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口語及書面語語體的文獻研究

2.1.2 口語及書面語的定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2 口語及書面語的定義

首先對於口語及書面語的定義進行闡述,普遍定義:口語常與會話相 互連結,由會話所產生及處理最後以面對面的溝通作評斷的表達方式即可 稱為口語,口語因語境的需求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作為表達的基礎。反之 書面語就常以書上的語言及教師所用的解釋語言做連結,且書面語是正式、

學術且已準備好的語體。

語言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它是人們交流的工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 展,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漸漸出現了用於正式場合的書面語以及非正式 場合的口語的分化。在語言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中,與人們生活工作最息 息相關的應是充滿生命力的口語,在文字產生以前,人類的交際主要依靠 有聲語言--口語進行,所以口語有第一性,更有源頭的重要性。從口語入 手研究一門語言才能更全面更科學地看清其全貌,丹麥的著名語言學大師 葉斯柏森(Otto Jespersen,1860~1943)對口語非常重視,他認為如果不把 聽與說的交際過程放在第一位,忘記其實書寫只是另一種代替說話的作用,

我們就無法明白語言的本質,也無法洞悉語言的發展進程。口語是語言的 最直接的表達形式,語言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說更貼近口語。

對於口語及書面語的定義,各個語言學家持有不同的假說,如: 陶 (1997)提出了對於語體分類的方式: 表達模式(mode)及傳媒(medium);具 準備(planned)的及無準備的(unplanned);正式的(formal)和非正式的

(informal)等。而從陶的語體分類可作為口語語體及書面語語體作為分類的 大方向,尚有許多不同語言特徵細項未依歸於分類下。研究至今針對口語 及書面語的討論仍多以英文的文獻為主,許多語言學家所持說法雖不同但 皆為定義及區分口語及書面語間的差別,此部分可從不同的文獻可整理出 口語及書面語於語言中的共現特徵,希冀能對書面語及口語有完備的分類

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依據。

2.1.2.1 Ochs (1979):準備好 vs. 無準備語段

Ochs (1979)以準備好的(planned)及無準備的(unplanned discourse)語段 作為分類口語及書面語的因素,從是否準備好的斷定標準為先見

(forethought)的有無,無準備的語段必然是說話者對其說話內容尚未深思熟 慮過,是自發性、不假思索便呈現的語段,說話者無法將其欲表達的想法 有組織的或者預測將會使用某特定言語行為等;而準備好的語段必然包括 思維的布置及組織使其語段較為完整,Ochs 的定義為:

準備好的交談是一種考慮周延及組織完整的語言形式。

無準備的言談是一種缺乏先見及組織化準備的語言形式。

(Ochs,1979:55) Ochs 也特別指出,我們每天所面對的各式各樣語段的呈現,並非決斷 性的成為準備好或無準備的,因為在日常生活當中,總是會面對一些較難 抉擇的語段,所以 Ochs 運用三大概括性的特徵藉以分辨準備好的交談及 無準備的言談。首先,第一特徵為在無準備的語段,說話者相對於較依賴 即時性上下文解釋前置詞 (Ochs,1979:62)。說話者依賴上下文表達說話 主題,如針對指示詞及代詞的使用可確認交際的一致性,上下文可提供對 話者雙方於對話時所刪減的某些資訊,因刪減的資訊即為說話者雙方所共 同擁有,如例(1),說話者根據上下文所推論出來的指示詞,故於第四句話 後將 School 此指示詞刪減。相反地,書寫者依據語法結構使得溝通材料得 以完整,因無直接的即時反饋書寫者需要為閱讀者備足結構完整的背景資 訊以免產生誤會。

(1) 兩個女孩(A,B)

B

Uh how’s school goin.

A Oh same old shit.

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B Hhhh//(really?)

A ‘have a lotta tough courses

(Ochs,1979:63) 第二特徵是在一無準備的語段中,說話者傾向運用從語言發展前段所 擁有的詞素句法,而準備好的語段中,則靈活使用了不同語言發展階段的 詞素句法(Ochs,1979:68)。也就是說說話者傾向運用較簡易的結構表達 而書寫者多選擇繁複的結構傳遞訊息,以指示詞的使用為例:

(2) 倫敦地鐵裡(無準備語段)

G I’d done this many times before so I didn’t think twice about it (I was walk-) I tried to walk between the edge of this platform.

倫敦地鐵裡(準備好語段)

Squeezing through narrow spaces and finding my way between people I continued in my pursuit of an emptier spot on the train platform

(Ochs,1979:68)

例(2)中可發現在同樣的指示中,可發現準備好的語段運用較精簡的詞 彙及關係子句的句式表達所述,而無準備的語段則是運用這、那等地指示 名詞來描述。

最後,說話者多以重複或用以取代的同義詞彙表達相同的主題而書寫 者則盡量避免運用同樣詞彙於篇章中,說話者於重複時表示說話者正找尋 更適當地詞彙表達更深入的意義並減少受話者方處理訊息的負擔,而書寫 者須精緻化篇章,便鮮少運用同樣的詞彙重複地表達同一概念,不然易使 篇章顯得冗長。

2.1.2.2 Tannen (1982)

Tannen 的研究旨在論證書寫語的文本中結合了一些原先預期於非正

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式的口語語料中發現的特點,而並非原來預期將於非正式書面語語料中應 出現的特徵,Tannen 將之稱為創意寫作。Tannen 針對口語及書面語的敘 述文體進行對比分析,發現了(1) 口語的語言特徵也會於書面語語料中呈 現,反之書面語的部分語言特徵也出現在口語的語料當中,如: 細節、

想像性、直接引述等表達方法;(2) 溝通策略的焦點與口語語段不符書面 語的溝通策略已超出原本語言內容;(3) 書面語敘述文體結合了 Chafe 所 述口語會話參與的語法複雜性。

2.1.2.3 Chafe (1987):結合 vs.片段/ 參與 vs. 疏離

Chafe 及 Danielewicz (1987)比較語言中的四種文體:會話、演說、書 信及學術論文,前兩者文體視為口語的代表,後兩者則為書面語的代表。

由於口語一般發生在特定的語境之中,說話方與受話方有一應一和的互動,

人與人間溝通時期待著受話方作出回應,因受話者立即參與的關係所以口 語多以簡易的詞彙組成;書面語因不需要受話者的立即反饋所以閱讀書面 語的文本時並不會預期說話者雙方的合作關係,要求書面語的語言結構精 緻化,意義需提煉,並要求特定句法結構的組成應代表不同的表達意義。

再加上,Chafe 及 Danielewicz 以片段(fragmentation)與結合(integration) 以及參與(involvement)與疏離(detachment)兩個面向區分口語及書面語,前 者表達的是構想密集程度的不同,後者著重於說話者/筆者及觀眾關係的不 同,不管是口語或者書面語的溝通,皆包含說話者雙方、筆者及觀眾,所 以在面對這兩種不同種類的溝通形式時,便會出現不同溝通策略的選擇。

根據 Chafe(1982),一個成功的溝通即說話者於進行面對面溝通時,受話者 能感受自我參與於對話之中,所以說話者會想盡辦法的讓受話者了解所欲 傳達的訊息,便有以下六種策略可使受話者感受參與:

a. 第一人稱指示

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b. 說話者思量過程的提及 c. 訊息串的監控

d. 冠詞的強調 e. 質詞的強調 f. 模糊不清 g. 直接引述

除了上述六種策略,Chafe 還提出三項語言現象可證明口語中的參與 特性:非語言行為、懇求協助及重複。當受話者表示無法理解說話者所言,

說話者自然地使用手勢來增強受話者的理解能力,然而當非語言行為的提 示無法發揮其作用時,說話者便會以「你知道…? 」等句式詢問受話者理 解程度。第三種語言現象為重複性,當說話者察覺受話者對於所說而困惑 時,說話者傾向將剛才所述再重複一次或者重新釋義,所以重複也可視為 解決溝通困難的策略之一。上述所強調的便是口語表達中所強調的參與性。

相反地,疏離便是制壓直接參與的可能性,便是指語篇撰寫者及觀眾間的 互動關係,由於撰寫者無法直接地與觀眾互動,所以傾向完成連貫性、一 致性皆高的語言材料,故書面語的語料中包括較多的名詞化動詞、屬格的 主受格、分詞、定語及合併片語,然而筆者所提供的語言材料能夠達到多 少程度的溝通成果,並不在筆者寫作的目的中。

參與(involvement)與疏離(detachment)的面向以聽眾參與、個人參與及 現實參與表述口語中強調社會互動的特點,如人與人之間會話時聽眾參與 佔了重要的層次;再以疏離面向強調書面語學術論文的正式程度,學術論 文不能以筆者主觀觀點研究,而與現實疏離有各樣的表現形式,如抽象主 詞、被動式及可能性的歸納。

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2.4 Biber (1988)

首先 Biber(1988)運用四種體裁來體現口語及書面語: 學術散文、

專業書信、大眾媒體及會話。並以三大主要面向囊括口語及書面語的差異 變向,分別是

a. 具互動性或修訂潤飾過的文本 b. 具境況的上下文或抽象的文本 c. 報導題裁或即時題裁

每個面向都代表著語料中所共現的語言特徵。第一個面向互動性或修 訂潤飾過文本體現於四種體裁中,可發現會話跟學術散文為兩個極端,若 是一語料被歸為會話體裁,高度互動性的文本便是該體裁的特徵,所以問 句和第一、二人稱代詞等語言特徵便會出現在會話之中;而學術散文即為 高度潤飾審慎修訂的文本會多樣性高的詞彙。第二面向具境況的上下文或 抽象的文本,會話跟學術散文兩體裁也各據一端,會話是高度境況性的文 本,名詞化及被動式為會話中易出現的語言特徵,學術散文即是高抽象性 的文本。第三個面向即時或報導題材所代表的語言特徵是過去式 vs. 現在 式 (Biber, 1988)。

2.1.2.5 小結

許多文獻皆提供針對口語及書面語間總的語言特徵差異,普遍認為書 面語,

1.比起口語的語法結構較為繁複且精緻化;

2.較詳盡明確,包含了完整概念及假說的傳達且於文本中呈現了較具 邏輯性的編碼過程;

3.去語境化、且具自發性,不如口語較依賴語境及背景知識;

4.較少私人感官的介入也較有疏離感且比起口語來的抽象;

5.帶入新訊息的頻率較高

5.帶入新訊息的頻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