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基模理論與聆聽理解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有這樣的經驗:聆聽一篇主題熟悉的文章容易聽得 懂,而對於主題不熟悉的內容,則不容易聽懂,基模理論認為,這是聆聽者心裡 有無已存在的基模(schema)可供觸發應用所致。近年來,基模理論在聆聽理解方 面漸漸扮演重要角色(鄧慧君,1997)。本節將針對基模理論、聆聽理解以及聆聽 理解相關研究,進行說明。

壹、基模理論的意義與特性

根據牛津大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簡稱 O.E.D.)對基模所下的 定義,是引自 18 世紀的哲學家 Imanuel Kant 的說法:將已了解的多種有用的想 像能應用到多種感官認知的範疇,就是知識產生的過程(蕭靜宜,2004;Rumelhart, 1980),到了 20 世紀,心理學家 Bartlett(1932)開始直接以心理學的觀點來解釋,

將基模敘述為「個體用來理解文本的文體結構(textual structure)。」(鄧慧君,

1997;Edwards,1993),也就是說,基模是一個人用以同化新訊息及產生訊息回 憶之既有的知識結構(顏若映,1993)。之後的心理學家們也運用了比喻來表示抽 象概念及記憶結構。其中,最常被採用的說法,就是認為基模為「儲存在記憶裡,

代表一般概念的資料結構(a data structure)」(鄧慧君,1997;蕭靜宜,2004;

Rumelhart,1980)。顏若映(1993)總結前人的研究,將基模的特性整理如下:

一、基模有其變項,個人可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下促動(instantiate)相 關的基模;當基模中的變項投入不同的值時,個體對事件的解釋便有不同,但重 要本質卻是不變的。

二、基模可包含在另一個基模內,基模是由子基模(subschemata)所組成的

樹狀結構或網路。促動基模時,會透過網路指派符合情境需要的子基模來處理訊 息。

三、基模可表徵各種層級的抽象知識,大至表徵個人的意識型態或文化信 仰,小至有關字義的知識。

四、基模是知識表徵,而非對個別概念給予字面上的語文式定義。

五、基模是主動的歷程,面對外界刺激時,個體會積極主動的運用先前知識 來解釋新的訊息。

六、基模是辨識(recognition)的工具,它透過比對來檢驗並指認外界刺激,

進行訊息處理的工作。

此外,Alba 與 Hasher(1983)也主張基模包括四個訊息處理歷程:選擇、

摘要、詮釋、統整,其要點分述如下(引自 Edwards & McDonald, 1993)。

一、選擇(selection):在三種情況下,也就是當訊息和既有基模有關、當 現有的基模被活化、當訊息對基模而言是重要的時,某些訊息才會被選擇。

二、摘要(abstraction):基模使訊息處理的焦點放在意義之上,而忽略或 未深究其他的語言成分(不重其他諸如詞彙、文法、語用等語言特性,甚至某些 意義不完整處,逕以己意詮釋之,因而造成理解的困難)。

三、詮釋(interpretation):雖然在基模理論內,刺激的儲存與詮釋必須 在與現存架構中取得某種協調一致(同化或調適),但在實際論述中卻常非如此。

例如「不結實的書架被書的重量壓得更虛弱了」,其中「不結實」一詞就引起很 大的詮釋空間,諸如「扭曲」、「搖晃」、「壞掉」、「解體」、「掉落」等詞均是,卻 也未必和之後的「虛弱」一詞相符,這時詮釋就很重要(語義不完整、不協調、

模糊時,所必須進行的推論活動)。

四、統整(integration):選擇和推論之後的訊息,即將被統整入更大的語 意脈絡之中,持續做認知的處理。換句話說,當某主題的基模已存,新訊息就會

同化和調適入舊訊息的基模之中,而某些與既有基模不合之處,將持續作同化與 調適的處理。

基模是個普遍性的知識結構,能協助個體選擇並組織外界輸入的訊息,讓新 訊息與舊有知識整合,重新納入有意義的架構中(顏若映,1993;

Rumelhart,1980)。所以基模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持續變動(dynamic)與擴展 (enlarging)的,在教育的意義上來看,學生認知基模的擴展是值得重視的。

選擇、詮釋和提取訊息是聆聽理解時的要素。聆聽者會以主題式的策略詮釋 訊息,同樣地,他也能以記憶扭曲和不完整的訊息呈現,這些現象,都可以用基 模理論加以解釋的。口語處理任務的資料庫已存在於基模理論的研究之中,傳播 理論研究者也已將口語和書面語納入研究,而這些都以基模理論加以詮釋

(Edwards & McDonald, 1993)。所以基模理論在聆聽的理論和研究上都非常重要。

貳、聆聽理解

一、聆聽理解的運作模式

當個體處於不熟悉情境中,面對外界刺激時,基模就會啟動,檢視這訊息適 合那一個基模,以最配適(goodness of fit)基模來同化或調適這個訊息(顏若 映,1993)。最配適基模的驅動方式有兩種,分別是由下而上(bottom-up)模式與 由上而下(top-down)模式,這兩種方向和 Bobrow 與 Norman(1977)說的資料驅動 過程(data-driven processing)以及概念驅動(conceptual-driven processing) 相應,以下將針對此兩種驅動方式進一步說明之:

(一)由下而上

基模驅動的第一種方式是由下而上的方向,又稱為資料驅動過程。聽者把聽 到的語料當作信息語意的來源。聆聽的時候注意輸入語言的細節,對聽到的語 料—語音、詞彙、子句以及句子等進行分析,由下到上,建構出對句子或文章的

語意,而以較高層次或較抽象的基模形成為終(黃子東,1998b;引自蕭靜宜,

2004;Richards, 1990; Greene & Hicks,1984)。

支持此論點者認為人們對一連串的輸入物採階段式的處理方式,前一階段處 理的成果,將是進行下一階段處理的基礎。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聆聽理解乃是 從音素(聲音最小的意義單位)→短語→句法→語意→說話者的意圖。這種模式 是一種單向式的處理進程,如果前一階段處理受阻,後一階段也因之有所困難。

(二)由上而下

基模會活化(activate)次基模正如程序訴諸於次程序一樣,這就是概念驅動 過程,也被稱為期望驅動過程(expectation-driven processing)。當基模被活 化時,次基模也被活化,這些次基模的活化是源自能解釋某部分輸入資料的期望 (Rumelhart,1980)。亦即從較高層次的基模開始,以此產生對訊息的一些期望項 目,來詮釋輸入的訊息,並以形成抽象化的結果結束。聽者把人和事物等背景知 識運用於特定情境,那麼他們的理解就是由上而下。亦即,聽者在事實、命題、

期望的基礎上進行預測與推論,實際聽到的話語被用來驗證臆測並填補具體細節 (引自蕭靜宜,2004;Richards, 1990)。

由上而下的模式在各階段的處理不一定依序進行,有時跳躍地互動,甚至可 能同時發生。因此,在概覽全文之後,我們可以用背景知識(background knowledge)對文中敘述不全或語意不清楚,進行填補,並預測文章可能呈現的 下一步訊息。

(三)兩種驅動交互作用

感官系統接收外在刺激,個體會啟動某些低層基模,低層基模輪流啟動高層 基模;這些高層基模會藉著啟動次基模而產生概念驅動過程。當我們聆聽時,基 模群被啟動,然後調整,修正。基模是透過經驗而來,而且是主動建構的歷程。

基模的運作,在接收訊息的歷程中,接收者必須從儲存在記憶的知識結構中 找到和訊息內容結構吻合的基模,才能理解訊息的旨意。唯有新訊息能與合適的

基模相配合,才是理解的開始;理解後,個體才能增添、修改,或建立新的基模,

成為學習的開端。根據基模理論,理解過程是由每項輸入與現有基模作比對,基 模的各個層面都必須與輸入的訊息相合。因此,理解除了包含對於文本訊息的理 解之外,也包含聽者的背景知識(鄧慧君,1997)。

二、聆聽理解的典型

從聆聽理解的複雜度來看,學者會構製各種型式的圖表來表示,並不奇怪。

其中,最精確呈現並說明聆聽歷程的要算 Morton 與 Patterson(1987)所畫的典 型了(鄧慧君,1997)。圖 2-2 Morton 與 Patterson 聆聽理解典型圖,說明了識 字裝置(logogens)的存在,並且不只一個方面的由下而上的歷程。之後,此圖也 提供了句法分析(syntactic analyser)及語意分析(semantic analyser)的刺激 物操作(simultaneous operation)。最後,語言處理(linguistic processing) 是指聆聽者能完成指示。

圖 2-2 Morton 與 Patterson 聆聽理解典型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鄧慧君(1997:183)

聽 覺 分 析

聽 覺 輸 入 識 字 裝 置

句法分析 想像的/抽象的

語意

語言處理

認知系統

在此典型裡,句法分析、語意分析及語言處理皆包含在認知系統裡,所以聆 聽歷程的形式受到聆聽者的知識所影響(鄧慧君,1997)。因此,聆聽理解不僅涉 及聽覺輸入的訊息,也包含聆聽者的背景知識,而背景知識則是聽者腦中的一部 分基模。

三、影響聆聽理解的因素

研究者針對學者Boyle(1984)及Samuels(1984)所提出的因素整理於表2-4。

根據這些因素,有些聆聽研究必須直接試驗特定的聆聽因素的影響,以提供理論 建構的實證,同時也提供教材編寫者及教師教學原則之依據(鄧慧君,1997)。

表 2-4 影響聆聽理解因素一覽表 聆聽者因素

語言熟悉度(Boyle、Samuels) 字彙知識(Boyle、Samuels) 智力(Boyle、Samuels) 生理狀況(Boyle、Samuels) 動機(Boyle、Samuels) 說話者因素

語言能力:本國語者與非本國語者(Boyle) 語速(Boyle)

贅字或停頓的頻率(Boyle、Samuels) 聲望與人格特質(Boyle、Samuels) 刺激物因素

討論的主題(Samuels) 教材的抽象度(Boyle) 文字的模糊度(Boyle)

呈現的方式,只有聽覺或視聽並行 (Boyle) 音響(acoustic)環境(Boyle、Samuels) 資料來源:修改自鄧慧君(1997:184)

雖然有關聆聽的概念、教學評量,尚未有更明確的界定,探究影響聆聽理解 的因素具備了兩個好處,第一,當聆聽理解失敗時,可以幫助診斷;另外,它也 提供說話者改進說話缺失的藍圖(鄧慧君,1997)。

肆、聆聽理解相關研究

學者們應用基模理論進行聆聽理解研究是在應用基模理進行閱讀理解研究 之後,因為這些研究均表明,基模理論適用於閱讀理解。因此跟基模閱讀理論一 樣,基模聆聽理論認為,背景知識在聆聽理解中扮演著其重要的角色。聽者頭腦 中的世界、知識和口頭語篇信息交互摩擦的結果,而聽者頭腦中的固有基模則是 決定聆聽理解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這就是基模聆聽理解模式的基本含義(黃子 東,1998b)。

聆聽理解的相關研究,研究者將針對三種層面之聆聽理解研究來說明,第一 種是有關聆聽理解困難之研究,第二種是與語言模式相關之研究,最後則以基模 理論為基礎之聆聽理解研究。有關聆聽理解策略的研究將在下節討論。

聆聽理解的相關研究,研究者將針對三種層面之聆聽理解研究來說明,第一 種是有關聆聽理解困難之研究,第二種是與語言模式相關之研究,最後則以基模 理論為基礎之聆聽理解研究。有關聆聽理解策略的研究將在下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