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一○三學年度 碩士學位論文.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A Study on the Zhan Ganguan’s Chun Qiu Theory. 指導教授:陳 逢 源 博士 研究生:胡 華 喻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六月.

(2)

(3) 摘要 湛若水(1466-1560) ,最初名為湛露,字民澤。後改名若水,字元明,號甘 泉,廣東增城人。綜觀湛若水生平,德業、事功並舉,其學術研究的推進,與教 育事業的拓展相輔相成。湛氏相當關心時政,但卻少有發言。除奏摺之外,湛氏 所遺留的政論專著並不多,其政治意見往往摻雜於學術作品之中。在湛若水諸作 裡, 《春秋正傳》寄寓的政治理念最為深刻。 《春秋正傳》成書目的,除正諸《傳》 之謬外,更有以經術勸聖學的經世用心;《春秋正傳》義理脈絡,則是基於對理. 政 治 大 《春秋正傳》解經特色,以「理」的範疇,取代「例」的歸納。 《春秋》所書, 立. 學的理解,重新融鑄經典內涵而展現的經解成果。. 必有善惡,然義例難以周全,但若融明心見性工夫於經文疏解,則聖人寓於《春. ‧ 國. 學. 秋》之大義可得,而是非褒貶自見。湛氏認為,定義是非價值,「理」比「例」. ‧. 更精確。在落實天理的命題上,湛若水發掘比「尊王」更深層的「禮」的意義,. y. Nat. 其結合性善、儒學、政治,以此作為《春秋》中「禮」的支撐。《春秋正傳》融. er. io. 熹的道統觀。. sit. 理學於經學的經解方式,除擺脫傳統以例解經的桎梏外,也同時於學理上落實朱. al. n. v i n 全文共分六章,自第壹章〈緒論〉以降,依次梳理湛若水生平、理學架構、 Ch engchi U. 經學理路,最後探討其思想貢獻及視野侷限。第貳章〈湛若水生平暨《春秋正傳》〉 , 透過整理湛氏生平,掌握湛氏學術基調。此外,亦考察《春秋正傳》的成書背景 及版本問題,勾勒湛氏《春秋正傳》寫作用意,與往後知識界接受狀況。第參章 〈《春秋正傳》之理學依據〉基於前人對湛氏理學思想的研究成果,以傳統「本體」 (聖人之心) 、 「工夫」 (入聖之徑)的研究分類為基礎,驗證「理學」對「經學義 理」的推展作用,深入觀察湛氏賦予《春秋正傳》的要旨及期待,藉此補充其理 學思想中,必須以「聖典」相輔相成,始能完足之主張。第肆章〈《春秋正傳》 之理學實踐〉,基於第參章分析湛氏理學經解的成果,進一步論述《春秋正傳》 成就。本章通過綰合湛氏理學思想與《春秋正傳》取義關鍵,深入探討湛氏如何 i.

(4) 以「禮」 、 「刑」立定《春秋》要旨,並進一步思索湛氏所拈出《春秋》大義的內 涵。第伍章〈《春秋正傳》由「義」至「理」之定位考察〉綜合第參章、第肆章 研究成果,探討《春秋正傳》於《春秋》學史上,將有何種義理突破,並嘗試給 予歷史定位。在「理學視野」參酌下所呈現的《春秋》大義,較於以義例解經的 成果,將有何種變化?本文透過第伍章之收束,檢視湛若水理學、經學融鑄後之 開展空間,與方法、視域下的思想特色。第陸章〈結論〉總結全文,嘗試梳理湛 氏於中國思想流變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探討此議題未來延伸研究的可能。 本文透過梳理湛若水理學內涵,分析其經解理路,由此觀察《春秋》在理學. 政 治 大 何影響其經學思想的同時,亦反由其經學思想釐清湛氏哲學結構,為湛氏思想特 立. 視野下的詮釋樣貌,以及經典對理學工夫的輔助效果。本文探究湛氏理學視角如. 色立定大致方向。. ‧ 國. 學 ‧. 關鍵字:湛若水、《春秋正傳》、天理、中正、禮、敬.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5)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8. 政 治 大. 第貳章 湛若水生平暨《春秋正傳》····························21. 立. 第一節 湛若水生平概述··································21. ‧ 國. 學. 第二節 《春秋正傳》成書背景·····························29. ‧. 第三節 《春秋正傳》之版本與流傳·························34. Nat. io. sit. y. 第參章 《春秋正傳》之理學依據······························41. er. 第一節 聖人之心:生理之心·······························41. al. n. v i n Ch 入聖之徑:勿忘勿助·······························55 engchi U. 第二節. 第三節 《春秋》之旨:禮者理也···························70 第四節 小結·············································80 第肆章 《春秋正傳》之理學實踐······························83 第一節 由心生禮之經解建構·······························83 第二節 「達禮」於道統實踐的意義·························91 第三節 「刑書」於道統落實之啟示··························101. i.

(6) 第四節 小結············································110 第伍章 《春秋正傳》由「義」至「理」之定位考察··············113 第一節 由「制法」到「理攝」的轉變·······················113 第二節 以理攝經之實踐··································122 第三節 《春秋正傳》於明代理學經解脈絡的意義············130 第四節 小結············································139. 政 治 大. 第陸章 結論··············································142. 立. 參考書目·················································145.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7) 第壹章 緒論.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明朝自仁宗、宣宗國勢愈趨強盛,至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1)達到高峰, 然至世宗嘉靖(1522-1566)則為明代由盛而衰的轉捩點。政治方面,流寇、倭 患日益加劇,加上國家賦役紊亂,造成政府財政匱乏;社會瀰漫崇奢競富的風氣, 明初以來純樸民風已不復見。人們對永恆、安穩的價值觀產生質疑,新異的訴求 促發經典詮釋的反省與思考。. 立. 政 治 大. 嘉靖初,由於大禮議事件1,以大學士楊廷和為首的「首輔內閣」 ,造成權臣. ‧ 國. 學. 各立朋黨,相互傾軋的局面。傅衣凌先生認為,大禮議事件為明代「朋黨樹立」 之始:. ‧. y. Nat. 嘉靖初年的大禮議事件,前後延續十餘年,在這個事件中,皇帝與朝臣的. er. io. sit. 對抗、朝臣與朝臣之間的對抗,其激烈程度是明朝建國以來所未有的。其 實,就大禮議本身,對於王朝的政治意義並不大,但就整個事件的演變過. al. n. v i n 程看,它對於嘉靖年間以及明代後期的政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Ch engchi U. 1. 2. 尤淑君《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明嘉靖朝政治文化》云:「『大禮議』(1521-1524) 是明代政治史的重大事件之一,對嘉靖朝(1522-1566)的政治生態有著莫大的影響力。 『大禮 議』的全稱是『大禮』之議,是關於議定興獻王朱祐杬(1476-1519)稱號一事。嘉靖皇帝朱 厚熜(1507-1566)以外藩入繼大統,君臣對「繼統是否繼嗣」的看法不一,使朱厚熜的身份 引起廣泛的爭論,從而引發『大禮議』 。亦即討論朱厚熜是以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1407-1505) 的過繼兒子身份來入繼大統,或者只是單純地承接大統,其身份仍是興獻王之子。」參尤淑君, 《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明嘉靖朝政治文化》 (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4 年) ,頁 25。. 2. 參傅衣凌主編,《明史》 (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6 年) ,頁 155。 1.

(8)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3. 朝臣、翰林學士為反對世宗追尊其生父為「興獻皇帝」 ,率眾伏跪左順門。 在這 次事件中,下獄者有之,杖死者有之。湛若水時既非楊黨一派,也非與張璁等人 相黨,在「大禮議」騷動中所上奏摺內容,皆為勸學體聖而發。 湛氏於嘉靖元年(1522)六月〈初入朝豫戒游逸疏〉,曰: 臣竊謂陛下今雖未御經筵日講,然而優勤之念、競業之心,蓋不可以寒暑 間者。臣願聖明以深居靜思為本,以溫習尋求為業,以敬親事天為職分, 以勤政親賢為急務,隨處操存,體認天理,俾此心無異於經筵日講之時。 4. 政 治 大. 同年七月上〈再論聖學疏〉5、八月又上〈元年八月初二日進講後疏〉6,二年(1523). 立. 五月上〈乞上下一心同濟聖治疏〉7,三年(1524)二月上〈乞謹天戒急親賢疏〉. ‧ 國. 學. 8. 、九月上〈途中進申明學規疏〉9,十年(1531)十一月上〈進聖學疏〉10,其上. 疏內容,不外勸皇帝親賢臣而遠小人。在「大禮議」發生的當下,湛氏無意參與. ‧. 「繼統二分」的爭辯,更關心的是人君心術的問題。. y. Nat. sit. 整理湛氏奏摺內容,見其屢屢申明自己職責所在,是「以經術勸聖學」,此. n. al. er. io. 於〈初入朝豫戒游逸疏〉 、 〈乞謹天戒急親賢疏〉內皆可見。湛氏甚至在嘉靖十六 11. i n U. v. 年(1537)被御史游居敬彈劾時,亦以此自辯。 湛氏以聖學為職責,或可以此. Ch. engchi. 3. 參【清】谷應泰, 〈大禮議〉 , 《明史記事本末》 (臺北市:三民書局,1985 年) ,卷五十,頁 521-522。. 4. 參【明】湛若水,〈初入朝豫戒游逸疏〉, 《湛甘泉先生文集》(台南縣:莊嚴文化,1997 影印 清康熙二十年黃楷刊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第五十七冊,卷十九,頁 31-32。. 5. 參【明】湛若水,〈再論聖學疏〉, 《湛甘泉先生文集》,第五十七冊,卷十九,頁 32-33。. 6. 參【明】湛若水, 〈元年八月初二日進講後疏〉 , 《湛甘泉先生文集》 ,第五十七冊,卷十九,頁 33。. 7. 參【明】湛若水,〈乞上下一心同濟聖治疏〉 ,《湛甘泉先生文集》 ,第五十七冊,卷十九,頁 33-34。. 8. 參【明】湛若水, 〈乞謹天戒急親賢疏〉 , 《湛甘泉先生文集》 ,第五十七冊,卷十九,頁 34-35。. 9. 參【明】湛若水, 〈途中進申明學規疏〉 , 《湛甘泉先生文集》 ,第五十七冊,卷十九,頁 35-36。. 10. 參【明】湛若水,〈進聖學疏〉 ,《湛甘泉先生文集》 ,第五十七冊,卷十九,頁 43-45。. 11. 湛若水曾被參劾兩次,一次於嘉靖十一年(1532) ,一次於嘉靖十六年(1537) 。參《湛若水 2.

(9) 第壹章 緒論. 了解,湛氏之所以不參與「大禮議」的爭論,因其認為追尊議題僅一時的爭鬥, 甚至淪為內閣權力傾軋的手段,對國家長遠政治發展助益不大。由此可知,湛氏 將飽滿的學養內化於生命中,並以此培養精準的政治眼光,不與時下義氣用事之 人相黨。 對於明代經學發展而言,嘉靖「以經致用」的風氣逐漸形成。林慶彰先生言: 「所謂晚明,應該從萬曆年間算起較合理,然當時經學的復興,實始於嘉靖年間。」 12. ,確實是深刻的觀察。現今研究明代經學,或許可依三種路徑分別探討:一、. 從當代經疏著作討論當代經學;二、以後人整理的論著評斷為切入點,探討明代. 政 治 大 的評點是否合宜,並探討明、清二代經學研究的影響。這三種路徑,分別因三種 立. 經學在學術史上的定位;三、民國以降對清代學術的評論,反思清儒對明代經學. 不同的問題意識,而展現出三種不同的樣貌。然而近年來,單獨思考明代經學特. ‧ 國. 學. 質的研究成果實屬少見,吾人往往以清人對明代經說的意見為是。雖有林氏專著. ‧. 《明代經學研究論集》 ,標舉明代經學的貢獻,但其以清代「漢宋之爭」為處理明. y. Nat. 代文獻的問題意識,似乎仍無法讓明代經學的特色完全獨立。. er. io. sit. 因此,於明代經學的範疇內,湛若水的學術成就可謂相當特殊。綜觀其生平, 儒學與經術同時並進,兩種領域造詣皆相當可觀。惜近人研究湛若水思想,多偏. al. n. v i n 重其儒學思想的貢獻,經學方面的研究相較之下略顯稀少。但不論儒學或經學, Ch engchi U 年譜》嘉靖十一年十月: 「巡按直隸御史馮恩疏時政得失,差等大臣,云: 『禮部左侍郎湛若水, 強致生徒,勉從道學,教人隨處體認天理,處己素行,未合人心。臣謂王守仁猶為有用道學, 湛若水乃無用道學也,然任以禮卿亦可勉焉。』 」又嘉靖十六年四月: 「二十四日,御史游居敬 論劾甘泉先生,曰:『王守仁之學主於致良知,湛若水之學主於體認天理,皆祖宋儒陸九淵之 說而稍變其辭,以號招好名媒利之士。然守仁謀國之忠、濟變之才,自不可泯;若水迂腐之儒, 廣收門徒,私創書院,其言近是,其行大非。乞戒諭以正人心、端士習。』疏下吏部,覆言: 『若水常潛心經學,希迹古人,其學未可盡非。諸所論著,容有意見不同,然於經傳多所發明。 但從游者日眾,間有不類,因而為奸,故居敬以為言。惟書院名額似乖典制,相應毀改。』上 曰: 『若水已有旨諭留,書院不奉明旨、私自創建,令有司改毀。自今再有私創者,巡按御史 參奏。』」參黎業明, 《湛若水年譜》 ,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頁 187-188、226-227。 12. 參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頁 82。 3.

(10)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若僅關注其一,顯然無法完善理解湛若水整體學思特色,故本文第一層問題意識, 即基於前人對湛若水儒學思想的研究成果,觀察湛氏經學思想的解讀特色。 嘉靖年間,湛若水申明為政之道,展現學理與事功相輔相成的觀點: 餘姚陳于周尹興化,問政,甘泉子曰: 「學。」問學,曰: 「政。」于周曰: 「政則政,學則學,若是混乎?」曰: 「政也者事也,學也者心也。謂事則 事乎?心則心乎?」于周問要,曰: 「理。是故莫學非事矣,莫政非心矣, 莫政莫學非理矣。理達而體用渾矣。」13 政者嫻於事,學者修於心,然而理則為政與學的根本。由以上引文可知,湛氏認. 政 治 大. 為事與心實不能分,就其理學思想而言,則可謂無內外之別。14對於「事」與「心」. 立. 關係之論述,或可幫助我們對湛若水《春秋》學的理解。〈春秋正傳自序〉云:. ‧ 國. 學. 甘泉子曰: 《春秋》 ,聖人之刑書也。刑與禮一,出禮則入刑,出刑則入禮。. ‧. 禮也者,理也,天理也。天理也者,天之道也。得天之道,然後知《春秋》。. sit. y. Nat. 《春秋》者,聖人之心,天之道也,而可以易言乎哉!15. n. al. er. io. 又,其言「經」與「傳」的關係,則云:. i n U. v. 夫經,識其大者也;夫傳,識其小者也。夫經,竊取乎得失之義,則孔子. Ch. engchi. 之事也;夫傳,明載乎得失之迹,則左氏之事也。……故觀經以知聖人之. 13. 參黎業明,《湛若水年譜》,頁 95。. 14. 本文採鍾彩鈞先生立場,劃定湛若水為繼伊川、朱子而來的理學屬性。鍾氏言: 「甘泉思想的 範圍相當的廣,他重視理的規定性、統一性與靈活性,其主敬工夫與心地範圍相配合,而無所 不貫。他的思想中,知覺、情意、悟見等範疇皆受到天理、性、中等普遍概念的制約。與陽明. (特別是陽明後學)重視情意與個人性相比較,不能不說是屬於舊派人物,甚至不如其師陳白 沙。筆者以為在思想史上,甘泉所倡導的宜視為理學的教學思想。」然湛若水理學特色是否僅 限於教育方面,則為本研究冀望能擴大論證之處。參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 ,《中國 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2001 年 9 月,頁 402。 15. 參【明】湛若水, 〈春秋正傳自序〉 , 《春秋正傳》 ,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 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167 冊,頁 39。 4.

(11) 第壹章 緒論. 取義,觀傳以知聖人所以取義之指,夫然後聖人之心可得也。. 16. 由以上兩段引文可知,湛氏以刑書看待《春秋》 , 《春秋》蘊含聖人之心,而於具 體事例上展現天理,亦可謂湛氏眼中的《春秋》 ,是孔子運用有限「已發史事」, 探討「永恆真理」 。 《春秋》是「刑」 (世俗規範)與「禮」 (天理聖心)的接榫, 但為何聖人需要一部「刑書」以示人?湛若水心目中的《春秋》要旨及《春秋》 的意義為何?此為筆者接下來想探索的問題。 《左傳》昭公六年,晉大夫叔向去信鄭大夫子產,討論子產執政方向是否適 宜,內容相當耐人尋味:. 政 治 大. 三月,鄭人鑄刑書。叔向使詒子產書曰:「始吾有虞於子,今則已矣。昔. 立. 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猶不可禁禦,是故閑之以義,. ‧ 國. 學. 糾之以政,行之以禮,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為祿位,以勸其從;嚴斷 刑罰,以威其淫。懼其未也,故誨之以忠,聳之以行,教之以務,使之以. ‧. 和,臨之以敬,蒞之以彊,斷之以剛;猶求聖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 y. Nat. sit. 長、慈惠之師,民於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禍亂。民知有辟,則不忌於上,. n. al. er. io. 並有爭心,以徵於書,而徼幸以成之,弗可為矣。……民知爭端矣,將棄. i n U. v. 禮而徵於書。……肸聞之: 『國將亡,必多制』其此之謂乎?」復書曰: 「若. Ch. engchi. 吾子之言。僑不才,不能及子孫,吾以救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 17. 杜注曰: 「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18子產命人鑄造律令於鼎,以示眾人, 叔向擔心鄭國是否將要拋棄以禮樂教化百姓的施政方向,故去信詢問子產,並規 勸其雖以刑律治國,但此終究非打造至治之境的根本辦法。由叔向論述可知,春. 16. 參【明】湛若水,〈春秋正傳自序〉 ,《春秋正傳》 ,卷首,頁 40。. 17. 參【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疏, 《春秋左傳正義》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1 年據清嘉慶 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影印) ,卷四十三,頁 749-751。. 18. 參【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 ,卷四十三,頁 749。 5.

(12)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秋時禮樂已崩,但叔向仍堅持以禮樂為治,最大的理由,便是國家一旦以刑律為 依歸,民眾將會只知徵於刑書,行於僥倖,而不復追求道德層次的自覺。針對叔 向所憂慮,子產答道: 「吾以救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杜注「大惠」曰: 「以見箴戒為惠。」19孔疏:「當時鄭國大夫、邑長蓋有斷獄不平,輕重失中,故 作此書以令之,所以救當世」20由此可知,子產鑄刑書,是迫於趨勢下而不得不 為。當國為政,最上乘者,應以禮樂教育百姓,使之道德內顯於外,而自為發用; 中乘者,則如子產所為,使之知以箴戒為鑑,而言行能不踰矩。但子產因以立即 性的救世成效為重,故有所妥協,此誠為亂世之無奈。誠然,湛若水所謂的「刑. 政 治 大 之刑書」、「刑與禮一」、「出禮則入刑」,此「刑」與「禮」各蘊含何等深意?湛 立. 書」 ,與子產所鑄的「刑書」 ,意義層級兩不相同,但湛氏於〈序〉中直言「聖人. 氏解讀《春秋》,不僅參考孟子「其文則史」的《春秋》觀,其特別拈出「刑」. ‧ 國. 學. 與「禮」的關係,也顯見湛氏努力探得《春秋》的要旨。湛氏眼中的《春秋》學. ‧. 是何種面目?此為本文第二層問題意識。. y. Nat. 最後,筆者希望能深化觀察湛若水建構其學問的方法。湛氏堅持通過經術,. er. io. sit. 所求之聖學才能完整,經典的永恆性意義因此能具體呈現,而「經學」與「儒學」 如何相互融通,應進一步的思考。湛氏於〈廣德州儒學新建尊經閣記〉定義「經」. n. al. 的意義:. Ch. engchi. i n U. v. 甘泉子曰:「夫經也者,徑也,所由以入聖人之徑也。或曰:警也,以警 覺乎我也。」21 夫學,覺也,警覺之謂也。是故六經皆注我心者也,故能覺吾心。22 19. 參【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 ,卷四十三,頁 751。. 20. 參【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 ,卷四十三,頁 751。. 21. 參【明】湛若水,〈廣德州儒學新建尊經閣記〉, 《湛甘泉先生文集》,第五十七冊,卷十八, 頁 5。. 22. 參【明】湛若水,〈廣德州儒學新建尊經閣記〉, 《湛甘泉先生文集》,第五十七冊,卷十八, 頁 5。 6.

(13) 第壹章 緒論. 今之謂聰明知覺不必外求諸經者,不必呼而能覺之類也;今之忘其本而徒 誦六經者,輾轉喪志於醉夢者之類也。不呼而覺之類也者,孔子不能也; 喪志於醉夢之類也者,孔子不為也。是故中行者,鮮矣;是故天下能尊經 者,鮮矣。23 湛氏所認為的「經」 ,並非直接等於「理」 ,而是展現「理」的道路,必須是透過 固定的道路而看見「理」 ;而所謂「警」 ,更是強化自我覺醒,自我警惕的用意。 六經存在的意義,不光是展示聖人偉大的心靈,更是吾人擴充心體,體認天理的 重要指引。此外,對經典的形容,精準的論述「經」的價值,可以展現理學人物. 政 治 大 綜論上述三層問題意識,分別為:第一層「以理入經」 ,筆者希望以此部分 立. 對於經典價值的思考。. ‧ 國. 學. 探討湛若水解經時,援用理學義理的思考;第二層「刑禮關係」,湛氏言「禮者 理也」 , 《春秋》依憑天理,禮與刑相互接合,探討湛氏《春秋》學於歷代《春秋》. ‧. 學史上的地位;第三層則希望能深入觀察為何湛氏「以經術勸聖學」的主張, 「經. sit. y. Nat. 學」與「儒學」如何相輔相成,有用於治道。筆者希望依循上述推演及研究方式,. er. io. 勾勒湛氏思想大概。. al. n. v i n C h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第二節 engchi U. 本研究以湛若水為中心,同時考察其經學與理學思想的成果。前人研究依單 篇論文、學位論文與日本研究成果為序,略窺前人研究成績。. (一) 單篇論文. 以歷史角度鋪陳湛若水哲思時代背景的研究成果,有王元林、林杏容於 2004 23. 參【明】湛若水,〈廣德州儒學新建尊經閣記〉, 《湛甘泉先生文集》,第五十七冊,卷十八, 頁 5。 7.

(14)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24. 年所發表〈明代西樵四書院與南海士大夫集團〉,與吳愛邦於 2007 年所發表〈嶺 南文化與湛若水的道德修養理論〉25,兩者皆採近年來大陸地區相當盛行之「地 方文史」研究視角,探討湛若水及其身邊儒者之學術關聯及思想網路。王、林二 氏認為,嶺南在正德到嘉靖年間密集興建書院,與當地為明代新興發展之經濟體 有關,且湛若水、方獻夫、霍韜等不僅相繼開設書院,廣攬天下之士,亦互相結 為親家,並藉此統合佛山地區支離鬆散之經濟個體。由此可知明代士人集團之資 源集中度,實比宋代明顯許多。 黎業明《湛若水年譜》是有關湛若水生平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其實早於 2007. 政 治 大 發表〈湛若水與嚴嵩交往述略〉,釐清湛氏與當世權臣嚴嵩之交際關係 立. 年便陸續發表有關湛氏生平考據之文章,實嘉惠後輩學子良多。黎氏於 2007 年 26. ,2009. 年所發表〈思想和政治:湛若水與「大禮議」之關係述略〉,則以〈初入朝豫戒. ‧ 國. 學. 游逸疏〉 、 〈乞上下一心同濟聖治疏〉 、 〈乞謹天戒急親賢疏〉 、 〈勸收斂精神疏〉之. ‧. 一手史料,與《明史記事本末》、《明倫大典》等資料,企圖重建明代「大禮議」. y. Nat. 事件發生時,湛若水所選擇的立場與思考角度。27了解湛氏學旨,乃如〈乞謹天. er. io. sit. 戒急親賢疏〉所言「以經術勸聖學」,或可提供理解湛氏為何並未直接參與「左 順門事件」的原因。而其於準備出版《湛若水年譜》前後,又發表〈湛甘泉晚年. al. n. v i n 思想述略——以《甘泉先生重遊南岳紀行錄》為中心〉一文。 湛若水以九十一 Ch engchi U 28. 歲之高齡重遊南岳,然此並非一般出遊,而是湛氏重新整理自己思想。湛氏此次 出遊,與學生討論的主題,自儒釋問題乃至勿忘勿助、心性合一、隨處體認天理,. 24. 王元林、林杏容, 〈明代西樵四書院與南海士大夫集團〉 , 《中國文化研究》2004 年夏之卷,頁 90-98。. 25. 吳愛邦, 〈嶺南文化與湛若水的道德修養理論〉 ,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29 卷, 2007 年 12 月,頁 31-34。. 26. 參黎業明,〈湛若水與嚴嵩交往述略〉 ,《中國哲學史》2007 年第 2 期,頁 121-128。. 27. 參黎業明, 〈思想和政治:湛若水與「大禮議」之關係述略〉 ,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 》第 26 卷第 5 期,2009 年 9 月,頁 23-27。. 28. 參黎業明, 〈湛甘泉晚年思想述略––以《甘泉先生重遊南岳紀行錄》為中心〉 , 《華南師範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 1 期,頁 58-62。 8.

(15) 第壹章 緒論. 皆較中年時期更加深入。黎氏列舉湛氏晚年論勿忘勿助曰:「從四月初三日,郭 平川與湛若水的問答看,湛若水認為,勿忘勿助既可以理解為誠敬,也可以理解 為自然;勿忘勿助不僅是把握大道之關鍵,而且也是聖學相傳之心要。」29然而, 黎氏亦提出一現象,即湛氏於王陽明去世之後,便很少再提及其與陽明學說的分 歧處,甚至在晚年時,認為其論與陽明學說並非相互對立。黎氏認為,此為嘉靖 時期多次對湛學與王學等處以「偽學之禁」的結果,湛氏因此較重視心學內部的 團結,湛氏的確曾兩度被御史彈劾,但彈劾原因與陽明學說並無直接關聯,此處 或許可以再深入檢討。30. 政 治 大 偏重於「理」、「氣」先後問題。喬清舉撰成博士論文《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 立. 至於湛若水哲學分析,數量上較歷史考察與經學研究遠為豐厚,研究內容多. 於 1994 年發表〈甘泉哲學體系及其後傳研究〉 ,總結湛氏思想於後世的影響。前. ‧ 國. 學. 半部統整湛氏畢生所提出之各項思想主旨,後半部則論述唐樞、許孚遠、劉宗周. ‧. 一系之學思傳承,與湛氏有莫大關聯。31喬氏例舉劉宗周「誠意慎獨」之學,與. y. Nat. 湛若水「體認天理」的思維方式幾乎一致,32並藉由檢視黃宗羲私淑陽明學而造. er. io. sit. 成對湛學認識偏頗的情況,提醒讀者對《明儒學案》持論必須重新檢覈。 中研院文哲所鍾彩鈞先生於 2001 年發表〈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 ,不同於以. al. n. v i n 往把湛若水放在明代心學的框架中思考 , C h ,鍾氏認為「其說實有獨自的來源與特色 engchi U. 不是陽明學所能取代的」 ,33以此態度,重新審視湛若水思想價值。鍾氏梳理湛若 水的思想淵源,其言湛氏學問發展:「年少從學於陳白沙,後與王陽明共倡聖賢 之學,然而在他的敘述中,這些活動皆與程明道之學有關。」34不過,此僅就影 響力最大者而言,其實綜觀湛氏著作,便能發現整個宋代理學對湛氏學思形塑皆 29. 參黎業明,〈湛甘泉晚年思想述略––以《甘泉先生重遊南岳紀行錄》為中心〉 ,頁 60。. 30. 同注 11。. 31. 參喬清舉,〈甘泉哲學體系及其後傳研究〉,《哲學研究》1994 年第 2 期,頁 57。. 32. 參喬清舉,〈甘泉哲學體系及其後傳研究〉,頁 57。. 33. 參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 ,頁 347。. 34. 參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 ,頁 347。 9.

(16)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35. 有相當影響力。 鍾氏列舉周濂溪、張橫渠、胡五峰等與湛若水天道性命論、大 心論、心性論說法相類,以此推論湛氏與宋代理學的連結,或比一般人認為湛氏 之於明代心學的屬性更加強烈。鍾氏觀察湛若水成長背景,湛氏三十一歲悟得「隨 處體認天理」 ;五十歲之前,大致已完善對「心」的體認,並建構修心的工夫; 丁母喪而引退西樵期間,重新深化心的發用,以至與陽明論格物而有歧異後,提 出「大心」之說。梳理湛氏悟道過程,可發現其重視的並非轉瞬之「悟見」,而 是不斷琢磨而體道的「工夫」。36是故,鍾氏結語云:「今人以為甘泉為朱子至陽 明的中介,細究之亦不能成立。甘泉所承為明道、白沙學統,縱使不及朱子、陽. 政 治 大 理學方面的論述,將以鍾氏意見為核心,視湛若水為明代理學系統之延伸,而其 立 明精彩,亦不是二子所能範圍,在今日亦有獨立研究的價值。」37本文於湛若水. 理學思想如何影響經學視野,則為本文冀望能補足之處。喬氏〈甘泉哲學體系及. ‧ 國. 學. 其後傳研究〉與鍾氏論文正可互相參照,幫助提供對湛氏學旨更為完整之認識。. ‧. 至於湛若水的經學研究成果,有張曉生對湛若水經學論述。張氏於 1996 年. y. Nat. 發表〈湛若水經學初探〉,全面探討湛氏《易》、《詩》、《書》、《禮》、《樂》、《春. er. io. sit. 秋》、「四書」等研經貢獻。38歸納湛若水經學大旨,經典對湛氏而言,並非外鑠 的力量, 「而是幫助障蔽之心體覺天理,讀經的目的在覺起人之本心。」39至於經. al. n. v i n 典意義如何求得?張氏引〈尊經閣記〉 ,說明: 「對於經 C h :「觀之於勿忘勿助之間」 engchi U. 義不要把捉太緊,也不要輕忽放過,在心自然體味優游之間,便有所得。在實際. 的經學研究中,他把這種方法廣泛應用在《易》 、 《詩》 、 《春秋》等經的研究上, 使他的經學研究十分具有心學家的特色。」40此誠深刻之論。 張氏分析整理湛若水經學特色,觀察既廣,經學著作之分析不免淺嚐輒止, 35. 參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 ,頁 357。. 36. 參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 ,頁 401。. 37. 參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 ,頁 399。. 38. 參張曉生,〈湛若水經學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三期,1996 年 5 月,頁 1-20。. 39. 參張曉生,〈湛若水經學初探〉 ,頁 2-3。. 40. 參張曉生,〈湛若水經學初探〉 ,頁 3。 10.

(17) 第壹章 緒論. 探討明代於宋代朱子學典範地位鬆動後,如何要求革新,尋求對朱子學之突破與 超越,對於湛氏學術已有清楚的定位。該文作為湛若水經學研究「先鋒」,給予 後輩相當多的提示。 大陸學者張德建於 2008 年所發表〈春秋學與明代學術的歷史變遷〉 ,以相當 宏觀的視角綜論明代學術史轉向。41張氏以《春秋》為主要研究對象,因其最能 展現經由理學、史學,乃至文學等諸向度影響下,經義數度之轉折與偏向。以此 大方向觀之,足為本文相當提點,然其只交代現象,並未細膩交代思想轉變的理 由,或為本研究成果可補足處。. 政 治 大 探--論湛若水對《春秋》定位及解經方法〉、〈湛若水對程頤、胡安國《春秋》 立 中央大學劉德明先生於 2009 年六月、七月連續發表〈湛若水《春秋》學初. 學的批評與觀點〉 ,可謂近年來針對湛氏經學最新出的研究成果。42此兩篇文章一. ‧ 國. 學. 氣呵成,全面檢視湛若水《春秋》學特色。〈湛若水《春秋》學初探--論湛若. ‧. 水對《春秋》定位及解經方法〉統整出湛氏《春秋正傳》的三大特色:一、對孟. y. Nat. 子論《春秋》 「其文則史」之觀點的堅持;二、重新省思「義例」之必要性;三、. er. io. sit. 「《春秋》大義」非「大其心以觀經」,否則不能得。孔子如何刪修魯史,歷來不 乏學者關心,然湛氏有別於他家說法者,在其認定孔子「書」 、 「削」涵義,與一. al. n. v i n 般人所以為不同。劉氏云:「湛氏承認《春秋正傳》中所謂『非仲尼削之』之語 Ch engchi U. 是不夠明確的,更精確的來說應是『非仲尼改之』的意思。也就是說孔子並沒有 改動『不修春秋』的文句。」43湛氏認為,唯有此才能符合孟子論《春秋》 「其文. 則史」的條件。由此,更引伸出對歷來《春秋》書法義例的反省。湛氏認為,既 《春秋》內文便是魯史之刪節本,便無理由字字求義,而劉氏推論湛氏著書之所 41. 張德建,〈春秋學與明代學術的歷史變遷〉,《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 61 卷第 3 期, 2008 年 5 月,頁 306-309。. 42. 參劉德明, 〈湛若水《春秋》學初探--論湛若水對《春秋》定位及解經方法〉, 《興大中文學 報》第二十五期,2009 年 6 月,頁 165-190。劉德明,〈湛若水對程頤、胡安國《春秋》學的 批評與觀點〉, 《當代儒學研究》第六期,2009 年 7 月,頁 91-129。. 43. 參劉德明,〈湛若水《春秋》學初探--論湛若水對《春秋》定位及解經方法〉,頁 172。 11.

(18)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44. 欲「正」者,正是世人對《春秋》成書之基礎認知。 最後,關於湛氏如何形塑 其「《春秋》大義」觀點,劉氏以湛若水之「大心論」為其哲學思想與經學思想 的接榫。 〈湛若水對程頤、胡安國《春秋》學的批評與觀點〉一文,則承襲前篇 主張,深化《春秋》義例問題,具體提出湛若水所反對之理由,以《春秋正傳》 之主張,可知伊川、胡安國對湛若水的影響甚巨,但湛氏對兩位前輩的意見亦非 照單全收,其所展現出的歧異處,最明顯者便在「義例」的問題上。45劉氏標示 出「災異說」及「夏時周月」兩處,論述與伊川、胡安國不同。46湛、程、胡三 位思想家所處時代不同,迫使他們在面對經典永恆性,走出不同的哲學方向,乃 本文冀望能補充之處。47. 立. (二) 學位論文. 政 治 大. ‧ 國. 學. 關於湛若水的學位論文,論題多以辯證朱熹、湛若水、王陽明等思想異同為. ‧. 核心,於湛氏理學的研究成果上可謂豐富,然於湛若水經學思想區塊,則顯得相. sit. y. Nat. 44. 劉氏云: 「湛若泉認為魯史之文歷時久遠,加上各國之事或報而書、或不報而不書,書記之法. io. er. 亦各有所不同,常常會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所以由刪削魯史而成的《春秋》 ,其文句根本. al. n. v i n Ch 免。湛氏認為要解《春秋》前一定要對《春秋》的這種性質有正確的理解,而這就是湛若水對 engchi U 《春秋》最基本的主張以及其之所以要寫《春秋正傳》的原因。」參劉德明,〈湛若水《春秋》 沒有一定的原則,如果不能清楚認知到這點,則歷史上對《春秋》的諸多錯誤的解釋亦無可避. 學初探--論湛若水對《春秋》定位及解經方法〉,頁 174。 45. 劉氏云:「甘泉認為伊川、安國太過於拘泥於「例」的解經方式,會讓解經者在解讀《春秋》 時容易產生兩種弊病:一是不能充分解讀出孔子原本要傳達出來的意思,二則是會對於《春秋》 經文大義有了過多的解釋。一者之失為太少,另者之失則為太過,這兩者都是「泥文之過」 。」 參劉德明, 〈湛若水對程頤、胡安國《春秋》學的批評與觀點〉 ,頁 102。. 46. 參劉德明,〈湛若水對程頤、胡安國《春秋》學的批評與觀點〉 ,頁 106-111。. 47. 其他單篇論文,尚有潘振泰, 〈明代江門心學的崛起與式微〉 , 《新史學》七卷二期,1996 年 6 月,頁 1-46;蘇子媖,〈湛甘泉「天理之心」與楊慈湖「精神之心」的差異––由《楊子折衷》 論析〉 , 《當代儒學研究》第九期,2010 年 12 月,頁 295-320;張佑珍, 〈江門道統與〈非老子〉 〉,. 《花蓮師院學報》16 期,2003 年,頁 17-32 等等,或各有無可替代的學術貢獻,然限於本研究 主題,筆者於此部分不一一舉例。 12.

(19) 第壹章 緒論. 對較少。 黃敏浩《湛甘泉的生平及其思想》48,考證湛氏生平,亦以義理比較的方式, 自陽明及朱子間凸顯湛若水思想的特殊性。黃氏論述湛氏思想,分別討論「格物」 、 「勿忘勿助」、「知行並進」、「有善無惡」、「心性」、「理氣」、「隨處體認天理」等 項目,最後則以「心性相即」概括湛若水整體思想。49然其立論宗旨,以檢討牟 宗三、勞思光,乃至李澤厚對宋明理學的分系為進路50,故其論析湛氏思想,難 免局限於「合同與別異」之中;又因黃氏意在鞣捻出湛氏思想「一系」,並與朱 子、陽明的思想系統分判高下,故以「心即理」與「性即理」為最大公因數,採. 政 治 大 較材料上已先有所揀選,固然可看出湛若水獨到之處,卻未必為湛氏思想真實樣 立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正反對比法,篩檢出湛氏思想果與二子有別。然因在最初的比. 態。不過其率先檢省湛若水思想定位,並就朱、湛、王之比較為研究方法而言,. ‧ 國. 學. 黃氏該作或可視為日後湛若水哲學研究之濫觴。. ‧. 潘振泰《湛若水與明代心學》是以江門心學之「異軍」,論述湛若水於思想. y. Nat. 史地位。51潘氏論明代心學崛起之因,在於朱子學雖已十分完善,但愈趨僵固,. n. i n U. v. 參黃敏浩, 《湛甘泉的生平及其思想》 (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年) 。. 49. al. er. io. 48. sit. 在龐大官學壓力之下,知識分子轉而尋求道德於個人生活上之實踐成果。而湛若. Ch. engchi. 黃氏曰:「從主觀面說,朱子、陽明及甘泉分別屬『心性合一』、『心性同一』及『心性相即』 的系統。客觀地說,三者的本體論的形態不同,,朱子屬『存有』之形態,陽明是『直貫』之 形態,甘泉則可說是『動存』之形態(此採其『即活動現存有』之意) 。……於是,甘泉思想 在朱子與陽明之間,成一獨立之系統,便毫無疑問了。」參黃敏浩, 《湛甘泉的生平及其思想》 , 頁 188、201。. 50. 參黃敏浩,《湛甘泉的生平及其思想》 ,頁 201-205。. 51. 潘氏曰: 「湛若水一生置身於明代心學發展的浪潮之中,因其雜糅心學新說與程朱舊學的思想 特質,以致使他在明代心學的陣營裡發生改造江門及針砭王學的作用。……就江門心學而言, 由於陳獻章學宗自然,專求自得。影響所及,江門弟子亦多孤行獨諧,對程朱學派的批評少有 適度的回應。但是,身為明代中期江門心學的代言人,湛若水卻致力於闡揚師說。他對白沙學 說的重新詮釋,即代表了江門一派對程朱學派批評的唯一回應。」參潘振泰,《湛若水與明代 心學》(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年) ,頁 119。 13.

(20)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水即於此背景下,所思所想不得不回應其時代問題,自湛氏的思想中,可見心學 新說與程朱舊論的接軌痕跡。 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以宋儒在心性論上的共通課題為視角,檢視 湛若水的思想特色,也對湛若水與王陽明的心學分歧多所著墨。自研究路徑觀之, 本書依傳統研析宋明理學的方式,先將湛氏思想分為「本體論」及「工夫論」, 再細味其思想特色。喬氏論湛若水本體論,點出其心學基礎,除師承陳獻章外, 主要來自於「氣」論的延伸及發展。陳獻章以「天地我立、萬化我出、宇宙在我」 表明人與宇宙間的關係,湛若水依此深化其論述,展開「隨處體認天理」的哲思. 政 治 大 是宇宙之「心」 ,即由一氣構成之宇宙中, 「精靈、中正」處,人因為正是宇宙之 立. 架構。52喬氏引湛若水〈泗州兩學講章〉 ,認為湛若水思想中,人之於宇宙的位置,. 最精微處,故可天人合一。然而,喬氏認為湛氏之「精靈正中」雖出於氣論,但. ‧ 國. 學. 不可與經典之「理氣論」相提並論,因理氣論的本體在氣,湛氏之本體在心。53是. ‧. 故,湛若水所提出的「大心」之論,無法得到王陽明的認同。陽明認為此「求之. y. Nat. 於外了」,但湛若水卻認為陽明是「自小其心」。54針對湛、王兩家思想的差異,. er. io. sit. 喬氏以「明代心學中的分歧」處理之,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由於兩人對「心」的 思考根本是兩種不同的途徑,故湛若水雖能預見陽明心學之弊,但也可說完全誤. al. n. v i n 解陽明心學。湛若水的工夫論,喬氏以「中∕和」 、 「動∕靜」 、 「知∕行」 、 「無言 Ch engchi U. 體道」篩檢湛若水有別於宋儒的思想特色。喬氏認為,湛若水之「知行並行」有. 利於改善以朱子為代表的「知先行後」及陽明「知行合一」之偏頗。另外,湛若 水不將工夫分別為已發、未發,而最終歸結到「養中」及「養靜」,然此工夫所 55. 本之「戒懼慎獨」之情從何而來,卻無進一步說明。. 喬氏全面地探究湛若水思考宋儒哲學課題,其認為湛氏堅持與陽明持論不同,. 52. 參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 (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年) ,頁 42-43。. 53. 參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 ,頁 44。. 54. 參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 ,頁 44。. 55. 參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 ,頁 181。 14.

(21) 第壹章 緒論. 除師承之外,湛若水的學思宗旨實來自於其對經典的體認。喬氏多引用《心性圖 說》 、 《四勿總箴》為證,二書可謂湛氏最重要的哲學論著,但觀湛若水生平經歷, 便可發現其經學思想亦多,而其經學體認,可以回饋於其對於程朱理學的理解之 中。 張伯宇《湛甘泉心學思想研究》側重比較方式,凸顯湛若水在朱子及王陽明 的不同典型中,所具有的思想特性。張氏第一步先梳理湛氏當時學術氛圍,討論 湛氏本體論及工夫論。該文研究成果,主張明代學術是以尋求突破朱子學為宗旨, 此一問題意識在思想史意義上,尋求湛氏突破朱學的思考,但與陽明學相較則仍. 政 治 大 童中平《隨處體認天理——湛甘泉哲學研究》主張湛若水從「氣」的視角解 立. 嫌不足。. 讀宇宙之生成哲學,深受張載氣一元論的影響。56湛氏認為宇宙同時為氣與心所. ‧ 國. 學. 作用,心是宇宙之最根源,而氣生成宇宙萬物。57童氏論湛氏思想之細膩處,在. ‧. 於分析湛氏「心」論與陽明「心」論,在「先驗性」的證成過程之中有何不同。. y. Nat. 童氏云:「甘泉的『心』沒有陽明的『心』或『良知』所具有的自己規定自己的. er. io. sit. 主觀能動性。甘泉的本心並不單單是一個道德實踐主體,其客觀有效性和普遍必 然性,並非主體的自我規定,而是來源於心的客觀規定部分。他不像陽明和程朱. al. n. v i n 那樣首先就把一個先天之『理』安放於人心,而是先論述事物的客觀之理、氣, Ch engchi U. 然後從心理、心氣合一的角度提出『心即理』的命題。這樣一來,雖甘泉的『理』 後來也演變成了完全先驗意義上的『天理』,但是『天理』的客觀有效性和普遍 必然性不是主體自身所規定的,而是一種宇宙的法則。因此,孔子『我欲仁斯仁 至矣』的命題,在甘泉這裡必然變成『我欲仁』,『求則得之』。」58此段引文可 說明,因為思考徑路的不同,造成湛氏與陽明對「心」之定義存有差異。然而,. 56. 參童中平,《隨處體認天理——湛甘泉哲學研究》 ,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中 國哲學博士論文,2007 年。. 57. 參童中平,《隨處體認天理——湛甘泉哲學研究》 ,頁 100。. 58. 參童中平,《隨處體認天理——湛甘泉哲學研究》 ,頁 102。 15.

(22)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該文結論部分,主要探討湛若水的歷史地位,及為何湛氏學說「其傳不遠」的原 因。作者並沒有充分運用其所分析出的湛氏思想特性,反觀湛氏何以堅持理的存 在,非是以自心驗自心,而是以宇宙法則檢驗自心的理由。 游騰達《湛甘泉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59,除依照湛若水生平經歷,梳理 其哲思轉折外,用意在於細膩論析湛氏「心覺理」過程之意義。游氏言:「所謂 的『大心』乃是指心通內外,包貫天地萬有,具超越的性格,非僅是在腔子內, 與物為對者。……然甘泉更有「心之本體」本自高明廣大、虛明中正、本無一物 的體會,故其語『心』存在二義,論『性』亦然。」60並依此推論湛氏與朱子在. 政 治 大 湛氏《新泉問辯錄》「聖人之學需心事合一,二之則不是。治身、治家、治國、 立 認知論方面的差異。61該文又以相當篇幅論述湛若水「心事合一」的觀點,並引. 天下,無非心事合」之言,論證「心」與「事」實為「無在」與「無不在」的關. ‧ 國. 學. 係。62. ‧. 至於明代《春秋》學概略方面,有林穎政《明代春秋學研究》博士論文,探. y. Nat. 討春秋諸傳在明代如何發展。63該文反思前人對明代經學「積衰」的既定印象,. er. io. sit. 回頭檢視明代經學活動。透過全面的版本考察,以《左傳》活潑多樣的發展樣貌 來看,明代春秋學實應視為「經學解放」時代,且可分為「經學解放時代∕經典. n. al. 59. Ch. engchi. i n U. v. 參游騰達,《湛甘泉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 2012 年。. 60. 參游騰達,《湛甘泉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提要。. 61. 游氏云: 「甘泉所說的開發聰明、開發知見、開發知識實與朱子之意有別,亦即朱子之說重在 加強心知的明覺能力,而甘泉之意則是旨在豁顯吾人對天理之覺識,前者偏向心知,後者側重 天理。」參游騰達,《湛甘泉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頁 53。. 62. 游氏云: 「心與事的關係既要『無在』 ,又要『無不在』 , 『無在』是指勿令心執滯於事為之中, 落入逐跡遷改、變化的窘境; 『無不在』是指不可離開事為而單求乎心,此恐有淪虛蹈空之病。」 參游騰達, 《湛甘泉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頁 98。. 63. 參林穎政, 《明代春秋學研究》 (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 年) 。又, 林氏論文已於 2014 年 6 月經致知學術出版社出版。 16.

(23) 第壹章 緒論. 擴散運動∕經學多元發展」等三種層面。64林氏以多元視角肯定每項衍生文化的存 在價值,只可惜未對《春秋》核心精神於明代有何偏轉多著墨,對湛若水的關注 也不夠深入。然而,其對明代《左傳》研讀活動的深入觀察,可謂提供讀者許多 學術資訊。. (三)日本研究成果 有關湛若水之研究,前國士館大學教授志賀一朗研究成果十分可觀。65自昭 和五十五年(1980 年)以來,陸續出版《湛甘泉的研究》 、 《湛甘泉的學說》 、 《湛. 政 治 大. 甘泉與王陽明的關係》 、 《湛甘泉的教育》等多部專著66,以細膩訓解的研究精神,. 立. 分析湛若水的思想特色。. ‧ 國. 學. 志賀氏每遇一關鍵詞,必先考核其語源、解釋、意義,例如在《湛甘泉的學 說》中「隨處體認天理」一章,其先分論「天理」 、 「體認」與「隨處」各別字源. ‧. 與內涵,接下來才合在一起論述「隨處體認天理」的情狀及意義。因此,志賀氏. y. Nat. sit. 關於湛若水思想的研究結果,與華人學者不盡相同。其認為「隨處體認天理」 、 「敬」、. n. al. er. io. 「勿忘勿助」、「心」、「良知」、「知行」、「格物」等七項子題,並非可完全分開討. i n U. v. 論,而彼此毫無關係。志賀氏認為「心」既體萬物而不遺,亦無所不包且無不貫. Ch. engchi. 通,然在心之中,「敬」才是支撐「勿忘勿助」、「良知」、「知行」、「格物」之最 大關鍵。湛氏雖說「隨處體認天理」,但因其極為重視「中正」,「中正」幾乎可 謂是抽象性質的「敬」之具象說法。是故,志賀氏認為湛若水之學被稱為「中正 之學」 ,原因即在此,而與其說湛氏「體認天理」 ,不如說其強調「體認中正」 。67 志賀氏以獨到的研究方式,仔細分析湛若水思想,對本文深具啟發。 64. 參林穎政,《明代春秋學研究》 ,頁 318。. 65. 參志賀一朗, 《湛甘泉の研究》 (東京都:風間書房,1980 年) 、志賀一朗,《湛甘泉の学説》. (東京都:風間書房,1983 年) 。 66. 參志賀一朗, 〈序〉, 《湛甘泉の研究》 ,頁 1-2。. 67. 參志賀一朗, 《湛甘泉の学説》 ,頁 249。 17.

(24)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本文以湛若水《春秋正傳》為主,進而了解其理學思想之構成,以及解讀經 義之成果,以了解湛若水豐碩之學術成就,從而得見理學思維下之經注發展。.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探究湛若水《春秋正傳》學術成就,並以湛若水理學思想為縱切面、 《春秋》學觀為橫切面,期自湛氏「一貫之理」的思維,探究《春秋》永恆性意 義。. 政 治 大. 立. 全文共分六章,自第壹章〈緒論〉以降,依次梳理湛若水生平、理學架構、. ‧ 國. 學. 經學理路,最後探討其思想貢獻及視野侷限。. 第貳章〈湛若水生平暨《春秋正傳》〉 ,透過整理湛氏生平,掌握湛氏學術基. ‧. 調。此外,亦考察《春秋正傳》的成書背景及版本問題,勾勒湛氏《春秋正傳》. y. Nat. sit. 寫作用意,與往後知識界接受狀況。. n. al. er. io. 第參章〈《春秋正傳》之理學依據〉基於前人對湛氏理學思想的研究成果,. i n U. v. 以傳統「本體」 (聖人之心) 、 「工夫」 (入聖之徑)的研究分類為基礎,驗證「理. Ch. engchi. 學」對「經學義理」的推展作用,深入觀察湛氏賦予《春秋正傳》的要旨及期待, 藉此補充其理學思想中,必須以「聖典」相輔相成,始能完足之主張。 第肆章〈《春秋正傳》之理學實踐〉 ,基於第參章分析湛氏理學經解的成果, 進一步論述《春秋正傳》成就。本章通過綰合湛氏理學思想與《春秋正傳》取義 關鍵,深入探討湛氏如何以「禮」 、 「刑」立定《春秋》要旨,並進一步思索湛氏 所拈出《春秋》大義的內涵。 第伍章〈《春秋正傳》由「義」至「理」之定位考察〉綜合第參章、第肆章 研究成果,探討《春秋正傳》於《春秋》學史上,將有何種義理突破,並嘗試給 予歷史定位。在「理學視野」參酌下所呈現的《春秋》大義,較於以義例解經的 18.

(25) 第壹章 緒論. 成果,將有何種變化?本文透過第伍章之收束,檢視湛若水理學、經學融鑄後之 開展空間,與方法、視域下的思想特色。 第陸章〈結論〉總結全文,嘗試梳理湛氏於中國思想流變中所扮演的角色, 並探討此議題未來延伸研究的可能。.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探討湛氏學術成就為核心,以《春秋正傳》為取義路徑、「理學」 與「聖典」之疊合可能,進而了解湛若水《春秋》學學術譜系定位。筆者蒐羅湛. 政 治 大. 若水研究的相關文獻資料,如史傳、學案、文集、書信、贈序等,以及今人對湛. 立. 若水研究的研究成果,如專書、學位論文、期刊論文等,並整理出古今學者對於. ‧ 國. 學. 湛若水的認識與研究進度,由於湛氏若干重要著作皆在任官期間完成,故筆者亦 期望透過湛氏仕宦經歷、當時重大政治事件與作品中思想展現交叉對比,藉由文. ‧. 獻分析完整呈現湛氏對學術及社會之最終關懷。. y. Nat. sit. 歷代《春秋》學最重視問題,乃「禮」 、 「尊王」 、 「夷狄」議題之討論。春秋. n. al. er. io. 戰國時諸侯「尊王」而「制裁」夷狄,轉變到宋代面對金、元等「邊患」問題,. i n U. v. 此「制裁」到「自衛」的轉移,儒者期望經典發揮作用,對於明代承平時期的學. Ch. engchi. 者而言,又有怎樣借鑒的作用,明儒對於「聖人著述」如何於歷史事實及經文義 理中尋求定位,也就有與宋儒不同的取徑。《孟子》關於《春秋》有兩段論述: 其一為「其義則丘竊取之」,另一則為為「孔子懼,作春秋」。68孟子推原孔子之 意,得出孔子因懼世道衰微,人們的價值觀愈趨破碎,故不得已而作《春秋》。 但為世事判定是非對錯,本應是天子之事,所以孔子才會說「知我者」 、 「罪我者」, 《春秋》這本書或為孔子代行天子之事的嘗試,也是回應治世思考的成果。孟子 自視孔子之徒,承孔子精神而對抗「不正確」的觀點與言辭,然而,以上所言孔 68. 參【漢】趙歧注,【宋】孫奭疏,〈離婁章句下〉 ,《孟子正義》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1 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影印),卷八,頁 146-147。 19.

(26)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子作《春秋》的目的與心情,皆是孟子建構之後的結果,而明儒資借孟子眼中的 孔子形象,持續思考《春秋》最根本的意義何在。故筆者期望藉此一研究機會, 探討理學語境下之經典條目顯現的延展性。 在理學與聖典疊合方面,主要以湛氏理學家的身分,反觀經典對於湛氏理學 有何助力?而湛氏理學對《春秋》學又注入何種嶄新的元素?以下亦分三點細論: 一、湛氏以「理→禮」之進程,把「天理」及「經典」相攝於一,然若此,則歷 代「聖人」的形象如何歸類?由此可推,湛氏追求成「聖」之「聖」義,不在模 仿「某位聖人」 ,而是追求實踐「聖人之心」 。二、承接上述而繼續追問「聖人之. 政 治 大 有所不同。雖湛氏從未親口說出希望補充陽明學說之不足,但自學術史立場觀之, 立 心」究竟為何?湛氏既然提出「聖人之心」 ,則可知湛氏之「心」與陽明「良知」. 湛氏學說或可謂已對陽明「良知」說提出相當程度之修正。三、湛氏理想成聖之. ‧ 國. 學. 法如何實踐?湛氏之「心」除了「自覺」之外,還需依循聖典提點,方可體貼「聖. ‧. 人之心」 。筆者期待透過交疊湛氏「理學工夫」與「聖典作用」 ,凸顯湛氏自認為. y. Nat. 超越羅整庵與王陽明之「中道」。. er. io. sit. 最後,檢討湛若水於《春秋》學學術譜系之定位,藉由上述討論,更精確掌 握湛若水在明代理學領域之評價,並凸顯《春秋正傳》在《春秋》學史上之學術. al. n. v i n 貢獻,讓湛若水學術地位及歷史定位愈趨完整。其次透過分析湛若水在經學及理 Ch engchi U 學領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對其經學及理學融合的過程有更深刻地理解。. 20.

(27) 第貳章 湛若水生平暨《春秋正傳》. 第貳章 湛若水生平暨《春秋正傳》 第一節 湛若水生平概述 湛若水出身廣東增城,最初名為湛露,字民澤。據黎業明《湛若水年譜》考 證,湛氏的童年生活並不安穩平順。湛父性格豪俠仗義,或因此得罪鄰里,導致 舉家被仇視追討。湛氏七歲時,隨母親逃至惠州府歸善縣,投靠曾任同知之湛家 友人李應家中,李應並讓湛若水與李家子弟共同讀書。1在流寓他鄉及寄人籬下. 政 治 大. 的狀況下,湛若水幸得以持續接受教育。. 立. 由於家庭因素,湛氏入小學、鄉校的年紀,雖比一般學童稍晚,但就升進速. ‧ 國. 學. 度來看,亦可見其用功不輟。2湛氏十四歲始入小學,十六歲入鄉校,二十二歲 為庠生,二十七歲中舉,並改名湛雨。3但卻於二十八歲時應會試而落第,然而. ‧. 此卻成為拜入陳獻章(1428-1500)門下學習的契機。弘治七年(1494) ,湛若水. y. Nat. sit. 時年二十九歲,經梁景行介紹而拜見陳氏。陳氏與之曰:「此學非全放下,終難. n. al. er. io. 凑泊。」4此語讓湛若水從此超脫功名的束縛,專心向學。二十九歲至三十五歲,. i n U. v. 從學陳氏門下,三十九歲後始入南京太學,四十歲中進士,補翰林院庶吉士,四. Ch. engchi. 十二歲升任翰林院編修,五十歲時丁母憂而退隱西樵,至嘉靖元年(1522)五十. 1. 參【清】鄧掄斌等纂,《惠州府志》 (臺北市:成文出版,1967 年影印清光緒七年刊本《中國 方志叢書》華南第三號) ,卷三十一,頁 626。. 2. 近人張倩儀研究明清童蒙教育,有如下敘述:「學生入學啟蒙約在四、五歲至七、八歲,一般 讀到十多歲考秀才為止。同一個學塾裡學生的年紀和程度參差,所以要採用個別教授的方法, 每個學生的進度視乎能力而定。」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 (臺北市:臺灣商務,1997 年) ,頁 6。. 3. 黎業明引湛若水〈增城沙堤湛氏族譜序〉跋云:「若水以侍母不赴會試者十有三年,又以鄉舉 舊名犯始祖治中公諱,遂權改名『雨』 」參黎業明, 《湛若水年譜》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 ,頁 11。. 4. 參黎業明,《湛若水年譜》,頁 12。 21.

(28)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七歲復翰林編修職而回歸朝廷,自此一路晉升,幾未見貶謫。五十八歲升翰林院 侍讀,進講《尚書》 ,五十九歲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六十三歲為南京吏部右侍郎, 六十四歲為北京禮部右侍郎,六十九歲升任南京禮部尚書,七十一歲任南京吏部 尚書,七十四歲轉南京兵部尚書並參贊機務,隔年致仕命下,方結束多年官場生 涯。 嘉靖三十九年(1560) ,湛若水以九十五歲高齡去世。除其長壽令人稱羨外, 相對平穩的官場經歷,或亦為後人目為成功典範。然而,湛氏一生心力所致,並 非為官掌權。七十五歲致仕之後,湛氏反而更加致力開創教育事業,其殷實的性. 政 治 大 綜觀湛若水生平,或可略分三大部分,分別為學術研究、教學及教育行政, 立. 格及行為,或許才是湛氏生命價值的光輝所在。. 以及對時政的關懷。湛若水一直侍學於江門,以將近十年的時間潛心研究學問,. ‧ 國. 學. 其基本思想亦於此時期蘊釀成形。湛氏於弘治十年(1497)三十二歲時,寫信致. ‧. 師白沙,討論其「隨處體認天理」的初步想法:. sit. y. Nat. 自初拜門下,親領尊訓,至言勿忘勿助之旨,而發之以無在無不在之要,. al. er. io. 歸而求之,以是持循,久未有落着處,一旦忽然若有聞悟,感程子之言:. v. n. 「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認出來。」李延平云: 「默坐澄心,. Ch. engchi. i n U. 體認天理。」愚謂「天理」二字,千聖千賢大頭腦處,堯舜以來至於孔孟, 說「中」、說「極」、說「仁義禮智」,千言萬語,都已該括在內。若能隨 處體認,真見得,則日用間參前倚衡,無非此體,在人涵養以有之於己耳, 云云。5 以上引文可知,湛氏所領受的「理」 ,乃是「澄心」而能「體萬物」 ,堯舜禹湯以 至孔孟等諸聖人之言,為相同體驗之心得,而聖人凝鍊思緒之結果正可為吾輩體 悟的參考依據。因此,對湛若水來說,隨處體認天理,既是由內心養出,也是不 斷參照萬物、聖人之言後的心得。 「天理」自始至終皆為「一」 ,此為湛氏所體認 5. 參黎業明,《湛若水年譜》,頁 15。 22.

(29) 第貳章 湛若水生平暨《春秋正傳》. 的永恆真理,而稱謂或有不同。八年之後,湛若水秉持此理念,就試禮闈,以〈中 者天下之大本論〉成進士。其文曰: ......中非有形也,以中而名其不偏也,以其不可名而名之也。……斯理 也,在《易》所謂「太極」,在孔門所謂「一」,在周子所謂「無極」、所 謂「誠」,在程子所謂「廓然大公」,在張子所謂「虛者仁之原」,皆此物 也。6 對於「真實、永恆而唯一」的真理,命名不同,是不得不為的作法,也因為命名 識別,造成義理上部分偏轉。然而,湛氏認為,不論時代之差、名稱之異,由於. 政 治 大. 哲人們都是被同樣的天理所打動,在凝望相同的天理,體悟宇宙壯偉及生命意義,. 立. 因此諸聖人之所言,表面雖異,但細究其精微處,則皆歸於「中庸」而「不偏」。. ‧ 國. 學. 綜觀湛氏諸作,可知其數十年的時間,皆以「天理為一」而理解諸經。其於嘉靖 四年(1525)所作〈二禮經傳測序〉曰:. ‧. y. Nat. 夫禮也者,體也;體也者,道也,與道為體者也。形而下者謂之文,形而. al. er. io. sit. 上者謂之道。粗放乎度數之末,而精入乎性命之微,其體一也。7. v. n. 以上引文,可與嘉靖十一年(1532)所作〈春秋正傳自序〉對照:「禮也者,理. Ch. engchi. i n U. 也,天理也。天理也者,天之道也。得天之道,然後知《春秋》 。 《春秋》者,聖 人之心,天之道也,而可以易言乎哉!」8湛氏以不同的字詞訓解「禮」 ,但解讀 的方向與所包含的核心內涵是一致的,即「天理為一」。兩段序文的意義也正因 此而一致:得天之道,然後知《禮》 、 《春秋》 。此亦可由湛氏較〈《春秋正傳》自 序〉稍早兩個月前所撰之〈五經館記〉得到印證:. 6. 時弘治十八年(1505) ,湛若水四十歲。參黎業明, 《湛若水年譜》,頁 27。. 7. 參【明】湛若水, 〈二禮經傳測序〉 , 《湛甘泉先生文集》 , (台南縣:莊嚴文化,1997 影印清康 熙二十年黃楷刊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第五十六冊,卷十七,頁 688。. 8. 是文作於嘉靖十一年七月朔。參【明】湛若水, 〈春秋正傳自序〉 , 《春秋正傳》 (臺北市: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167 冊,卷首,頁 39。 23.

(30)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甘泉子曰:五經之道,其致一也。曷為其致一也?五經皆發於心者也,故 能以養心。……是故昔者伏羲出而畫卦,其時《易》始肇而且未備也,何 有乎《書》?然而伏羲之道具矣。堯、舜、禹、湯、文、武繼作而後《書》 備矣,而何有乎《詩》 、 《春秋》?然而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具矣。 及孔子作而後有《詩》 、 《春秋》也,而何有乎《禮》 、 《樂》?然而孔子之 道具矣。 《禮》 、 《樂》 ,不全之經也。夫數聖人者之道無二也,而謂數聖人 必待五經備而後可以為聖學乎哉?蓋天地之百物,物物同此元氣也,聖人 之五經,經經皆言此理也。天地無二氣,聖人無二理,是故知天下古今此. 政 治 大. 理之無二,可以與言經矣。知聖人之經之精以養心,可以與治經矣。其於 道也,亦思過半矣。. 9. 立. ‧ 國. 學. 以上引文,可以展現湛氏經學思想一隅。湛氏並不認為讀經的意義在於默讀記誦, 也不贊同非得五經全讀過一遍,方能掌握聖人心訣。就湛氏而言,五經作者雖不. ‧. 相同,著作時間也有間隔,但因為經書作者皆能會通天地元氣,故五經雖非同時. sit. y. Nat. 出自一人之手,卻能展現相當一貫的精神。而透過本段引文,可以稍為瞭解湛氏. al. er. io. 對「經典」的看法。乍看湛氏對經典的排序,似乎相當類似古文學者以經典出現. v. n. 之順序所作的排法,但《詩》卻被放在《書》的後面,而《春秋》在《禮》 、 《樂》. Ch. engchi. i n U. 之前;參照作經之聖人與經典的關係,則又好似宋明以來理學傳習的譜系結構, 然諸聖人卻非師承關係,反而接近接力式的集體創作。在湛氏來看,經書皆分為 兩部分,即「始肇」與「完備」,自伏羲體天理而畫卦開始,天理便可以符號的 方式被具象存在,而後世諸聖人不斷承襲先聖之「始肇」而臻於「完備」,此便 是經學的傳承。因此,湛若水認為經可以養心,因為經典正是持續探討何謂天理 最有效的管道。 教學與教育事業的拓展,則與湛若水的學術研究相輔相成,黎業明《湛若水. 9. 是文作於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一日。參【明】湛若水, 〈五經館記〉 , 《湛甘泉先生文集》 , 第五十七冊,卷十八,頁 5-6。 24.

(31) 第貳章 湛若水生平暨《春秋正傳》. 年譜》統計湛氏生平所創書院如下: 先生平生志篤而力勤,無處不授徒,無日不講學,從游者殆遍天下。所到 之處必建書院、購贍田、置倉廩以館谷來學。於其鄉則有甘泉、獨岡、蓮 洞館谷,增城龍門則有明誠、龍潭館谷,於羊城則有天關、小禺、白雲、 上塘、蒲澗館谷,於海南之西樵則有大科、雲谷、天階館谷,惠之羅浮則 有朱明、青霞、天華館谷,韶之曲江則有帽峰、英德則有清溪靈泉館谷, 南都則有新泉、同人、惠化館谷,溧陽則有張公洞口甘泉館谷,揚州則有 城外行窩、甘泉山館谷,池州則有九華山中華館谷,在徽州則有福山、斗. 政 治 大. 山館谷,福建武夷則有六曲仙掌、一曲王湛會講館谷,湖南則有南岳紫雲. 立. 館谷。10. ‧ 國. 學. 自南宋朱熹以來,書院已是儒學推廣教育十分重要的場所,由以上引文可知,湛 若水對於地方教育實貢獻良多。湛氏於正德十二年(1517)五十二歲起,開始編. ‧. 次《二禮經傳測》 。〈二禮經傳測序〉曰:「起丁丑,迄乙酉,凡九年。編次既成. y. Nat. sit. 章,為之測,藏之家塾,名曰《二禮經傳測》,以補《禮經》之殘缺。」11五十. n. al. er. io. 三歲開始撰作《古大學測》 、 《中庸測》等書,結合書院資料來看,撰寫書籍與書. i n U. v. 院教育同時進行,既紀錄學術心得,作為教本亦無不可能。湛氏乃秉持朱熹教育. Ch. engchi. 精神,廣設書院普及儒學教育外,更致力於提升學術水準,讓學生能層層升進, 自正確的教本開始,逐步邁入精緻思辨。 湛若水於正德十六年(1521)五十六歲時,完成《白沙子古詩教解》及〈詩 教解原序〉 。其整理陳獻章遺詩,闡發其師之學術理念。其序曰: 甘泉生曰:「夫白沙詩教何為者也?言乎其以詩為教者也。何言乎教也? 教也者,著作之謂也。白沙先生無著作也,著作之意寓於詩也。是故道德 之精,必於詩焉發之。天下後世得之,因是以傳,是為教。」……曰: 「白 10. 參黎業明,《湛若水年譜》,頁 371。. 11. 參【明】湛若水,〈二禮經傳測序〉 ,《湛甘泉先生文集》 ,第五十六冊,卷十七,頁 688。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學生中心:透過學生中心的方式促進學習 1.提供具體經驗和視覺方法研讀抽象概念與

本案件為乳癌標準化化學藥物治療與個人化化學治 療處方手術前化學治療療效比較之國內多中心研 究,於 2008 年 8 月 1 日由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對正多面體的較系統的研究始於古希臘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 他發現除了埃及人知道的三 種正多面體外, 還有正十二面體及正二十面體。

俄國的學者從 1957 年開始研究整理這些文獻,直到八十年代公布 於世的有五十件,之後整理出 488 件,然後拼合成 375 個序號,到

z 當時有不少在華穆斯林對中國文化有深刻 研究,這些以漢文寫成的文學及藝術作

表 2.1 停車場經營管理模型之之實證應用相關文獻整理 學者 內容 研究方法 結論

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 研 究 生:黃仁性 敬啟 指導教授:楊錦章 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