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檢閱

第一節 壓力的意涵及相關研究

四、 可以藉此省察自己研究程度,了解自己是否具有研究能力?(考驗自己程度 和能力,以確定未來研究可能方向)。

第一節 壓力的意涵及相關研究

壓力本是既定事實狀況,初始是偏向比較中性定義,而在英文「stress」意思經過 多年演化,從艱難、困境、痛苦等等外在不利環境到內在負面感受,到緊張、壓迫 及壓力等偏向個人情緒感受,同時也呼應了心理學理論發展,至今對於壓力定義較 傾向病理學角度詮釋,並且有趨於標準化傾向,套用個人身上,面對壓力所做出反 應也因人而異,產生結果不盡相同,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來自不同生長環 境都具備有不同生活背景或處於不同身心理狀態,然而面臨壓力時通常都需要經過調 適、適應或抗拒過程,也是個人為了取得內在平衡歷程,除了外在形象諸如肢體上呈 現外,對於心理層面造成影響也是重大議題,常有問題是心理層面映照在外在表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現,而就身心健康而言,大抵是包括生理與心理二個層面,在心理狀態不健全下,外 在生理也會呈現對應症狀,因此是必須妥適處理現象。

本文探討壓力基本聚焦人身上,並以此進行後續研究流程開展,進而分析研究對 象對於壓力察覺、反應與解決及反應之道。在此可將壓力做為是個人主觀抽象認知或 感受,因此難以客觀數據加以呈現,當然也就無法藉由具體化及客觀標準測量而來,

其產生原因主要歸因於成員對應於不同環境刺激,而發自內心的情緒或類似反應,

而基於每個人與生俱來既定差異化,因此壓力來源也會因人而異,對應產生壓力大小 亦難確定評估,而所謂的壓力量表也是依據個人生理與心理反應分析,結果仍應視 個人情狀而定,基於人與生俱來防衛本能,除了外在無法掩飾行為或控制現象呈 現,旁人並不容易完全揭露個人內心狀態,因此所謂客觀標準或程度水平尚無法一概 而論,必須持續且深入了解對象實際狀況,或是藉由不斷觀察,方能較具體化描述其 是否正面臨特定壓力或因某種特定環境刺激而產生壓力,然而如前所述,其準確度仍 無法達到如物理測量般精準,有時只能得到概略結果,或了解大致傾向,而對應策略 亦並非都能妥善處理。

壓力其實也是內心或本能上對於外在各種因素的反應,可用以提醒個體警覺或適 應生活轉變,就像身體五官感覺一樣,可以通知個體自身隨時注意到外在環境各種變 化,以即時作出行為因應,避免發生其他不可預料後果,由此觀之,產生壓力其實是 個好現象,否則個體將可能來不及做相應處置,進而可能發生種種意外;但因壓力往 往同時會引發心理層面情緒反應,在外在行為不時有時會產生較負面反應呈現,諸 如:攻擊、逃避…等,但不可否認是有時候也會激發個人正向表現,例如會使人顯得 亢奮或激動,然而都是因人而異現象;從另一個角度觀察,這些反應也是個人在面對 環境衝擊時,身心靈無法配合所導致結果,也就是本身各方面有失衡狀態。

人身處在各種環境中,配合所處環境生活改變是較合適或正常方式,這也是人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求生存本能反應,但如與環境不能配合或建立良好關係時,在情緒、認知及心理上

Lazarus&Folkman 1984 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結果,而不只是單純發 生在身上的某件事。當個體面臨任何潛在的壓力事件時,

王秋絨 1981 係指個人與環境互動時,發生不平衡的現象,以致個人

林立曼 2001 為工作或環境呈現的要求超過個人能力與可使用資源之

關係推導而來,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因此壓力源是形成後續相關反應或狀態 起始點,也是個體相對應輸出各種現象關鍵因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