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三節 計算核心課程在 RTI 鑑定模式可行性之探究

由於 MLD 高危險群學童在教學介入後,其成長斜率是否有顯著個 別差異為探討 RTI 鑑定模式可行性的重點,因此,在「前驅研究」和「準 實驗研究」階段均使用 R 統計嵌入 lme4 套件,進行「隨機截距」和「隨 機截距與斜率」兩種隨機效果模型比較之統計考驗,據以初探重覆量數 研究納入成長斜率有顯著個別差異之模型,是否為適配度較佳之模型,

lme4 套件進行模型比較的語法指令編寫主要是參考 Winter(2013)之說 明,運用 lme4 套件進行模型比較時,是以卡方分配進行統計顯著性考驗,

兩階段之統計結果分別說明如下:

壹、「前驅研究」兩種隨機效果模型比較之結果

先利用‖lmer‖語法分別進行「隨機截距」和「隨機截距與斜率」模 型設定,再利用‖anova(隨機截距模型, 隨機截距與斜率模型)‖語法進行 模型比較的統計顯著性考驗,語法編寫細節請參考附錄十一。結果如表 17 所示,四項計算核心能力 lme 模式估計之個別成長斜率如圖 7 所示。

統計結果顯示「數學事實提取」、「進階數學事實提取」和「分解與重 組」等能力在「隨機截距」和「隨機截距與斜率」兩種模型比較結果顯 示達顯著水準或邊緣顯著水準(分別為 χ2(2)=8.03, p=.018、χ2(2)=6.62, p=.037、χ2(2)=5.82, p=.054),且「隨機截距與斜率」是適配度較佳之模 型,表示 MLD 高危險群學童接受教學介入後,這三項計算核心能力的 成長速率存在個別差異。

表 17:「前驅研究」四種計算核心能力在「只估計截距未估計斜率」和

「同時估計截距和斜率」兩種模式之適配度比較結果

Models df AIC BIC logLik deviance χ2 df p

數學事實提取能力 randomI1 4 116.82 120.80 -54.41 108.82

randomIS2 6 112.79 118.76 -54.39 100.79 8.03 2 .018

進階數學事實提取 randomI 4 104.19 108.17 -48.09 96.19

randomIS 6 101.57 107.55 -44.79 89.87 6.62 2 .037

分解與重組能力 randomI 4 122.21 126.19 -57.11 114.21

randomIS 6 120.39 126.37 -54.20 108.39 5.82 2 .054

看數能力 randomI 4 97.21 101.19 -44.604 89.208

randomIS 6 101.21 107.18 -44.603 89.207 .001 2 .999

註 1:randomI 表示「隨機截距」模型。

註 2:randomIS 表示「隨機截距與斜率」模型。

A B

C D

圖 7:「前驅研究」MLD 高危險群學童 lme 模式估計之個別成長斜率

貳、「準實驗研究」兩種隨機效果模型比較之結果

兩種隨機效果模型比較是以 R 統計嵌入 lme4 套件的方式執行統計考 驗,其語法指令為‖lmer‖和‖anova‖,詳細語法編寫內容請參考附錄十二,

分析結果如表 18 所示,另將實驗組和控制組在「隨機截距與斜率模型」

下所估計之個別成長斜率整理如圖 8 所示。

統計分析結果顯示 MLD 高危險群實驗組學童之「數學事實提取能 力」,在「隨機截距」和「隨機截距與斜率」兩種模型比較達顯著水準

(χ2(2)=6.80, p=.0334),且「隨機截距與斜率」是較佳適配之模型,表 示 MLD 高危險群實驗組學童接受教學介入後,其成長速率存在個別差 異,檢視圖 8A 顯示,整體實驗組學童的成長斜率高於控制組學童,而 且實驗組內學童的個別成長斜率亦呈現個別差異之情形;「進階數學事 實提取能力」在兩種模型比較達顯著水準(χ2(2)=6.15, p=.0461),且「隨 機截距與斜率」是較佳適配之模型,表示實驗組學童接受教學介入後,

其成長速率存在個別差異,檢視圖 8B 顯示,整體實驗組學童的成長斜率 高於控制組學童,而且實驗組內學童的個別成長斜率亦呈現個別差異之 情形;「分解與重組能力」在兩種模型比較雖未達顯著水準(χ2(2)=5.82, p=.0544),但接近 α<.05 以下的顯著水準,屬於邊緣顯著水準,又「隨 機截距與斜率」的 AIC 和 BIC 適配度指標較佳,因此仍推論實驗組學童 接受教學介入後,其成長速率仍存在個別差異,檢視圖 8C 顯示,整體實 驗組學童的成長斜率高於控制組學童,而且實驗組內學童的個別成長斜 率亦呈現個別差異之情形;「看數能力」在兩種模型比較達顯著水準

(χ2(2)=7.25, p=.0267),且「隨機截距與斜率」是較佳適配之模型,表 示實驗組學童接受教學介入後,其成長速率存在個別差異,檢視圖 8D 顯示,整體實驗組學童的成長斜率高於控制組學童,而且實驗組內學童 的個別成長斜率亦呈現個別差異之情形。

表 18:「準實驗研究」實驗組學童四種計算核心能力在兩種隨機效果模 型之比較結果

Models df AIC BIC logLik deviance χ2 df p

數學事實 提取能力

randomI1 4 217.61 224.37 -104.81 209.61

randomIS2 6 214.81 224.94 -101.41 202.81 6.80 2 .0334

進階數學 事實提取

randomI 4 226.19 232.95 -109.10 218.19

randomIS 6 224.04 234.17 -106.02 212.04 6.15 2 .0461

分解與重 組能力

randomI 4 266.77 273.53 -129.38 258.77

randomIS 6 264.95 275.08 -126.47 252.95 5.82 2 .0544

看數能力 randomI 4 194.12 200.88 -93.062 186.12

randomIS 6 190.88 201.01 -89.440 178.88 7.25 2 .0267

註 1:randomI 表示「隨機截距」模型。

註 2:randomIS 表示「隨機截距與斜率」模型。

A

B

C

D

圖 8:「準實驗研究」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 lme 模式估計之個別成長 斜率圖

叁、小結

在「前驅研究」階段資料利用 lme 統 計技術的協助發現, MLD 高危險群學童於教學介入後,其 中三項計算核心能力的成長斜率具 有顯著的個別差異,此結果可做為「準實驗研究」探究 RTI 鑑定模 式可行性之基礎。因此,在「準實驗研究」階段持續利用 lme 的統計 技術進行兩種隨機效果模型比較,探討 MLD 高危險群實驗組學童之成 長速率是否存在個別差異,統計考驗結果指出「數學事實提取」、「進 階數學事實提取」、「分解與重組」和「看數」等四項計算核心能力均 存在成長速率的個別差異,初步檢視實驗組個別成長斜率圖可發現,似 乎有學童在教學介入後,其成長速率仍較為緩慢,可見即使同樣接受教 學介入,個別學童的成長速率有快有慢應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此結果將 在綜合討論章節,針對 RTI 鑑定模式的可行性進行深入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