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文本與說書人

第一節 召喚

例如在世道輪迴裡,會有一尾報恩的蛇,化做人形與其恩人結為夫妻,卻陰差陽 錯被她的恩人給害了。例如說和我們一般世俗生活,平行存在著另一個武俠、江湖的 世界,那世界裡的人或者可以飛簷走壁、或者可以吐劍光奪人首級於百步之外,他們 各有師父、各有幫派,也就各有複雜的恩仇。就在我們看不到、或看不出來的那塊空 間裡。

故事消失,其實也是因為聽故事的人不再好奇,也就是,不再對故事感到謙卑。

現在的人不再覺得有什麼樣的經驗,是我們不知道的,整個世界都不神祕了,每個可 能藏著秘密的角落都被探索過了,於是我們收拾起好奇的人,從聽故事者的角色,徹 底改換成評論者的角色。

真正消逝了的,是聽故事的人。沒人再要認真聽故事,進入故事的異質世界。故 事還沒開始之前,我們已經先準備好要評論了。聽故事的人對故事有所期待,然而,

故事對聽故事的人也有期待。

第四章 文本與說書人

第一節 召喚

阿圖塞(Louis Althusser,1918-)提出「interpellation」這個概念,說明「意識形 態」如何召喚人成為一個主體,將自己被給定的社會論述位置與關係是為真實,並因 此產生相關的社會對應與聯結。116

提 出 「 意 識 形 態 」 此 一 觀 念 , 最 重 要 的 是 理 論 家 馬 克 思 ( 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馬克思認為統治階級往往透過社會關係的生產,來複製、鞏固其 既有利益,使其統治得以自然化與合法化,而「意識形態」就是這種複製社會既有關 係,將原本不對等的社會資源分配視為理所當然的論述實踐。統治階級不僅只會透過

116 Louis Althusser.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2.中文 翻譯見廖炳惠編著。《關鍵詞 200》。台北:麥田。2003。頁 143-4。

外在的支配與宰製,來確保其政體的有效性,還透過觀念和「意識形態」的製造與生 產,來形塑國民對統治階級的忠貞與認同,統治階級也會利用「意識形態」的宣傳,

使各個階段各居其位,接受已被提供之再現與定位方式的架構思考。

因此,「意識形態」在馬克思的觀點中,除了意味著扭曲和不真實的再現方式,「意 識形態」也是一種「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因為這些被支配的底層階級,

透過媒體和文化體制的制約,不斷在每日生活中吸取「虛假意識」,將剝削和異化視 為不容質疑,因此,在這樣的意識下,「意識形態」和統治階級如何從屬與奴役其他 階級,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連。

阿圖塞在《列寧和哲學》(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一書中也曾主 張,「意識形態」會透過「呼喚主體」(interpellation of the subject)的方式,讓主體誤 將其處境和身份,想像成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因此阿圖塞認為「意識形態」本身就是 一種想像的扭曲,使個人將其在社會中的論述位置,想像成一種真實的關係,同時也 藉由家庭、學校、社會、媒體和工會,形成「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制」(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i),國家也會透過軍隊與員警等「壓抑性的國家機制」(repressive state apparati)

透過暴力和武力來鞏固統治,並進而以這種軟硬兼施雙管齊下的方式,來達成「意識 形態」的嚴密控制。

《墨水心》是一部靠著召喚來書寫的作品,文本中的說書人,將書中的角色用說 書將它們召喚出來。例如:

那晚下著雨,低吟的細雨。許多年後,美琪只需閉上眼睛,就能聽到那陣像細 小手指般敲著窗戶的雨。夜裡某處,有隻狗吠叫著,美琪無法入睡,不時輾轉 反側。(頁 13)

這是文本中召喚的開始,作者藉由一本書,輕輕發出的聲音來勾引他進入書中。

這是整本書的開始,卻也帶給讀者另一個想像的空間,期待的是另一個旅程和經驗。

莫這一晚唸的書,是淡藍色布面裝幀的,美琪後來依稀記得這點。記憶中竟會 存留下許多無關緊要的東西!(頁 14)

這是一種存在回憶中隨時都會被召喚出來的秘密。這個記憶藏在腦中的某個角 落,一被碰觸,便馬上跳了出來。

藏在所有其他書的最下面,是美琪自己製作出來的書。他整天貼貼剪剪,不斷 畫上新的圖畫。……莫用圖案繽紛的紙裝幀她自己做的書,至於其他的書,則 送給她一個印章,在首頁上留下她的名字和一隻獨角獸的頭,有時用黑墨,有 時是紅墨,就看美琪自己喜歡。只不過莫從未念她的書給她聽,一次都沒有。

他把美琪高高拋到空中,扛在肩上在屋子中跑,或教她如何用鳥鶇的羽毛製作 書籤,但從未唸書給她聽過,一次都沒有,一個字也沒有,就算她把書擱在他 膝上。美琪於是得教自己辨識那一行行黑字,打開藏寶箱……(頁 25-6)

莫知道他隨時會召喚出書中裡的人物,當然也害怕書中人物來到這個世界之後,

現實世界也會有人(或物)會被交換進去書中。然而,那被他擔心的人當然就是他的 女兒,因為,他的太太因為這樣而被交換到文本裡。

「我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美琪喊到:「我想知道為什麼我們五點就得起床,

為什麼我不用上學,我想知道我們會不會再回來,還有這個山羊是誰?!」

當他說出這個名字時,莫四處看著,好像這個讓兩個大男人顯得害怕要命的陌 生人,會在下一瞬間走出空盪盪的倉庫似的,就像髒手指從牆後面冒出來一樣 突然。但院子空著,美琪氣到不怕那個她只知道名字的傢伙。(頁 31)

這裡其實很耐人尋味,在大家都還不知道誰到底是真正的說書人之前,整件事,

好像都圍繞在一種詭異的氣氛,也就是剛剛說的不知誰會被交換進去,這時,「召喚」

的功能隨時會出現,也隨時會成真。

她似乎覺得能從那半掩的門口中聽到書的竊竊私語。成千個陌生的故事期待著 她,成千道門通往從未見過的世界。這股誘惑強過了美琪的自尊心。(頁 42)

美琪感應到了,來自成千上萬的書聲,竊竊私語地誘惑他進入書的世界,彷彿每 一本書都期待美琪的開口,只要一開口,就些書就像得到瞭解脫,被美琪「召喚」出 來,彼此都想進入另一個世界。

對於「召喚」,筆者認為,說書人對文本有召喚的作用;反之,文本也有可能輕 輕暗示說書人,朝著它想要的方式將它召喚出來。文本中,髒手指這個角色不斷的穿 梭在故事中,故事的發展,有時也循著髒手指而走。但因為髒手指來自於文本,其實 它本身已經非常熟悉文本內容,在下面一段,利用與文本人物的對話,引導說書人,

或者說閱讀者一個思考點;關於女僕,它是這樣說:

「但誰知道?說不定我們可以拿她來交換妳父親,山羊一定還需要一個女僕。

她雖然不會煮飯,但說不定可以洗洗衣服,就算不是從書上學到的。」

美琪不得不笑出來,雖然她無法從髒手指臉上讀出他是在開玩笑,還是說真 的。(頁 87)

故事到了最後,可以知道其實美琪的母親是被交換進去當女僕,如果閱讀到最後 在往回看,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故事的走向。《墨水心》常藉由髒手指這個角色,提示 閱讀者,文本與說書人之間,夾雜另一個文本裡的人物來做引導。

筆者認為,髒手指這個角色也可以稱之為「門檻」(threshold)。現代奇幻故事並 非全是憑空想像,而是寫實與幻想的融合。換句話說,故事中的主角常視需要而遊走 於「第一世界」(the Primary World)117及「第二世界」(secondary World)118之間。「第 一世界」與「第二世界」的交接或轉換,必須仰賴作者精心設計的「門檻」,讓角色 在兩個世界間進出。「門檻」又稱為「過門」或「任意門」,是「第一世界」與「第二 世界」的通道。透過「任意門」,故事中的角色從「第一世界」進入「第二世界」,或 從「第二世界」進入「第一世界」。

117 彭懿著。《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台北:天衛。1998。頁 89。J.R.R.托爾金認為:「第一世界」

是神創造的宇宙,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那個世界。

118 同上。頁 89。J.R.R.托爾金認為:「第二世界」是人不滿足「第一世界」的束縛,利用神給予的一

種稱為「準創造」的權利,用「幻想」去創造一個想像的世界。

119 姬特‧皮爾森(Kit Pearson,1947-)著。鄒嘉容譯。《地板下的舊懷錶》(A Handful of time)。台北:

東方。2000。

120 凱伊‧麥爾(Kal Meyer,1969-)著。劉興華譯。《威尼斯三部曲》(Die Flie Bende Kongin)。台北:允 晨。2003。

121 法蘭克‧包姆著(Lyman Frank Baum)。林維揚譯。鍾肇政修訂。《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

台北:志文。1993。

122 張子樟。〈出神入化的幻想世界〉。小作家月刊第 157 期。台北:國語日報。2007。

重返。」123也因此,應運神話與仙子故事內涵而生的奇幻作品,自然也會觸及現實與 幻想的跨界問題;最起碼,幻想作家得思考如何將過門設計得創意、合理,最好既能 喚起讀者的好奇與想像,又能呼應全書主題。

而以下例子,整理出幻想作家對「過門」的安排與奇想,以及「過門」在不同作 品中所反映的意義。

一、連接空間的過門:

在眾多幻想作品中,連接現實與幻想二境的可能性很多,有時作品強調的是兩地 空間的位移與轉變。而環顧周遭現實,我們實不乏連結兩處的接駁工具:有人為發明 如火車、熱氣球等交通器具,也有自然媒介如風力,而這些既存的運輸工具往往也成 為幻想作家設計過門的靈感來源,例如《哈利‧波特》中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便是一 例。還記得《哈利‧波特》首集推出後眾家討論的話題?其中最為讀者津津樂道者莫 過 J. K.羅琳加諸此一非整數月臺的創意,因為此一挾帶分數的月臺號碼不僅一度讓不 得訣竅登臺的主角哈利差點被排拒在魔法學校之外,也徹底顛覆讀者對月臺的既有印 象。除此之外,英人 J.K.羅琳以火車月臺作為過門,不免也讓人想起這個在十九世紀 曾因蒸汽火車的發明展開工業革命,並居世界之首創造出萬千氣象的大英帝國,今昔

在眾多幻想作品中,連接現實與幻想二境的可能性很多,有時作品強調的是兩地 空間的位移與轉變。而環顧周遭現實,我們實不乏連結兩處的接駁工具:有人為發明 如火車、熱氣球等交通器具,也有自然媒介如風力,而這些既存的運輸工具往往也成 為幻想作家設計過門的靈感來源,例如《哈利‧波特》中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便是一 例。還記得《哈利‧波特》首集推出後眾家討論的話題?其中最為讀者津津樂道者莫 過 J. K.羅琳加諸此一非整數月臺的創意,因為此一挾帶分數的月臺號碼不僅一度讓不 得訣竅登臺的主角哈利差點被排拒在魔法學校之外,也徹底顛覆讀者對月臺的既有印 象。除此之外,英人 J.K.羅琳以火車月臺作為過門,不免也讓人想起這個在十九世紀 曾因蒸汽火車的發明展開工業革命,並居世界之首創造出萬千氣象的大英帝國,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