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歷史制度論與組織自主性

本文主旨在探討三個時期過去的歷史變遷,如何轉變為獨立自主性的社團組 織,特別是在轉型期所產生的變化,因此當應蒐集歷史制度論及組織自主性相關文 獻。

一、歷史制度論 (一)新制度論的崛起

制度主義的發展最早可追溯至 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根據 Peters(1999)的歸 納,傳統制度主義主要採行下列的研究取向:(1)制度間的比較、(2)著重組織發展 的沿革、(3)探索制度建構的規範與「理想形式」。在傳統的制度論中,研究的主 題多半與國家問題、政府機關、憲政運作等有關,且常見的假定是-「結構決定了 行為」,它強調制度會影響個人或組織的行為。傳統的制度主義對制度的定義較狹 隘,加以分析又流於規範層面,使得對政治現象的理解只是特定對象依照既定典章、

程序所展現的靜態描述以及分類比較,造成早期的相關制度研究幾乎等於正式法規 條文研究(陳明達,2008)。

傳統的制度主義所界定的制度指的是成文的規章和法律條款。新制度主義雖然 仍以制度為研究焦點,但是對於制度的解釋並不同。在新制度主義的觀點下,制度 並不是指固定的、專指特定事物的名詞,相對的,制度指是一種持續存在的概念、

規範或是形式,而且制度是高度動態的,它除了會影響內部的人或團體外,也接受 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呂育誠,2002)。新制度論所定義的制度包含了正式制度與 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指的是成文的規章;非正式制度指的是不成文的規範與規則。

相對於傳統以功能論去詮釋國家、主權、憲法與合法性等正式制度的議題,新制度

論則是以「方法論個體主義」(methdological individualism)為基礎,提出價值偏 好、集體行動與資訊才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關鍵(謝俊義,2000)。

(二)新制度理論的研究途徑

在新制度主義的領域中可以區分成理性選擇途徑、社會學途徑與歷史制度論等 三種途徑。

1、理性選擇途徑

假定個體行為者有理性與既定(given)的偏好,而制度即是個體行為者在進 行互動時的決策規則(decision rules),制度本身構成一種策略性的環境脈絡

(strategic context),對於具有既定偏好,追求利益極大化的個體行為者形成制約

(李豫雙,2004)。理性的個體行為者被視為在獨立的情境中從事選擇,它是使用 如博弈理論工具對個體行為者的策略性行動作深一層探討,藉以突顯制度的重要性

(Shepsle, 1989),制度中的自利行為是策略性系絡(strategic context)的重要特 徵,在博弈的囚犯困境中(Prisoner’s Dilemma),玩家(players)即個體行為者無 法選擇最有利的結果(合作),因為既無法協調整合,亦不能單獨行動,因此,只 有退而求其次選擇次佳的結果(抵抗);換言之,它們的行為既沒有表達真實的偏 好,遊戲規則亦無法將偏好結合成集體一致的結果,一旦遊戲規則改變,玩家彼此 溝通協調或者重複遊戲幾次,所做的選擇亦將不同。

從上述的例子可知,理性選擇論認為制度(遊戲規則)明顯影響政治選擇,當 制度(規則)改變,囚犯的選擇(合作或抵抗等)就會有所差異,因為這些規則將 囚犯的自我利益的選擇極大化與結構化(Immergut, 1998)。在國會議會的投票程 序中,立法和司法制度影響政治的選擇。在政治上得勢的行動者意識到規則可以主 導結果,因此透過操控投票程序或者主導規則的方式來遂行其偏好極大化,投票的

結果並無法真實的表達投票者的偏好,而是在特定決策規則、議程設定者以及掌握 優勢的關鍵主導者互動之下所導致的結果(謝俊義,2000)。

2、社會學途徑

社會學途徑將個人視為行動邏輯的適當社會化角色,藉以指導道德的義務、期 望與認知構成要素的行動邏輯,行動不必然是決策的結果,但是社會對角色有期望 時,制度就有其規範的作用。由於新制度論中所指的制度概念範圍甚廣,不僅包括 有形的規則,還包括無形的認知系統(cognitive system)、認知圖像(cognitive script)、道德模板(moral templates)等,引導人們行動的意義框架(framework of meaning)。事實上,此種對制度的廣泛界定已經將一般認為的「制度」與「文 化」的界限模糊了,由於文化概念也被納入制度的範疇,因此制度不只如理性選擇 者所認為的是個體行為者在進行互動時的決策規則,制度更進一步影響到個人的認 知面向(李豫雙,2004)。

社會學 途徑 是在 探討 人類的 鑲崁 性( embeddnness ) 與制 度的 同 型主義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的問題(謝俊義,2000)。個體被視為深深鑲崁於制 度世界中,只要長期浸浴於某種制度中,就不免受到制度的制約,進而改變個人的 認知模式。這個研究途徑充分解釋制度的穩定、停滯與惰性,大部分的人先天上就 是持保守的態度,一旦建立例規,他們就會遵守;認知與文化的鑲崁性解釋了為什 麼大部分的人不願構思另類的制度安排或者做事情的方式,而寧願停留於不斷試誤 及真實世界的情境(謝俊義,2000)。

3、歷史制度主義

歷史制度論(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是 1980 年代廣受社會科學界重視的

「新制度主義」(New Institutionalism)中的一個分支研究途徑。其主要建立在政 治學和社會學的立論基礎上,對於制度問題的解釋,相當能符合公共行政問題的研

究需求;且因為歷史制度主義相當重視制度在長時間歷史過程中的演變,故對於組 織制度的發展軌跡可作一完整的解釋,這是本研究選擇此理論的原因。

歷史制度的概念定義為,針對某項特定政治制度的形成、維持變遷發展過程,

及其制度規範與運作系統本身的各項特質和內外關聯性因素,作一整體性的系絡描 述與動態因果分析1(呂育誠,2002)。

歷史制度主義接受來自政治學和社會學的研究觀點,具有兼具理性選擇途徑和 社會學選擇途徑的折衷途徑。它主要從政治學的角度分析制度,運用路徑依循

(path dependent)的概念,從時間序列(temporal sequence)觀察制度的變化,解 釋制度如何受歷史的影響,進而產生制度依循的因果觀點,以分析政策、國家與個 體行動三者之間的關係(陳武宗、李彥蓉,2008)。

(1) 路徑依循理論

路徑依循(path dependent)的概念,一開始是由經濟學者 Paul David 所提出。他 在一篇討論技術選擇與演化路徑的論文中指出,現在用來作為電腦輸入的鍵盤乃是 採用美式打字機的鍵盤輸入,而美式打字機的鍵盤最初的設計理念乃是因為防止使 用者打字打得太快而卡住所設計的。而隨著打字機的普及,廠商也發明了新式鍵盤,

當初的顧慮已不存在,但因為人們已習慣舊式鍵盤,於是人們繼續使用效率不佳的 鍵盤。這是一種「路徑依循」的現象,當一種技術因為偶然性因素而被選定時,隨 後的技術選擇便會鎖定於一定的開發路徑上,而這條路徑不一定是最佳的選擇結果。

1歷史制度主義主要有下列基本的假定:1. 歷史制度主義強調人們認知的政治生活和理性交易行為,

常受到制度的形塑與影響;2. 制度本身固然是社會或政治問題的重要因素,但制度所衍生的規範、

程序、法令等,也具有相同重要的影響力;3. 制度的重要性,乃是因為吾人可藉由瞭解人們行為 的意義;4. 制度與制度運作呈現高度的「路徑依循」(path dependent)特性;5. 吾人可藉由制 度來研究人們「經驗性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的內容。(呂育誠,2002:147)

在歷史制度主義中路徑依循的意義,乃是說明制度的發展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路徑 選擇過程,上一個時間點所做的選擇將會影響限制下一個時間點的路徑選擇。

(2)中斷均衡理論

中斷均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此一觀點由學者 Krasner 所提出,他認為 傳統研究制度變革時,常過度強調外在社會力量的重要性,亦即社會環境中由於具 有多元因素(力量)的影響,從而提供制度寬廣的發展空間(呂育誠,2002)。在制 度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會在某一個重大轉折點(critical juncture)發生制度環境出 現重大變動情形,並形成一個新的均衡狀態,接下來制度會在此一特定的均衡下維 持一段穩定的時間,之後在某一個時間點又發生變動,變動後的制度又重新形成另 一個均衡,如此反覆下去。

本文即採用歷史制度論中,路徑依循及中斷均衡概念,解釋軍友社在國家依 附時期、轉型期與國家合作時期,都因環境改變,受限於捐款與團體法,而必須急 迫的調整內部,當一但危機解除後,則又重新回到原初的平衡,發生的原因可能來 自於外部,亦可能源自於組織內部,因此,倘若要探討自主性,組織財務能否自主 以及人事上是否能獨立任用,皆是影響制度形成與建立的重要因素,且對於未來組 織存續亦形重要。

二、組織自主性

非政府組織自主性,國內以顧忠華與蕭新煌兩位教授,所做的量化研究最具 指標性,另外,經由博碩士論文檢索系統,僅查出四篇相關性研究,在下一節國內 的相關性研究進行說明。

Schmid(1992)針對社會福利組織內部權威分權化、組織效能與其他組織協調關 係的研究中,對組織自主性定義為組織方案管理者對於管理部屬、方案經營及動用 經費、人力資源的自由度。因此,一般大眾對組織自主性普遍認知,乃組織對其內

部資源配置與使用,不受潛在聯結夥伴之需求或期待影響,而可以自由選擇的程度,

對組織內部在行政、財務和營運各面向管理,不依賴亦不受其他團體指揮,本身具 主導權(劉淑瓊,1997:157)。

由於軍友社能力有限,無法滿足多元社會的眾多需求,在先天不足與後天失調,

由於軍友社能力有限,無法滿足多元社會的眾多需求,在先天不足與後天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