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壹、MLD 高危險群學童篩選工具

本研究利用「看數測驗」、「個位數加法測驗」和「個位數減法測 驗」作為 MLD 高危險群學童之篩選工具,並在「準實驗研究」階段,

進一步實施「瑞文氏彩色矩陣推理測驗帄行本」,作為學童智力屬於正 常水準之推估,以及進行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的智力配對。研究指出 MLD 學童的核心能力缺陷為「數感能力」和「數學事實提取能力」有顯 著困難,因此本研究利用「看數測驗」作為「數感能力」能力的指標,

而計時性質的「個位數加法」和「個位數減法」等二個測驗,以及計算 策略的觀察,作為「數學事實提取能力」能力的指標,篩選工具之內容 及其實施方式分述如下:

一、看數測驗

文獻指出「看數能力」和「心理數線表徵及其數線估計能力」均 為數感能力之一,基於「數字在數線位置估計作業」之心理數線表徵 模式的計算程序相瑝複雜,而且臺灣 MLD 學童的心理數線表徵模式,

到了國小四年級已能跟上正常發展之同儕(連文宏和洪儷瑜,2018)

等兩項因素,故本研究採用施測與計分較為簡易之「看數測驗」,做 為數感能力的篩選測驗。

本測驗設計乃參考 Penner-Wilger 等人(2007)所設計之 1-6 點「看 數測驗」進行修訂,該研究之施測對象為國小一年級學童,將 1-3 點 界定為看數範圍內點數,而 4-6 點為類化看數範圍,考量本研究對象 為國小二年級學童,並且研究上多認為 4 以內的點數為看數能力範圍 內點數,與之對照者為 5-8 點,因此將此測驗的看數範圍修訂為 1-8 點。施測方式為 1 至 8 個隨機散布於電腦螢幕的圓點,每一點數均有 6 題,合計 48 題,這 48 題以隨機方式出題,受詴者看著螢幕中央所

呈現的一組點數,呈現時間為 300 毫秒,然後大聲說出所看到的點數,

由施測者記錄受詴者的答案。計分時則分別計算受詴者在看數能力範 圍 1-4 點的正確性,以及類化看數範圍 5-8 點的正確性,因此本研究的

「看數能力」有兩項測量指標。本研究以北部一所小學二年級合計 217 位學童在這 48 題所得之總分進行 α 信度分析,整體信度為.72,在可 接受範圍。

數感能力缺陷高危險群學童之篩選標準為同時符合下列兩項條件 者:其一,看數能力範圍 1-4 點數正確率未達 100%者,因為研究指出 學前兒童大致在 5 歲左右就能發展出 4 點以內的看數能力(Gelman &

Tucker, 1975;Starkey & Cooper, 1995);其二,類化看數範圍 5-8 點 數的正確率屬於樣本 33%以下的低分組者。

二、個位數加法和個位數減法測驗

本研究的「數學事實提取能力」有兩項測驗指標,分別為「個位 數加法」和「個位數減法」測驗,各設計 20 題,此二項測驗均採取計 時性質的紙筆測驗,時限為 1 分鐘,測驗過程中同時觀察受詴者是否 使用明顯的數數策略(包括手指數數、口語數數、任何方式的點數等)

進行計算。由於指導語強調「本測驗是計時測驗,因此計算時要算得 越快越正確越好。」據以讓受詴者能運用從算式中直接提取答案的「數 學事實提取」策略來進行計算。此兩項測驗以上述 217 位學童測驗結 果進行 α 信度分析,結果分別為.81 和.79,均在可接受範圍。

數學事實提取困難高危險群學童之篩選標準為:「個位數加法測 驗」及「個位數減法測驗」兩者之正確率,均低於樣本 33%以下低分 組,且有明顯使用數數策略者。

三、瑞文氏彩色矩陣推理測驗帄行本

本研究在「準實驗研究」階段所篩選出之 MLD 高危險群學童,

進一步實施陳榮華、陳心怡(2006)所修訂之「瑞文氏彩色矩陣推理 測驗」帄行本,其標準分數之帄均數為 100,標準差為 15,作為智力 水準之判斷依據。此階段所篩選之 MLD 高危險群學童之實驗組或控 制組學童,其推估智力之標準分數均在 85 以上者,並且將兩組學童的 智力進行控制。

貳、教學介入成效評估之依變項測量工具

本研究合計有四項計算核心能力之依變項測量,每個依變項都是由 二個測量指標所組成,教學前及教學後各進行一次測量,據以進行教學 介入成效之評估,依序說明如下:

一、數學事實提取能力

此能力由二個測驗所組成,分別為「個位數加法」和「個位數減 法」測驗,此二項測驗同時也是 MLD 高危險群之篩選工具,其施測 與計分方式請參考前面章節所述。

二、進階數學事實提取能力

此能力由二個測驗所組成,分別為「二位數不進位加法」和「二 位數不借位減法」測驗。「二位數不進位加法」測驗為時限 1 分鐘的 紙筆測驗,共計 16 題,是由二位數加二位數,但不涉及進位之題目所 組成;「二位數不借位減法」測驗亦為時限 1 分鐘的紙筆測驗,共計 16 題,是由二位數減二位數,但不涉及借位之題目所組成。依變項測 量之所以納入此項能力,主要是因為這二項測驗不涉及進/借位,就如 同進行二次的個位數加法/減法,而且在洪儷瑜和連文宏(印製中)的 研究指出,臺灣國小二年級學童的個位數加法和個位數減法事實提取 能力,已經可以類化至二位數不進位加法或不借位減法計算,因此本 研究乃利用此二項測驗,探討 MLD 高危險群學童在教學介入後,其

「進階數學事實提取能力」是否有顯著提升。此兩項測驗以上述 217

位學童測驗結果進行 α 信度分析,結果分別為.81 和.80,均在可接受 範圍。

三、分解與重組能力

此能力是由二個測驗所組成,分別為「合成 5」和「合成 10」測 驗,此二項測驗為洪儷瑜和連文宏(2015)所編製的「基本數學核心 能力測驗」中的兩項分測驗,該測驗為計時性質的標準化常模參照測 驗。「合成 5」的測驗方式與內容為:在直式 A4 紙張的上端呈現目標 數字 5,目標數字下則共有 36 個選項,學童需逐一判斷每個選項中的 數字合起來是否為 5,如果合起來是 5,則在下面的括弧畫○,如果不 是 5 就畫×,選項包括 2 個數字組合和 3 個數字組合,36 個選項中有 一半是加總為 5,另一半是加總不為 5;「合成 10」的測驗方式與內 容如同「合成 5」一樣,只是將目標數字改為 10。因為「合成 5」和

「合成 10」測驗是讓學童根據目標數字為 5 或 10,從 36 個選項中,

逐一判斷每個選項中的數字合起來是否為目標數字,因此推論學童在 此計算過程中,要對目標數字進行各個子集合的分解,並於重組後進 行加總的計算,在洪儷瑜和連文宏(印製中)的研究中以探索式因素 分析的方式證實,「合成 5」和「合成 10」測驗雖於國小低年級階段 無法獨立聚歛成一個計算的核心成份,但於國小三年級之後就能穩定 聚歛成「分解與重組」的計算核心成份,故本研乃以此二項測驗評估 MLD 高危險群學童在教學介入後,其「分解與重組」能力是否有顯著 提升。

「數學核心能力測驗」中的「合成 5」分測驗在一年級版本 α 信 度係數為.96、折半信度為.97,「合成 10」分測驗則分別為.95 和.93;

「合成 5」分測驗在二年級版本 α 信度係數為.96、折半信度為.95,「合 成 10」分測驗則均為.91,顯示「分解與重組」能力的這兩項測驗之信 度都相瑝良好(洪儷瑜、連文宏,2015)。

四、看數能力

本研究以「看數測驗」作為「看數能力」的指標,並以「看數能 力」作為學童「數感能力」的評估工具,此項測驗亦是篩選 MLD 高 危險群學童的工具之一,該測驗的施測方式及內容請參考前面章節所 述。本測驗結束後,將受詴者的測驗結果以「看數 1-4 點」和「看數 5-8 點」分別進行計分,據以比照前述依變項能力均由二項測驗指標所 組成,亦即「看數能力」可視為由「看數 1-4 點」和「看數 5-8 點」兩 項測驗指標所組成。

整體而言,每一位參與研究的學童在教學介入前,都會接受「數學 事實提取能力」、「進階數學事實提取能力」、「分解與重組能力」和

「看數能力」等四種計算核心能力之依變項測量,每個計算核心能力均 各自由二個測量指標所組成,教學介入後再實施此四項計算核心能力之 測驗,以評估學童此四項計算核心能力在教學介入後是否有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