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母親節、阿美食物料理與傳承

第四章 菜園農作食物生產與消費

第三節 母親節、阿美食物料理與傳承

一年一度港口的母親節慶祝活動是由部落婦女會(fafahiyan nu niyaro)召 集並以女子年齡組織為主體所舉辦的。除了母親節活動,女子年齡組織也和男 子年齡組織合作舉辦七月的豐年祭。舉辦母親節活動的用意在於透過這個活動 讓年輕人回鄉看望、娛樂、慰勞長輩。這個女性為主體的活動以共食及歌舞競 賽凝聚整體,呼喚年輕人返鄉,重溫階序倫理,以及傳承阿美料理及歌舞經驗。

換句話說,母親節活動與文化認同及傳承有關。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週日是母親節,但港口的慶祝活動則是在五月的第二個 週六舉辦,選定週六是考量外地遊子回鄉的時間。為了這個活動,汐止樟樹一 帶的港口阿美人週五時會包遊覽車、坐火車或開車返家過節。週六時全體港口 人參與部落母親節慶祝活動,週日就各自在家過母親節。

母親節的籌備過程裡女子年齡組織的青年組要服務年長組(關於女子年齡 組織見第一章表 1.4 的介紹),青年組裡每個階級要服務四年(四年後由下一 階接手),而女子年齡組織的青年組「小姐的媽媽」負責統籌活動的舉辦(其 中一項重要的任務是提供活動所需的豬肉)。每年大約在三月份時開始籌備,

由當年輪值的青年組討論工作分配等事宜。活動經費是以婦女會管理的共同基 金為基礎,而基金由「小姐的媽媽」向縣政府及鄉公所申請補助款或母親節當 天個人或來賓的奉獻而來。一般來說,在四月掃墓節時,旅外的港口人會返鄉 掃墓。在那幾天,婦女會選一個晚上召開全部落的母親節籌備會,婦女會會長、

婦女顧問及各女子年齡組的班長等在那場合討論相關事宜。

母親節的活動長達一整天,內容有模範母親的表揚、歌謠及創意才藝表演 競賽與菜餚包裝創意等活動(見表 4.2、圖 4.3、圖 4.4、圖 4.5)。母親節前,

晚上走在部落間,由於港口靠海,傍晚時分涼爽的海風吹來,用完晚餐後,居 民很喜歡坐在屋前乘涼聊天,可以看到不同婦女年齡組討論母親節歌舞和料理 籌備事宜。各組分別在歌舞編排、表演內容、服裝造型及料理上力求巧思。為 了讓評審和觀眾有意外的驚喜,她們在預備過程中也盡可能保密,以免因曝光 而失去新鮮感。

母親節活動前,青年組準備菜餚籤單供各組抽籤,以決定該組需負責的菜 餚(見表 4.3)。從 2016 年起 kong 這一組擔任「小姐的媽媽」,負責殺豬,年 長組裡的 ci'icelay 負責提供紅豆、綠豆、花生鹹湯。另外,其他女子年齡組

( caluwayay 、 pakaka'ay 、 fangcalay 、 kong 、 kuliwliw 、 fangsisay 、 tamilay 、

kaiyoing、tanetes、lailen、adipangpang)則準備籤定的菜餚。在確定要提供的

菜餚後,各組就在自家菜園準備相關野菜,或者托人到山上採桂筍、藤心,到 海邊潮間帶拿海菜及螺貝類等食材,有的則是去漁港或養殖場買魚、蝦、章魚。

整體來說,母親節活動的食材是透過組員的分攤或是集資來預備的。購買食材 時,價格並非決定因素,而是以社會關係為優先考量。例如,會先考慮向組內 成員的親友購買,不大會先到市場裡買。

慶祝活動場地在天主堂的後方廣場。居民帶著自家的糯米飯、糯米糕或白 飯前來。會場座位的安排按長幼順序,各組成員聚集一起。活動的結尾是頒獎

典禮,大會針對歌謠與創意才藝表演、料理競賽選出優秀的組別。菜餚包裝創

圖 4.3 母親節活動裡的港口女子年齡組織 呂憶君攝於2013 5 11

圖 4.4 港口母親節的歌謠及創意才藝表演競賽 呂憶君攝於2013 5 11

圖 4.5 港口母親節的阿美族料理 Nacu Dongi(林筱雯)攝於 2017 5 31

表 4.3 港口母親節阿美族料理菜單

菜餚名稱 食材來源處 負責料理組別 全豬餐(豬肉及豬血花湯) 養殖場購買 「小姐的媽媽」

糯米飯或糯米糕 購買 各組自行準備

白飯 購買 各組自行準備

紅豆、綠豆、花生鹹湯 菜園或購買 固定由女子年齡組年長 組的第七組 ci'icelay 準備 桂竹筍、箭筍 山坡地或購買 抽籤決定

過貓和山蘇 菜園或購買 抽籤決定

笠螺 海洋潮間帶或購買 抽籤決定

菜餚名稱 食材來源處 負責料理組別

蝦子 溪流或購買 抽籤決定

海魚 海洋或購買 抽籤決定

海菜 海洋潮間帶或購買 抽籤決定

辣椒、苦茄、蕗蕎 菜園或購買 抽籤決定 布拉魚或生魚片 溪流、海洋或購買 抽籤決定

秋葵和茄子 菜園或購買 抽籤決定

章魚 海洋或購買 抽籤決定

藤心 山坡地或購買 抽籤決定

資料來源:參照港口部落(2016a),呂憶君增修。

第四節 討論

港口的菜園農作興盛於水田逐漸荒廢之際,水田與菜園二者間的關係既對

立又互補。以一塊水田為例,從同時限的角度來說,如果選擇耕種水田稻作,

就不會從事菜園農作,這兩種農作看似無法並行,這是水稻和菜園對立或互斥 之處。當稻米耕種式微,沒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引入水田,老農的體力又無法負 荷稻耕時,土地利用便部分轉向種菜,如此一來也可減少食物採集的不確定性。

阿美人把菜種在家屋周遭,也就是在原先開墾過的水田上種菜,這也是以水田 定耕的邏輯來做菜園種植,從這個角度看來,菜園農作和稻田耕作有著互補關 係。

從水稻耕作的歷史過程來看,儘管灌溉設施的毀壞造成水源匱乏,老人仍 不放棄勞動,還是將水田稻作轉為菜園旱作。換言之,這彰顯了港口阿美人對 土地的彈性使用。或者進一步講,阿美人把土地看成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或 和人的生命是連結在一起的,所以盡可能不讓土地荒廢。這就是為什麼我的報

導人一再強調「人要勤勞耕作,才不會餓肚子」。菜園農作不只維持水田的地 力,也維繫著阿美人、社群與土地之間的連結。對港口阿美人來說,土地就是 生活或生命,土地同時連結物質性與社會性的(再)生產。當一個生命的出口 找不到出路,她(他)們就找另一個出口,港口的菜園耕作可以從這個角度去 理解。

根據前述的民族誌,菜園農作的意義不只是物質與社會的生產與再生產,

進 一 步 來 講 , 它 還 有 透 過 農 作 來 表 達 土 地與 主 權 ( sovereignty ) 的 意 義 。 Humphrey(2007)把主權定義為一種由下而上的生活選擇或堅持。從本章討論 的菜園農作裡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當地人如何過著他們想要的生活方式。老農 們透過菜園農作維持身體勞動的習慣,認為種菜可以維持身體健康,並強調勤 勞的美德,而生病、懶惰、無法勞動則是這種美德的反面價值。此外,菜園耕 作也有社會連結的意義,共作的農人們可以彼此照應,排解她們口中的「好無 聊」。

野菜的種植更接近傳統阿美人的農業實踐與思維,這種思維考慮在地生態 知識以及生物多樣性。阿美人的菜園,以日常想吃、喜歡吃、好種的作物為選 擇依據,他們的菜園之所以不同於漢人的,在於順應自然而非過度的人為投入,

菜園內的物種就是自然品種,也大多種植自家保留或和他人交換的種子,阿美 人因此可被視為自然的保種者。對於港口阿美人而言,稻米耕種是創造的傳統,

菜園的野菜耕種則可以看到和現代農業科學知識不同的在地知識與實踐。菜園 沿用傳統的火燒、粗放與旱田耕作方式生產多樣的作物,不像水田耕作那樣需 要密集的勞動力和資本來為市場量產單一作物。相對於,現在台灣的作物種子 大多在被種苗公司或政府掌控下,使得低價、品種少樣的種子普及,以及種植 時作物單一化(田地裡清除掉所種的幾種蔬菜之外的所有植物),使得生物多 樣性大幅降低。實際上,掌握種子的自主權涉及食物主權(郭華仁 2017)。有

別於市場蔬菜的單種量化生產,阿美人的菜園利用作物特性混合搭種,同一塊 田地裡品種維持多樣性,他們不需要仰賴人為灌溉系統提供穩定水源或官方單 位(農改場或農會)的技術指導。這種不受外人或外力控制及生態環境與作物 生產多樣性的維持就是食物主權的具體實踐(McMichael 2014)。

順應自然的菜園耕作表現出水稻農作之外的另一種阿美性(Pangcah-ness)。

傳統地方知識與食物主權的關係在於人們透過菜園農作保存和實踐地方知識,

文化認同由此而生。因為實踐和保存這些地方知識(也就是食物主權的實踐),

他們就有野菜可以吃,有了野菜這種合阿美人的胃的食物,才能打造「阿美人 的身體」,這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文化認同和阿美性不只是存在於認知,

更深入到身體感官的層次。

我們可以從阿美人的野菜與飲食口味裡對原味、苦、鹹、辣及黏的偏好來

推敲他們的身體感官美學。對於日常飲食,阿美人有自己的一套文化系統在裡 面。食物主權不只是食物自主,更深的層次上更渉及阿美人的身體感官美學,

或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夠資格的阿美人的問題。身體感官美學的政治意義,在於 苦 味 作 為 一 種 阿 美 性 , 這 種 苦 味 ( bitterness ) 是 不 同 於 資 本 主 義 的 甜 味

(sweetness)。Sidney Mintz(1985, 1996, 1997)回顧早期甜味的消費侷限在歐 洲王宮貴族階級裡,吃甜是一種權力的表徵。後來,帝國主義的擴張奴化了被 殖民的土地與人民,糖的甜味隨著殖民力量滲透世界各地,跨國資本量產的糖 也進入勞工階級生活裡,並加速了資本主義的運轉。不過,甜味的意義並非舉 世皆同,在港口甜味並不那麼吸引人,糖在生活裡是可有可無之物。即使過去 日本殖民時代在東台灣的糖業發展政策下,港口阿美人大量種植糖料經濟作物

(青皮甘蔗)以及後來當地曾流行種自用的紅皮甘蔗,但這個國家權力帶進來 的甜味並沒有留在他們的味蕾上太久。相對的,對苦味的認同則是一種文化傳

(青皮甘蔗)以及後來當地曾流行種自用的紅皮甘蔗,但這個國家權力帶進來 的甜味並沒有留在他們的味蕾上太久。相對的,對苦味的認同則是一種文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