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基層官僚與政策執行之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基層官僚與政策執行之關係

基層官僚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扮演著不容忽視的角色,雖然在政策操作上是作 為執行的角色功能,然而其裁量權卻可使基層的執行者具有決策的實質權力,進 而對政策的執行過程甚至執行成效產生影響。

一、 基層官僚的特性

基層官僚對政策執行產生影響,與其角色及業務特性有關。基層官僚 對於其所執行的業務都有自由裁量的空間,即便是須依循上級所下達的指 令,也會因為實際業務執行上的需求,而賦予執行者的角色具備裁量權。

(一) 基層官僚角色的重要性

在 Lipsky 對基層官僚的定義認為:「凡是在工作中必須與民眾 直接互動,或是在執行公務方面具有實質裁量權的公職人員,都稱 為基層官僚」(蘇文賢、江吟梓譯,2010:3)。一般較受到關注的基 層官僚多指向警察、消防人員、教師或社會工作者等類型之人員,而 行政人員的部分則是第一線對於受理民眾辦理事項的服務人員,如 戶政、地政之櫃檯等,都具有明確的實質裁量權,且必須與民眾直接 互動。

Hummel 提出官僚思想的理論,其內在邏輯有「官僚想法傾向於 技術,最終臣服於情境」之特性(史美強譯,1997:299)。基層官僚 在實際行動時必須考量政治面等外在環境因素,以及其自身的心理 層面要如何承受執行上的壓力,因此難以完全的理性思考,必須調 整其思維,以因應實際執行所面臨的狀況。

在臺北市參與式預算政策的推廣上,區公所的經建課承辦課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及課員即是執行的基層官僚,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他們是政府 與民眾溝通的橋樑,必須接收上級的指令要求,同時也擔負著業務 執行的任務,並且也是引領民眾認識公民參與的主要管道。

(二) 基層官僚具有實質裁量權

基層官僚的裁量權,是指行政官僚在權限範圍內具有作為或不 作為的自由(Davis, 1969:4;轉引自曾冠球,2004:98)。在法律的 規範下,基層的行政官僚有可以做裁量的餘地,可以決定在什麼樣 的情境下,給予相對應的因應作為,其裁量作為的選擇也受到外在 環境與自身心理層面的影響而產生差異。

曾冠球(2004)也指出影響官僚行使裁量權的特性,主要有 4 種:

第一、因工作情境複雜,故法律所賦予的彈性且適法的處理權限;第 二、因無法鉅細靡遺的規範行使方式,而存在某些縫隙;第三、因面 臨資源不足、需求增加、目標多元且績效曖昧等因素的困擾;第四、

為了因應工作上的挑戰而發展出的應付機制。

郭昱瑩在「2017 參與式預算國際研討會:臺北市參與式預算的 回顧與前瞻」現場的與談中提到,目前臺北市政府推動參與式預算 的經驗,主要是由上而下的,由政府來帶動12 區的執行。雖然較偏 向由上而下的政策過程,基層官僚的自由裁量權相對較低,然而在 規劃與執行間仍存在某些程度的落差。因參與式預算在臺北市的執 行屬新興業務,各單位仍在不斷調適與修正中,因此雖然有訂定標 準作業流程,但仍無法鉅細靡遺的規範,而有限的資源與多元的目 標也是造成執行人員必須面臨更多工作挑戰的因素之一。

(三) 基層官僚也是政策的制訂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基層官僚並無法完全反映政策規劃時的目標,基層官僚與管理 者之間產生目標分歧的原因也來自於其面對事情的角度不同。管理 階層偏向結果導向,在意工作表現、達成工作表現所需付出的成本,

以及處理過程中可能遭致批評檢驗的面向。而基層官僚注重的是確 保完成工作的所有要求,他們必須在有限的資源下處理龐大的工作 量,因此必須發展出捷徑及簡化的程序,以隨機應變方式來處理所 肩負的責任與壓力(蘇文賢、江吟梓譯,2010:30-31)。

基層執行人員必須面對大量的工作負荷,且在有限的時間與資 源下,必須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目標,因此政策的運作往往會與理 想有所差距,而這樣的差距也就來自於基層執行人員的裁量範圍,

當無法達成上級交辦的實質任務目標,則會在可運用範圍內提出因 應的對策,在參與式預算的執行上也必然會出現簡化程序與發展捷 徑的做法,而這樣的因應模式無異於是一種對政策內容的制訂。

(四) 基層執行人員的意向

基層官僚的工作場域通常相當複雜,無法簡化成事先計畫好的 一套固定做法,且在其工作環境中也使他們經常會需要針對情境的 人性層面作出回應(蘇文賢、江吟梓譯,2010:26),因此基層人員 在與各種利害關係人的應對策略上便需要有多種的配套措施。另一 方面,管理者期望能夠達成與機關目標一致的結果,但基層官僚在 意的卻是處理工作時所使用的方式,能與自己的偏好一致,以及與 會得到高度讚許的機關政策一致(蘇文賢、江吟梓譯,2010:31),

因此組織成員便會發展出與機關政策相左的處理機制,然而在機關 的實際存續中這樣的處理機制又是不可或缺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吳定(2012:249)指出,執行者意向係指執行人員對政策的認 知、反應方向及反應強度。羅清俊(2015:176)亦歸納執行人員的 意向與反映,包括執行人員是否瞭解政策意圖的認知,以及接受、中 立或反對政策的反應,跟這些反應的強度。執行人員對於政策的執 行意願,也牽動著執行的成效。從過去執行力模式的研究可看出,對 於影響政府政策執行力的因素,已注意到執行人員的重要性,

Edwards III 就提到溝通、資源、機關結構,與執行者意向,四大因素 的互動會影響政策執行力。Meter & Horn 也認為在政策執行過程中 執行人員的意向,對政策本身的信服與認同程度會影響政策的執行,

而這些影響可從執行人員對政策的認知情形,以及對政策的反應方 向與強度中觀察得知。

過去研究中已關注到執行人員對於政策所持的態度差異可能會 對政策執行產生影響,因本身面臨的政策興趣及對政策指令做選擇 性的解釋,會導致其對政策執行的遵從、抗拒、陽奉陰違,或者敷衍 塞責等情況發生,使得政策推行產生阻力而無法順利達成原訂目標。

而意向通常只有提到正向或負向,亦即對政策的支持與反對態度,

以及該反對或支持的程度。

然而當基層人員面對的是「由上而下」的政策執行時,在第一代 政策執行模式中並未重視執行人員意向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影響情 形。執行人員對於政策的「好惡方向」或「程度」,對影響政策執行 與否的程度可能不會太高,並沒有辦法因為反對就不執行,基層人 員即使對政策產生不滿,仍必須依照上級交辦的任務去執行。然而 執行人員對於執行該項政策的「積極程度」卻可能影響接下來的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行過程,遏阻發生或任其發生之做法,可以對該政策冷處理,或者給 予速成的因應方式,以完成上級要求的執行目標。

二、 不同政策執行途徑下的基層官僚

基層官僚的重要性到第二代的政策執行研究才受到重視,將基層執行 人員列為重點研究項目之一,針對執行人員的才能、動機、意向及人際關 係,包含溝通方式等進行研究。然而即使是由上而下的政策執行模式,基 層人員的重要性仍不容小覷。

(一) 由上而下的政策執行模式

第一代的政策執行模式是承襲傳統的科層體制,由上級制訂政 策與規範,下級單位負責忠誠執行。然而該種運作模式必須要上級 與下級機關彼此都同意政策目標,且對於執行手段也都能同意,則 執行成功的可能性才會提高,然而在政策執行過程所涉及的組織多 元,且要每一位執行者都忠誠的執行則顯得不切實際(羅清俊,2015:

173-180)。

Nakamura & Smallwood(1980)認為,若部屬只是將上級所交代 的命令忠實的負責執行,而缺乏獨立自主的裁量權時,則是屬於「由 上而下的政策執行途徑」(top-down approach)。臺北市的參與式預算 執行模式,由民政局負責統籌,再交由各區公所執行,雖然仍有給予 一定的裁量權,交由各區公所與陪伴學校討論執行細節,保留一定 的彈性與修正,然而在整體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上可看出明確的界線,

亦即民政局制定政策、設定目標,區公所執行政策、執行目標,且執 行過程是在政策制定後的連續過程上(李允傑、丘昌泰,2003),因 此在初期的政策執行上較接近由上而下的政策執行途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與式預算的政策執行過程,是由民政局作為政策的主導者,

負責統籌規劃參與式預算的執行走向與標準作業流程,再交由各區 公所負責執行。然而在政策執行過程還必須面對各區的地方差異,

並且與陪伴學校、社會團體以及民眾的互動,所牽涉到的變數相當 多元,因此要基層執行人員能忠誠執行確實有其困難。

(二) 由下而上的預算決策過程

第二代政策執行理論強調的是由下而上的執行模式,認為有效 的政策執行取決於上下層級對政策執行的共識,且彼此關係是互惠 而非監督的,基層組織與執行人員也必須擁有足夠且適當的裁量權,

才能因時或因地制宜。第二代執行認為政策執行的關鍵核心是第一 線的基層執行人員,他們是政府與民眾間的介面,也是政策傳送的 主要塑造者,面對不同的情境會做出不同的決策(羅清俊,2015:

才能因時或因地制宜。第二代執行認為政策執行的關鍵核心是第一 線的基層執行人員,他們是政府與民眾間的介面,也是政策傳送的 主要塑造者,面對不同的情境會做出不同的決策(羅清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