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

質性研究所關注的是「社會事實的建構過程」以及「人們在不同的特有的 社會文化脈絡下的經驗與解釋」,其研究的價值與判定標準,絕非是量化研究 典範所提出的「信度」與「效度」所能涵蓋(胡幼慧、姚美華,1996)。陳向 明(2002)指出,質的研究真正感興趣的並不是量的研究所謂「客觀現實」的

「真實性」本身,而是被研究者所看到的「真實」、他們看事物的角度和方式 以及研究關係對理解這一「事實」所發揮的作用。

為了避免本研究在描述上對資料的誤解或不完整,闡釋上無法深入了解研 究參與者的觀點,而以自己的想法做闡釋,理論上對於研究現象不去考慮其他 可能的解釋或原因,為確保本研究信實度,參酌各項方法,本研究使用「三角 檢驗法」、「研究參與者檢核」及「同儕審視」等方式,增加本研究的信實度,

分別說明如下。

壹、 三角檢驗法

運用「三角檢驗法」可以檢核資料,以建立研究的信實度。目的是通過儘 可能多的管道對目前已經建立的結論進行檢驗,以求獲得結論的最大真實度

(陳向明,2002)。採用三角檢驗法可以克服單一方法、單一觀察者和單一理 論所固有的偏見,秉持多元客觀的精神進行資料蒐集的工作,透過研究者、研 究參與者來針對訪談內容相互討論,彼此交叉檢核所蒐集到的資料,若檢核後 一致性高,代表資料效度高,值得採納分析的資料。

本研究採取不同資料來源的檢驗方法,除了深度訪談之外,也蒐集研究參 與者的相關資料,像是團隊網頁、粉絲團,以及國際志工團隊服務企畫書、服 務成果報告書及活動照片等。

貳、 研究參與者檢核

Riessman(1993)提出一致性(correspondence)是達成「證立歷程」(process of validation)的四個方法之一,而「一致性」指的就是研究者將結果呈現給受 訪者檢核,並請其評估研究者的再建構是否適當(引自吳芝儀,2005)。

研究者在進行正式研究之前,已先行擬定一份研究參與者訪談逐字稿及詮 釋文確認回函表,訪談結束後約一個星期內,研究者將研究逐字稿繕打完成之 後,隨著回函表一同寄送給研究參與者,隨即邀請研究參與者閱讀研究資料,

並檢閱研究內容是否與事實相符,且賦予研究參與者可直接於內容以紅色文字 修正語意不詳或表達不流暢的部分,並於一個星期內將修正後的內容及回函表,

寄還給研究者做後續修正。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將蒐集而來之資料或研究分 析、闡釋與結論,邀請研究參與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檢視內容是否有偏誤之處,

進一步討論澄清,如需研究參與者補充回答問題時,則以電話或電子郵件方式,

向研究參與者說明及收集資料,或親自見面進行第二次訪談,研究者逐一收齊 研究資料後整理成研究報告,再次向研究參與者確認其內容正確性,以提供研 究者相關的回饋及建議。

儘管Bloor(1983)曾指出不要假定參與者查證的結果是必定有效的,參與者 的回應只能視為一種用來確認效度的證據而已(引自高熏芳等譯,2001),根 據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反覆互動檢核的過程,可獲得資料及個人陳述經驗的重 要性,增加本研究在分析資料過程之信實度,此方式仍為重要做法之一。

參、 同儕審視

資料整理與分析採用同儕審視方式,邀請研究者的同儕針對研究過程中使 用的方法及資料分析方式提出建設性問題,以讓研究者反思研究盲點之處。

Oskamp(1965)曾提到當專家蒐集到越多正確的訊息時,他對自己錯誤的判斷,

越來越有信心,而並不去修改原先的判斷(引自張芬芬譯,2005)。本研究完

成之後,為避免研究者個人情感的過分投入,研究者在完成資料撰寫時,除了 邀請指導教授、曾參與國際志工團隊成員共同分享討論,探討研究過程中所使 用的研究工具、訪問過程、資料分析等問題,還邀請一位具有撰寫質性研究之 同儕協助,對資料分析提出見解,紀錄同儕審視的討論內容,再次澄清研究者 撰寫本研究的思緒及邏輯。同儕審視其論文後,其建議修正內容閱讀的流暢度,

故調整研究內容撰寫的順序;且為提昇與內文連結性及可看性,建議下標題時 可以再加強語氣,以及研究者訪談時的真實感受與研究訪談者的過程可增加本 研究的豐富性。

本研究除了採用上述所提的三角檢驗法、研究參與者檢核及同儕審視建立 信實度,並與研究參與者建立良好的關係,維持互相信賴感,訪談前詳細說明 研究相關事宜,訪談時營造溫馨的氛圍,以利增進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彼此之 間的關係,並有助於蒐集豐富且完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