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第五節 國內相關研究

我國在從事政府改造運動之時,與非營利組織合作關係變得格外重要,而軍人 之友社即扮演著政府與民間溝通的橋梁,敦使人民與政府關係更和諧,有效配合民 間企業從事慈善活動。綜觀學者提出各種理論,顯示出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從事對話 與共同治理的重要性,然而截自二○一三年三月為止,非營利組織理論的相關研究 多如牛毛,但尚無人用任何一種理論來檢視軍人之友社的發展,理論目的貴在實用 性,因此,本文將奠基在歷史制度論、組織變遷理論、資源依賴理論及組織自主性,

來探討半個世紀以來,軍人之友社的發展歷程。

表 2- 3 軍友社相關碩博士論文網相關研究

名稱 與軍友社相關碩博士論文網相關研究(瀏覽日期:2013.03.01) 項目 非營利組織變遷 婦聯會 救國團 軍友社

篇數 7 2 36 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截至二○一三年三月為止,在全國博碩士論文網以關鍵字搜尋,非營利組織變 遷相關的研究有七篇,將在文獻檢討當中作介紹。另則,救國團相關研究共三十六 篇及婦聯會二篇,婦聯會研究題目包括《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在台慰勞工作之 研究》,該篇研究主要在探討一九五○年至一九五八年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在 台灣所推動的慰勞工作,並嘗試以國家和婦聯會慰勞工作間的互動關係為討會脈絡,

進一步地掌握工作的存在目的與意義(洪國智,2003);另外一篇《反共抗俄聲中的 女性身影—以中華婦女為考察對象》,則是以婦聯會機關雜誌〈中華婦女〉為主要 研究對象,這本雜誌是在國家戰時體制中,官方針對女性而特別創設,透過該雜誌 呈現出國家欲傳達給女性的訊息,進一步析論國家政府是透過何種模式、國家神話

和社會秩序控制,達到鞏固其自身的國家基礎(楊晶晶,2007)。

一、國內非營利組織變遷相關研究 (一)國內學者的研究

國內從事組織變遷研究的學者相當多,但以第三部門為對象從事變遷為題的研 究專書甚少,大陸學者馬作寬著《組織變革》,在非營利組織變革上專章討論,提 出中國大陸非營利組織面臨外部環境,包括:宏觀管理思路不清、市場環境不利、

政策信息不對稱及監督管理不夠等問題;並回顧中中國大陸三十年國有企業的變革,

有六項特點,包括:制度的根本調整與企業變革、從企業生存式到企業發展式的變 革、被動式的政府主導變革、混合式變革、開放式變革及從漸進到激進的變革方式 等;未來國有企業變革方向,應朝向減少管理層次。拓寬管理幅度及集權與分權的 適當結合。最後,提出非營利組織變革的動力機制離不開:1、政府管理模式的變 革問題;2、政府的支持;及3、自身組織的創新。(馬作寬,2009:124-143) (二)國內相關研究

國內相關文獻研究回顧的部份,本研究對象為軍友社,查詢國內各種文獻均未 對軍友社有相關類似組織變遷的研究,因此,將以關鍵字非營利組織之變遷為旨,

藉由「全國博碩士論文檢索系統」的資訊查詢,截至二○一三年二月一日為止,查 到共有七篇有關非營利組織之變遷碩士論文,皆採質性及個案研究方法,整理如表 2-3 所示:

表 2- 4 過去相關對非營利組織之變遷研究彙整表

作者 篇名 研究

方法 重要發現與摘要 王珮玲

(2001)

環境演化與救國團 之組織變遷-救國 團 1987 年至 2001

質性 研究

使用 Oliver 在 1991 年「組織對於體制化過 程的策略回應」一文的理論,作為分析架 構,探討救國團面臨外在體制環境演變時,

作者 篇名 研究

方法 重要發現與摘要

年 其如何配合本身組織屬性,巧妙地應用各種

策略管理技巧,以因應各種體制環境的壓 力,並綜合分析策略使用的內在機制。

本文認為內、外在驅動力,會直接影響到組 織未來發展,尤其是領導者(李鍾貴) 包括 組織目標與功能之轉變、組織結構的調整、

組織業務方向的轉變、組織人力資源管裡的 改革以及組織財務規劃的調整等。

吳光新 (2003)

台灣地區民間福利 機構的組織變遷─

以南投仁愛之家為 例

質性 研究

研究架構是以適應模型、管理理論、以及歷 史遺緒等文獻探討為立論之基礎。

本研究在探索南投仁愛之家的組織變遷現象 中發現:其他的傳統民間福利機構亦在此大 環境的模塑下有大同小異的組織變遷現象,

例如,機構發展趨勢業由公費安養、自費安 養、公自費養護,在發展為長期照護;機構 性質方面則不在只限救濟業務,絕大多數的 機構並已完成多元服務方案、多層級照護體 系的建構,以保障住民就養的基本權益。不 過各機構仍有其獨特的發展現象。以本研究 案例為例,該機構有以下的變化:

一、與政府的關係,由過去的「科層共生的 關係」變化為「公事化的委託合作模式」。

二、服務項目與內涵、和機構規模的日益擴 張。

三、由賒借度日的窘境到脫離依賴情境,以

作者 篇名 研究

本研究參考 Wong & Millette(2002)的組 織變遷框架作為研究架構,在組織內部因素

作者 篇名 研究

方法 重要發現與摘要 應策略等。

本文認為影響天主教善牧基金會之組織變遷 除了外在力量以外,包括領導者與員工所持 的信念也是影響變遷的關鍵;另外,變遷的 影響源具多元化的特性,且因組織同時處於 不同的組織域使變遷的型態也具有多元化特 色。

楊琇評 (2008)

從社會福音到福利 服務:以台南基督 教青年會(YMCA)

的組織變遷為例

質性 研究

非營利組織提供公民參與社會的管道,並在 變遷中的社會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台灣 非營利組織邁向多元化的發展背景中,基督 教青年會(簡稱 YMCA)是台灣較早發展的非 營利組織之一,發展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歷 史。各地方 YMCA 組織成立初期皆以宣教活 動、社會慈善救濟服務為主,但隨著社會變 遷及社會需求的改變,近年來部分地方 YMCA 甚至開始與公部門合作從事社會福利服務。

研究發現:(一)事工服務偏向由社會教育 擴及至社區經營與福利服務領域的發展,

(二)台南 YMCA 的組織變遷是組織與環境 的交互影響下的變遷結果,包含組織變遷是 為了因應制度環境之下的服務同型化,以及 擴展資源基礎以維持組織生存及自主性,從 中也發現該組織受到其內部領導者(總幹 事)的決策主導,使組織規模擴大,面臨的 組織內部及外部問題時並提出相應的策略,

作者 篇名 研究

方法 重要發現與摘要

(三)同時在此變遷過程中也產生社會服務 使 命 與 企 業 經 營 的 兩 難 課 題 。 最後,本研究有以下研究建議:(一)全國 協會應扮演更積極的輔導角色,(二)並明 確定義組織使命以回歸組織宗旨的核心精 神,(三)在邁入社會福利服務領域中應與 民間社會福利團體建構專業性之社會福利網 絡。

林青 (2011)

從歷史制度論探討 社會照顧機構之組 織變遷

質性 研究

本研究從歷史制度論的觀點探討社會照顧組 織屏東榮家的制度變遷,以歷史制度論作為 辯證的研究架構。

本研究有幾項重要發現:一、榮民之家原先 設計純粹只有安養的功能,並沒有社會服務 的概念,至近期開始注重社會福利,由慈善 恩給制度轉向社會照顧功能。二、榮民早期 受到「戡亂時期陸海空軍人婚姻條例」的限 制無法結婚,當年齡漸增、體能衰退時,晚 年生活被迫只能接受機構照顧。三、早年隨 政府來台之榮民正值青壯時期,尚無就養需 求,當時政策採輔導就業為主,隨著榮民逐 漸老化,對退伍軍人的照顧逐漸趨向就養安 置。四、榮家的領導及管理階層大多由軍中 轉任,對榮民的照顧仍延用軍中的團體式的 管理模式,但受到社會福利思潮及評鑑制度 的影響,趨向於個別化的服務。五、榮家服

作者 篇名 研究

方法 重要發現與摘要

務對象為榮民,因應高齡化的需求,榮家逐 漸轉向專業多元化,開始辦理一般民眾的日 間照顧,並與地方政府合作辦理OT委外方 案,收容低收入併身心障礙之民眾。六、屏 東榮家自公開接受評鑑後,逐漸揭開軍系管 理的神秘色彩,尤其是在住民的自主權及專 業發展,都有極大的改變。

魏文達 (2012)

從組織變遷途徑探 討非營利組織之事 業化-以新北市大 安庇護農場為例

質 性 研究

本研究個案大安庇護農場是首座以農場型態 經營的庇護工場,也是全國第一家通過國際 ISO9001 認證的農場。該農場委由新北市視 障協會經營,早期定位偏向教育功能之類學 校性質,目前逐漸過渡至經濟功能之類職場 性質,未來希冀能轉型為複合式休閒觀光農 場。藉此個案可觀察非營利組織逐漸加強事 業化特質的變遷過程。

透過 J. I. Porras 計畫型組織變遷途徑作 為研究架構,研究發現有四點:第一,組織 的願景包含公益使命、自主化的目標與事業 化的指導原則,這三者間係相輔相成地扣連 在一起,和諧穩定地推動事業化的發展;第 二,農場的硬體設施與工作設定內容亦逐年 調整,更符合事業化的需求,提供休閒觀光 農場發展的穩固基礎;第三,庇護性員工雖 能配合具體的工作要求,但無法清楚認知事 業化意涵,對自身員工身分的認同也感到困

作者 篇名 研究

方法 重要發現與摘要

惑。第四,農場的經營績效雖有顯著成長,

惑。第四,農場的經營績效雖有顯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