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生本是一場空的道理。由赤壁,蘇東坡獲得抒發,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有觀眾聽完即表 示:

「蘇軾原來也歷經過不如意的挫折,但是在挫折裡他還能夠自得其樂,真是不 容易,想起來自己所遭遇到的挫折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看完前赤壁賦,能夠學 習到蘇軾的樂觀,很有意義。」

最後一段「人生啟迪」,讓蘇軾與觀眾的生命經驗相對話,亦能產生共鳴之感,讓 原本對於蘇軾不了解以及《前赤壁賦》無感的觀眾理解後表示:

「看完前赤壁賦,才知道原來蘇軾這位大才子也有煩惱也有抑鬱不平的時候,

但是他能夠帶給我們不一樣的人生觀,這是很有意義的,看完這次的展覽,讓 我對於蘇軾更加好奇,想要回去搜尋相關資訊,更加深入的了解蘇軾。」

人生啟迪階段,讓觀眾與蘇軾有了交集,而不再只是無感的面對冰冷的文物以及 900 年前的古人。人生觀的啟迪帶給觀眾有更多的情感,讓他們對於《前赤壁賦》的展 覽更加印象深刻,此也為與初始意會有著截然不同的文物感受。這些感受並非仰賴說明 卡上的文言文解釋,而是透過設計者從觀眾的誤解、一知半解與全然不解的過程中,抽 取出設計靈感,不僅引導觀眾重新認識前赤壁賦,也讓觀眾燃起對於文物的興趣,這樣 的導意方式,讓觀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更加貼近。

第四節 《後赤壁圖》導覽設計

本節將介紹《文徵明倣趙伯驌後赤壁圖》的導意過程,面對不同的文物,觀眾會產 生不同的疑問,因此在《後赤壁賦》的導覽過程,有別於《前赤壁賦》。面對不同的觀 眾意會,設計團隊要如何將之轉為導覽的設計來源,為本節展開的重點。《後赤壁圖》

為本研究的導覽設計焦點,此幅作品自100 年度起,為故宮陸續推出《清明上河圖》等 六系列故宮書畫之高解析動畫,統稱「古畫動漫」,以高解析的投影技術,組成一個書 畫長卷之螢幕光牆,讓觀眾可以置身八公尺寬的科技畫境中,感受中國長卷繪畫的意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說什麼」。當觀眾看到《後赤壁圖》當中的物件時,會引發想要進一步了解《後赤壁賦》;

第二個問題是「《後赤壁賦》是文徵明寫的嗎」,觀眾對於文徵明是誰的概念較無記憶點,

當看到標題時,會以為《後赤壁賦》就是文徵明所寫,接著也引發後續的疑問。本段將 根據這兩大點來描述觀眾的初始意會以及其中包含哪些對文物的誤解,此階段的資料將 作為後續導意設計的靈感來源。

(一)意會觸發:誤解文徵明

在觀眾意會階段,首先當觀眾看到故宮古畫動漫系列中的《文徵明仿趙伯驌後赤壁 圖》時,產生一連串的疑問,並引發設計者後續的行動。當觀眾看到這幅典藏作品時,

可以從畫的名稱以及字卡描述中了解到這是一幅與「赤壁」有關的畫作,但是對於作者 文徵明與赤壁間的關係,多數是充滿問號且無法產生更深刻的連結,例如一位觀眾便 說:

「這幅畫是文徵明畫的啊?他是去黃州度假嗎?為什麼文徵明要畫這幅圖呢?

他是畫家還是書法家呢?而且解說牌上也沒有寫什麼,看過之後有看沒有懂,

裡面描述的都是專業術語。如果要引用古人說的話,是不是用白話文翻譯一下,

不然怎麼看得懂。」

除了對於作者本身的疑惑,觀眾也不甚明白文徵明與赤壁之間的淵源其實是來自於 文徵明極為喜愛蘇軾,而蘇軾正是在被貶謫至黃州時,寫下前後赤壁賦。文徵明一生之 中多次書寫《赤壁賦》,更常見此題材在他的作品中出現,若沒有更深入的介紹黃州、

赤壁賦以及蘇軾與此的關聯,觀眾的意會也只停留在畫中動畫的展現,而無法理解文物 背後的意涵,一位遊客便說:

「《文徵明仿趙伯驌後赤壁圖》的動畫版跟原圖好像沒有不一樣,差別可能只 是在數位版裡面的人物會動。看人物動來動去是有點新奇,但是對於作者是誰 還有為什麼會畫這幅赤壁圖,還是不太了解,看完頂多就記得會動的人物、樹、

魚和馬,其他沒有什麼印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即使是解說員點出文徵明和赤壁以及蘇軾間的關係,觀眾的疑問仍然沒有被解開。

除了對於這幅圖有作者上的疑問,觀眾也會對名稱中所熟悉的字詞展開意會,例如前後 赤壁的聯想。《後赤壁圖》因在其名字前有一個後,因此觀眾看到時,就會根據過往經 驗產生疑問,例如一位觀眾表示:

「以前高中國文課程中,有背過的是《前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 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這是《前赤壁賦》,印象中是蘇軾寫的,《後赤壁圖》

跟蘇軾有關係嗎?跟前赤壁賦一樣很有名嗎?」

觀眾在看到《後赤壁圖》時,因為標題的名稱,因此很快地聯想到《前赤壁賦》,

接著再聯想到作者蘇軾。但是過往的記憶並未將《後赤壁圖》與前後赤壁賦的故事連結 在一起,加上後世較為人津津樂道的也是《前赤壁賦》,因此在多數觀眾的印象之中,

就會產生蘇軾為什麼要再去一次赤壁;又或是疑惑後赤壁圖是否也是個很有名的文物。

除了針對作品本身的疑問與好奇,也有觀眾提到《後赤壁圖》與其他作品的連結。例如,

一位觀眾,看過蘇軾作品也提到類似的誤解:

「這幅畫是文徵明畫的,那《後赤壁賦》也是他寫的囉?他為什麼要仿趙伯驌?

印象中蘇軾有寫過赤壁賦,但是這幅畫的作品為什麼是文徵明呢?它的內容跟 蘇軾和赤壁有什麼關係嗎?」

觀眾不僅只是聯想到《後赤壁圖》與前赤壁賦的關係,更聯想到過去有看過其他與 赤壁相關的影視作品。觀眾在聯想時,會回憶起相關的文學家與文物,只是觀眾透過文 字解說仍然不知道這幅《後赤壁圖》與後赤壁賦之間的關聯,也因為觀看展覽的時間不 長,也無時間消化更多的資訊,因此記憶更為片段與零散。《文徵明仿趙伯驌後赤壁圖》

不僅涵蓋作者文徵明、另一位南宋畫家趙伯驌,還包含蘇軾的赤壁賦概念於其中,即使 是對文物有興趣的觀眾,也容易被不易理解的過往文學與歷史知識所混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意會觸發:魚─蘇東坡是美食家嗎

《後赤壁圖》由文徵明所繪,以蘇軾所作的《後赤壁賦》為文本,將文本內容再現 於圖畫當中,也正為古人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此圖便是描繪蘇軾與兩位友人再度 重遊赤壁的情景。《後赤壁圖》中是以人物、景色所構成的筆墨畫。觀眾雖不懂《後赤 壁賦》的內容,但是會根據畫中的物件,引發觀眾的聯想與臆測。首先觀眾先看到的物 件是「魚」,有朋友拿著一條魚來找蘇軾。在畫中有人拿著魚來找蘇軾,一位文教業的 觀眾便猜想:

「畫裡面,有人拿著一條魚,這是蘇東坡還是他的朋友?如果是他的朋友,他 們是來找蘇軾喝酒聊天還配小菜嗎?我看畫裡面還有其他人物,大概是好朋友 來找蘇軾,順便拿魚要給他煮,然後大家要一起閒話家常,聊聊天。」

《後赤壁圖》中有山、有水、有房舍、有人物,其中較為特別的物件就是有一位童 子手上拿著魚。觀眾看到魚,開始聯想蘇東坡是否也是一位美食家的疑問。在觀眾回溯 過往的記憶中,聯想到東坡肉,因此將畫中食物與蘇軾美食家的概念做連結,一位觀眾 表示:

「我記得東坡肉的典故和蘇軾有關,但是我不記得典故是怎麼來的,蘇軾名號 是東坡居士,名字都一樣,我猜東坡肉應該跟蘇軾是有關聯的。圖裡面又有朋 友拿條魚來蘇軾他家。大家是不是為了蘇軾的好手藝而來,蘇軾是一位美食家 嗎?」

回溯過往經驗的過程中,除了過去所學的知識還包含個人的經驗也會幫助意會陌生 的物件。例如,這位觀眾本身曾經吃過東坡肉,雖然忘記典故,但以此為推敲點,發揮 創意聯想蘇軾是否具有好手藝,也是一位美食家。從這樣的聯想過程也觀察到,魚的物 件不僅讓觀眾聯想到蘇軾可能是個美食家,也發現觀眾從魚聯想到蘇軾是和朋友一起在 赤壁度假,還能夠吃好料。然而,這段歷史故事是蘇軾被貶謫至黃州,復遊赤壁的繪畫,

因此其中也隱含推測但假設錯誤的意會。除此之外,也有觀眾看到魚和酒表示出對蘇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什麼要再去赤壁感到好奇。

觀眾若是對《前赤壁賦》有印象,就會對於蘇軾為什麼會再訪赤壁感到有疑問。寫 作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之間相隔三個月,觀眾不理解的是《後赤壁圖》所想要表達的意 涵,跟前赤壁賦有何不同。一位觀眾表示:

「前赤壁賦我比較有印象,蘇軾隔這麼近的時間再去赤壁,是不是只是去遊玩 而已?說明字卡上面寫『蘇軾與二友人復遊赤壁』,表示蘇軾寫赤壁應該是遊 記,再加上後赤壁圖中有酒與魚的出現,可能是描寫蘇軾出去遊玩的吧。」

在觀展過程中,部分觀眾除了看圖也會想看說明字卡上的解說,而《後赤壁圖》說 明字卡上的解說為:

「本卷以蘇軾(1037-1101)《後赤壁賦》為文本,描繪蘇軾與二友人復遊赤 壁、登絕壁等情節,充滿著浪漫的情調。用色明麗通透,人物線條簡樸,山石 堆疊繁密,設色接近趙孟頫(1254-1322)文人青綠傳統。卷後文嘉(1501

-1583)題識敘述此畫由來,為使吳中士人不會因不願把家藏趙伯驌(約 1123

-1182)《後赤壁圖》獻給當權者嚴嵩(1480-1567)之子世蕃(?-1565)而 獲罪,故為友人重新臨寫一卷。此卷筆墨精謹,展現文氏深厚的仿古功力。」

由於文言文的解釋過多,因此觀眾在看《後赤壁圖》的解說時,除了從字卡上看到

由於文言文的解釋過多,因此觀眾在看《後赤壁圖》的解說時,除了從字卡上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