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華語教材語體辨析與建議教學

5.2 語體與華語教學

5.2.1 教材中語體評析說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面向以面向四邏輯式論述為主。

從各級教材中可發現初級教材著重於口語會話的教導,教材內容也多 以口語會話中的對話為主,中級及中高級教材從日常生活用語漸進至文章 形式的閱讀,便帶入書面語的觀念,究其編輯要旨引導語體概念級數不一 樣。另外可瞭解系列書《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從一到五冊的內容編輯裡,

對於語體概念鮮少加以介紹,對於詞彙的運用也無所著墨;《遠東生活華 語》一至三冊教材中,從第二冊起先導入書面語概念,到第三冊再加以加 強,做出對照以示對於語體概念的重視。高級教材內容漸趨專業化,書面 程度也漸升高也對語體概念漸為重視。

5.2 語體與華語教學

5.2.1 教材中語體評析說明

世界各地的對外華語教學為順應外語教學潮流與實際需要,皆是以聽、

說能力作為奠定語言基礎的基石。對初級學習者而言,由於程度所限,不 管是口語教材、聽力教材、綜合教材,其詞彙、語法及語體風格適切性較 高。而中級、中高級教材所選取的內容及介紹的方式則表現出語體混亂的 現象,還無法體現漢語在語體方面的全貌和特徵。甚至作為閱讀材料的短 文也難見書面語的痕跡,具「假性書面語」的現象。現有的初級以上之中 高級教材處理不同語體詞彙、句式及表達形式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在注釋、

關於語體的知識中加以介紹和說明。但是通過這種形式學生只能做初步的 瞭解,很難確實地掌握或加以應用。二是以練習形式出現,如口語語體方 面的重音、語氣詞、嘆詞、俚語練習等,書面語體方面的詞彙和句式練習 等等。但是這些練習形式往往與課文內容脫節,練習內容便顯得較為突兀。

這樣的練習無法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語言環境,對於這些語體形式,學生不 易理解,也不好把握。故承接前小節中詳細呈現之各級教材中對於口語及

1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書面語的解釋及說明,並是否針對編輯要旨、學生程度設計符合教學目的 的內容。此節將針對各級教材中語體現象的解釋作教材評析,重新檢視各 級教材於語體面向上來看對於教學的適切性。

語體不對應現象所指為於書面語體意味濃厚的生詞、句式、文章中出 現口語語體,或反之亦然的矛盾現象,此類現象若不重視,將不利於華語 學習者對於語體的掌握程度,及限制其未來語言交際的能力。第二語言學 習者所出現的語體偏誤,有些由於教材練習中所設定語境與指定的語體成 分不相應所造成的,有些究因於教材編寫時語體觀念混雜而出現書面語口 語語體現象共現的狀況,筆者將從各級教材中列舉其語體不對應現象並加 以補充說明。

初級教材中以日常會話的練習為主,《視華(一)》教材內容中用兒化 韻、第一二人稱代詞帶入練習句型、指示代詞、範例句型語氣助詞及嘆詞 的添加呈現口語語體的語境,然而筆者在《視華(一)》的生詞中觀察到 書面語體的詞彙,如「父母」、「母親」、「該」等詞彙 2,教材中例句為

(27) ?我母親很喜歡買外國東西。

?你買的東西,你父母都喜歡嗎?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母親」兩詞彙的正式程度太高,用在 會話中會顯得突兀且不適宜,其實用「爸爸、媽媽」作親屬稱謂詞使用即 可。再者,在當課的課文當中並無提起「父母」及「母親」二詞,實可將 此教材中抽出;若是為增加語言學習者之知識,應加以解釋,並避免將書 面詞彙用口語句式呈現。

同為中級教材的《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三冊同樣開始將書面語體漸

2 筆者於初級教材所指出的母親、父母等的詞彙,筆者認為語體色彩上有所不同,然而現今口語

雖皆有此用法產生,文中指的應是教學應配合語境及使用情形,可分辨母親跟媽媽於語境下的差 異。

1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進地帶入教材內容,第三冊的主要架構為課文對話,文法練習句式以轉換 句型及問答為主,且於每課後附一文章作為學生文章理解閱讀的材料,從 筆者角度來看,各課後之文章多為人工潤飾過的語言材料,缺乏真實性,

且常為符合學生程度將詞彙密度減低,增添口語語言特徵使其並未符合語 體表現。舉例而言,第六課的短文「老師的話」,第一其運用直式信件書 寫形式撰寫,筆者首先推測其為信件,第二其內容為老師的課室用語,文 中結尾為「…好,現在我們念下一課,請翻到八十五頁。」筆者認為此短 文易造成學生對於內容的誤解,老師的課室用語雖然有其正式性,但其語 體歸類仍為口語語體,該內容是否適宜書寫出來,仍有待商榷;再者,運 用直式信件書寫方式撰寫此內容,兩相衝突之際,必然有語體混淆之感,

故此短文筆者並不建議華語教學者於課堂中使用,教學者可於課堂中多以 口頭使用課室用語。再以另一例陳述,第十二課後的短文「系刊上的消息」, 首先判定系刊所屬語體為書面的報導語體,可先推斷此內容書面程度高,

筆者認為學習者已具備一定的語言程度,可以不用修飾內容,忠實呈現原 系刊內容,文中具備一定的書面語詞,如「本+名詞」、「已」、「慶賀」等 詞彙,但摻入口語句式及詞彙,如:「又…又…」、「連+動詞+都」、「不錯」

等詞及句式,使母語者於閱讀時感到語體的不恰當性,如此的文白夾雜的 情形於《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的課後文章十分常見,此語體的不對應現象 應讓華語教學者有所認知並重新導向正確的語體觀念,才能夠正確教予語 言學習者。

再者談到教材內容中的語體不對應現象,也具文白夾雜的內容,《新版 實用視聽華語》第三冊第五課生詞用語「一般來說」,教材中將其與「一 般說來」及「一般而論」皆列為同義之用語,可「一般而論」的「論」的 語意明確,有論述之意,「而」於文章中常做為「而且」的文言型態,雖 皆套用於相似的形態中但其書面程度大幅提高,若如教材中所述將其與另

1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兩「一般來說」及「一般說來」用法列為相同,則違反語體使用的規則,

造成不同語體夾雜的現象。 以教材內容的句子為例,

(28) 一般來說,南部晴天的時候多,比北部暖和。

一般說來,南部晴天的時候多,比北部暖和。

一般而論,南部晴天的時候多,比北部暖和。

針對其語意來看,無其不恰當性,就其語體使用之功能討論,可發現

「一般而論」使用於此生活常識般之內容似乎不相符合,南部氣候狀態並 不需用論述的詞彙帶出發現,故不適宜將其放之一起,抑或教學者應補充 說明。

再以第三冊第十一課的生詞「遷」為例,當課提到國民政府遷台的台 灣歷史,便將「遷」作為生詞,且看「遷」字之例句,

(29) 辦公室太小了,我們老闆想遷到附近的新大樓去。

首先從語尾助詞「了」,人稱代詞指稱說話者認識之人「我們老闆」及 趨向動詞「V…去」的用法,可先推論其符合口語語體的特徵,然而「遷」

一詞素自書經・盤庚上:「盤庚五遷,將治亳殷。」及楚辭・屈原・九章・哀 郢:「方仲春而東遷。」中之意即為變換地方,現代漢語中「遷」常與其 他詞素複合,如遷居、遷移、搬遷。故以單一詞素呈現於口語語句中並不 常出現,由若將此例句中的「遷」用「搬」之動詞意取代,辦公室太小了,

我們老闆想搬到附近的新大樓去。

《實用視聽華語 5》第十六課「李天祿的掌中戲和茶藝」在「易混淆 的詞」單元中列出「迷戀」、「迷上」、「著迷」、「沈迷」四個易混淆的詞,

教材說明如下:

(32)迷戀:我們迷戀海邊的落日,真捨不得離開。

迷上:小孩子迷上了拼圖遊戲,越拼越有經驗。

著迷:武俠小說令人著迷,有人看得廢寢忘食。

沈迷:他沈迷於賭博,以致家破人亡。

1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中「迷上」屬口語詞彙,而「迷戀」、「沈迷」則是書面語,其後須 運用的語法皆不盡相同,但教材並未分辨語體,也未給出適宜的教學順 序。

第十八課「我寫『乾』你寫『干』」也出現相同的問題:

(33)商榷:嚴重的問題該仔細商榷。

商量:這件事情好商量,慢慢談。

討論: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大家才決定了這個提案。

「商榷」為書面語,前面搭配雙音節的「仔細」;「商量」、「討論」則 有口語色彩。

教材中的語言點展示,大多是提供一種情境,用對話形式練習。常有 以口語形式表現書面語言點的矛盾現象。如《從精讀到泛讀》每課均有的 課後練習方式如下:

(34) 請把以下適合口語的詞語運用在課堂討論上:

A 與 B 有關 …與此有關 即使…都… 非得…才… 導致 只要…就…

(就是)…也只是… A 是 B 的 Nu 倍 由於 再怎麼 SV 少於 Nu A 受限 於 B 從…著手 …,例如…

其中諸如「導致」、「少於」等等明顯地具有書面語色彩,但在口語上 如何討論?如何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教材中均未提及。

第三,除教材中的語體不對應現象,語體的不對應現象也反映於教材 與教材之間對於語體概念的解釋,同一句式於不同教材中有不同語體概念 的建立,筆者認為此現象的形成更明確地顯示語體概念建立的重要性,對 語體的研究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討才不會產生此現象。筆者從教材觀察中發 現教材間語體不一致之現象以「N 所 V 的」此句式為例。

1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今日台灣》

所+Verb: This grammatical element from classical Chinese is still often used in formal writings, occurring in front of verbal elements.

e.g. 現在你所看見的,只是這個學校的一部份。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四)》

NP 所 V 的(O): 用來修飾後面的 O,使談話中提到的主題更清楚。

e.g.張:這位作家平常喜歡採用哪一方面題材?

e.g.張:這位作家平常喜歡採用哪一方面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