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土地爭議事件與抗爭行動過程

第二章 港口阿美農作生產的轉變歷程

第二節 土地爭議事件與抗爭行動過程

除了前述提及石梯坪在 1988 年被劃入風景區,以及外來投資所導致的土地 流失外,長期以來當地人與東管處之間尚存土地糾紛。土地爭議事件起點就在 於 1993 年 7 月 3 日國有財產局逕行將石梯坪 823、592 地號無償撥用給東管處,

使得原保地申請者的權益喪失。這些被國家侵占的土地(面積大約四公頃)位 於海岸公路 64 公里附近,從風景區大門進入後沿著柏油路前行的第二個轉彎處 右側一帶。

823 和 592 等地號為旱田(圖 3.4 紅色虛線圓圈處),此處的土地性質和 石梯坪稻米復耕區域的水田(圖 3.4 緊鄰台 11 線旁)大不相同。823 和 592 等 地號因鄰近海岸,田地內遍布礁岩,墾地耕作時大、小礁岩就在原地或被堆疊 成為地界。部落五十歲以上的居民都還記得,雖然這裡是無法種水稻的旱田,

但所生產的地瓜等雜糧作物卻可讓人度過糧食不足的日子。由這些回憶我們可 以想見當地人對於這一帶旱田的評價。

41 但我也聽到有一些不這麼危急而賣地的例子。例如,家族的農地因無人耕種而賣給外人。

此處值得注意的是,在二、三十年前的過去,在港口,不同於今日的氛圍,不管在任何情 況下,賣地這件事並不會受到太嚴厲的價值判斷或批評。

圖 3.4 石梯坪爭議土地 823 和 592 等地號 及稻米復耕區域相對位置示意圖

港口居民在 1990 至 1994 年向豐濱鄉公所申請原住民保留地的文件,因鄉 公所的行政疏失(所謂「文件遺失」)造成地主和東管處之間的紛爭,到目前 為止仍無法妥善處理,居民因此認為自身權益嚴重受損。42就如地主林月娥的 例子,她依法申請原保地後,在陪同丈夫北上就醫不在部落期間,其祖傳耕地

42 依據 1990 年(民國 79 年)「原住民保留地增編原則與畫編要點」,原住民有耕作祖傳地 之使用事實可向轄區鄉公所申請,經公有土地管理機關同意後就可增編祖耕地為原保地。

豐濱鄉公所的行政疏失,在 1997 年(民國 86 年)1 月 21 日鄉公所文號-所民字號 1323 號 公文清楚記載著:「本鄉原住民保留地承辦人,流動性大,在移交中未清楚交接,以致七 十九至八十二年間申請之資料查無留存,敬請諒達。」

竟在未被告知或得到她的同意下被劃入公有地,東管處在其土地上興建石梯坪 遊客中心建物(圖 3.4 近海岸處),從此她再也無法在自家的土地上耕作。林 月娥回憶當年向鄉公所抗議土地被侵佔一事提到,鄉公所竟以「 你們申請的資 料全部被颱風吹走了」回覆她。

即使早在 1990 年代就有地主江玉榮(Sumi 的母親)向東管處要求歸還土 地,但近三十年來漫長的等待,地主們與東管處的土地糾紛一直懸而未決(關 於 1973 到 1997 年間港口阿美人與政府單位間的石梯坪土地爭議大事紀,見圖 3.5。另外,關於 1973 到 2018 年間當地族人與政府單位的土地爭議協商與抗爭 事件,我依據土地自救會的部落格內容加以增修後呈現於表 3.2)。後來,2009 年東管處為解決石梯坪觀光人潮與車流問題,在這些有爭議的土地上規劃籌建 多功能公園。地主們意識到一旦祖傳耕地被東管處挪用,想要拿回來的機會就 更加渺茫。身處於長年來和東管處在複雜又不對等的權力關係裡, 2009 年居民 第一次群集在爭議土地上以傳統儀式祭祖並升火宣示主權,43向東管處嚴正抗 議,表達反對興建多功能公園的聲音。這波高漲的反對聲浪讓東管處暫緩此案,

而此抗爭的成功也燃起地方爭取地權的行動烈焰。

43 在傳統旱田游耕時代阿美人火燒雜草來增加地力,此習慣沿用至今。此次抗爭行動居民以 升火方式與祖靈對話,2009 年馬庫達愛土地自救會成立後,居民也多次在石梯坪爭議土地 上升火,響應泛原住民組織狼煙行動聯盟發起的「228 狼煙行動」。每年 228 紀念日(自 2008 年迄今),各參與行動的原住民社群會升起狼煙,彼此串聯,要求土地正義,宣示自 然及傳統領域的主權。

圖 3.5 港口部落石梯坪土地爭議大事紀圖 資料來源:港口部落土地自救會(2013)

2009 年,為集結群力反對東管處在石梯坪規劃多功能公園,二十四位地主 及其家人成立馬庫達愛(Makutaay)土地自救會。44除了緊密的地主家族網絡

44 位在石梯坪的 823 地號(18 位地主)、592 地號(4 位地主)、113-2 和 113-3 地號(1 位 地主)及 194 地號(1 位地主)這一塊區域共有 24 位地主。

之外,部落內的社會與政治組織,如村長、頭目、社區發展協會、旅北同鄉會 和男、女年齡組織,也提供意見或從旁協助。這些力量有時集結,共同支持抗 爭行動,有時分歧,使得內部出現雜音。自救會的地主平均年齡超過 60 歲,其 中有時任的部落頭目 Mayaw Kacaw(潘金水)和前任村長賴清溫。自救會的家 族成員有些是 1990 年代後返鄉定居,還有些是住在外地(如花蓮市或汐止)的 青壯年,這些長期關心原鄉的人為行動注入新的思維。原鄉和旅北港口阿美人 一直密切往來,當鄉親北上陳情抗議時,在至少有三代港口阿美人居住的汐止 便成為聚點。港口旅北青年會透過年齡組織,動員年輕人網路連署、上街遊行、

到原民台上節目以行動劇呈現部落土地如何被國家侵占、召開記者會說明土地 爭議始末與爭取原住民土地權益等。這些青壯年累積的外地經驗及對部落公共 事務的投入,主導了從重返原耕地種植、協商、共管到歸還土地等不同階段的 抗爭行動路徑。

由於土地爭議事件涉及國家科層體制中各相關機構(例如,監察院、立法 院、原民會、國有財產局、花蓮縣政府、豐濱鄉公所與東管處等),歸還土地 的過程裡,自救會需費時費心地整理文件向公部門爭取自身權益。無論是公開 與官方對峙,或和不同單位交涉、諮詢法律問題、使用網路平台連絡動員、召 開記者會提供新聞稿等等,都讓外界更清楚知道港口土地議題的進展。自救會 裡年邁的地主需要倚重這些有外地經驗的青壯年來和外界對話。45

港口土地爭議涉及的層面不只是二十四位地主的土地歸還和原住民保留地 的增編議題,甚至進一步讓港口和旅外的青壯年反思守住原鄉土地的重要和急 迫。由於長久以來沒有得到政府歸還土地的具體回應,在 2011 年 12 月 23 日自 救會於石梯坪遊憩風景區入口處發起規模更大的「封冰箱」(豐濱鄉諧音)還

45 關於港口土地抗爭紀實可參考以下兩個網站:「溫和的民族,不遲來的行動」

http://pangcahland.blogspot.tw/,以及「港口部落土地自救會」

https://sites.google.com/site/gangkoubuluotudezijiuhui/。

我土地抗爭行動。從過去到現在,港口阿美人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海 規劃案暫停後,823、592 等地號的地主們不再被禁建、禁耕。也就是說,阿美 人終於可以回到想過的生活。48 接著, 2012 年 1 月 16 日自救會發起「手護世

美人的生活。那次的耕作不僅重新連結祖耕地,也告訴年輕世代要以耕種守住 youtube 頻道,其用意就是要將港口部落的土地流失事件公開,揭露土地被國家 侵占的事實,進一步消弭原住民與政府間不對等的權力關係。藉著網路,他們

花蓮縣政府同意國有財產局將部落土地地號 823、592 等,違法無償撥用予東管處,使得原保地申請者權益喪 失。

時間 事件 開「豐濱鄉石門段 823、592 及 193、193-1、194、113-2、113-3 等地號回復增劃編案。」召開專案小組會議。

2009 年 5 月 22 日 花蓮縣豐濱鄉會同東管處於地號 823 補辦增、劃編原住 民保留地會勘。

時間 事件

時間 事件

時間 事件

然而,土地爭議並未在立法院的協商後落幕,自救會在 2014 年與東管處以 共管形式為爭議尋找出路。這樣的共管策略主要是以「地用優先於地權」為考 量的爭取手段,將石梯坪遊憩風景區內的 823 及 592 地號(旱田)用於藝術與 農業的發展乃是尊重地主們的想法,如農地農用、地主的第二代不少為藝術創 作者。因此 2016 年自救會與東管處在石梯坪成立的「823 藝術村」,遂成為在 地創作者發表作品的平台,作品題材是以阿美人的石梯坪生活經驗和對土地的 反思為內涵。藉由這個共管機制,返鄉的阿美族人呈現出對生活的想像。關於 從 1990 年代以來港口部落的藝術創作的樣貌與衍生出的可能性,我將隨後在第 五章詳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