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文獻回顧

本章將進入文獻回顧,從過往文獻的探討能夠奠基本研究欲了解要如何轉換使用者 認知的問題。首先需要梳理博物館導覽與策展的名詞解釋以及國內博物館策展的演進,

這將幫助我們理解博物館正面臨的困境以及了解博物館策展歷經不動、走動、互動到感 動的歷程。接著從創新採納的角度理解過往文獻如何去找尋採納失敗的原因以及採納成 功的關鍵要素,透過採納的觀點,讓我們更加理解使用者。認知落差的文獻則是更近一 步點出使用者與設計者之間的盲點,透過帶入設計者的角色能夠讓我們了解雙方的認知 差異也會造成採納失敗。相較於認知落差的文獻,科技意會理論則是提醒我們使用者的 意會具有多樣性,需要採取策略並形成認知轉變。最後,本研究點出科技導意的理論缺 口,以導意的角度重新理解設計者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並說明本研究的推理方式以作 為後續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名詞定義

博物館具有展覽的功能為大家所公認的博物館使命與責任,展覽的意義更在於連接 文物與觀眾,並藉由展覽提供觀眾有另一個場域進行學習,實現博物館所謂的非正規教 育使命。展覽的意義在於物件展示的過程中,能夠藉由研究、設計與學習的方式來傳遞 其意義。展示的「物件」與觀看的主體「人」藉由展覽為橋樑傳遞物件上所承載的歷史 文化意義。然而,隨著時間的演進以及數位科技的崛起,展覽的方式正逐漸轉變,其內 含的意義也更為豐富。本節先將博物館展覽含義中的策展與導覽做一解釋,接著將介紹 本研究引進意會與導意的概念來討論觀眾對於博物館文物策展的接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博物館創新:策展與導覽的挑戰

博物館存在的精神與使命可見於國際博物館的章程中,其對博物館的定義為:「博 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而設立的非營利、永久性機構,為了研究、教育和娛樂 之目的,而徵集、保存、研究、傳播與展示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證據,並對大眾開放。」

(ICOM, 1989)。從國際定義來看,博物館的任務可以簡要的說明為保存文物並展覽之。

傳統的概念中,博物館展覽的主要任務在於保存文物,若失去文物,那麼也無法談論後 續的教育服務或是相關研究。因此,在博物館早期的展覽目的中,文物的保存重於發展 其教育傳播的功能。隨著時代的演進,關注焦點從物轉移到人身上,展覽的目的也隨之 改變,此目的便是運用特定的方式,對觀眾產生影響(Belcher, 1991)。運用特定的方式 策劃展覽文物即為策展,對觀眾產生影響即為本研究所要討論的導覽。

策展在過往的定義中原為照料守護之意,於傳統的博物館學中,策展除了保存文物 為基本工作外,展覽的規劃與策劃也為策展的重要任務。博物館於策展過程中,專業知 識的落實在於研究文物本身,而文物所乘載的知識藉由策劃人規劃後展示於觀眾面前,

而在策展過程中,對於物件的詮釋不足或是詮釋不當也常見於策展的困境,而博物館專 家更是認為物件應該自己會說話(耿鳳英, 2011)。策展之所以會發生詮釋不足與詮釋不 當,也起因於物件與觀眾之間的關係。首先,詮釋不足乃專家認為不應過度詮釋文物內 涵的意義,將文物放置於展覽櫃中,觀眾便可以獨自欣賞。但之所以能夠「欣賞」,是 因為專家學者具備理解文物的專業知識,以及對文物背後的脈絡暸若指掌。對於多數觀 眾來說,玲瑯滿目的文物即使輔以展示說明牌解釋文物的定義與歷史,對專家來說樂見 展物的多元性與豐富性,但對於觀眾來說可能是毫無意義的(Miles, 1988)。

另一方面,詮釋不當乃起因博物館過去一直被認為是枯燥乏味的地方。對年輕的觀 眾而言,博物館展覽的文物都是過去的歷史,與現在的連結看不出有什麼關係。對一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大眾而言,博物館的展覽偏向學術,不容易了解,感覺上好像是在學校上課,有點說教 的感覺。也因此,除了少數的博物館粉絲之外,許多觀眾去觀看展覽的時候往往不得其 門而入,就只能夠走馬看花。這樣一來,博物館錯過文化傳播的功能,未能盡到歷史傳 承的任務,也失去了影響力。也因此,許多歐洲博物館展開許多的創新,但是大多數偏 向於美學,仍然是曲高和寡(Vicente, Camarero, & Garrido, 2012)。有些博物館則推動複 合式的設計,希望除了實體的文物展覽之外,還運用數位科技讓更多的觀眾能夠親近文 物(Bannon, Benford, Bowers, & Heath, 2005)。在數位科技圖片被採納之後,博物館開始 製作數位典藏,希望能夠讓文物與觀眾互動體驗,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脈絡(Chang, 2006)。2015 年以後,更多的博物館開始採用浮空投影、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等科技,

有的將整個文物立體的呈現,有的是讓書畫舞動起來,Google 更將整座博物館數位化,

讓觀眾能夠透過網路就能夠參觀博物館的各類展館。然而,加入數位化、科技化及大量 的聲光刺激,這樣的做法只能短暫吸引觀眾目光,卻失去其教育性(Wittlin, 1949)。

從上述博物館單純的物件展示卻過於枯燥乏味,到加入聲光刺激卻產生詮釋不當的 問題,這樣的策展方式改變的只是從靜態的文物展覽變成動態的文物展覽。過去的展覽 設計基本上是「不動」。在每一個展覽季,研究員根據特定的學術主題,策劃將文物盡 量展出,目的是希望觀眾能夠認識更多的文物,以了解過往的歷史,知往鑑來進而提升 民眾的人文素養。這對民主化的社會至關重要,因為深入理解過去的歷史文化便可以對 現在未來有更深刻的了解。民眾會認識自己的文化識別,理解自己的民族特色,更有信 心的於異國文化交流。

加上二十世紀後,全球化與新博物館學的趨勢,策展潮流開始從物件轉變至以人為 主體。在靜態博物館展覽之外,策劃人開始思考如何能夠加入更多的服務,以提升觀眾 的體驗,像是以科技的手段提供更多的導覽方式,與跨行業舉辦博物館活動,或者引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他類型的展覽(Camarero & Garrido, 2012)。博物館大力推出特展,但參觀品質的問題 隨而浮出檯面,由內容、方式、空間設計、照明與媒體或贊助單位的合作,都是改善服 務品質的關鍵(耿鳳英, 2003)。在這些服務的背後,策劃人希望導入的不只是展覽方式 的改變,更是配合觀眾行為,思考各種文化呈現的創新,例如舉辦博物館之夜活動 (Gordin & Dedova, 2014)、透過文物設計更多的文創商品(Huang, 2013)、結合博物館文 物與時尚秀、多媒體科技呈現文字的原貌(Pallud & Monod, 2010)、以數位典藏重新設計 觀展旅程(Varvin et al., 2014)等,這些都是為了強化使用者的體驗。大英博物館更是認為 展覽不只是呈現文物,更是將過往的文化歷史重新再脈絡,推出以一百件文物解說人類 歷史的大型研究計畫(Shelton, 1992)。

這些構想更多都是在強調讓科技與使用者互動。例如,運用虛擬實境讓使用者進入 國畫的世界、讓《清明上河圖》裡面的人物走動、使郎世寧《百駿圖》裡面的馬奔跑起 來、讓龍藏經的經文用光雕表達出來、讓敦煌壁畫中的飛天神女舞動等。這些數位互動 主要是希望使用者能夠透過生動活潑的方法,與文物互動,進而強化觀展中的體驗效果。

不過,這些數位典藏是聲光刺激,內容往往被抽離。更何況,這些也是採納的條件,不 是創新的採納,並不是在探討文物如何被觀眾採納。

2017 年起,中央電視台與中國九大博物館推出了一系列的節目,促發社會大眾對 於文物的關注。《我在故宮修文物》報告老師傅如何維修國寶的過程。《國家寶藏》節目 推出之後感受到青年大眾的歡迎。這個節目結合博物館文物介紹、明星代言國寶守護人、

舞台劇演出、前世今生的人物、國寶相關的紀錄片。這樣的混合使得年輕觀眾耳目為之 一新,也掀起參觀博物館的熱潮。雖然大眾傳播媒體展現出的優良形象,然而當觀眾走 到博物館現場的時候,卻又產生期望的落差,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觀眾對博物館的抱怨似乎一直沒有被聽見。博物館文獻一直有關心觀眾需求調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但是調查的重點往往是功能性的需求,例如希望導覽系統能夠做得更好、動線能夠規劃 的更順暢、人流的管理能夠節制、館員的服務態度能夠改善、策展機制與展示手法、高 齡分眾服務、展覽櫥窗設計、行銷手法、重遊意願、導覽服務滿意度等(李宜曄、林詠 能, 2008; 張婉真, 2016; 曾信傑, 2001; 劉婉珍, 2015)。但對於要如何才能夠拉近文物與 觀眾距離仍然不得而知。這也成為本研究將焦點放至於導覽的主要原因,因導覽承載另 一項重要意義,為引導觀眾認識與解讀文物。

二、意會與導意:對創新採納的影響

如果我們要了解觀眾為何對博物館展覽感到不滿,策劃人為什麼做不出觀眾需要的 展覽,我們就必須要跳開採納的條件,而轉向調查策劃人與觀眾之間的關係。這也就是 去理解創新採納過程中,設計者、創新物與使用者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問題,而造成使 用者對創新不感興趣。從博物館的情境來看,這樣的問題應該是要聚焦於觀眾如何看待 文物,以及策劃人如何影響觀眾;像是以虛實整合改變看文物的方式(耿鳳英, 2006)、

導覽的方式(張婉真, 2011),或是運用媒體改變與觀眾的互動(曾信傑, 1998)。這一系列 的研究中指出,除了運用多媒體科技之外,還需注意到視覺、口語、音響、書寫、音樂

導覽的方式(張婉真, 2011),或是運用媒體改變與觀眾的互動(曾信傑, 1998)。這一系列 的研究中指出,除了運用多媒體科技之外,還需注意到視覺、口語、音響、書寫、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