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作種子的萌芽與開花

壹、愜意的鄉村探索童年

大衛‧麥考利(David Macaulay)1946 年 12 月 2 日出生於英國「傳統啤酒 釀造中心」──波頓(Burton on Trent)。三歲時,舉家遷往波爾頓(Bolton)居 住。童年時期,因為家中房子較小,房間數少,除了給大家共同生活起居用的客 廳、工作室及臥室之外,麥考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戶外活動。在樹林裡探險,所 有的想像萌芽種子也在這裡發展。常常在樹林裡想像找到一個自治區,假裝自己 居住在那裡,或是抓蝌蚪回家,觀察蝌蚪孵化成青蛙。麥考利也會蒐集各式各樣 的石頭回家,做分類。這段童年時期滋養了他的想像力。

《柳林中的風聲》一書是陪伴他成長的書籍,書中的角色、情節及所描述的 風景與他的生活相似,因此成為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他鮮少為了 樂趣而閱讀,雖然也讀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湯瑪士坦克車頭》(暫譯,原文 書名 Thomas the Tank Engine)、《魯賓遜漂流記》、《孤獨驢子尼德》(暫譯,原文 書名 Ned the lonely Donkey)科學百科全書等作品,但麥考利從小愛讀書中圖畫,

除此之外,都忙於在戶外玩耍。

七歲時,因為獲得一盒機械組裝積木,麥考利開始每天組裝不同的作品,重 複的拆除、組裝成不同的建物。除了動手組裝東西之外,麥考利也和許多的小男 孩一樣喜歡一些玩具槍,總是在獲得額外的零用錢時,迫不及待的去買各種玩具 槍配備,也和同學一起踢足球。除此之外,他在小學期間也苦練寫字,十歲時也 因參加寫字比賽獲獎。

麥考利的父親是一位紡織機器工程師。父母善於手工編織、木刻等工藝技 能,母親為家人製作衣服,而父親則善於製作家中木頭家具,像是家中書櫃、畫 架、玩具小火車等,皆出其手,因此培養了麥考利在物品製造及建築過程極大的 興趣。那些從父母構思、設計、製作到完成的物件的過程,讓大衛‧麥考利對科

30

技著迷,他瞭解到所有的物品都是「被製造」出來的。這也養成了他探索的個性,

瞭解到所有的事物在製作的過程中,是無可輕忽或省略的,同時,他也承襲了父 母的手工技藝,也因此喜歡自己動手用紙、木頭或線團布料等製作自己的玩具。

他利用香菸盒、線圈和錄音帶,做出電梯模型;也用線團做出滑雪纜車,沿著窗 簾滑下等玩具。

貳、開啟繪畫及創作之窗

麥考利十一歲時,因為其父親因工作移轉紐澤西,麥考利隨父母搬遷至美國 紐澤西,從原本的英國鄉村生活轉換為急促匆忙的美國生活,在適應環境的過程 中,麥考利開始畫畫。1962 年,麥考利一家又搬往羅德島的伯蘭,他目前和家 人仍居住在羅德島州。就讀伯蘭中學時期,麥考利時常會將自己手繪的名人(如 披頭四樂團)圖畫帶到學校給同學看。畢業那年,伯蘭中學還將麥考利列入學校 年刊中,獲得「最佳藝術家」殊榮。1964 年,麥考利完成高中學業並進入羅德 島設計學校(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主修建築,並於大學第五年通過學 校的歐洲優異計畫(European Honors Program, EHP),獲得獎學金至羅馬、赫丘 萊尼恩、龐貝研究學習。

在羅馬學習的經驗,提供大衛‧麥考利在創作上許多培植養分,正如他自己 在受訪時曾說「羅馬」已經融在在他的血液之中,很難不將故事的背景設定在羅 馬。從麥考利的作品,包括《城市》、《鴿子的羅馬》與《鴿子的天使》等書,都 可以瞥見其對羅馬的熱愛與熟悉,甚至在《大教堂》一書雖是將場景設定於法國,

但麥考利對羅馬歌德式的教堂建築瞭解卻仍在可瞥見一二。

參、創作生涯的開花

大學畢業後,麥考利曾任室內設計師(1969-1972),亦曾於中學擔任美術教 師(1969-70,1972-74)。在擔任室內設計師時期,他為知名室內設計師莫里斯‧

納森(Morris Nathanson)作設計案子,以及相關草圖繪製。莫里斯‧納森與麥 考利分享了自己對圖畫書創作的想法,也開啟了麥考利對於圖畫書創作的熱情。

31

然而,當麥考利與莫里斯開始創作了三本作品,至出版社毛遂自薦時,卻都遭到 拒絕。後來,麥考利回到他的母校羅德島設計學校擔任講師,教授藝術、插畫與 初階設計課程。麥考利開始於插畫系上課後,他也開始嘗試創作,然而他的第一 本作品創作主題,並非為大眾所熟悉的《大教堂》,而是建築上的滴水嘴。

1972 年秋天,當麥考利將前三本作品的創作概念做成第四本作品,故事是 描述一位中古世紀的石匠的兒子在有一天睡覺醒來發現自己被鎖在教堂裡,而且 由他父親所雕刻的滴水嘴作品突然有了生命的奇幻故事。當麥考利拿著這本作品 至波士頓霍頓米夫林公司(Houghton Mifflin’s) 童書部毛遂自薦時,編輯華特‧

勞倫先生(Walter Lorraine )對於滴水嘴作品表現出微微興趣,卻更被作為滴水 嘴背景的巴黎聖母院所吸引,並建議麥考利「為何不改說建築的故事呢?」39引 發麥考利創作歌德式教堂建築的靈感,於是他開始到圖書館蒐集資料,並開始繪 製教堂建築的草圖,甚至到巴黎北部的亞眠市展開繪製。在籌備與創作了近一年 後,1973 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作品《大教堂》,並獲得 1974 年凱迪克銀牌獎。

麥考利先後出版了九本建築相關的書籍,包含講述羅馬的《城市》、埃及法老相 關的《金字塔》、《地下世界》,《城堡》等。其中《城堡》於 1978 年獲頒凱迪克 銀牌獎。他並與美國公共電視台(PBS)合作,將《大教堂:教堂建造的故事》、

《城堡》、《金字塔》、《城市:一個羅馬人規劃和建城的故事》和《磨坊》翻拍為 電視節目,並出版相關光碟與《彈珠科學》(暫譯,Pinball Science)有聲書系列 作品。

肆、結實纍纍的獎項

麥考利的作品在美國銷售上百萬冊,更有許多語文譯本。他被《時代週刊》

譽為「無人能出其右」的傑出沾水筆(pen-and-ink)畫家。所獲得的獎項更是不 計其數,包含《大教堂》一書獲得「德國青少年讀物年度知識性讀物最佳圖書獎」

(the Deutscher Jugendliteraturpreis);《金字塔》一書獲得「1975 年《時代週刊》

39 David Macaulay. Building the Book CATHEDRAL, N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p.7.原文為

“Why not tell the story of the building instead? ”, 2000.

32

年度傑出書本獎」、「克里斯多福獎」(Christopher Award)、「波士頓環球報號角書 銀牌獎」(Boston Globe–Horn Book Award);《地下世界》榮獲「《時代週刊》年 度傑出書本獎」;《城堡》獲「波士頓環球報號角書銀牌獎」;《摩天大樓》獲 1980 年「《時代週刊》年度時大最佳插畫童書獎」;《新世紀機械大百科》獲「1988-89 波士頓環球報號角書最佳知識類圖書獎」;2002 年洛杉磯時報最佳圖書獎、2002 年洛杉磯時報最佳圖書獎、2002 年華盛頓郵報最愛圖書獎、2002 年 Parent’s Guild to Children’s 媒體獎、2003 美國出版家週刊(Publishers Weekly)評選的最佳童 書,被盛讚為「傑出建築藝術作品之插畫者及記錄者」,還有「美國建築師協會 特別獎」(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Medal)、「華盛頓知識類兒童讀物獎」

(Washington Children's Book Guild Nonfiction Award)、「荷蘭銀鉛筆獎」(Dutch Silver Slate Pencil Award)與 2006 年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hip),還曾 經兩度提名「國際安徒生大獎」(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40等。除了以建 築與百科類作品見長之外,《黑與白》一九九一年更為麥考利贏得凱迪克金牌獎。

麥考利並獲莎凡娜藝術設計學院(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Savannah, Georgia)頒發榮譽人文學科博士學位、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 Providence, Rhode Island)榮譽博士學位、及他自己的母校羅德島學院(Rhode Island College, Providence, Rhode Island)頒發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從這些眾多的獎項中,肯定的不僅是麥考利的插畫作品,更是對他的創作整 體的肯定。從在戶外探險的活動中,麥考利瞭解所有事物運轉有其道理,並從繪 畫及所受的建築教育中,思索並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建築知識性讀物。麥考利 在作品中不是硬梆梆的介紹建築、機械或是構造的知識,而是透過幽默的插畫,

或是安排不同的人物來帶領讀者進入知識殿堂;換言之,麥考利在他的作品中呈 現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專業知識背景,以及他所受的知識教育,更多的是在在專業 領域背景之後的想法與概念,在下一節中將討論麥考利在他的自寫自畫的圖畫故

40 參閱網址:http://children.cca.gov.tw/search/book_detail.php?id=9575708016 與 Nation Building Museum 網站 http://www.nbm.org/biographies/david-macaulay.html。2009 年 8 月 31 日。

33

事書作品中所呈現的人文思想,並從中探討麥考利的作品主題選用及其創作表現 之間的關聯。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