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前驅研究

為了解自編之計算核心課程、評量工具、應用多種統計分析與教學 設計之可行性,本研究先對一組經篩選為 MLD 高危險群之國小二年級 學童,於上學期後段進行為期 12 週的詴行教學介入,最後根據「前驅研 究」的結果,做為調整教材教法與實施程序的參考,以利正式實驗教學 之進行。底下依序針對「前驅研究」的研究參與者、實驗教學密集度、

研究工具、教材編製與活動設計、前驅研究結果等方面進行說明。

壹、研究參與者

一、研究對象

「前驅研究」階段,邀請臺灣北區一所國小二年級兩個班級,共 計 54 位學童參與本研究,在上學期實施 MLD 高危險群篩選測驗,並 觀察計算策略,其中符合 MLD 高危險群篩選條件,且家長同意進一 步參與教學實驗者共計 5 位學童,其中男生 3 位,女生 2 位,5 位學 童中 3 位出席率為 100%,另 2 位出席率則為 92%。

二、教學者

為一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大五實習教師,研究者對 授課教師進行一系列師資訓練課程,包括實驗教材編製理念說明、教 學示範與內容討論、教學流程討論、以及教案編寫以及授課期間的定 期討論等,以確保實施的忠實度(fidelity)。

貳、實驗教學實施

「前驅研究」利用國小學期中之早自習,由受過本專案訓練的實習 特教教師在小學實施,每周 1-2 次的早自習,每次授課時間 30-40 分以 1 節計,每節實施 1-2 單元,每單元實施 15 分鐘,每週 1-2 節,共實施 20 單元 10 節課,總共為期 12 週的教學介入。

為確保實施的精準度,授課教師在第二週和教學一半左右接受專案 督導,與研究者討論施測經驗和困惑,並釐清授課教師對本教學設計之 掌握度。

叁、研究工具

「前驅研究」的 MLD 高危險群學童之篩選工具及依變項測量合計 有四項,其中三項為自編測驗,分別為個位數加法和減法之「數學事實 提取能力」測驗、二位數不進位加法和不借位減法之「進階數學事實提

取能力」測驗、以及「看數能力」測驗,另一項為「合成 5」和「合成 10」組成之「分解與重組能力」測驗,該測驗為標準化「數學核心能力 測驗」的分測驗之一。此四項測量工具初步以本前驅研究的 54 位學童參 與者進行預詴,預詴結果顯示信度均在.7 以上,均是可接受的範圍。

肆、教材編製與活動設計

一、教材編製

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指出,一般兒童的計算能力發展歷程為從「數 數能力」的全部數和數上去,進展到「數學事實提取」和「分解與重 組」能力,其中「數學事實提取」和「分解與重組」能力可分別預測 未來二位數以上的複雜計算能力,甚至是整體數學成就(洪儷瑜、連 文宏,印製中;Bjorklund & Roseublem, 2001; Carpenter, Fennema, Frake, Levis, & Empson, 1999; Siegler & Jenkins, 1989; Cumming & Elkins, 1999; Geary & Brown, 1991; Geary, Brown, & Samaranayake, 1991;

Geary, Liu, Chen, Saults, & Hoard, 1999; Royer, Tronsky, Chan, Jackson,

& Marchant III, 1999; Tronsky & Royer, 2003; Widaman, Little, Geary, &

Cormier, 1992; Zental, 1990);又 MLD 學生的認知核心能力缺陷為「數 感」和「數學事實提取能力」的顯著困難(連文宏、洪儷瑜,2017、

2018;Ashkenazi, Mark-Zigdon, & Henik, 2013; Geary, Hoard, Nugent, &

Byrd-Craven, 2008; Geary et al., 2007; Landerl, Bevan, & Butterworth, 2004; Moeller et al., 2009; Schleifer, & Landerl, 2011),「數感」能力研 究的兩項指標「看數能力」和「心理數線表徵能力」,均可預測未來 的數數能力、計算能力、文字題解題能力,甚至是數學成就的表現(袁 媛、王淑芬、陳國龍,2016;Booth & Siegler, 2008; Fischer, Moeller, Bientzle, Cress, & Nuerk, 2011; Laski & Siegler, 2007; Link, Moeller, Huber, Fischer, &Nuerk, 2013; Mazzocco & Feigenson, 2008; Schneider et al., 2009 )。因此根據文獻整理,本研究將「數感」、「數學事實

提取」和「分解與重組」等能力視為計算的基本核心能力,設計一套 整合這三種能力的「計算核心課程」,對應 MLD 學生的認知核心能 力缺陷,作為教學介入的素材,並結合科學實證針對 MLD 或 LD 學生 的數學能力有效之教學介入策略,包括「明白清楚的教導」、「由簡 單逐步挑戰以達成目標的編序教學設計」、「強調概念基礎」、「提 供視覺化的表徵」、「提供反覆練習之教學」、「利用行為改變技術 讓學生持續參與學習」以及「提供持續進展的監控與回饋」等七項教 學策略(Fuchs et al., 2008; Gersten et al., 2009; Marita & Hord, 2017;

Steedly et al., 2008),進行 MLD 高危險群學童教學介入成效之研究。

依據上述課程設計理念,本課程在「前驅研究」的單元設計架構如表 2 所示。

表 2:「前驅研究」之教學單元設計架構

二、教學活動設計

「前驅研究」教學活動的順序為先實施「數感」之「看數比賽課 程」教學,再進行「數學事實提取」和「分解與重組」之「數數樂課 程」教學,每個單元教學時間約 15 分鐘。所有教學素材均寫入電腦應 用軟體 Flash 內,將編序好的素材以一個頁面接續一個頁面呈現的方式 進行教學,每個頁面除了呈現教學素材與能進行操作的視覺表徵外,

教學講解的文稿亦寫入頁面,讓教學者能直接看著頁面的文稿以進行 概念講解與教學活動的引導,據以確保教學程序的忠實度(fidelity),

每個教學單元均設計相對應的學生學習手冊,讓學生能進行練習、複 習以及學習成果紀錄,本課程採取小組教學,由 1 位教師負責主要教 學內容講解與活動引導。

「數感」教學內容主要是「看數」能力訓練的活動設計,並融入 卡片點數的「分解與重組」之教學活動;「數學事實提取」教學以每 個數學事實規則的「認知記憶策略」教學活動設計為主(如「+1 的 事實」認知記憶策略為「數字+1=下一個數字」;「加倍的事實」認 知記憶策略為「自己+自己=自己的兩倍」等),並編製學習手冊以 進行紙筆計算之「機械式記憶」的複習活動;「分解與重組」教學則 在適瑝的「數學事實提取」教學活動中結合與融入,整體較為詳細的 教學活動設計將於後續章節予以闡述。

伍、前驅研究的結果

本階段以 rm-ANOVA、自助法重覆量數 F 檢定(bootstrap resampling F procedures for the repeated measure design,底下簡稱 bootstrap-F)、以 及線性混合效果模式(linear mixture effects modeling,底下簡稱 lme)等 三種統計方法,進行前後測差異統計顯著性考驗,接著運用自助法進行 Hdeges’ g 效果量信賴區間估計(bootstrapping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Hdeges’ g effect size,底下簡稱 bootstrapCI-g),以四種多元統計面向綜 合評估本課程是否初步具備樂觀的介入成效之趨勢。然後運用 lme 在「隨 機截距」和「隨機截距與斜率」之模型比較的顯著性,初探 MLD 高危 險群學童於教學介入後,其成長速率是否存在個別差異,最後分析各項 教師記錄表與學生手冊記錄,檢視依變項未達顯著水準或效果量低的可 能原因,據以修正教學介入之實施程序與內容。

「前驅研究」的自變項為受詴者內因子「重覆施測」,此為實驗前 設計階段,僅對單組研究對象實施「計算核心課程」教學介入處理,初 步推論教學介入的可能成效趨勢為何,依變項為「看數」、「數學事實 提取」、「進階數學事實提取」和「分解與重組」等能力的前後測差異。

「前驅研究」的「計算核心課程」經統計資料分析後,整體而言大 致呈現具備能顯著改善 MLD 高危險群學童的四項計算核心能力之趨勢

(詳見「研究結果」之第一節),確立本課程之詴行有效性後,接下來 就是運用教學忠實度檢核的各項表件,進行質性分析,據以做出教學介 入內容的修正與調整,分別說明如下:

一、「看數比賽」內容修正與調整

「前驅研究」階段的「看數比賽」課程共設計 9 個單元,原本在 各「看數闖關遊戲」單元課程結束後,在下一單元前會再次複習看數 遊戲,然此複習活動從教師日誌及學生手冊的觀察與紀錄中發現,其 重覆性太高,導致降低學生的參與意願,讓學生出現分心,甚至不想 玩的情形,而且有複習看數活動之單元,其教學時間會超出原本所規 畫的 15 分鐘,課程結束後,經過初步的多元統計分析推論「看數比賽」

大致能顯著提升學童的看數能力(詳見表 10 與表 11),因此決定在

「準實驗研究」階段,移除複習性質的看數教學活動,而且為了增加 兒童學習的動機,在單元與單元之間設計一個小遊戲作為過渡,據以

二、「數數樂」內容修正與調整

「前驅研究」階段的「數學事實提取」和「分解與重組」能力之

「數數樂」課程共設計 10 個單元,教師日誌和學生手冊的觀察記錄顯 示學生能持續參與課程,對於課程中的數線和具體物的動畫操作反應 良好,對於每個數學事實教學最後的小組和自我挑戰的活動參與度佳,

因此單元活動設計本身能吸引學生持續參與,然初步統計分析發現,

「進階數學事實提取」和「分解與重組」能力在 bootstrap-F 的分析均 未達顯著水準(詳見表 10),表示教學介入後在此統計分析似乎未能 穩定地顯著提升此兩項能力,基於此在課程內容做了大幅度的修正,

在「準實驗研究」階段移除較為簡單的「等於 1 的事實」,以及學童 較難理解的「加倍加 1 的事實」和「2 倍減自己的事實」,重新加入

「加總等於 11」、「被減的數字都是 11」、「加總等於 12」和「被 減的數字都是 12」等四個單元,除了強化「數學事實提取能力」之外,

亦強調「分解與重組」的概念與能力的培養。

茲將「前驅研究」和「準實驗研究」階段「數數樂」課程單元內容 異動情形,整理如表 3 所示。

表 3:「前驅研究」與「準實驗研究」階段「數數樂」課程單元內容 異動對照表

單元節次 課程內容

前驅研究 準實驗研究

單元一 +1 的事實 +1 的事實

單元二 -1 的事實 -1 的事實

單元三 複習+1 和-1 的事實 複習+1 和-1 的事實

單元四 加倍的事實 加倍的事實

單元五 兩倍減自己的事實 「加總等於 5」和「被減的數字是

5」的事實

單元六 兩倍+1 的事實 加總等於 10 的事實

單元七 等於 1 的事實 被減的數字都是 10 的事實

單元八 「加總等於 5」和「被減的數字

是 5」的事實

加總等於 11 的事實

單元九 加總等於 10 的事實 被減的數字都是 11 的事實

單元十 被減的數字都是 10 的事實 加總等於 12 的事實

單元十 被減的數字都是 10 的事實 加總等於 12 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