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水田思維下的菜園農作

第四章 菜園農作食物生產與消費

第一節 水田思維下的菜園農作

一、老農的菜園耕種與日常食物

港口老人認為在豐富的大地上只要願意勞動就可以自給自足。即使是那些 曾北上工作的長輩們,回部落後還是維持農作的習慣。因此,老一輩阿美人腦 海裡有一種「懶惰種田就餓肚子」(matoka mipaluma to panay, cahiw sato)的 勞動觀,認為即便如今不需如年輕時那樣賣力做農,還是要盡可能在菜園工作。

他們強調只有病人才沒有辦法工作,活著就是要不斷勞動,身體才能維持健康。

港口阿美人在不同季節採集與種植多樣食物與作物。老人通常不會閒著,

喜歡到菜園種菜。在盛產期,他們會將收成分送親友或讓親友到菜園摘取,以 省去收成的勞力;若來不及採收,他們就砍除過熟作物並予以火燒,讓灰燼成 為養分。

2014 年我目睹在港口部落的精神山(Kakacawan)旁邊一塊閒置三十多年 約莫三分地的水田被開墾成菜園。老人提到早年男子年齡組織的青年人會到山 上瞭望、守護整個部落。現在港口活動中心和老人文化健康照顧站就座落於精 神山腳下。地主以機械整地,搭建工寮後邀族人和她一起種菜。

如今港口老人以共耕解決田地閒置與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地主 Siku 是 70 歲左右的婦女,成長於盛行從妻居婚姻(uxorilocal marriage)年代的她繼承母 親留下來的水田。由於年老,行走不便,勞動能力大不如以往,復耕後她和十 幾位婦女一起種菜。這群七、八十歲的婦女歷經種稻為生的年代,而如今以種 菜自給自足。共耕者們不需分擔地主整地的花費,他們彼此協調耕種的區塊和 面積,收成則為個人所有,不需分享給地主。

這群共耕婦女是同一女子年齡階級的成員、鄰居或親戚。她們走路或是騎 車就可以找到對方,在生活裡彼此照應,以共耕、聊天、練習歌舞、共享食物 相互往來,排解她們口中常說的「好無聊、好無聊」。

二、性別、年齡 與農作

大致說來,女性在港口是家裡食物的生產者。女性種菜供家庭所需,男性 則協助粗重工作。女人生病時,男人當然是可以種菜的,菜園耕作沒有性別上 的絕對分工,但一般說來,種菜的工作主要由女性擔任。年長女性為菜園主要 經營與維持者,也擁有豐富的菜園農作知識。幾位女性報導人分別提到:

「以前的人要身體勞動才有東西吃,老一輩的人到老只要有力氣還是 會種東西,這樣對身體好。 」;「 到現在我還是習慣種東西,吃 Pangcah 的菜,這樣身體才會覺得舒服。除非是生病了,才不會種東 西。」;「我們幾個沒有力氣種稻了,一起種菜,說說笑笑的,這樣 才不會無聊。」

現今港口部落的人口組成以老年人和小孩為主,而年長人口則以女性居 多。在政府經費補助下於港口活動中心成立的文化健康站,就成為照顧老人健 康及安排老人休閒活動的處所。文健站曾試圖動員年長女性共同耕作,雖然和 同伴在菜園耕種是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生活,但她們就是不喜歡這個被安排的共 耕(她們喜歡自己找伴組團,不喜歡被安排),甚至有人抱怨「我這麼老了還 要幫別人種菜!」。後來由於效果不如預期,文健站就停止共耕的推行。

這些與地主共耕的婦女,雖然有些人有自已的土地,但是由於耕地靠近海 邊,離家較遠,靠海的作物受海風吹襲,收成不佳。或是有些人的田太大,年 老的她們沒有辦法種,只好和親友共耕。港口的長者普遍獨居,若單獨種菜常 感到無聊。婦女們一起種菜,聊天說笑,增添生活樂趣。

婦女一起種菜是當地社會生活的樣貌。曾經有一位男性加入這群婦女,當 時他從台北回鄉照顧生病的媽媽,媽媽去世後,他回台北工作。婦女們說,當 時這個男人常因和一群女人種菜而感到不好意思,這是因為男人大多是自己或 和家人種菜,通常不會和其他婦女一起種菜。在土地復耕風潮之下,地主無力 獨耕,因此希望與他人共耕。實際上,持續耕作是一種維持地力的好方法。因 著女性間地主和助耕者的連結,種菜不只滿足食物需求,還可以彼此照應。然 而,這位男性只為了種菜而缺乏和其他婦女互動,這個落單的形影就顯得尷尬 與疏離。

「友善環境」的無農藥無化肥耕作也隨著石梯坪的復耕進入當地老人的生 活。Sawmah, 一位從事共耕的婦女,提到:

我們現在在精神山旁邊種的菜是用有機肥,用雞大便上肥料,(台東)

長光雞場的人開車載雞大便到這裡,賣給我們一包 100 元。「有機」

是你們這些外面來的「大學生」說的,告訴我們說,用農藥、化肥對 身體不好,後來我們自己種東西就沒有再用農藥、(化學)肥料,我 們就用雞大便、草。我們會把除掉的草放在一起,等到草比較乾的時 候就可以燒掉,草燒成灰就可以當作肥料。種菜要燒草,尤其要燒那 些很壞的草,這樣才不會長出來。

在這個土地復耕的潮流裡,老人們回憶起在政府的農會體系介入前傳統農 作的施肥方法。Sawmah 接著說:

這邊有農會以前,我們有養豬。我哥哥家前面,以前有一條大水溝,

現在用水泥蓋起來,以前他們就在那邊養豬,養豬旁邊就是廁所。豬 和人的大便還有尿,放在一起,我們再把大便和尿挑到稻田裡當做肥 料,稻子長得很好。以前我們種菜的地方還有雞寮,雞大便就是很好 的肥料。

菜園的生產除了自給自足外,也成為親友間的贈與。我的報導人說,她們 沒有想賣自己種的菜,是因為覺得種得不夠多,自己夠吃就好。如果有多的菜,

就送給別人,或拿到文化健康照顧站給老人共餐時加菜,或送給有養雞的人家 餵雞。老人也把菜宅配給外地的孩子。在台北念大學的 Nacu 提到:「我在台北 唸書,港口的家人會寄給我阿嬤種的菜。我吃阿嬤種的菜,感覺就是不一樣,

吃起來特別好吃。而且有些我們阿美族吃的菜,在台北根本買不到。」老人們 很高興地和我提到,只要請年輕人幫忙寫宅配的寄送單,將食物包裹寄放在雜 貨店,外地的家人收到時付宅配運費就可以了。這樣老人不用花錢就可以讓外 地家人吃到家鄉味,或者家人回港口時也會順便帶菜回北部。

三、老農的菜園農作物買賣

除自給自足或親族間流通外,若收成有餘,她們也會把菜拿到親戚開的小 吃店換現金,這樣老闆就不需要到豐濱或長濱買菜。曾有人在石梯坪的小吃店 旁設農夫市集攤子,賣有機生鮮蔬果及農產加工品。由於菜園產量不大,蔬果

不易在東海岸艷陽下保鮮,加上外來遊客不知如何料理阿美族野菜等因素,因 此賣得並不好,所以後來農夫市集就沒有繼續下去了。

在港口把野菜當商品販賣的例子並不多,目前只有一戶人家到豐濱的原住 民野菜攤賣菜。今年 80 多歲的 Lahok,在 55 歲時開始賣野菜。不過,就像她 先生 Marang 所說的:

阿嬤自己種菜還拿菜去賣,早上她從港口坐第一班客運到豐濱,上午 有很多人在那邊賣原住民的菜。她在那邊賣菜,有時候和別人一起喝 保力達、喝酒、開玩笑,我看她一天賺得的菜錢差不多也沒剩多少。

我們的孩子看到阿嬤現在這麼老了還在種菜賣菜,他們說她每個月有 老人津貼 7000 元,就不要再做了,在家裡就好了。可是,阿嬤不習慣,

她閒不下來,還是想要種菜拿去豐濱賣。這樣她去豐濱那裡賣菜,生 活比較不會無聊,還可以去看一看、玩一玩。

即便老農種菜拿去賣,菜園耕作不單只是賺錢,也有在日常生活裡勞動和 他人互動的意義。基本上,老人們有老人津貼等補助,不需要以賣菜為生,對 賣菜的那戶人家來說,這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可以到豐濱和他人互動,賺錢 反而是其次)。

此外,在港口的復耕潮流下,也有一些農人(如 Lafay 的姐姐 Rapih)和地 主租地(租金半年為 3000 元)以友善環境農法種蔬果。簽約時,農人與地主會 依有機農作認證所規範的年限(多久的時間內禁用化肥與農藥)來考量租約期 的長短。目前,有機農所生產的農作在契作條件下,需送交有機作物產銷單位

(邦查農場、原促會),61再運銷到外地(主要是大台北都會區)。

61 原本在都市打工的阿美人蘇秀蓮,2007 年在光復鄉馬太鞍創辦「邦查農場」協助族人投入

老農的菜園作物和在地小農的有機蔬果農場商品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不是 穩定量產供應,而且雙方也不像後者是建立在契約關係而是部落的人際關係網 絡裡。老農與有機小農提供的蔬果分別發展出不同銷售管道。港口水稻復耕後 的有機蔬果產銷是個值得另外談論的議題,而本章的焦點在於老農的菜園(野 菜)而非有完整產銷管道的有機農產(蔬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