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hung-Hua University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647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Chung-Hua University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6472"

Copied!
2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軍人之友社的組織變遷

—從依賴到自主

Organizational Change of Friends of Armed

Forces Association

—From Dependence to Autonomy

系 所 別: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10017006

王宏男

指導教授:石振國 博士

(2)

摘要

伴隨全球社團革命,人們漸意識到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的重要性,又以威權 政府轉型民主後,軍人之友社此類官方色彩濃厚社團組織,在缺乏政府與政黨全力 支援的條件下,該如何適從?本文目的在瞭解軍友社變遷歷程、解釋不同時期變遷 內涵,最後對於未來變遷模式進行規劃與評估。本文在歷史制度論的中斷均衡、路 徑依循概念,資源依賴及組織變遷等相關理論為基礎,透過文獻分析、歷史研究及 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來解釋軍友社從國家依附期、轉型期與國家合作期,在人事、 財務、組織結構及組織章程,各時期的變化內涵,並針對未來作一變遷策略的規劃。 研究結果顯示,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九○年,軍友社在財務及人事皆依賴政府, 組織規模較大,章程共修改十七次,屬國家依附期;直至一九九一年轉型期之後, 停止對社會的勞軍捐、結匯捐,政府不在提供補助,主要收入為英雄館膳宿接待, 秘書長不在由軍職兼任,財務與人事才慢慢走向自主,此時的組織規模面縮小,章 程修改五次,服務層面擴及海巡及替代役;二○○六年迄今,理監事及會員人數變 少,四大英雄館為主要經濟命脈,規模變的更小,章程更突顯公益性。在未來變遷 方向上,經 SWOT 分析後,建議可採救國團轉型模式,解除與政府隸屬關係,從事 多角化經營,方能創再榮景、永續發展。 【關鍵詞】軍人之友社,歷史制度論,組織變遷,組織自主性,非營利組織與政府 關係

(3)

ABSTRACT

Accompanied by global associational revolution, people have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lthough government has already evolved from authoritarian to democracy, it still need to be concerned that how soci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Friends of Military Association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without fully supporting from both government and par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Friends of Military Association changed and explain the connotation of vicissitude in different period. And then, the paper will further give a plan and evaluate for transition model in the future.

Additionally, the research direction will be basis on related theories such as the concept of balanced interruption and followed in path from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d. Moreover, the paper adopts many research methods as literature analysis,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deeply interviewing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n personnel, financ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constitution in different period which are the duration of National dependence, Transition and Cooperation respectively; more importantly, the transition strategy of future will be given by this study.

As can be known from the result, it was regarded as national dependence period from 1951 to 1990 due to both finance and personnel of Friends of Military Association were supported by government. Further, organizational scope was large and regulation had revised seventeenth times as well. In 1991, the main revenue was from hero accommodation reception hall because both soldier donation and exchange settlement were not subsidized by government and secretary was not concurrently by military after

(4)

transition. Therefore, human affairs and finance have gradually become democratization. In this period, organizational size was minified with five times constitution modified; Coastguard service and Alternative military service were added. Four Hero Houses regarded as the major economic vitals as the numbers of supervisors and members has reduced by degrees since 2006; additionally, Friends of Military Association has been smaller but with high commonweal regulation.

In the future strategy direction, it is suggested by SWOT analysis to adopt Corps transformation to relieve affili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more importantly, is to engaged in diversified operation which is in order to create prosperity and ha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Friendship Armed Forces Associatio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change, organizational autonomy,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government

(5)

謝誌

論文能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石振國博士對我的指導及關心,尤其在 去蘇州大學交換期間,使用mail互動溝通,有助本文能順利進行。老師嚴謹的教學 態度及從容的處事原則,讓我獲益良多。平時除了課堂教學外,另兼辦學校之校務 工作,特別是評鑑工作,在忙碌的期間,仍時時關心論文進度,並給予諸多的鼓勵, 銘記在心,相信會是一輩子傚仿典範,所謂「良師益友」。 期間,感謝中華大學行政管理系主任李台京教授,與系上黃國敏教授、葉嘉楠 教授、曾建元教授、廖益興教授、胡至沛教授、邱冠斌教授等指導與訓勉,並感謝 淡江大學陳志瑋教授,在百忙之中撥冗審閱本論文,而他們從論文計劃的修訂、論 文的完成到口試期間都給予明確的方向及寶貴意見,有他們鉅細靡遺指正,使得本 論文更加的嚴謹、完備、周詳。 還要感謝蘇州大學金太軍院長、趙康、鈕菊生、喬耀章、黃建洪、張薇薇、茹 翔、陳曉剛老師,還有宛麗、宮世能、劉超、于軒棟、朱明俐、朱新榮同學,及室 友張忠新、邱立朋、慇虎明,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嚴銳;以及中華大學黃清宏、孫 懿洲、石淳穎同學及楊家穎學長,等人的幫忙。在研究學習上的相互提攜及鼓勵, 使宏男可以去蕪存菁、擷取精華、導正方向。雖然一路走來含辛茹苦,但卻充滿歡 樂,更豐富了論文的內容。 二○一三年是 Lucky Year,在這一年宏男結了婚、生了子、考上了博士班。除 感謝上述人士照顧外,最後,我要感謝父母親三十年來,含辛茹苦把我帶長大、老 婆長期的體貼與支持,使我無後顧之憂,順利完成學業,謹獻上最誠摯的謝意。另 外,本研究匆促付梓,疏漏在所難免,尚祈諸位先進學者專家們不吝賜教指正。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12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14 第一節 歷史制度論與組織自主性 ... 14 第二節 組織變遷理論與資源依賴理論 ... 19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係 ... 26 第四節 SWOT 分析 ... 29 第五節 國內相關研究 ... 34 第三章 國家依附時期... 48 第一節 軍友社概述與章節安排 ... 48 第二節 外在環境與決策結構 ... 61 第三節 組織規模 ... 74 第四節 財務狀況 ... 81 第五節 訪談內容分析 ... 93 第四章 轉型時期... 102 第一節 外在環境與決策結構 ... 102 第二節 組織規模 ... 109

(7)

第三節 財務狀況 ... 110 第四節 訪談內容分析 ... 115 第五章 國家合作時期... 120 第一節 外在環境與決策結構 ... 120 第二節 組織規模 ... 123 第三節 財務狀況 ... 125 第四節 訪談內容分析 ... 129 第六章 未來變遷策略方向... 138 第一節 外部評估 ... 138 第二節 內部評估 ... 148 第三節 策略選擇與評估 ... 160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7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7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76 參考文獻... 178 一、中文... 178 二、英文... 178 附錄... 183 附錄一、軍友社大事紀要... 183 附錄二、軍友社歷任理事長及理、監事名冊... 187 附錄三、軍友社歷任秘書長... 190

(8)

附錄四、軍友社組織章程... 190

附錄五、青年學生暑期軍中服務實施辦法... 194

附錄六、軍友社第廿三屆第三次社員代表大會名冊... 195

附錄七、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辦理三軍官兵生活服務工作成果統計表... 199

(9)

表目錄

表 1- 1 深度訪談大綱 ... 7 表 1- 2 深度訪談大綱 ... 9 表 2- 1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關係的兩種模式 ... 26 表 2- 2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關係的四種模式 ... 27 表 2- 3 軍友社相關碩博士論文網相關研究 ... 34 表 2- 4 過去相關對非營利組織之變遷研究彙整表 ... 35 表 2- 5 過去相關對組織自主性研究彙整 ... 42 表 3- 1 歷任理事長 ... 50 表 3- 2 歷任總幹事或秘書長 ... 51 表 3- 3 第一屆至第十七屆理事長及理監事名單 ... 65 表 3- 4 第一任至第十四任秘書長 ... 69 表 3- 5 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九年勞軍經費收支決算表 ... 84 表 3- 6 一九六○年至一九八六年勞軍經費收支決算表 ... 85 表 3- 7 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八六年勞軍經費收支決算表 ... 87 表 3- 8 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六年度 ... 89 表 3- 9 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五年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辦理獎助軍人子女就學工作 成果統計... 90 表 3- 10 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勞軍電話器材修護成果統計 ... 92 表 4- 1 第十八屆、二十一屆理事長及理監事名單 ... 105 表 4- 2 第十五任至第十九任秘書長名單 ... 106 表 4- 3 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六年歲入與歲出預算內容 ... 111

(10)

表 4- 4 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六年歲入與歲出相抵結餘 ... 113 表 5- 1 第二十二屆、二十三屆理事長及理監事名單 ... 121 表 5- 2 第二十任至第二十一任秘書長名單 ... 122 表 5- 3 二○○六年至二○一一年歲入與歲出預算內容 ... 125 表 5- 4 二○○六年至二○一一年歲入與歲出相抵結餘 ... 127 表 5- 5 國家合作時期四大工作服務支出 ... 128 表 5- 6 軍友社社員及員工轉型期、組織事業經營期比較 ... 134 表 5- 7 軍友社之轉型期、組織事業經營期財務面比較 ... 135 表 5- 8 軍友社幕僚單位及業務單位組織結構比較 ... 136 表 5- 9 軍友社草創期與改制期組織章程比較 ... 137 表 6- 1 外部環境分析 ... 138 表 6- 2 內部環境分析 ... 149 表 6- 3 二○○五年至二○一一年度,軍友社相關行銷費用支出 ... 151 表 6- 4 二○○五年至二○一一年,四大英雄館與台北餐廳營業收入 ... 154 表 6- 5 二○○五年至二○一一年,台北英雄館占軍友社全年收入百分比(%) 16565 表 6- 6 二○一二年各縣市軍人服務站戶籍登記及男性人口數 ... 1655 表 6- 7 二○○五年至二○一一年,四大英雄館與台北餐廳營業收入 ... 170 表 6- 8 二○○五年至二○一一年,四大英雄館占軍友社全年收入百分比(%) 17070 表 7- 1 軍友社各時期在人事、財務、組織結構及組織章程分析 ... 173 表 7- 2 從依賴到自主之人事與財務的對照 ... 175

(11)

圖目錄

圖 1- 1 研究設計 ... 12 圖 2- 1 組織生命週期 ... 21 圖 2- 2 研究架構 ... 46 圖 3- 1 各縣市服務站及英雄館分布 ... 50 圖 3- 2 二○一二年組織結構 ... 53 圖 3- 3 一九五一年組織結構 ... 76 圖 3- 4 一九六○年組織結構 ... 79 圖 3- 5 一九七三年組織結構 ... 80 圖 4- 1 一九九一年組織結構 ... 110 圖 5- 1 二○一二年組織結構 ... 124 圖 6- 1 軍友社公部門與第三部門社員代表比例 ... 157

(12)

第一章 緒論

政府做為公共權力的載體,常久以來在公共事務治理領域扮演著主要角色,而 非營利組織則在它誕生後的大部分時間裡,一直處於暗淡之中,徘徊於社會的邊緣。 正如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薩拉蒙( L.M.Salamon )教授所認為的:如果說代議政府 是十八世紀的偉大社會發明,官僚政治是十九世紀的偉大發明,那麼可以說,有組 織的私人自願性活動,即大量的公民社會組織代表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社會創新 (賈西津等譯,2007:1)。 就我國而言,非營利組織在政府財政惡化下,扮演起公共治理角色。截自二○ 一二年第四季為止,依內政部統計政治、職業與社會團體,已接受登記的合法組織 團體,共有一萬零兩百九十八個,社會服務及慈善團體有兩千兩百六十三個,占其 當中最多數,距學術文化團體兩千一百五十四,多出一○九個,從數據上顯示,以 社會服務與慈善為功能性的社會團體,在政府治理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而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以下簡稱軍友社) ,即屬於社會服務及慈善性公益團體的 成員之一,在一九五一年十月三十一日成立,在台服務半個世紀以來,隨著政府從 威權轉型為民主體制,對社會大眾及軍人服務,並沒有隨政權更替而從市場上消失, 為求生存,因應《人民團體法》實施,組織變得更彈性,主旨更貼近公益。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從一九三○年大政府經營模式解決了市場失靈,漸漸因走向小政府管理思維, 進而邁向九○年治理風潮的盛行,從大環境的改變,體認到公民意識高漲,紛紛成 立各類組織,接替政府從事各項服務,尤其是非政府組織,在公益性、慈善性團體 充斥於社會中,使得政府日漸依賴轉而合作,因此以下將從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 的重要,以及獨缺軍友社的研究,來說明研究動機:

(13)

(一)綜覽過去及伴隨社團革命,人們漸意識到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的重要性: 從八○年代初開始,「強勢政府」伴隨著「新公共管理」運動,在全球政府改 革的潮流中,重新實現了自身從「划槳」向「導航」的轉變。雖然新公共管理的核 心,是打破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在管理理念上的截然分界,但它引起不簡單的是一 種管理手段的變革,同時也是對整個公共管理部門格局的重新認識,它由公共行政 學對組織內部的關注轉向外部,開始探討實現公共部門有效管理中不同的實施主體 ,各自的定位、分工和各自適當的角色,它反映了整個公共管理格局的變化。換言 之,有更多對公共事務管理的職能,將從政府權威部門轉移到其他社會公共部門, 甚至私營部門,不同部門的權力相互依賴,彼此形成「夥伴關係」,在一種持續的 、互動的過程中達成公共秩序,增進公共利益。九○年代以來,非政府、非營利的 社會組織蓬勃興起。在西方國家,非營利組織已經成為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長期合 作夥伴,在世界各國乃至國際社會的各個領域裡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薩拉蒙教授認為,當前各國正置身於一場全球性的「社團革命」之中。伴隨著 各國公民社會的日益壯大,沉寂多年的公民社會理論重新復甦,並展開對國家與社 會關係的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思考。按哈伯馬斯(J﹒Habermas)的分析,日益 擴張的行政權力由於對西方社會價值領域的侵入而造成「生活世界的行政殖民化」 。而解決由此而產生的「合法性危機」的途徑就是其提出的「溝通行動理論」。這 一理論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進一步為各國公共事務治理結構的調適與轉型提供補充 性的思維路徑。這就是:全面開放公共事務的治理邊界,政府以對話、商談、合作 的方式,以真誠、正確、合理的態度建立與非營利組織、企業以及各種跨國集團的 夥伴關係(劉北成等譯, 2000)。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在公共事務治理領域既不 是排斥異己的壟斷者,也不是事不關己的局外人,而是真誠的合作者。因此,從整

(14)

個歷史發展系絡,到現今文明社會,非營利組織的存續與發展確實有其研究必要, 尤其是我國相較於歐美國家非營利組織起步較晚,此一類型組織研究更是刻不容緩。 (二)軍事背景與親身經歷 作者為軍人世家,長輩曾經本身為接受服務的對象,退伍後亦為軍友社員工, 在長期提供軍人服務過程中,累積大量工作經驗,透過職務之便,可增加對研究主 題資料上貢獻與啟發,且藉由作者每天的耳濡目染,更可對軍友社這類型組織,產 生研究興趣;另外,作者本身為陸軍一八五○梯常備役士兵,在入伍前的兵役宣導, 與入伍後在營眷探及勞軍活動,加深作者對這類型組織的認識及濃厚興趣。 二○一○年夏天,作者接到一個任務,為某特定軍人提供心理諮商服務,當時 在金門很多自願役或常備役士兵、士官或軍官,初到離島都會感到不適應,特別是 軍中政戰輔導人員相當欠缺,因此各縣市軍友服務站扮演著相當重要角色,所提供 的心理諮商功能,可適時提供必要協助,避免軍紀事故及危安的發生,特別是外島 自殺事件層出不窮,而增加作者對軍友社這類團體的研究興趣。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問題 中華民國政府從一九四九年從大陸撤退播遷來台,迄今已六十五載,國民政 府在台灣深耕發展的六十五年裡,軍友社服務軍人就已超過六十年。從一九五一年 創立軍友社,從事勞軍、敬軍服務官兵眷屬活動;直至一九六○年,組織規模龐大 造成效率無法彰顯,以及捐款管道紛擾,而從事組織精簡;縮減規模後,一九八七 年解除戒嚴後,從威權政府慢慢轉型為民主政體,制度化時期的軍友社,隨我國 《人民團體法》始發揮效用,政治、社會、及慈善團體,皆須恪遵規定;到二○○ 六年,我國受到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薰陶,藉由民營化、BOT、解除管制、《人

(15)

民團體法》等管理技能,盼求國家、組織能發揮效能。而軍友社即是在此一歷史軌 跡的發展下,而發揮各種服務功能。 以下將從外在環境、決策結構、組織規模及財務狀況的變化來探討「自主性」, 欲研究的相關問題包括: 一、探討一九五一年之後國家依附時期,軍友社在外在環境、決策結構、組織規模 及財務狀況的變化; 軍友社的前身是反共抗俄聯合會,學生利用暑假期間,至前線離島從事官兵服 務,目標在鼓勵軍中士氣、加強青年團結、發揮青年力量,平時一起流汗,戰時一 起流血的精神。因此,須瞭解軍友社在反共抗俄、顛沛流離時代背景下是如何成立? 當時的人事、財務、章程及結構呈現何種樣貌? 二、探討一九九一年轉型期之後,軍友社在外在環境、決策結構、組織規模及財務 狀況的變化; 一九八七年解嚴後,人民依法設立各種社團,因此軍友社從威權轉變為民主, 在一九九一年是否該遵守《人民團體法》規定?經轉型後軍友社在人事、財務、章 程及結構上產生哪種變化?特別是在「人事及財務」上。 三、探討二○○六年之後國家合作時期,軍友社在外在環境、決策結構、組織規模 及財務狀況的變化; 二○○六年,軍友社與那些企業及非營利組織策略聯盟,繼續維持敬軍慰問、 常戰服務、徵屬慰助與膳宿接待工作?在人事、財務、章程及結構如何調整? 四、軍友社未來變遷策略性方向為何? 救國團所屬青年活動中心,與軍友社英雄館從事的膳宿接待服務性質相近,透 過師法多角化經營的經驗,為軍友社的未來找出方向。

(16)

綜上所述,問題之旨在了解:「軍友社在威權體制下受控制的結構,有礙民主 轉型的外在環境變遷,配合國防部的政策,逐漸形成自主性組織,轉型成一般非營 利性組織。」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台灣政府從威權轉民主,軍友社在政府體制轉變後,從接受 政府控制,慢慢轉向自主性非營利性組織的過程。 (一)了解軍友社的變遷歷程 從一九五一年設立軍友社,依附於國家並接受政府控制,特別是國防部對軍友 社在財務與人事上的監督;直至解除戒嚴後,社團可以合法成立,民間擁有結黨、 結社權,台灣正式走向民主體制發展,軍友社也從依賴的階段走向自主性的非營利 組織,瞭解軍友社從國家依附走向國家合作變遷歷程。 (二)探討並解釋不同時期變遷內涵 外在環境、決策結構、組織規模及財務狀況為變遷主要內涵,外在環境可瞭解 軍友社在何種力量或氛圍下,而促使組織要從事改變現狀的原因,次則決策結構與 財務狀況可解釋軍友社自主性,是依賴國家受政府控制,或是獨立於政府,自負盈 虧,最後從組織規模大小,加深對軍友社認識。 (三)對於未來變遷模式進行規劃與評估 以策略方向中的工具SWOT,對軍友社作一內、外部環境分析,並以某一成功個 案為師法對象,對於軍友社未來可能的變遷方向,進行規則化及評估,目的在使軍 友社可以永續發展。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17)

本研究主要採文獻探討、個案研究、及深度訪談等四種研究方法;另外在限制 上,主要是研究對象與資料蒐集,由於年代久遠、資料難尋、訪談對象多已仙逝, 將影響本研究結果準確度。分別茲述如下: (一)文獻探討法 此為一種簡易探索性研究法以及蒐集他人相關著作的研究,歸納、分析其研究 與建議,以作為本研究的參考資料,文獻分析法又稱為歷史文獻法。這是一種對社 會現象的間接觀察方法,是應用科學方法尋找歷史資料、檢驗歷史紀錄,研究社會 變遷及其規律性的方法。對各種文獻資料進行蒐集和分析,可以探索歷史發展過程 中新的社會現象產生的規律性,掌握社會在歷史時期所具有的準則和價值,獲得了 解社會現象的歷史因素(王志強,2012:74)。 本研究將透過相關學術文獻為基礎,找出問題與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主要閱 讀的文獻包含治理、非營利組織、公私夥伴關係、政府部門研究數據等相關資料, 並進行歸納與分析進而找出立論基礎與研究方向。在本研究中,希望藉由歷史制度 論、資源依賴理論、組織自主性、組織變遷理論及相關研究文獻的概念及議題,蒐 集專書、博碩士論文、期刊論文與相關研究告等文獻,加以有系統的整理與分析, 而這些相關學術理論之探索,即是本研究欲有效結合實務層面的重要步驟。 (二)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case study)就是對某一個事例或說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而 具體的的調查研究,它是一種多方法研究,它廣泛採用各種不同資料收集方法, 如 觀察法、談話法、問卷法, 以及各種能力測量、個性測量, 甚至還可插入一段實驗 研究。透過以上各種方式及管道搜集資料,加以分析整合,從而研究其行為發展變 化的全過程的方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個案 研究是一種研究的類型,它不強調個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只是涉及特殊性;它

(18)

通過眾多的個案研究,比較分析,推出一般;它是縱向的研究。由於個案研究的對 象常常是特殊的,是非正常的事例,所以在進一步研究之前不能把結論推廣開去。 就是說一個案研究能作出的概括必然是很有限的(李長吉、金丹萍,2011: 107)。 本研究係以軍友社為個案,在同時期成立相似性組織還有救國團與婦聯會,團 體功能與不同差異甚大,所以此種單個案的研究,可能無法概括與比擬,適用在其 他團體,但對於該類組織可以有一初步性認識,有助於將來更深層研究與瞭解。 (三)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法在質化研究中亦是一種蒐集資料的重要方法,透過深度訪談,可以 瞭解受訪者內心的真正想法與感受,在對話中往往可以蒐集到比問卷調查更廣泛、 更 深 入 的 資 料 。 訪 問 法 依 其 結 構 性 的 程 度 , 可 分 為 結 構 性 訪 問 ( structured interview ) 、 非 結 構 性 訪 問 ( unstructured interview ) 及 半 結 構 性 訪 問 (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三種類型。本研究採取之深度訪談法為「半結構性訪 問」法,半結構性訪談是界於結構式與非結構式訪談之間的一種資料收集方式 ,在進行訪談前,筆者會根據研究的目的設計設計訪談大綱,作為訪談的指引方向 ,不過在訪談過程中,會依據現場當時狀況彈性調整訪談問題,而未依照訪談大綱 的順序進行訪問(潘淑滿,2003)。 本研究將採半結構訪談方式,備有訪談提綱,藉由非營利組織軍友社從歷史制 度面,訪談軍友社在各時期重大變革。基於「受訪者亡失及專業性」之故,分成兩 份訪談大綱表 1-2 主要訪談對象為資深專員;表 1-3 主要訪談對象為學者專家、理 事長及現任秘書長及前任秘書長。 表 1- 1 深度訪談大綱 章節 安排 立論 基礎 提問大綱 理由 受訪對象

(19)

章節 安排 立論 基礎 提問大綱 理由 受訪對象 國 家 依 附 期 | 第 二 、 三 章 歷 史 制 度 論 、 組 織 變 遷 理 論 、 資 源 依 賴 理 論 、 組 織 自 主 性 請問您軍友建立初期之人事、財 務、結構與章程瞭解多少?對於此 份文件有哪裡需要補充?數據更 新?能否就您所知說明一下成立的 背景與過程? 資 料 勘 誤 與 補 充 新數據 超 過 二 十 五 年 資 歷 之 資 深 專 員 A01 、 B02 請問您軍友國家依附時期員工數包 括總社、區社、支社共多少員?在 人事與財務自主性有多高?您覺得 軍友社的社會功能為何? 瞭 解 戒 嚴 期 間 軍 友社自主性 第 四 章 | 轉 型 期 組織結構調整,是此一時期最重大 的變革,請問您對於當時瞭解多 少?與國家政策轉向(不在反攻大 陸)有無關係? 當 時 軍 友 社 規 模 縮 小 與 國 家 政 策 有無直接關係 請問您為何第七任秘書長羅鎮常將 軍在當時任職七年,是歷屆秘書長 以來最久的一位?在此一時期軍友 社人事與財務自主性有多高?軍友 社轉變的壓力有哪些?以及因應策 略? 一 般 秘 書 長 皆 為 一 至 三 年 , 惟 獨 羅 鎮 常 將 軍 在 當 時 任 職 最 久 , 目 的 在 瞭 解 有 何 特 殊因素 捐獻停止後,請問您軍友在財務部 份,此一時期的虧損情況有多嚴 重?隨一九八七年宣布解嚴後,秘 書長依我國《人民團體法》規定改 瞭 解 重 大 變 遷 背 後主要關鍵因素

(20)

章節 安排 立論 基礎 提問大綱 理由 受訪對象 由非軍職聘任,在人事上變革上產 生何種影響? 請問您軍友在人事與財務自主性有 多高?在此一時期幕僚與業務單位 有哪些變化?未來可能的轉型方 向?及可行性? 在 此 一 時 期 幕 僚 與 業 務 資 料 所 知 甚 少 , 有 必 要 透 過訪談補足缺陷 第 五 章 | 國 家 合 作 期 請問您軍友社自二○○六年迄今, 轉虧為盈重大成功關鍵因素為何? 幕僚單位中的審計小組發揮哪些作 用? 瞭 解 軍 友 社 如 何 轉 虧 為 盈 , 以 及 國 防 部 監 督 發 揮 作用 請問您軍友社目前的員工數有多少 員?在人事與財務自主性有多高? 第廿三屆解除五個單位團體與前期 解除台北市民政局等十九個社員資 格主要原因? 瞭解解除社員原 因與目前自主性 是否與研究結果 趨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1- 2 深度訪談大綱 章節 安排 立論 基礎 提問大綱 理由 受訪對象

(21)

章節 安排 立論 基礎 提問大綱 理由 受訪對象 國 家 依 附 期 | 第 三 章 歷 史 制 度 論 、 組 織 變 遷 理 論 、 資 源 依 賴 理 論 、 組 織 軍友社在一九四九年國民黨 大陸撤退來台後,於一九五 一年成立,請問您對軍友社 在台深耕六十多年載,對人 事、財務、組織發揮的功能 瞭解多少? 瞭解受訪者對軍友社 這 類 型 組 織 初 步 認 識,以便後續問題訊 問。 國 防 大 學 教 授 (C03 、 D04 、 E05 、 F06) 、 現 任 理 事 長 (G7) 、 現 任 秘 書 長 (H8) 及 前 任 秘 書 長(I9) 一九六一年後,國家不在以 反攻大陸為旨,而軍友社服 務對象是現役軍人,請問您 在當時裁減組織規模,是否 與台灣對大陸政策有關? 戒嚴後期,軍友社規 模慢慢縮小與國家對 陸 政 策 有 無 直 接 關 係。 第 四 章 | 轉 型 期 一九八七年宣布解嚴後,民 間方得設立合法性社團且須 恪遵我國《人民團體法》規 定。解嚴後的轉變是否有助 於軍友社體質上較為健全、 章程更完善? 瞭解解嚴後,此類威 權時代官方色彩濃厚 的產物,在《人民團 體法》公布實施後對 其可能產生的影響。 第 五 章 | 面對未來外部環境的挑戰與 威脅,請問您軍友社未來可 能的轉型方向?及管理模式 為何? 在內文後半部的 SWOT 分析中,用以提供政 策規劃及建議。

(22)

章節 安排 立論 基礎 提問大綱 理由 受訪對象 國 家 合 作 期 自 主 性 軍友社在過去六十年,有四 個非常重要的改變,使得今 日 可 以 繼 續 在 劇 變 的 年 代 裡 , 繼 續 從 事 各 項 公 益 活 動,請問您目前軍友社面臨 轉變的壓力有哪些?以及因 應策略? 台灣的非營利組織有漸漸走 向事業化經營的趨勢,而軍 友社在員工老齡化、以及傳 統保守的組織文化下,請問 您該採何種管理方法,方能 改善此一現象?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3)

二、研究設計 依據本研究之動機、目的與文獻回顧結果,建立本研究架構,並經由資料的分 析,經探討後得出結論與建議。本研究設計如下圖: 圖 1- 1 研究設計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繪

第四節 研究限制

一、資料蒐集的限制 本研究大部分使用之相關文獻數據資料,以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 為主,並非第一手資料,因此恐因部分資料具有時效性的限制,而使得研究與分析 研究動機與問題之確立 未來變遷策略規劃 結論與建議 研究目的與方法之確立 研究限制與研究流程 理論基礎 文獻回顧 國家依附時期 轉型時期 國家合作時期 確定研究架構

(24)

過程產生偏誤而有未逮之處。主要搜集資料來源包括:軍史館、軍友社、青年日報 社、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出版相關之刊物及博碩士論文網,以書籍為主、期刊論文 為輔,目的在找出不同時期變遷趨力與內涵,並解釋軍友社在台六十年之歷程,有 助於對軍友社爭議的釐清與更進一步的瞭解。 二、研究對象的限制 軍友社主要提供服務種類為:敬軍慰問、常戰服務、徵屬慰助與膳宿接待等, 其涵蓋人數範圍相當廣,而本研究僅侷限於蒐集退伍軍人、軍眷、企業界、及其它 非營利組織的資料作為代表,可能影響部分研究結果無法顯示。 本文主旨在探討各時期變遷內涵,尤其在戒嚴時期以前,故需大量採用過去歷 史資料,特別在理事長及秘書長,大部分訪談對象已亡佚,而無法精確取得重要訊 息,將以過去相關資料或數據取代。

(25)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歷史制度論與組織自主性

本文主旨在探討三個時期過去的歷史變遷,如何轉變為獨立自主性的社團組 織,特別是在轉型期所產生的變化,因此當應蒐集歷史制度論及組織自主性相關文 獻。 一、歷史制度論 (一)新制度論的崛起 制度主義的發展最早可追溯至 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根據 Peters(1999)的歸 納,傳統制度主義主要採行下列的研究取向:(1)制度間的比較、(2)著重組織發展 的沿革、(3)探索制度建構的規範與「理想形式」。在傳統的制度論中,研究的主 題多半與國家問題、政府機關、憲政運作等有關,且常見的假定是-「結構決定了 行為」,它強調制度會影響個人或組織的行為。傳統的制度主義對制度的定義較狹 隘,加以分析又流於規範層面,使得對政治現象的理解只是特定對象依照既定典章、 程序所展現的靜態描述以及分類比較,造成早期的相關制度研究幾乎等於正式法規 條文研究(陳明達,2008)。 傳統的制度主義所界定的制度指的是成文的規章和法律條款。新制度主義雖然 仍以制度為研究焦點,但是對於制度的解釋並不同。在新制度主義的觀點下,制度 並不是指固定的、專指特定事物的名詞,相對的,制度指是一種持續存在的概念、 規範或是形式,而且制度是高度動態的,它除了會影響內部的人或團體外,也接受 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呂育誠,2002)。新制度論所定義的制度包含了正式制度與 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指的是成文的規章;非正式制度指的是不成文的規範與規則。 相對於傳統以功能論去詮釋國家、主權、憲法與合法性等正式制度的議題,新制度

(26)

論則是以「方法論個體主義」(methdological individualism)為基礎,提出價值偏 好、集體行動與資訊才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關鍵(謝俊義,2000)。 (二)新制度理論的研究途徑 在新制度主義的領域中可以區分成理性選擇途徑、社會學途徑與歷史制度論等 三種途徑。 1、理性選擇途徑 假定個體行為者有理性與既定(given)的偏好,而制度即是個體行為者在進 行互動時的決策規則(decision rules),制度本身構成一種策略性的環境脈絡 (strategic context),對於具有既定偏好,追求利益極大化的個體行為者形成制約 (李豫雙,2004)。理性的個體行為者被視為在獨立的情境中從事選擇,它是使用 如博弈理論工具對個體行為者的策略性行動作深一層探討,藉以突顯制度的重要性 (Shepsle, 1989),制度中的自利行為是策略性系絡(strategic context)的重要特 徵,在博弈的囚犯困境中(Prisoner’s Dilemma),玩家(players)即個體行為者無 法選擇最有利的結果(合作),因為既無法協調整合,亦不能單獨行動,因此,只 有退而求其次選擇次佳的結果(抵抗);換言之,它們的行為既沒有表達真實的偏 好,遊戲規則亦無法將偏好結合成集體一致的結果,一旦遊戲規則改變,玩家彼此 溝通協調或者重複遊戲幾次,所做的選擇亦將不同。 從上述的例子可知,理性選擇論認為制度(遊戲規則)明顯影響政治選擇,當 制度(規則)改變,囚犯的選擇(合作或抵抗等)就會有所差異,因為這些規則將 囚犯的自我利益的選擇極大化與結構化(Immergut, 1998)。在國會議會的投票程 序中,立法和司法制度影響政治的選擇。在政治上得勢的行動者意識到規則可以主 導結果,因此透過操控投票程序或者主導規則的方式來遂行其偏好極大化,投票的

(27)

結果並無法真實的表達投票者的偏好,而是在特定決策規則、議程設定者以及掌握 優勢的關鍵主導者互動之下所導致的結果(謝俊義,2000)。 2、社會學途徑 社會學途徑將個人視為行動邏輯的適當社會化角色,藉以指導道德的義務、期 望與認知構成要素的行動邏輯,行動不必然是決策的結果,但是社會對角色有期望 時,制度就有其規範的作用。由於新制度論中所指的制度概念範圍甚廣,不僅包括 有形的規則,還包括無形的認知系統(cognitive system)、認知圖像(cognitive script)、道德模板(moral templates)等,引導人們行動的意義框架(framework of meaning)。事實上,此種對制度的廣泛界定已經將一般認為的「制度」與「文 化」的界限模糊了,由於文化概念也被納入制度的範疇,因此制度不只如理性選擇 者所認為的是個體行為者在進行互動時的決策規則,制度更進一步影響到個人的認 知面向(李豫雙,2004)。 社會學 途徑 是在 探討 人類的 鑲崁 性( embeddnness ) 與制 度的 同 型主義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的問題(謝俊義,2000)。個體被視為深深鑲崁於制 度世界中,只要長期浸浴於某種制度中,就不免受到制度的制約,進而改變個人的 認知模式。這個研究途徑充分解釋制度的穩定、停滯與惰性,大部分的人先天上就 是持保守的態度,一旦建立例規,他們就會遵守;認知與文化的鑲崁性解釋了為什 麼大部分的人不願構思另類的制度安排或者做事情的方式,而寧願停留於不斷試誤 及真實世界的情境(謝俊義,2000)。 3、歷史制度主義 歷史制度論(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是 1980 年代廣受社會科學界重視的 「新制度主義」(New Institutionalism)中的一個分支研究途徑。其主要建立在政 治學和社會學的立論基礎上,對於制度問題的解釋,相當能符合公共行政問題的研

(28)

究需求;且因為歷史制度主義相當重視制度在長時間歷史過程中的演變,故對於組 織制度的發展軌跡可作一完整的解釋,這是本研究選擇此理論的原因。 歷史制度的概念定義為,針對某項特定政治制度的形成、維持變遷發展過程, 及其制度規範與運作系統本身的各項特質和內外關聯性因素,作一整體性的系絡描 述與動態因果分析1 (呂育誠,2002)。 歷史制度主義接受來自政治學和社會學的研究觀點,具有兼具理性選擇途徑和 社會學選擇途徑的折衷途徑。它主要從政治學的角度分析制度,運用路徑依循 (path dependent)的概念,從時間序列(temporal sequence)觀察制度的變化,解 釋制度如何受歷史的影響,進而產生制度依循的因果觀點,以分析政策、國家與個 體行動三者之間的關係(陳武宗、李彥蓉,2008)。

(1) 路徑依循理論

路徑依循(path dependent)的概念,一開始是由經濟學者 Paul David 所提出。他 在一篇討論技術選擇與演化路徑的論文中指出,現在用來作為電腦輸入的鍵盤乃是 採用美式打字機的鍵盤輸入,而美式打字機的鍵盤最初的設計理念乃是因為防止使 用者打字打得太快而卡住所設計的。而隨著打字機的普及,廠商也發明了新式鍵盤, 當初的顧慮已不存在,但因為人們已習慣舊式鍵盤,於是人們繼續使用效率不佳的 鍵盤。這是一種「路徑依循」的現象,當一種技術因為偶然性因素而被選定時,隨 後的技術選擇便會鎖定於一定的開發路徑上,而這條路徑不一定是最佳的選擇結果。 1歷史制度主義主要有下列基本的假定:1. 歷史制度主義強調人們認知的政治生活和理性交易行為, 常受到制度的形塑與影響;2. 制度本身固然是社會或政治問題的重要因素,但制度所衍生的規範、 程序、法令等,也具有相同重要的影響力;3. 制度的重要性,乃是因為吾人可藉由瞭解人們行為 的意義;4. 制度與制度運作呈現高度的「路徑依循」(path dependent)特性;5. 吾人可藉由制 度來研究人們「經驗性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的內容。(呂育誠,2002:147)

(29)

在歷史制度主義中路徑依循的意義,乃是說明制度的發展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路徑 選擇過程,上一個時間點所做的選擇將會影響限制下一個時間點的路徑選擇。 (2)中斷均衡理論

中斷均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此一觀點由學者 Krasner 所提出,他認為 傳統研究制度變革時,常過度強調外在社會力量的重要性,亦即社會環境中由於具 有多元因素(力量)的影響,從而提供制度寬廣的發展空間(呂育誠,2002)。在制 度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會在某一個重大轉折點(critical juncture)發生制度環境出 現重大變動情形,並形成一個新的均衡狀態,接下來制度會在此一特定的均衡下維 持一段穩定的時間,之後在某一個時間點又發生變動,變動後的制度又重新形成另 一個均衡,如此反覆下去。 本文即採用歷史制度論中,路徑依循及中斷均衡概念,解釋軍友社在國家依 附時期、轉型期與國家合作時期,都因環境改變,受限於捐款與團體法,而必須急 迫的調整內部,當一但危機解除後,則又重新回到原初的平衡,發生的原因可能來 自於外部,亦可能源自於組織內部,因此,倘若要探討自主性,組織財務能否自主 以及人事上是否能獨立任用,皆是影響制度形成與建立的重要因素,且對於未來組 織存續亦形重要。 二、組織自主性 非政府組織自主性,國內以顧忠華與蕭新煌兩位教授,所做的量化研究最具 指標性,另外,經由博碩士論文檢索系統,僅查出四篇相關性研究,在下一節國內 的相關性研究進行說明。 Schmid(1992)針對社會福利組織內部權威分權化、組織效能與其他組織協調關 係的研究中,對組織自主性定義為組織方案管理者對於管理部屬、方案經營及動用 經費、人力資源的自由度。因此,一般大眾對組織自主性普遍認知,乃組織對其內

(30)

部資源配置與使用,不受潛在聯結夥伴之需求或期待影響,而可以自由選擇的程度, 對組織內部在行政、財務和營運各面向管理,不依賴亦不受其他團體指揮,本身具 主導權(劉淑瓊,1997:157)。 由於軍友社能力有限,無法滿足多元社會的眾多需求,在先天不足與後天失調, 勢必需透過與其他團體,如政府、企業或第三部門(同業) 契約關係,藉由整合與 合作來獲取資源,目的即在達成組織使命。因此,軍友社與企業、政府的合作,將 原本是政府所生產的財務或服務轉交由軍友社來生產,或企業來遞送,組織間疆域 將形模糊,且合作共存的關係,同樣會影響軍友社自主性發展。

第二節 組織變遷理論與資源依賴理論

軍友社為社團法人公益性之非營利組織,本研究單位即是組織,探討早期對社 會大眾及政府在資源上的依賴,隨環境的改變,轉向自給自足、自負盈虧的公益性 組織。因此,有必要對組織變遷及資源依賴理論蒐集相關文獻。 一、組織變遷理論 (一)組織變遷的定義

Barnett and Carroll(1955)定義組織變遷為「在一段時間內的組織變化…以內容 為基礎,主要的改變包括涉及許多及結構的因素,或這些附著於一個結構因素根本 的改變。」有時當改變發生時是相當容易得知的,例如組織的生與死。有時在長期 惰性之後,產生革命性或決策模型、階層控制、或勞工分工的改變,然後是在效果 上和組織大小、革新的採用、和目標的延續…等的改變。 謝安田(1982)定義組織變遷,是指組織受外在環境的衝突,並配合內在環境需 要,而調整其內部的若干狀況,以維持本身的均衡,進而達到組織生存與發展目的 的調整過程。 (二)組織變遷理論

(31)

Powell and Friedkin(1987)在其「非營利組織的組織變遷」一文中,曾比較營 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有相當大的不同,前者是高度可塑的,因為他們的目的在替股 東賺取利潤,為完成這個目標而有相當的自由。但非營利組織的任務定位在慈善工 作、教育、或文化上,因此它的活動彈性有很大的限制;其次,非營利組織具有下 列特質:1、缺乏一個衡量,如財務性報酬;2、不容易客觀地被評估;3、依賴外 部的資源,必須轉向和隨著流行的政治和經濟風氣移動,以及 4、回應各式各樣的 顧客(消費者) ,以致可能更順從於誘導他們去改變和更具反應性的改變。 為此 Powell and Friedkin(1987)提出三種最適合解釋非營利機構的組織變遷理 論,第一個解釋聚焦於組織內部的條件和程序,改變可能是組織發展的歷史結果, 或在度反應到如績效、顧客、文化、或目標等因素。另外兩個解釋則聚焦於組織適 應外部環境的結果,不論組織的基礎或其結構環境,兩者都是重要的。特別是資源 依賴理論認為組織會隨著可供他們使用的資源類型和數量的變化而調整,例如基金、 需求、或競爭的改變(Pfeffr and Salancik,1978);制度性解釋則是建立在此一觀點 上:組織會反應出其所屬的大型社會結構,以及與之合作(Meyer and Rowan,1977; DiMaggio and Powell,1983) 。

組織變遷的第二個解釋是資源依賴模式(Pfeffer and Salancik,1978),為本文 次一分析理論,即組織為了獲得生存所需要之資源而有改變他們的結構和目標傾向。 相關研究人員曾經使用這個模式來解釋董事會之董事組合(Pfeffer,1973)、美國聯 合勸募協會之行為(Pfeffer and Leong,1977)、大學預算之分配(Pfeffer and Salancik, 1974)、評估公共電視台節目內容決策改變(Powell and Friedkin,1986)。

(32)

一九八九年美國愛迪斯研究所創始人伊查克·愛迪斯(Ichak Adizes)博士提出 了企業生命週期理論,他認為企業生命週期是指企業創辦開始,到其滅亡為止所經 歷的自然時間,包括起始期、成長期、成熟期及衰退期(伊查克·愛迪斯,2004:3)。 從馬作寬組織生命週期(馬作寬, 2009:1),組織如果未能徹底變革,打破組 織發展的絆腳石,重新進行策略方向,追求更高水平的發展,才可以度過組織危機, 實現組織生命再生(請參考圖組織生命週期)。然而在伊查克·愛迪斯的企業生命週 期裡並未提到下滑期,因此本文將以伊查克·愛迪斯的四的時期作說明。 圖 2- 1 組織生命週期 資料來源:馬作寬,組織變革,2009:2 各時期有其不同的特徵及管理策略,在特徵方面,伊查克·愛迪斯(Ichak Adizes,2004:3-10)認為:組織處於生命週期不同的階段,其資產配置狀態不同, 表現出不同的成長特徵。起始期的組織,其資產配置是以有形資產為核心,資產配 置單一、結構不合理。在這一時期,組織生產經營上的任何差錯,都可能直接威脅

(33)

到組織的生存,使直接組織進入衰退期。隨著組織資產(主要是無形資產)的快速增 加,形成了一定的生產銷售能力,標誌著組織起始期的結束,成長期的開始。進入 成長期後,組織的有形資產已具有一定規模,但同時組織技術、工藝、品牌、商譽 等無形資產急劇增加,其增加的速度遠遠大於有形資產。在這一時期,由於市場的 誘惑,很容易使組織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和涉足過多的業務,造成管理失控,使組織 進入衰退期。在成熟期時,組織資產達到一定規模後保持相對穩定,各種無形資產 在資產配置中佔有相當的份額,其數值也趨於穩定,資產結構趨於科學合理。經過 初生期、成長期的發展歷程,組織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管理經驗,管理者更多的憑經 驗按條條辦事,更注重保持組織的業績,忽視學習和創新,容易出現生產和管理老 化。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先進的生產技術、工藝、設備和替代產品的湧現,組織 市場份額逐步萎縮、利潤下降,資產不斷減少,組織步入衰退期。若不予以創新變 革,將導致組織消亡。 另外,組織像任何有機體一樣有其生命週期。格林納(Larry E.Greiner,1972) 認為:一個組織的成長可分為創業、聚合、規範化、成熟、再發展或衰退五個階段。 每個階段的組織結構、領導方式、管理體制和職工心態都有其特點。每一個階段最 後都要面臨某種危機和管理問題,都要採用一定的管理策略解決這些危機以達到成 長的目的。 1、創業期 這是組織的幼年期,規模小、人心齊、關係簡單,一切由創業者決策指揮。組 織的生存與成長取決於創業者的素質和創造力。他創造了市辦場,掌握整個組織的 活動與發展。一般這些創業者屬技術業務型,不重視管理。隨著組織發展,管理問 題日趨複雜,使創業者感到無法以個人的非正式溝通來解決問題,因此到了創業期 的後期,組織內部管理問題層出不窮,從而產生「領導危機」。

(34)

2、聚合期 這是組織的青年時期,企業在市場上取得成功,人員迅速增多組織不斷擴大, 職工情緒飽滿,對組織有較強的歸屬感。創業者經過錘煉自己成為了管理者或引進 了有經驗的專門管理人才。這時為了整頓正陷入混論狀態的組織,必須重新確立發 展目標,以鐵腕作風與集權和管理方式來指揮各級管理者,這就是成長經由命令。 在這種管理方式下,日久中下層管理者由於事事都必須請示,聽命於上級而感到不 滿,要求獲得較大的自主決定權。但是,高層主管已經習慣集權管理,一時難以改 變從而產生「自主性危機」。 3、規範化期 這是組織的中年時期,這時企業已有相當規模,增加了許多生產經營單位,甚 至形成了跨地區經營和多元化發展。如果組織要繼續成長就要採取授權的管理放肆, 採取分權式組織結構,容許各級管理者由較大的決策權力。這階段屬於成長經由授 權。但是日久又使高層主管感到由於過分分權與自由管理,企業發展業務分散,各 階層、個部門各自為政,本位主義盛行,使整個組織產生了「失控危機」。 4、成熟期 為了防止失控危機,組織又有採取集權管理的必要,將許多原屬於中基層管理 的決策權重新收歸總公司或高層管理者。但是由於組織已採取過分分權的辦法,不 可能重新恢復到第二階段的命令式管理。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在高層主管的監督與加 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加強整體規劃,建立執行資訊系統,成立委員會管理, 或實行矩陣式組織。方面使各部門有所作為,另一方面使高層主管能夠掌握控制整 個公司的活動與發展。為此就必須擬定許多規章制度、工作程式和手續。隨著業務 的發展和複雜,這些規定、制定成了妨礙效率的官樣文章,產生了「官僚主義危機」 或「硬化危機」。

(35)

5、衰退期 此階段組織的反戰前景既可以通過組織變革與創新重新獲得再發展,也可以更 趨向成熟、穩定,也可能由於不適應環境的變化而走向衰退。為了避免過分的依賴 正式規章制度和刻板的手續所形成的文牘主義,必須培養管理者和各部門之間的合 作精神,通過團隊合作與自我控制以達到協調配合的目的,另外要進一步增加組織 的彈性,採取新的變革措施,如精簡機構,劃出核算單位,開拓新的經營專案,更 換高級管理人員等。 二、資源依賴理論 資源依賴理論有兩個核心概念:一是組織的外在限制(External Constraint),即 組織會對外在環境中掌握重要資源的其他組織的需求做出回應;二是外部依賴 (External Dependencies),組織的管理人員為了確保組織的存在與延續,要盡可能 的管理組織對外在環境的依賴情況,如果可能的話,就從外在限制中得到盡可能多 的自主性與自由度。 豪(Hall,1991:278)認為,組織是受制於外在環境的,沒有一個組織能夠完 全獨立,因此,組織的結構及其活動方式與活動結果就必須置於組織被鑲嵌於其中 的環境因素中加以理解。為了維持其生存.組織必須引進、吸收、轉換各種資源, 而這些資源往往來自於環境中的其他組織。因此,形成了組織間的資源相互依賴的 關係網絡。當然,除了被動地順從外在環境以及其他組織的需求,並與之交換資源 以獲得自身所需的資源與服務外,組織也能夠並且需要主動地通過不同的策略來控 制或改變環境.以達到改善依賴的程度。 薩德爾(Saidel,1991:543-553)認為,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的關係並不完全 是單方面的順從與服從的關係。而是彼此相互依賴的關係,這是由於它們都掌握著 某些重要的資源。也就是說,由於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各自掌握並向對方提供對對方

(36)

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的資源.因此形成了資源上的相互依賴關係.從而使得各方 在依賴對方的環境中得以生存並得到發展。 四、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資源 資源是非政府組織實現其服務於公共利益的使命必需的物質條件.而其資源的 來源除了企業捐贈、本身的服務與經營所得到的收入之外,政府部門是其重要的來 源。非政府組織從政府那裡獲得資源的總量、種類(主要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 財力資源和制度資源)、管道(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傳播媒介、區域性聯盟與仲介 組織)、方式(減免稅制度、補助制度、委託業務、方案合作)等都對二者之間的關 係產生直接的影響。 從資源相互依賴理論的角度來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都掌握對方所需要的資 源,從而形成了某種形式的相互依賴關係。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觀察: 政府所掌握的資源。政府所掌握的資源包括對非政府組織的經費投人(以獎勵、 補助、合同委託等形式)、辦公場所與辦公設備等硬體設施、資訊與技術的支援、 核准設立非政府組織及其活動的許可權、減(免)稅政策、政治上的支援、非政府組 織存在正當性的認定以及進入非政治(指公共政策)過程的管道等。 非政府組織所掌握的資源。包括公信力、服務收入、獲得資源的能力、公共服 務的供應與輸送、資訊傳遞與溝通、專業知識、公眾支持、正當性的維護等。 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各自所掌握的資源往往會影響二者的互動關係。例如,政府 注入的經費多少直接影響非政府組織的活動能力及其功能的發揮非政府組織過多地 接受政府機構的委託業務往往會降低非政府組織的自主性並導致後者的行政化、官 僚化.公信力越好的非政府組織越容易得到大力支持,等等。 藉由組織變遷中的資源依賴理論,可以更深入瞭解軍友社六十年來,隨外在環 境改變,賴以為生的對象同樣跟著變化。軍友社得以依賴的對象是政府、企業捐款

(37)

及向社會大眾募款,在一九八九年轉型期之後,取消社會大眾募款,而且政府與企 業不在提供援助,致使軍友社須自負盈虧,而轉向獨立自主;但並不表示對政府與 企業的依賴就完全可無,因為業務主管機關係國防部,且地方政府每年地方慰勞活 動,還須依靠由企業所組成的進出口公會,因此,軍友社對政府與企業的依賴仍然 存在,只是強度相較以往減少,不可謂為完全沒依賴。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係

絕大多數研究者在探討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的關係時所採取的研究角度 都是宏觀的定性分析,以下將說明之: 一、二元論與整體論 克萊默(Kramer)等人在比較英國、荷蘭、義大利、挪威的非營利組織與政府 的關係時指出,不同的意識形態、歷史及其結構發展.將導致不同的關係模式.這 些關係模式可以分為二元論(Dualism)與整體論(Kramer,1993:123)兩種 (見表 2-1)。 表 2- 1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關係的兩種模式 二元論 整體論 競爭 合作 衝突 合夥 依附原則 多元主義/混合 形而上的 務實主義 市場 計畫與協調 非制度化的社會福利 制度化的社會福利 資料來源:Kramer,1993:123

(38)

二元論的觀點認為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存在的是衝突關係.而整體論的觀點 則認為非政府組織不但與政府保持合作的關係,也幫助政府維持維護福利國家制度 的合法性。Kramer 認為,荷蘭偏向二元論的模式.而英國則屬於整體論的模式。 他認為,對於多數國家來說.非政府組織與政府關係的發展方向是合作,而非競爭, 在與政府保持合作關係的同時,兼顧組織的認同、自主性以及責任。 二、 競爭與合作

吉得隆(Gidron)等人根據「服務的財務與授權」(Financing and Authorizing of Services)與「服務的實際輸送」(Actual Delivery of Services)兩項指標,將非政府 組織與政府的關係模式劃分為競爭與合作兩種關係模式 (1992:18)(見表 2-2)。 表 2- 2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關係的四種模式 功能 模式 政府主導模式 二元模式 合作模式 NGO 主導模式 經費提供者 政府 政府與 NGO 政府 NGO 服務提供者 政府 政府與 NGO 政府 NGO 在上述四種模式中.政府主導模式與非政府組織主導模式屬於競爭關係.而二 元模式與合作模式則屬於合作關係。其中,政府主導模式廣泛存在于福利國家和發 展中國家中。這種模式是以往研究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關係時的常用模式。借此可以 探討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競爭、衝突以及合作關係。例如。詹妮弗、考斯頓 (Jennifer M.Coston)較為全面地總結了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的關係。他認為. 根據政府對制度化多元主義的接受程度、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的聯繫、二者之間 的權力關係、二者之間互動的正式性、政府對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政策是否有利等 8 項 指 標 . 政 府 組 織 與 非 政 府 組 織 之 間 的 關 係 可 以 大 致 分 為 八 類 , 即 抑 制 (Repression)、對抗(Rivalry)、競爭(Competition)、合約(Contacting)、第三政府 (Third-party Government)、合作(Cooperation)、互補(Complementarities)以及合產

(39)

(Coproduction)等關係(1998:358-382)。為了方便起見,人們往往將這八種模式 又簡化為衝突、競爭、合作 3 種形態。在這三種模式中,競爭居於中間.也就是說, 在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的競爭關係中,既可能走向衝突。從而成為對抗或抑制的 模式,也有可能走向合作,從而演化為合約、第三政府、合作、互補或合產等形態。 三、整合與分離、依附與自主

庫勒(Kuhnle)和塞勒(Selle)根據「溝通與交往」(Communication and Contact) 以及「財務與控制」(Finances and Control)兩項指標,將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互動 關 係 劃 分 為 四 種 類 型 , 即 整 合 依 附 型 (Integrated Dependence) 、 分 離 依 附 型 (Separate Dependence)、整合自主型(Integrated Autonomy)和分離自主型(Separate Autonomy)。 溝通與交往指標關注的是非政府組織與政府之間溝通與交往的規模、頻率與順 暢程度,二者的關係可以據此劃分為兩種:如果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溝通與交往是 親密的,則它與政府的關係就是「整合的」;如果是「疏離的」,則二者的關係就 是「分離的」。這個指標主要取決於政治傳統與文化,卻並不必然與意識形態有關 (即物質上的接近並不意味著意識形態上的接近)。 「財務與控制」這個指標是從非政府組織對於政府的財務依賴與受控制的程度, 分析非政府組織是否能夠獨立於政府。財務是否取得獨立是衡量非政府組織自主性 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正如薩拉蒙(Salamon,1987:99-117)所指出的那樣,對 於非政府組織來說,政府在法令規章等方面的控制往往比財務控制更加重要,因為, 它是獨立於財務控制的。因此,非政府組織即使在財務上完全不依賴於政府,也有 可能受到政府在法律、政策、規章等方面的強烈控制,例如威權政體下非政府組織 所受到的比較嚴格的法律限制。

(40)

Kuhnle 和 Selle 模式的最大優點是能夠分析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關係的國別差異。 例如,挪威、德國與荷蘭三個福利國家的第三部門都被福利國家的社會福利政策所 整合。因此都被歸為「整合依附型」,它們的非政府組織雖然在財務上嚴重地依賴 於政府。卻仍然得以保持較高的自主性;荷蘭的情況尤其特殊,與挪威、德國有所 不同,極為接近「整合自主型」。另外.這一模式還可以用於分析一個國家在不同 時期或者是在不同層次的政府中,非政府組織與政府關係的發展變化過程。例如英 國,非政府組織在財務上非常依賴政府,加上政府業務簽約外包政策的實行,使得 政府強化了對於非政府組織的控制。但是,在柴契爾夫人上臺後.政府在福利政策 上的改革.使得英國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溝通和交往程度有所降低,因此。英國政 府與非政府組織的關係類型就有從「整合依附型」向「分離依附型」方向變化的趨 勢。義大利的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關係在全國層次上是「分離依附型」的,但是在 地方層次上,又屬於「整合依附型」的關係模式。

第四節 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最早是由Steiner於一九六五年提出,S、W、O、T分別代表組織 內在環境優劣勢,及外在環境的機會和威脅。一九七○年代,諸多學者著重於外在 環境的研究,如資產組合模型(Prtfoolio model)及產業結構中Porter的五力分析 模型,皆用以解釋組織面對的產業環境,並獲得相當的採用。到了一九八○年代中 期,SWOT分析則著重於另一半,即內部的優劣勢分析,又稱為資源基礎模式分析, 由於外在環境詭譎多變,組織對外在環境分析有其困難度且難以掌握,因此對內部 的資源與能力分析,更適合作為組織定位與成長的基礎(薛義誠,2008:264)。 一、外部因素 主要外部力量可區分為五大類別:(1)經濟力量;(2)社會、文化、人口組成及 環境力量;(3)政治、政府及法律力量;(4)科技及(5)競爭力量(朱文儀等譯,2010:

(41)

84)。本文將以政治、法律、經濟、社會力量與人口組成,作為外部評估機會與威 脅要素。 (一) 政治及法律力量 政治及法律力量是指法律與管制的改變。這些力量來自社會中政治與法律發展 的結果。且對經理人與公司有重大影響(朱文儀等譯,2010:70)。 在政治力量,對企業經營者而言,必須隨時關注政治情勢的變化,例如一九八 ○年代之後,台灣政治風氣逐漸開放,許多以往受到管制的產業也逐漸解禁 (deregulation)包括新聞媒體、銀行、保險、郵政、電信業等;此外許多國營企業, 如中鋼、中華電信、郵局等公營事業逐漸民營化,這些政治與產業的演變帶給許多 企業經營者更多的機會。二○○八年國民黨執政後,兩岸開放三通,而二○一○年 六月底已經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皆對台灣經濟未來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方 至民,2010:102) 法律力量,對企業影響相當廣泛,例如規範企業競爭的《公平交易法》,企業 的競爭與合作不可以出現反托拉斯的行為;此外,近年來勞工權益逐漸受到重視, 例如有關最低工資、勞工權益(如產假)、勞退新制之推動使台灣勞工權益逐漸受到 保障,當然也增加企業人力成本的支出(方至民,2010:101)。 (二) 總體經濟力量 總體經濟力量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健全與福利,或區域經濟狀況,進而影響公司 與產業賺取報酬能力。總體環境中最重要的四個因素,是經濟成長率、利率、匯率 以及通貨膨脹率。經濟成長時,因為消費者支出的擴張,產業競爭壓力將得以舒緩, 公司便有機會擴張營運,賺取較高利潤。經濟退時,因為消費者支出減少,競爭壓 力增加,所以通常會在成熟產業中引起價格戰(朱文儀等譯,2010:68)。 此外,經濟環境要素對於企業營運的影響可謂相當巨大,例如源自美國次級房

(42)

貸風暴的二○○八年底的全球金融海嘯,全球產業無不受到波擊,各國經濟衰退的 幅度皆創下數十年來的紀錄,放無薪假人數、失業率節節攀升。而二○一○年全球 金融業界最關心的莫過是歐洲是否會發生金融風暴,金豬四國(PIGS:葡葡牙、愛 爾蘭、希臘與西班牙)的外債與失業率過高,造成國家財政危機,影響到歐元區的 經濟穩定,甚至影響到全球金融穩定(方至民,2010:97)。 (三) 社會力量 社會力量係指社會習慣與價值的改變對產業的影響。就像其他總體環境力量一 樣,社會變遷同樣會帶來機會與威脅。近十年最主要的社會變動,就是健康意識的 高漲。它的影響力相當大,而早期知覺到這個趨勢的公司,通常可以藉此賺取極大 的利潤(朱文儀等譯,2010:70)。 近年來,除對健康意識的重視外,環保的重視(LED及電動車產業)、養生觀念 提升(生機飲食與健康食品)、家庭與工作的兩難(家庭事物產業)、自己當老闆的風 潮(加盟業)、收入不足(SOHO族與兼職、多職趨勢,企業外包機會增加)、韓流(韓 國旅遊與產品大行其道)等(方至民,2010:99)。 (四)人口組成 人口組成的力量是指人口特徵的變化所造成的結果,這些特徵包括年齡、性別、 族群、種族,以及社會階層。如同其他力量一樣,人口組成的力量會對經理人展現 機會與威脅,對組織有著重要的含意。人口年齡分布的改變,就是一個人口組成影 響經理人與組織的例子。由於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嬰兒潮世代的老化,大多數工業 化國家都面臨人口老化問題(朱文儀等譯,2010:69)。 面對人口統計要素之特質或改變,企業必須預作因應。例如是否有些市場區隔 以前不受重視,但是由於人口統計要素改變而有所改變,如老年人口增加,使的銀 髮族市場,如保養品、保健食品、健檢、旅遊等市場會有明顯上升(方至民,2010:

(43)

100)。 二、內部因素 關鍵內部力量即獨特的能力及競爭優勢 (包括獲利能力及價值創造)。獨特的 能力:是指公司專屬的優勢,能使公司和兢爭對手的產品有所差距或持續地比對手 有更低的成本。特別是資源,係指公司的資產。有形的資源是實體的,如土地、建 築物、工廠、設備、存貨,以及金錢等;無形的資源則是非實體的,由公司經理人 與員工所創造,如品牌名稱;公司商譽、員工的經驗與知識,以及一些受到專利法、 著作權法,及商標法所保護的智慧財產權(朱文儀等譯,2010:80)。 另外,競爭優勢:競爭優勢可以創造卓越的獲利能力。基本上一家公司的獲利 能力取決於三個因素:(1)顧客對公司產品的評價;(2)公司所制定產品的價格;(3) 創造這些產品所需的成本(朱文儀等譯,2010:83)。 (一)管理者的行銷能力(無形的資源) 行銷是指界定、預測、創造及滿足顧客對產品與服務之需求與欲求的過程(方 世榮,2010:142)。經由品牌定位與廣告,行銷功能可增加消費者對公司產品的認 知價值(以及產品效用)。只要行銷功能幫助產品在顧客心中創造良好形象,就能創 造效用(朱文儀等譯,2010:88)。 而行銷的基本功能有七項:(1)顧客分析、(2)產品/服務銷售、(3)產品與服務 規劃、(4)訂價、(5)配銷、(6)行銷研究及(7)機會分析。瞭解這些功能有助於策略 家確認與評估行銷的優勢與劣勢(方世榮,2010:142)。 (二)設備或資訊系統(有形的資源) 管理資訊系統,透過資訊聯繫所有企業的功能,且提供了所有管理決策的基礎; 它可說是所有組織的基石。資訊是競爭優勢與劣勢的主要來源。評估公司在資訊系 統上的內部優勢與劣勢,是執行內部稽核之重要的構面。目的即在於藉由改善管理

(44)

決策的品質,進而提升企業績效。(方世榮,2010:160)。 資訊系統係採用大量電子系統來管理存貨、追蹤銷售、替產品定價、銷售產品 以及處裡顧客服務諮詢等。當資訊系統和網際網路的通訊功能相搭配時,有助於公 司管理其他價值創造活動,改善效率與效能(朱文儀等譯,2010:90)。 (三)財務或金錢、會計(有形的資源) 財務狀況通常被視為公司競爭地位及對投資者之整體吸引力的唯一最佳衡量指 標。決定組織的財務優勢與劣勢,對形成有效的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公司的償債能 力、槓桿能力、營運資本、獲利力、資產運用能力、現金流量及權益等,皆可能淘 汰某些策略的可行性(方世榮,2010:147)。 而衡量公司財務績效的主要指標是獲利能力,也就是公司投資所產生的報酬。 雖然獲利能力有幾種不同的衡量指標,例如資產報酬率、權益報酬率等,然而多數 權威人士指出,投入資產報酬率是衡量獲利能力的最佳指標,因為它關注的是公司 的真實營運績效(朱文儀等譯,2010:96)。 (四)人力資源及生產管理能力(無形的資源) 人力資源能幫助一家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它能確保公司將適當的技術人員聚 集起來,有效執行價值創造的活動。人力資源功能的任務,在於確保人員接受適當 的訓練、激勵,並獲得執行價值創造任務的合理報酬。若能力資源功能運作良好, 員工生產力將會提升(降低成本),顧客服務會改善(增加認知價值),因而使公司創 造更多價值(朱文儀等譯,2010:89)。 生產活動通常占用了組織大部分的人力與資本資產。在大多數的產業中,生產 產品或服務之主要的成本乃發生在生產作業中,因此生產可視為公司挺策略的競爭 武器,引為他可以創造很大的價值。透過五種生產功能:(1)製程、(2)產能、(3) 存貨、(4)勞動力、(5)品質的優勢及劣勢可以決定企業的成敗(方世榮,2010:

數據

圖 3- 3 一九五一年組織結構資  資料來源:軍友社      第一次人事精簡於一九八八年七月實施,裁減秘書室及月刊社,各組室及站館 由原有的總員額四百八十三員,精減為三百八十九員;第二次在一九九○年七月, 裁減高雄金馬賓館,將台北市軍人服務站與台北市國軍英雄館併編,金門、馬祖迎 賓館改設為聯絡組,台南縣、市及台中縣、市軍人服務站予以併編,總員額由第一 次裁減的三百八十九員額在減為三百三十二人。  (一)、各區、分、支社撤銷與軍人服務站成立      軍友社區、分社撤銷,改設二十三個軍人服務站。根據整理委
圖 3- 4 一九六○年組織結構  資料來源:軍友社  (二)、軍友社編組之精簡與調整      實行整理革新方案,總社列為第一期改組,於當月底編組完成。除保留秘書、 會計兩室外;第一至第四組縮編為總務、聯絡、服務三股(後因便於對外聯繫、協 調,復於一九六二年仍恢復稱組)。撤銷軍友社報,各股均不設副股長。員額由原 有的五十四人,裁減為二十六人,編餘資遣十八人,依其在社服務時間,分別發給 資遣費,並妥善安排其他工作。      直至一九七三年,國軍英雄館全面籌建完成,尤以常備戰士家屬服務工作更全
表 6- 5 二○○五年至二○一一年,台北英雄館占軍友社全年收入百分比(%)     項目  年分  軍友社全年總收入  台北英雄館收入   (%)  二○一一年  4 億 3,210,9,675  2 億 1,476,4,291  49.70%  二○一○年  4 億 0,674,6,737  1 億 9,491,4,997  47.92%  二○○九年  3 億 7,778,9,346  1 億 6,387,4,340  43.38%  二○○八年  3 億 8,493,5,771  1 億 7,1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theses the wooden constructions as a historical and traditional value holder is combined with recent hi – tech material (ETFE foil) to create

By University students of the Chung Hua University for objects, to make use of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the factor analysis, considers the

This study chose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more in-depth information access strateg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y commodities, institute of emphasis from

This research first analyzed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 industry, and then studied the literature on vertical integr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and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traditional bakery industry by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d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paper tries to apply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haring to construct the application model for th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in order to share the

and Feng-Tsai Lin, “Analysis of the Transient Ground Surface Displacements Subject to a Point Sink in a Poroelastic Half Space,” Chung Hu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study derives five parameters as background factors, personality trait, community trait, and aggression behavior for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tudies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