年致仕命下,方結束多年官場生 涯。

嘉靖三十九年(1560),湛若水以九十五歲高齡去世。除其長壽令人稱羨外,

相對平穩的官場經歷,或亦為後人目為成功典範。然而,湛氏一生心力所致,並 非為官掌權。七十五歲致仕之後,湛氏反而更加致力開創教育事業,其殷實的性 格及行為,或許才是湛氏生命價值的光輝所在。

綜觀湛若水生平,或可略分三大部分,分別為學術研究、教學及教育行政,

以及對時政的關懷。湛若水一直侍學於江門,以將近十年的時間潛心研究學問,

其基本思想亦於此時期蘊釀成形。湛氏於弘治十年(1497)三十二歲時,寫信致 師白沙,討論其「隨處體認天理」的初步想法:

自初拜門下,親領尊訓,至言勿忘勿助之旨,而發之以無在無不在之要,

歸而求之,以是持循,久未有落着處,一旦忽然若有聞悟,感程子之言:

「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認出來。」李延平云:「默坐澄心,

體認天理。」愚謂「天理」二字,千聖千賢大頭腦處,堯舜以來至於孔孟,

說「中」、說「極」、說「仁義禮智」,千言萬語,都已該括在內。若能隨 處體認,真見得,則日用間參前倚衡,無非此體,在人涵養以有之於己耳,

云云。5

以上引文可知,湛氏所領受的「理」,乃是「澄心」而能「體萬物」,堯舜禹湯以 至孔孟等諸聖人之言,為相同體驗之心得,而聖人凝鍊思緒之結果正可為吾輩體 悟的參考依據。因此,對湛若水來說,隨處體認天理,既是由內心養出,也是不 斷參照萬物、聖人之言後的心得。「天理」自始至終皆為「一」,此為湛氏所體認

5 參黎業明,《湛若水年譜》,頁 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永恆真理,而稱謂或有不同。八年之後,湛若水秉持此理念,就試禮闈,以〈中 者天下之大本論〉成進士。其文曰:

...中非有形也,以中而名其不偏也,以其不可名而名之也。……斯理 也,在《易》所謂「太極」,在孔門所謂「一」,在周子所謂「無極」、所 謂「誠」,在程子所謂「廓然大公」,在張子所謂「虛者仁之原」,皆此物 也。6

對於「真實、永恆而唯一」的真理,命名不同,是不得不為的作法,也因為命名 識別,造成義理上部分偏轉。然而,湛氏認為,不論時代之差、名稱之異,由於 哲人們都是被同樣的天理所打動,在凝望相同的天理,體悟宇宙壯偉及生命意義,

因此諸聖人之所言,表面雖異,但細究其精微處,則皆歸於「中庸」而「不偏」。 綜觀湛氏諸作,可知其數十年的時間,皆以「天理為一」而理解諸經。其於嘉靖 四年(1525)所作〈二禮經傳測序〉曰:

夫禮也者,體也;體也者,道也,與道為體者也。形而下者謂之文,形而 上者謂之道。粗放乎度數之末,而精入乎性命之微,其體一也。7

以上引文,可與嘉靖十一年(1532)所作〈春秋正傳自序〉對照:「禮也者,理 也,天理也。天理也者,天之道也。得天之道,然後知《春秋》。《春秋》者,聖 人之心,天之道也,而可以易言乎哉!」8湛氏以不同的字詞訓解「禮」,但解讀 的方向與所包含的核心內涵是一致的,即「天理為一」。兩段序文的意義也正因 此而一致:得天之道,然後知《禮》、《春秋》。此亦可由湛氏較〈《春秋正傳》自 序〉稍早兩個月前所撰之〈五經館記〉得到印證:

6 時弘治十八年(1505),湛若水四十歲。參黎業明,《湛若水年譜》,頁 27。

7 參【明】湛若水,〈二禮經傳測序〉,《湛甘泉先生文集》,(台南縣:莊嚴文化,1997 影印清康 熙二十年黃楷刊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五十六冊,卷十七,頁 688。

8 是文作於嘉靖十一年七月朔。參【明】湛若水,〈春秋正傳自序〉,《春秋正傳》(臺北市: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67 冊,卷首,頁 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甘泉子曰:五經之道,其致一也。曷為其致一也?五經皆發於心者也,故 能以養心。……是故昔者伏羲出而畫卦,其時《易》始肇而且未備也,何 有乎《書》?然而伏羲之道具矣。堯、舜、禹、湯、文、武繼作而後《書》

備矣,而何有乎《詩》、《春秋》?然而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具矣。

及孔子作而後有《詩》、《春秋》也,而何有乎《禮》、《樂》?然而孔子之 道具矣。《禮》、《樂》,不全之經也。夫數聖人者之道無二也,而謂數聖人 必待五經備而後可以為聖學乎哉?蓋天地之百物,物物同此元氣也,聖人 之五經,經經皆言此理也。天地無二氣,聖人無二理,是故知天下古今此 理之無二,可以與言經矣。知聖人之經之精以養心,可以與治經矣。其於 道也,亦思過半矣。9

以上引文,可以展現湛氏經學思想一隅。湛氏並不認為讀經的意義在於默讀記誦,

也不贊同非得五經全讀過一遍,方能掌握聖人心訣。就湛氏而言,五經作者雖不 相同,著作時間也有間隔,但因為經書作者皆能會通天地元氣,故五經雖非同時 出自一人之手,卻能展現相當一貫的精神。而透過本段引文,可以稍為瞭解湛氏 對「經典」的看法。乍看湛氏對經典的排序,似乎相當類似古文學者以經典出現 之順序所作的排法,但《詩》卻被放在《書》的後面,而《春秋》在《禮》、《樂》

之前;參照作經之聖人與經典的關係,則又好似宋明以來理學傳習的譜系結構,

然諸聖人卻非師承關係,反而接近接力式的集體創作。在湛氏來看,經書皆分為 兩部分,即「始肇」與「完備」,自伏羲體天理而畫卦開始,天理便可以符號的 方式被具象存在,而後世諸聖人不斷承襲先聖之「始肇」而臻於「完備」,此便 是經學的傳承。因此,湛若水認為經可以養心,因為經典正是持續探討何謂天理 最有效的管道。

教學與教育事業的拓展,則與湛若水的學術研究相輔相成,黎業明《湛若水

9 是文作於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一日。參【明】湛若水,〈五經館記〉,《湛甘泉先生文集》, 第五十七冊,卷十八,頁 5-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譜》統計湛氏生平所創書院如下:

先生平生志篤而力勤,無處不授徒,無日不講學,從游者殆遍天下。所到 之處必建書院、購贍田、置倉廩以館谷來學。於其鄉則有甘泉、獨岡、蓮 洞館谷,增城龍門則有明誠、龍潭館谷,於羊城則有天關、小禺、白雲、

上塘、蒲澗館谷,於海南之西樵則有大科、雲谷、天階館谷,惠之羅浮則 有朱明、青霞、天華館谷,韶之曲江則有帽峰、英德則有清溪靈泉館谷,

南都則有新泉、同人、惠化館谷,溧陽則有張公洞口甘泉館谷,揚州則有 城外行窩、甘泉山館谷,池州則有九華山中華館谷,在徽州則有福山、斗 山館谷,福建武夷則有六曲仙掌、一曲王湛會講館谷,湖南則有南岳紫雲 館谷。10

自南宋朱熹以來,書院已是儒學推廣教育十分重要的場所,由以上引文可知,湛 若水對於地方教育實貢獻良多。湛氏於正德十二年(1517)五十二歲起,開始編 次《二禮經傳測》。〈二禮經傳測序〉曰:「起丁丑,迄乙酉,凡九年。編次既成 章,為之測,藏之家塾,名曰《二禮經傳測》,以補《禮經》之殘缺。」11五十 三歲開始撰作《古大學測》、《中庸測》等書,結合書院資料來看,撰寫書籍與書 院教育同時進行,既紀錄學術心得,作為教本亦無不可能。湛氏乃秉持朱熹教育 精神,廣設書院普及儒學教育外,更致力於提升學術水準,讓學生能層層升進,

自正確的教本開始,逐步邁入精緻思辨。

湛若水於正德十六年(1521)五十六歲時,完成《白沙子古詩教解》及〈詩 教解原序〉。其整理陳獻章遺詩,闡發其師之學術理念。其序曰:

甘泉生曰:「夫白沙詩教何為者也?言乎其以詩為教者也。何言乎教也?

甘泉生曰:「夫白沙詩教何為者也?言乎其以詩為教者也。何言乎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