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港口阿美部落人與土地的變遷…

第二章 港口阿美農作生產的轉變歷程

第一節 港口阿美部落人與土地的變遷…

一、港口部落的人與土地的關係、外移及返鄉

港口的土地爭議導因於國家與外來資本力量介入。但是在此之前,人們務 農為生,與土地的關係緊密,在世代相傳的土地上種稻,不只自給自足,甚至 可以換取現金。在那個土地大規模流失前、人與土地緊密相依的年代,土地還 沒有那麼商品化,但自外來力量大舉進入後,結構性的轉變就此展開。

港口的經濟結構轉變大致上可略分為傳統農耕時期、由農轉工的過渡期,

以及工業化後勞動力外移造成的農業衰退時期。1970 年代以前港口部落是傳統 的水稻農作社會,家戶是農耕的基本單位,農耕初期(插秧)特別需要大量人 力投入繁忙農事,過程裡離不開以社會關係為根基及以互惠為倫理的 mipaliw,

也就是換工、輪作的農事實踐。在那個時代,人與土地或根植於土地的農業生 產是難以切割的。1970 年代初期,台灣整體的工業化尚在起步階段,農業仍是 主要生計模式。在那個「以農為主,以工為輔」的過渡階段,港口的男人利用 農閒到外地打工賺錢,女性留在原鄉施肥與拔草,那時外流的勞動力只在外地 短暫停留,待收割的農忙時節一到,男人們紛紛回鄉。1980 年代後,台灣工業 化漸趨成熟,農業開始沒落,愈來愈多港口人定居都市,親族在原鄉的溫飽也 逐漸仰賴旅外家人的匯款來補貼,原鄉的農地由於勞動力不足以及做農收入低 便開始荒廢,土地外流的問題在這階段急速加劇。

當年出外打工的港口人從事的大多是如工廠作業員、建築板模工、鐵工、

木工、水電工、卡車怪手司機、清潔工、家庭美髮、餐飲服務生等底層的勞動

工作。報導人們常提到三十年前經濟起飛的年代年輕人出外打工賺了錢把家屋 改建為水泥磚頭的新樓房等這些反映經濟變遷的往事。

港口顯然難自外於這波台灣整體「從農到工」的轉換期,「從農到工」即 意味著:港口部落走進整體社會的資本主義市場分工體系,過去相當程度的經 濟與社會層面上的自給自足不再可能, 年輕人也就不得不走出部落,投入外在 資本勞動市場,而這也造成部落勞動結構高齡化(留在部落的大多以長者為 主)。部落內的勞動結構的改變連帶著影響當地人對工作的看法。港口的老人 們認為做農沒出息,年輕人應該到外地尋找更多賺錢機會,這讓勞力外流的問 題更火上加油。

港口的外移人口主要遷移至北部地區的桃園、新北市、基隆,其中以新北 市汐止的樟樹社區(樟樹一路及二路一帶)最具規模。他們在樟樹社區成立旅 北港口同鄉會,原鄉婚喪喜慶、氏族宗親會、地方選舉等重要活動時便返鄉。

由此可見外移後的他們仍與親友維持往來關係,而這種關係是互相的,不但樟 樹社區成為港口人北上就學就業時尋找依靠的一個最可能的據點,許多已遷到 北部的港口人還保留著港口部落男子與女子年齡組織成員的身分,這也就意味 著對原鄉的公共事務旅外者也有發聲的資格。

整體而言,港口阿美人普遍有外移打工的經驗,在 1970 至 1980 年代外移 定居的人口大量增加,不過在 1990 年代出現族人回流定居原鄉的現象,這些返 鄉者和老一輩希望下一代留在外地打拼的觀念可說是背道而馳的。而這也是本 論文對於這波返鄉者帶來港口地方發展值得探究的原因之一。這些返鄉者或是 婚入者大多成立工作室、申請公部門計畫、與民間團體合作從事社區發展、藝 文創作、文化紀錄和友善環境農耕等工作(表 3.1)。這些工作的收入不穩定,

亦非專職,卻可讓他們兼顧理想與現實。2009 年後,石梯坪土地爭議事件引起 的抗爭匯集部落內外更多人的關心,經由年齡組織、旅北同鄉會及網路串連,

文化認同與土地歸屬感不只在原鄉重新紮根,更擴散到每個外地的港口阿美人

返鄉者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女性參與部落公共事務的身影。底下以兩位 返鄉女性為例,她們是港口土地抗爭與復耕行動裡的關鍵人物。土地自救會會 長 Lafay(1960 年代初生)母親的土地就位在石梯坪爭議的範圍內。她從小隨 雙親到花蓮市求學(父曾任縣議員),曾在日本唸大學,回台後在資訊公司工 作、結婚生子,數十年來久居外地,與原鄉疏離。2008 年父親過世後,為了接 續父親復振傳統祭儀及要求政府歸還自家土地的心願,34她回到港口,投入吉 浦巒文化發展協會及東海岸文化藝術團的工作,和母親 Arik、姐姐 Rapih(車 禍後回鄉從事有機農耕)35及老人們復振與紀錄豐年祭等傳統祭儀與歌謠。在 經濟方面,她們申請計畫或經營莎娃綠岸文化空間這個複合式民宿與有機農園 維持收入。

一開始,母女三人投入文化復振與公共事務時遇到不少來自部落族人的責 難甚至誤會。例如,在將港口豐年祭申請為無形文化資產的過程中,有人質疑 Lafay 的代表性(甚至被誤會「她是要把港口的文化賣掉嗎?」),也因為與地 方政治人物在公共事務上的立場不同發生衝突。36即使如此,她持續投入公共 事務,也漸漸獲得認同。同時,長期以來,由於她母親的土地和東管處間的糾 紛,在 2009 年為反對東管處在石梯坪規劃多功能公園,她和其他人(包括底下 要談的 Sumi)成立組織馬庫達愛土地自救會。自救會成員推舉她擔任會長(無 給職),召開地主會議,發起土地抗爭行動,數次帶領族人和東管處、鄉公所 正面對質,北上到立院協調等。漫長的土地歸還過程,事務工作繁重,研商策 略與各單位協商溝通,擔任會長一職要能承擔責任、具應變能力方能承受來自

34 參見表 3.2 港口部落石梯坪土地爭議大事紀年表(1973-2018)。

35 Rapih 投入有機農業發展(2009 年至今),陸續有其他族人也加入行列,他們是有別於石 梯坪稻米復耕團隊的有機農人。

36 港口豐年祭於 2011 年 6 月 21 日被花蓮縣文化局公告為縣級無形文化資產(詳見花蓮縣文 化局網站:http://www.hccc.gov.tw/zh-tw/News/Detail/347)。這個無形文化資產的官方登錄 也是讓港口人反思守護原鄉土地與文化傳承急迫性的原因之一。港口豐年祭的相關研究可 參閱盧薆竹(2008)與余錦福(2010)。

各方的壓力。數年來,Lafay 對土地歸還與抗爭行動的付出,不但使得港口的土 地權益得以伸張,也讓後來她與家人(主要是姐姐)的有機農作也漸獲得認同 並在部落推廣開來。

Sumi(1962 年生),1990 年代中的一位回鄉者,是另一個例子。中年的她 因在外各地的生活幾經輾轉並不順遂,所以返鄉。回到部落後,活躍的她做了 很多事,包括成立「升火工作室」向政府單位申請案子、經營原住民風味餐,

及成立 Cepo'者播劇團等。因為母親江玉榮的土地被東管處佔有,她便成為港口 部落裡最早的幾個在東管處拉白布條向官方抗議的人之一。她投入土地抗爭甚 至早於土地自救會的成立。因為她的努力,不少港口人也挺身而出,加入土地 抗爭的行列。

此外,她也從事藝術創作、社區發展和文化傳承等工作。基於對土地問題 的關心,除加入土地自救會外,在港口的復耕行動裡她也扮演著關鍵角色。目 前她和 Lafay 同屬女子年齡組織裡小姐的媽媽(ina nu kaying)的成員,這年齡 組就如同男子年齡組織中的青年之父(mama nu kapah)需承擔帶領著年輕世代 的責任。在發揮影響力的回鄉者中,Sumi 的特別之處在於,她提到由於她是家 中的長女,所以要承擔起比別人多一點的責任,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在港口的土 地抗爭、復耕、藝術創作等公共事務裡常常可見到她的身影。

然而,就如同 Lafay 及其他返鄉者,從外地回來的 Sumi 也經過在地磨合與 彼此理解的過程。在這過程裡一開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她的想法與作為,

有人就說她「點子很多」、「天馬行空」,「不知道她在做什麼」。例如,在 推動水稻復耕行動或友善環境農作與老農溝通理念與作法時,就有人說她「不 像農夫」,當別人下田工作時有時卻不見她的蹤影,或者在田裡一副「沒有精 神、沒有力氣」的樣子。面對「這樣怎麼種出稻來?」這類的質疑,她也不大 解釋,只說她另有與復耕有關的重要工作要處理,無法總是待在田裡。

另外,在藝術推廣的事務上,她也有別人沒有想過的點子和嘗試。例如,

在 2005 年,她和東華大學藝術學院合作,在石梯坪舉辦「洄瀾國際藝術家創作 營」,讓國內、外藝術家們駐村和在地創作者交流,這也為港口擴展了藝術的 視野。簡單地說,Sumi 的想法和作為實驗性強,具膽識,敢改變,這些特質,

某個程度講,引起爭議,但也帶進新東西。

二、台灣東海岸土地商品化與觀光發展的危機

日治時期以來,由於土地和自然資源的國有化、國家觀光發展政策及私有 資本的介入,東台灣原住民處於土地商品化與觀光化的境況(羅素玫 2010;刺 桐部落格 2010;黃雅鴻 2003;張岱屏 2000;阿美族守護聯盟 2010)。自 1988 年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下簡稱東管處)成立並推展觀 光發展以來,南北向的台 11 線海岸公路貫穿位於海岸山脈與太平洋之間的港口 部落。部落範圍內的觀光資源從南到北就有秀姑巒溪泛舟處、長虹橋、月洞風 景區、石梯坪遊憩風景區、石梯漁港賞鯨夜釣、石門休憩區等景點。國家政策 希望把這一帶塑造成東海岸生態與人文環境的觀光氛圍(圖 3.1)。外地人購買

日治時期以來,由於土地和自然資源的國有化、國家觀光發展政策及私有 資本的介入,東台灣原住民處於土地商品化與觀光化的境況(羅素玫 2010;刺 桐部落格 2010;黃雅鴻 2003;張岱屏 2000;阿美族守護聯盟 2010)。自 1988 年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下簡稱東管處)成立並推展觀 光發展以來,南北向的台 11 線海岸公路貫穿位於海岸山脈與太平洋之間的港口 部落。部落範圍內的觀光資源從南到北就有秀姑巒溪泛舟處、長虹橋、月洞風 景區、石梯坪遊憩風景區、石梯漁港賞鯨夜釣、石門休憩區等景點。國家政策 希望把這一帶塑造成東海岸生態與人文環境的觀光氛圍(圖 3.1)。外地人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