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部落土地長出的藝術創作

第五章 地方性、阿美意象與主體認同…

第三節 從部落土地長出的藝術創作

回港口的返鄉者裡除了從事農作,也有部分的人朝藝術發展。他們以阿美 文化為根基,從創作中找回自我定位、文化認同與土地的關係,在形式上力求 突破,內容上表達部落的生活經驗、對祖先的追念、對現代社會裡人與自然關 係失衡的觀察,以及土地流失的焦慮與反思。

Rahic Talif 是這些藝術創作者裡一個具代表性的人物。在 1990 年代從台北 回港口後,剛開始他以東海岸的漂流木為創作素材,作品以傳統文化為根基,

用抽象簡潔的手法呈現意念。在藝術上為了要突破既有「原住民」的框架,後 來他在作品形式與表現上有更多嘗試(許功明 2003;盧梅芬 2003)。他的創作 從早期的漂流木雕刻、裝置藝術到後來的行為藝術及大型創作計畫等,嘗試以 不同手法與當代社會對話。75當時一些回鄉的年輕人陸續到 Rahic 的「站立者之 屋」工作室學習漂流木雕刻。後來,他進入男子年齡組織「青年之父」階級時,

也鼓勵年輕人從豐年祭和海祭等傳統祭儀學習阿美族文化。Rahic 那種對藝術創 作形式與內涵的突破直到現在仍影響著族人的創作,也鼓勵更多族人加入藝術 創作的行列。此處簡介他早期的《末始》系列作品(圖 5.4):

以陶甕的弧度象徵女性的孕育者角色。新的一年即將要誕生,歸零之 後就是新的開始,所以在這時候做了很多有關女性母體的作品,因為 新的生命即將要誕生。在阿美族的符號裡,太陽象徵女性,月亮象徵 男性,「末始」系列作品即以陶甕的弧度象徵女性,紀念孕育者。

(拉黑子‧達立夫個人網站)

75 港口部落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的藝術創作總覽,詳見個人網站:

https://rahictalif.com/。

圖 5.4 Rahic Talif《末始》(1998-2000)史乾祐攝影 圖像來源:拉黑子‧達立夫個人網站

近幾年他的「颱風行動計畫」(2018-2013)(圖 5.5):

十幾年來,拉黑子以漂流木的創作而聞名,但近年他在熟悉的漂流 木之外,發展以拖鞋為主要媒材的「颱風計畫」系列作品,這個標誌 創作歷程轉變的計畫名稱,在全球氣候急遽惡化的今日看來特別尖銳,

由此命名可以了解、它的提出和海洋、島嶼有著密切關連,不只延續、

擴展他長年關注的族群文化議題,更將環境、生態的問題含括進來。

對拉黑子而言,他所選擇的媒材都不是中立的物質,而和阿美族文化 或他的生命經驗相關,拖鞋和漂流木有著意義上的關連──它們都很不 起眼,多半被當成廢棄或無用的物質,總在颱風過後的海邊大量出現,

不過這些看來卑微的物件,卻被拉黑子集合、轉化為一種有力的藝術

語言,其中蘊含阿美族人看待自然/颱風的獨特觀點,並廣及南島語 系民族的討論。

拉黑子不厭其煩地長時間撿拾拖鞋,正因為它們帶著各自的記憶和 味道,而這使得他以拖鞋的漂流來比喻南島民族的遷移經驗──無盡漂 流,有著無法真正溯源也不知另一半在哪裡的傷痛,這趟往外走向東 南亞的行動,同時也是藝術家向內尋找自我的旅程。

(文字/摘錄 徐蘊康《從漂流木到颱風計畫──談拉黑子的藝術》引自 拉黑子‧達立夫個人網站)

圖 5.5 Rahic Talif《颱風行動計畫──消失後的入侵》(2010)

台北:關渡美術館 圖像來源:拉黑子‧達立夫個人網站

「五十步的空間」大型創作計畫(2014-2017)以行動、文件、裝置、平面、

立體雕塑等多元創作手法,表達二十多年來作品中的思考與行動集合(圖 5.6、

圖 5.7):

「五十步的空間」一詞出自於拉黑子‧達立夫已故的父親曾在生前 語重心長的一句話:「我們只剩下五十步。」對於生活腹地原就狹小 的港口部落而言,五十步幾乎就等於走到浪頭上的距離,在傳統裡面 這是生命等待與出發的地方,原應是一個小心以待的警戒區域,但隨 著現代的發展,這一段空間被迅速擠壓著,而人們對於自然環境、傳 統文化的輕忽於是也呈顯在這樣的地帶。對於身為世居於太帄洋邊岸,

靠著這片海洋餵養的花蓮豐濱鄉港口部落阿美族人而言,這從來不止 是環境問題,他們所關注的海洋是一種涵蓋到所有生命消長帄衡的永 續觀念,然而傳統面對環境的本能卻在這過程中衰退著,為此拉黑子 不得不以一種足以穿梭在傳統與現代間快速變換的觀看方式凝視這片 海洋與此刻我們所共同面臨的現況。(拉黑子‧達立夫個人網站)

圖 5.6 Rahic Talif《被遺忘的面像》(2016) 高雄市立美術館 圖像來源:拉黑子‧達立夫個人網站

圖 5.7 Rahic Talif《只剩五十步》(2015) 高雄市立美術館 圖像來源:拉黑子‧達立夫個人網站

當時向 Rahic 學習木雕的 Iyo Kacaw、Sapud Kacaw、Kaling Diway 、 Tangay Talif、Lekal Diway 等人如今也投入藝術創作,他們以漂流木、竹或籐 等其他材質表現作品內涵。除此之外,部落裡還有 Sumi Dongi、Rara Dongi、

Anu Kaliting Sadipongan、Lekal Sumi 等等分別以編織、音樂、影像等多元與混 搭的形式傳達回鄉生活後對族群身分認同感受的矛盾衝突、傳統文化與土地 流失的反思,以及對部落土地的情感表達。

Iyo Kacaw 是另一個重要的藝術家。他在 1990 年代回鄉後從漂流木木雕開 啟創作生涯。他和家人成立的項鍊海岸工作室,就位在父母親過去開墾的水田,

家人不從事農耕後,他和哥哥就嘗試木雕創作。他家的土地就在港口居民與東 管處發生的土地爭議的區域裡。當 2009 年族人重回石梯坪風景區內的耕作地集 結抗爭時(圖 5.8),他對被國家佔領的土地表達出這樣的想法:

……上百位阿美族人昨天集聚東管處停車場旁的耕地,先以檳榔、小 米酒祭祖靈,接著以土地上的樹枝、雜草集成火堆點燃,族人說,希 望土地的火堆升起的煙,可以告知祖靈族人捍衛土地的決心。

……族人也用紅色的尼龍繩,將有爭議的土地界線圍起來,族人伊佑 說,紅色尼龍繩代表族人和土地的血液,族人要用手做針引線,「縫 合」破碎土地。(花孟璟 2009)

圖 5.8 2009 年族人在石梯坪風景區內的耕作地向東管處抗議 圖像來源:花孟璟攝

抗爭行動後,自救會與東管處協商共同管理 823 及 592 地號朝藝術與農業

發展,東管處在 2016 年對外徵選廠商執行「石梯坪遊憩區部落觀光發展先期 規劃」、「石梯坪遊憩區部落觀光發展建構案之藝文推廣試辦計畫」及「石

梯坪遊憩區部落觀光農事體驗建構案」等案子。76 後來,823 藝術村成立,三 位在地藝術家(Iyo Kacaw、Sapud Kacaw、Kaling Diway)進駐、創作與發表作 品。其中 Iyo Kacaw 的作品《大樹下,那被責備的美食》就是從他與家人在 823 地號土地上生活發想的作品(圖 5.9)。作品簡介如下:

那一天老人們在田裡工作,伊祐看到爸爸放下手邊的農具,跑到海 邊下水了,過沒多久就收獲滿滿的回到 taloan(工寮)旁的大樹下,

開始升起火烹煮新鮮的漁獲。中餐時間到了,大家陸續回到大樹旁 涼快,只見爸爸被阿嬤唸了一下:『怎麼會有這樣的 kadafo(女 婿),工作做到一半人就不見了?』看在爸爸為家人準備豐盛的午 餐阿嬤便不忍責備,於是大家就愉快的享用那被責備後的美食。

(2016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網站)77

後來,他先是在「藝術 pakongko 說故事」創作聯展中,在石梯坪遊憩區內 的 823 地號處,以作品《時間的眼》透過祖靈的眼,表達港口艱辛的土地抗爭 行動,繼而發表《崩落──落入海底的文化伊祐噶照個展》,以藝術創作傳達 對土地的關懷與發聲(圖 5.10 及圖 5.11)。

76 港口部落與東管處協商共管 823 及 592 地號,並達成朝藝術與農業發展方向經營的決議。

因此,東管處在 2016 年對外公開徵選廠商執行「石梯坪遊憩區部落觀光發展先期規畫」、

「石梯坪遊憩區部落觀光發展建構案之藝文推廣試辦計畫」及「石梯坪遊憩區部落觀光 農事體驗建構案」等案子,相關訊息可見於台灣採購公報網:https://goo.gl/Q3qEXT。

77 作品發表於「 823 地景藝術」(石梯坪遊憩區:823 藝術村,2016.7.30-9.30)。相關資 料詳見 2016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網站:http://2016.teclandart.tw/project/82303/。

圖 5.9 Iyo Kacaw《大樹下,那被責備的美食》(2016)

花蓮縣石梯坪遊憩區:823 藝術村 圖像來源:伊祐.噶照臉書

圖 5.10 《崩落──落入海底的文化 Iyo Kacaw 個展 》(2017)

花蓮縣石梯坪遊憩區:823 藝術村 圖像來源:伊祐.噶照臉書

圖 5.11 Iyo Kacaw 從港口土地抗爭發想的作品《時間的眼》

發表於「藝術 pakongko2 說故事-交錯」創作聯展(2016)

花蓮縣石梯坪遊憩區 圖像來源:伊祐.噶照臉書

此外在音樂領域方面,Anu 回鄉後投入音樂(項鍊樂團)與表演藝術

(Cepo'者播劇團)、文化傳承(青年會會長)與族語推廣等工作,其中較重要 的是音樂。他的首張個人音樂專輯《

C

epo'混濁了》在 2014 年獲得第 25 屆金曲 獎「最佳原住民歌手獎」,入圍第 25 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以及第 5 屆金音獎最佳民謠專輯獎(圖 5.12)。78這張專輯中的一首作品<還我祖先的 土地>就是自家的土地被國家侵占及參與土地抗爭創作的曲子。對於港口土地 流失問題的憂心,歌詞裡提到:

78 Anu 阿努《Cepo'混濁了》專輯 中 <還我祖先的土地>曲子見網路連結:

https://www.indievox.com/song/68147。

o maan to sapakorip to wawa noniyam to saan toya matoasay o maan to sapakorip to wawa noniyam to saan toya matoasay matengil namo? matengil namo?

patikoen took sota no toas no niyam patikoen to matengil namo? matengil namo?

patikoen took sota no toas no niyam patikoen to

那老人說:「我要如何讓我的孩子得到飽暖?」

那老人說:「我要如何讓我的孩子過日子?」

我們祖先的土地去哪了?

你們聽見了嗎?聽見了嗎?

把我們的土地還給我們,還給我們。

你們聽見了嗎?聽見了嗎?

把我們的土地還給我們,還給我們。

圖 5.12 Anu 的第一張個人專輯《Cepo'混濁了》(2013)

圖像來源:潛藝術工作室

近三十年來,藝術家會集的港口部落逐漸形成工藝與藝術創作氛圍,尤其

是在 2005 年與東華大學藝術學院合作舉辦「洄瀾國際藝術家創作營」。當時國 內外藝術家在石梯坪駐村創作,促成在地與國內外藝術家之間的交流。79外部 資源進入港口後,居民執行藝術創作計畫(如當時文建會補助的「巴克力藍」

近三十年來,藝術家會集的港口部落逐漸形成工藝與藝術創作氛圍,尤其

是在 2005 年與東華大學藝術學院合作舉辦「洄瀾國際藝術家創作營」。當時國 內外藝術家在石梯坪駐村創作,促成在地與國內外藝術家之間的交流。79外部 資源進入港口後,居民執行藝術創作計畫(如當時文建會補助的「巴克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