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動機調節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本節說明以自我決定理論為依據,探討大學生國際志願服務參與者透過基 本心理需求滿足動機調節的過程,其意涵及其相關理論及研究說明如下。

壹、 自我決定的意涵

「自我決定」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個體對行動所做出的自由選擇,

是充分在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而非受到外在壓力、個人義務與 脅迫,驅使個體產生行為(Deci & Ryan, 1985a)。

人類行為內部動機主要是自我決定的潛能可以引導個人去從事感興趣的、

有益於能力發展的行為,是對自我決定的追求。Deci 與 Ryan(1985a)認為自我 決定行為有助於驅使個體從事個人所感興趣的活動,進而從中獲得自我成長的 可能。因此,「自我決定」象徵著個人的能力,同時也是個體需求的表徵(Deci

& Ryan, 1985a)。

自我決定理論內涵之一的基本心理需求理論則強調個體有三種不同取向的 基本心理需求,強調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等,若能滿足三種需求,將提升 個人在活動參與時的樂趣及動機。

然而,志願服務隨著時代及社會不斷發展,但其志願服務以個人自發性、

不求回報的精神並未改變,並且擴及到以團隊型態提供不計酬勞的服務(陳武 雄,2001)。又有 Smith (1982)認為志願服務是個人自願貢獻時間在各個領域 直接幫助他人的人,相信這些活動對他人有益,同時也可以滿足自己的能力發 展;與自我決定理論意涵相符合,尤其是大學生參與國際志願服務與自我決定 後產生的行為有關,故本研究採用自我決定理論來探討大學生國際志願服務參 與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及動機調節之概況,以下將論述自我決定理論內涵。

貳、 自我決定理論內涵

自我決定理論是由Deci 與 Ryan 於 1985 年所提出的一組描述自我決定行 為歷程之動機理論,該理論認為行為動機源起於個體對基本心理需求滿足之渴 望,且個體會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而調節(regulate)動機。

自我決定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動機發展與功能的鉅觀理論,主要整合了認 知 評 價 理 論(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 有 機 體 整 合 理 論 (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因果導向理論(Causality Orientations Theory)與基本心理需 求理論(Basic Needs Theory)四個次要的微型理論,各個微型理論所著重的焦點 與討論的議題都不相同(Deci & Ryan, 1985a) ,其說明如下:

一、 認知評價理論

認知評價理論以關注社會情境因素對個人內在動機的影響,以獎勵、人際 關係以及自我控制等因素如何影響內在動機和興趣的影響。

二、 有機體整合理論

有機體整合理論著重價值觀內化和整合的概念,自然的整合經驗成為自己 的內在價值,而個體的調適歷程就稱為內化,內化的程度越深,則個體行為也 越具有自我決定,依個體內化發展的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動態調節過程。

三、 因果取向理論

因果取向理論描述人們在自我決定行為傾向上的個別差異,以及環境支持 自我決定的不同方式分為三個取向,分別是自主取向(autonomous orientation)、

控制取向(controlled orientation)與去個人化取向 (impersonal orientation),

每個個體在內在資源的三個取向裡,會因表現的程度不同而出現個別差異,而 這些個別差異將會影響並解釋個人自我決定的表現與行為。

四、 基本心理需求理論

基本心理需求理論則強調個體有三種不同取向的基本心理需求,強調自主 感、勝任感和歸屬感等,若能滿足三種需求,將提升個人在活動參與時的樂趣 及動機。

Ryan 與 Deci 指出外在社會脈絡與個人對外在事件的解讀,將會影響個體 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而個體自主感(autonomy)與勝任感(competence)的需求,

則是引發行為內在動機的基礎,歸屬感(relatedness)的滿足,則有助於維持內在 動機(Deci, Koestner, & Ryan, 1999; Ryan & Deci, 2002)。

Finkelstien(2009)的研究指出,內在動機較高的志工,越具利社會性格 (prosocial personality),而且在服務的過程中,也比較能內化自己的服務動機,

強化對志工角色的認同,且學生倘若曾經參與過其他志願服務,有了相關經驗 後,則會增加再次參與的意願(林慧貞,2006)。另楊宏志(1999)提到持續參 與的動機,是指當參與者帶著參與動機進入團隊後,隨著團隊一起成長而逐漸 習得團隊中的價值、限制、規範及特色,這些經驗及觀察會促使參與者初始的 動機改變,而融入在服務中。

更有研究指出,初期召募大學生參與的過程可經由面談,經由面談的過程 中,了解志工的需求與期待,並評估學生的人格特質及動機,以免在相處一段 時間後,發現學生不適任亦會降低學生持續參與的意願(張英陣,1997)。換言 之,對於服務過程中能與團隊中的人和睦相處,對於所負責的工作需具備的能 力來感到自信,則能引發與維持服務的內在動機,進而認同自己在國際志願服 務中的角色。

綜合上述,自我決定理論旨在探討個體行為動機背後的影響因素,Deci 與 Ryan 根據個體自我決定的程度形成不同的動機型態,將不同自主程度的動機視 為一連續向度,指出自我決定其動機包含「無動機、外在動機及內在動機」等。

其中在助人行為的過程中,社會情境因素的支持,以及個人在環境所遇到的問 題,都會影響個體「自主感、勝任感與歸屬感的滿足」,而基本心理需求越能 獲得滿足,則有助於內在動機的引發與維持(范良誌,2008;謝文娟,2008;

Wilson & Rodgers, 2004),更能引發大學生持續參與服務,進而影響大學生後 續的行為結果(林季燕,2003),其動機影響歷程如圖 4,接著討論基本心理 的需求(Deci & Ryan, 2000: 227)。換言之,外在情境若能滿足個體基本心理需求,

則有助於動機內化,使得行為獲得正向的結果;Ryan 與 Deci(2002)認為人類的 基本心理需求包含自主、勝任及歸屬感等,當自主性高、具有勝任感及獲得歸

屬感時則增進持續參與的動力,其分述如下。

一、 自主性較高

參與志願服務發現如果志工的自主性較高,則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程度也 愈高,因此個體擁有較多自我決定的空間,能自由選擇參與活動的機會,使自 主感獲得滿足後較易提升自我的內在動力(宋世雯,2000)。

大學生參與國際志願服務過程,有許多想法要執行時,但常會受限當地文 化不同以及煩雜的行政流程及事務等,容易燒熄志工原有的熱情,如陳巧蓁

(2009)研究訪談兩所大專院校國際志工隊發現,保持彈性與空間的團隊,其 繼續參與服務的意願比例,比起團員因無法感受到自主而力不從心的團隊來得 高。雖然志願服務內涵本身即帶有自主性與志願性特質,但若於服務過程中志 工管理者及團隊領導者能提供彈性空間,滿足大學生自主感的心理需求,將有 助於其服務動機內化,並提升持續服務意願的比例。

當大學生參與國際志願服務有許多機會自行決定服務內容,不需每個事項 去依照他人的要求來安排服務內容,在團隊中也仍保有自我表達的空間時,則 更能提升持續參與的動力。

二、 具有勝任感

當大學生參與國際志願服務過程中,因有勝任感的需求,所以會主動尋找 挑戰,以維持或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大學生除喜愛擁有自主權較高的主導權 外,較不喜歡安於現況,喜歡改變及挑戰自己,從志願服務過程中獲得成長。

以大學生亟欲突破的性格,可知為什麼越來越多大學生願意到海外進行服務。

助人者常常可以導致積極性的改變,因此利他行為有助引發勝任感的滿足 (Weinstein & Ryan, 2010)。簡鈺青(2008)研究曾參與 GYSD 青年志工發現,

青年志工看到服務對象因自己的投入而使生活有了改善,促使青年志工獲得成 就感,進而願意持續服務;洪玉雪(2008)以輔仁大學海外志工為研究對象,

其研究結果指出學以致用,是大學志工者在志願服務過程中,最能感到滿足感;

王新閔(2007)訪談慈濟大學參與海外服務之青年志工發現,使得青年志工獲 得勝任感的滿足在於教聯會教師給予青年志工的正面回饋所得;此外,國際志 工團隊或當地組織所提供的行前訓練,也讓青年國際志工於服務前獲得系統性 的學習與成長(洪玉雪,2008;黃昱富,2009;陳韻婷,2009),有助大學生 擔任國際志工勝任感的滿足。

以研究者所帶領國際志工團隊發現,大學生若能在服務之前,參與完善的 教育訓練,使之具備服務所需的技能,並在服務過程中學以致用,獲得重要他 人及受服務者正面的回饋,將使大學生參與國際志願服務時勝任感的需求獲得 滿足。

三、 獲得歸屬感

當大學生在國際志工團隊中能獲得歸屬感,可以感受到他人的關懷,感受 到自己是屬於這個團隊的一份子,雖然Deci 與 Ryan (2000)認為相較於「自主 感」和「勝任感」而言,「歸屬感」並非維持內在動機的主要關鍵,因為有時 候人們也會獨自抱持著內在動機去參與一些活動,如自己去爬山,但Vallerand(2000) 整理相關研究發現,個體從事社會性活動時,如團隊運動、減肥課程及工作等,

關係感於自我決定脈絡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引自陳韻婷,2009)。

國際志工彼此間的友誼亦是支持志工持續服務的支助之一(黃昱富,2009), 洪玉雪(2008)研究亦指出,國際志工共同歷經海外服務的任務,拉近彼此常 常相處的距離,大學生參與國際志工團隊從原本的不熟悉,到服務後感情變好 是常見的情況;王新閔(2007)的研究指出,國際志工離家至海外服務這段時 間,心裡多少有些起伏,需要夥伴彼此的鼓勵與扶持。

另一項研究則是領隊是促使團體是否能團隊合作的關鍵因素(王新閔,

2007);Allen 與 Shaw(2009)訪談紐西蘭 16 位運動志工發現,領隊一些貼心的

舉動,會讓志工感到窩心,例如在短時間內叫出志工的名字,或領隊與志工的

舉動,會讓志工感到窩心,例如在短時間內叫出志工的名字,或領隊與志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