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台灣時期的財政與兵(1949-1970)

第二節、 台灣軍費的數目字管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廢鐵吧!210

上述兩種,不論是「偷枕木」或「偷廢鐵」,都是因為軍人給養不足導致的。

讓給付不足讓軍人自行生產,抑或就放縱軍人去偷。說得白話一點,軍人的生產 是軍人自己的事情,與共同體內部其他成員無涉。而軍隊的現代性過程,顯然就 是要把這個他者關係給取消。台灣的這種他者的取消,與美援的關係又十分密 切。但有一點更需要重視的是在中央政府播遷來台之後,台灣只剩下「蔣介石」

一個軍閥,就台灣的土地大小,實際上無須讓地方政府進行攤派。換言之,攤派 原則的消失,是有一個軍閥在台灣壟斷了所有物質手段。

第二節、台灣軍費的數目字管理

一、台灣軍費的貨幣徵收

台灣的軍費貨幣徵收具體反應在「所得稅」、「間接稅」與「國營企業」三方 面。首先,「所得稅與間接稅」國民黨其實在南京時期就有此打算,透過間接稅 收與所得稅掌握稅收權:

南京政府根據西方模式,建立所得稅與企業稅的制度。取消國內運輸稅,透 過間接稅收(如鹽稅和菸草稅),減少稅額的損失,並限制腐敗。禁止收承 租者、掮客和其他中介人的存在,使國家能完全掌握稅收權。直到戰爭爆發 前,這些計畫很少獲得實現。但是它們卻顯示出,國民黨如何將自己視為推 動國家現代化的力量。211

同時,「國營企業」,並且在 1990 年之前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原因在於在國 營企業民營化之前,國營企業都為我國收入大宗:

在市場經濟社會,賦稅主要靠所得稅;但在計畫經濟社會,賦稅收入主要靠

210 李敖,《李敖回憶錄》,台北:商周,1997,頁 142。

211 Jürgen Osterhammel 著,朱章才譯。《中國革命:1925.5.30 上海,2010》,台北:麥田,2000,

頁 1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國有企業的盈餘。自 1990 年前後,計劃經濟崩潰之後,民間企業興起,政 府的財政收入,也漸漸依賴賦稅收入;即使在台灣,1990 年以前,公營事 業在國內經濟中也曾扮演重要角色;惟 1990 年以還,公營事業開始民營化,

公營事業的年度盈餘在賦稅中所占比例也就愈來愈小了。212

在此可以發現,政府的貨幣徵收,是主要破除承包人、掮客或中介人,亦即 破除人身關係管制的手段,這與宋代控制節度使的脈絡大致相同。同時,也藉由 國營企業獲得國家財政的穩定收入。顯示台灣與北宋在獲致武力壟斷的作法上是 大致相同的。

二、台灣民政機關的軍費籌措

(一) 、稅務的統籌分配

民政機關籌措軍費包含三個焦點。包含,「美援問題」、「預算制度的確立與 財政制度的分離」、「集中支付制度」三項。

第一,在討論接受美援後的軍費管理模式前,首先要釐清,美援就是什麼?

有哪些性質?量有多大?就美援本身質的問題,就內容而言,它包含「非計畫援 助」、「計畫援助」及「技術援助」三種:

美援依其用途可分為三大類:(1)非計畫援助:即進口一般物資如黃豆、棉 花、肥料等,一方面充裕物資供應,抑制這些物資的價格,再方面收回新台 幣,存入相對基金帳戶,以減少通貨膨脹壓力。此時對經濟穩定的達成有重 大貢獻。(2)計劃型援助:即根據國府初期經濟建設計畫如電力、鐵路、工 廠等等,進口機器設備,直接協助國府經濟發展。(3)技術援助:支助國府 派遣技術人員出國學習,及聘請外籍技術人員來華協助。213

所以,在此可以看出,所謂「非計畫援助」、「計畫援助」及「技術援助」三 種類別的援助。分別就是「消費財」、「資本財」及「技術知識」等三種關於生產 及再生產過程的所需。

212 于宗先、王金利著。《台灣賦稅體制之演變》,台北:聯經,2008,頁 3。

213 陳正茂,《台灣經濟史》,台北:新文京,2010,頁 14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再來,要討論美援本身量的問題。美援的量占台灣總進口的比例,以 1952 至 1957 年言,即占 40%以上,1958 至 1961 年占 30-40%,此對彌補當年台灣外 匯的短缺有極大的助益,金額達 15 億美元以上。214 換言之,如果沒有美援的供 給,當時台灣的生產將會全部耗費在軍費之上,無法投入再生產。而 1953 年到 1958 年的資本累積,若沒有美援的支持,將全部耗費在軍備上,一點都沒有剩 餘。215 在此可以發現,美援與台灣生產的資本積累過程是息息相關的。同時,

在這個資本的累積與轉換過程中,台灣在民國六十年在外匯已經能供給自己所 需,代表生產已經有了剩餘:

民國六十年,我國對外貿易首次出現盈餘,雖然只有幾百萬美元,這個數字 卻使得這個島嶼上的人們第一次感覺我國終於能夠自立了。216

所以,既然美援在質上跟量上都有相當程度。接著要來看美援對於軍費的管 理模式有何影響。美援對財政制度的具體影響,可以從「預算制度與財政分離制 度」及「集中支付制度」兩方面來看。

第二,「預算制度與財政分離制度」。在中央政府剛來到台灣的時候,其實並 沒有完善的預算制度的。:

國民政府遷台以後,由嚴家淦任首屆財政部長。當時中央政府並沒有預算,

只是帶了一些金條。國防部要錢用,就到財政部拿金條,有時討價還價。他 覺得這樣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就向老總統建議要開始編列預算,並畫清中央 與地方的財政。217

所以預算制度的落實與財政權開始有比較明確的分別,其實政府遷台以後。

接著,美援的接受及美國對於用途,也是預算制度建立的重要因素。事實上是美 國對於接受援助國的不信任而導引出的制度:

一九六○年代初由美國財政部派遣來台。那時,台灣各個政府機構需要經費 時,會牽涉到四個主管機關:主計處管預算,財政部管收稅籌款,審計部查

214 陳正茂,《台灣經濟史》,台北:新文京,2010,頁 147。

215 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台北,卓越,1993,頁 117。

216 楊艾莉著,《孫運璿傳》,台北:天下,1989,頁 58。

217 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台北,卓越,1993,頁 19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帳,中央銀行則管理國庫和貨幣的發行與流通。218

在上面會發現一個脈絡,這與宋代的三司發展有著相似的軌跡。宋代三司度 支、鹽鐵司、戶部司同,將貨幣、預算、收稅機關分開。只是分工更為徹底。同 時,美援的特色「無論屬於物資、勞務、技術或資金,必須追蹤至最後的領用者」, 實際上就是「數目字管理」的具體使用方式:

稽核小組的設立是美援的慣例。由於美國不信任受援國家運用美援的能力,

所以規定受援單位必須隨時接受美國共同安全簽署與美援會的稽核,凡是美 援,無論屬於物資、勞務、技術或資金,必須追蹤至最後的領用者,並證實 該項援助已依照原訂目標使用。原來這項稽核工作由美國共同安全總署與美 援會共同負責,到了一九五八年九月經安會改組後,因台灣受援單位皆能圓 滿運用美援,共同安全總署就將稽核小組也移交給美援會。219

在上述,可以得知,美援的支領是財政現代化重要因素。因為美國對於台灣 經濟內容的干預,使得台灣在 1960 年代左右,快速達到數目字管理的目標。而 這些費用,一大部分是軍費。所以可以知道,台灣的軍費在當時,已經有預算、

審計及徵收的能力。

第三,「集中支付制度」。在此,我們先看看李國鼎關於「集中支付制度」的 描述。這種概念,其實與宋代的「統籌支配」概念相似。

在傳統支付制度下,財政部依照核定的預算,按十二個月的比例按月撥給各 單位。各機關要支出時,再由他們自己簽發國庫支票,直接付給債權人。……

若是採用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這種弊病就不易發生。……支付辦法是由該單 位該計畫處簽付支付憑證,而直接到財政部的國庫支付處兌付。如經濟部要 蓋一棟房子,需要一千萬元,但財政部並不立即把這筆錢撥給經濟部,而是 由經濟部與承建商訂約,等每一階段的付款時間一到,再由經濟部按進度開 支付證給廠商,然後廠商再拿支付證到財政部的集中支付處領款。220

在上面的三點中,會發現到若軍費要使用數目字管理(或稱:非攤派原則),

218 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台北,卓越,1993,頁 174。

219 同上,頁 128。

220 同上,頁 207-208。

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556&ctNode=547&mp=4。檢索日期:2012 年 7 月 16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與國民所得研究專家等,共同組成國民所得統計評審會,對行政院主計總處負 責,提供國民所得統計方法及結果之改進與評審建議。223

在上述可以得知,此概念在 1950 年代發展。同時,在中央政府播遷來台後 開始落實。在 1965 年代開始制度性的持續進行。這兩者的發展,跟台灣經濟發 展能夠自給的時間點幾乎一致。也同時符合現代國家的發展脈絡。在下一節中,

將說明軍隊的人身關係管制是如何在經濟的發展基礎中改變與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