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外資投資行為與策略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6-65)

第三章 文獻探討

3.2 外資投資行為與策略相關文獻

3.2.1 外資投資行為與策略

政府開放外國專業投資機構直接投資國內證券,主要目的是希望 透過專業投資機構之專業分析能力,發揮示範效果,以引導投資人理 性的交易。在研究機構投資人投資策略的相關文獻中,Kraus and Stoll (1972)【52】,利用不均衡百分比絕對值指標來對1968 年1 月至1969 年 9 月共21個月,229 家基金進行統計分析,認為機構投資會傾向 於同質,對於熱門股票的持有之買進賣出動作一致,亦即為追漲殺 跌,買入前期投資績效佳之股票,同時賣出前期投資績效差之股票的 投資行為,因此稱為正向回應交易行為(Positive-feedback treading);

相反之為買低賣高行為,即買入過去績效較差之股票,並同時賣出過 去績效較佳之股票,又稱為負向回應交易行為(negative-feedback treading);隨之Lakonishok , Shleifer and Vishny(1992)【54】、De Long et al. (1990)【45】認為市場上存在正向回應交易行為是相當普遍的現 象,以下將分別探討外資投資行為與策略的相關文獻。

外資投資行為與策略相關文獻探討,主要文獻國外有 Koutmos

(1997)、Brennan & Cao (1997)、Choe,Kho &Stulz(1999)、

Grinblatt 、Keloharju (2000);國內有陳志源(1995)、陳威全(1998)、

黃于珍(1999)、黃懷慶(2000)、陳進通(2001)、呂茵琦(2002)。

Koutmos(1997)【51】以1986 年1 月4 日至1991 年12 月31 日 的日資料為研究樣本進行研究,運用GARCH 模型與Nelson,1991;

Booth et al.,1992所提出之Generalized Error Distribution(GED),為 研究方法,檢定澳洲、比利時、德國、義大利、日本、英國等六個國 家股票市場報酬之自我相關現象。研究結果發現:

1.正向回應交易是影響短期股票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當股票市場價 格波動性高時,正向回應交易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也將提高。

2.在澳洲、日本、德國與比利時等各國個股市中,當股票市場表現較 差時,正向回應交易現象就更明顯。

Brennan and Cao(1997)【42】以1982 年第二季至1994 年第四 季的季資料為研究樣本進行研究,運用Hellwing(1980)和Admati

(1985)所發展初動態普遍噪音理性預期模型(Dynamic Generalization of the Noisy Rational Expection Model)作為研究方法,檢定美國、加拿 大、德國、日本、英國等五個國家,分析外國投資人和本國投資人的 投資行為是否有差異。研究結果發現:

1.由於資訊不對稱的緣故,美國投資人在其他四個國家傾向購買在過 去一段時間內報酬較高的股票,賣出報酬較低的股票,形成正向回應 交易行為。

2.其他國家的投資者投資美國股市,因為美國股票市場週轉率高,代 表資訊流通迅速,市場具有效率,正向回應的反應則不顯著。

Choe,Kho and Stulz(1999)【44】以1996 年11 月30 日~至1997 年12 月31日的日資料為研究樣本進行研究,運用事件研究法為研究 方法,研究外資對在南韓股市是否為正向回應交易者和外資買賣超是 否會影響南韓股市大盤的漲跌,採用每5 分鐘一筆日內成交資料及每 日成交資料,研究外資淨買賣超之後是否存在者異常報酬。由於樣本 期間南韓發生了金融風暴,作者於是把資料分成兩階段,探討金融風 暴發生前後外資的行為是否有所改變。研究結果發現:

1.在金融風暴發生前,外資的確是所謂的正向回應交易者,但是在金 融風暴期間,此種關係並不是很明顯。

2.若以日資料進行分析,發現當外資買超後的五分鐘,價格明顯上 升,但是之後此一現象就不顯著了,而外資的賣超會造成價格短暫的 下跌,但是約過了25 分鐘後價格反而上升,這兩種現象並沒有因金 融風暴而有所改變。

Grinblatt and Keloharju(2000)【49】以1994 年12 月27 日至1996 年12 月30 日的日資料為研究樣本進行研究,運用二項符號檢定

(binomial sign test)為研究方法,分析芬蘭股票市場所有投資人的交 易行為與績效表現。研究結果發現:

1.在過去不同的期間下,外國投資者為正向回應交易行為;而當地投 資者,尤其散戶,則傾向逆向操作策略。

2.在績效表現方面,外國投資者的投資績效也較散戶為佳。

陳志源(1995)【10】以1994年8 月~1995 年2 月經濟日報每日 證券版所刊登之自營商買進賣出較多表及外國法人股票進出表的日 資料為研究樣本進行研究,運用常態性檢定、恆常性檢定、獨立性檢 定及T 檢定,為研究方法,分析自營商及外國法人投資機構是否具備 知情投資者的角色。研究結果發現:

1.就外資及自營商買超而言,四項資訊的確具有市場先導角色,具有 買漲的效果,亦即其具有正向回應交易行為。

2.外資之投資標的若以公司規模大小來區分,其股本在 50 億以上之 證券,並無顯著之異常報酬。此結果顯示流通在外籌碼愈多之證券,

較不利於炒作,且較不具上漲空間;故較不吸引投資人。

陳威全(1998)【13】以1996 年7 月2 日至1997 年7 月1 日為 金融風暴發生前(前期)及1997 年7 月2 日至1998 年6 月8 日為金 融風暴期間(後期)包括日、週、月及季資料為研究樣本進行研究,

運用迴歸分析、VAR模型,為研究方法,分析金融風暴前後台灣股市 中的外資投資行為是否有所改變。研究結果發現:

1.外資在任何情況下,皆有追漲殺跌的正向回應交易行為。三大法人

中,自營商對其他機構投資人的影響效果最大,外資次之,投信最小。

2.所有法人的買賣行為皆不能直接影響市場報酬。外資的持股變化明 顯影響股票報酬,其買超的個股在當週上漲的幅度比賣超的個股下跌 的幅度大。另外,這些股票在之後三週內會緩慢修正至原始水準。亦 即表示,外資買賣超訊息對個別投資人的影響只有一天,甚至更短 。

黃于珍(1999)【22】以1994 年1 月5 日至1998 年12 月31 日 的日資料為研究樣本,將整個樣本期間劃分為三個各具特徵的階段進 行研究,運用向量自我迴歸模型(VAR)、GARCH-M模型,為研究方 法,分析外資對台灣股市的影響是否因為整體大環境的變遷而有所不 同。研究結果發現:

1.前期外資買賣超對當期股市/票報酬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可見外資 進出股市的確具有資訊內涵;而當期股市/票報酬率亦對次期外資的 買賣行為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亦即外資採取正向回應交易策略。

2.另一方面,外資前後期買賣超之間具有明顯的自我相關性,亦即採 取分批買賣的交易策略,以降低對價格的衝擊,避免增加成本(降低 利潤)。

黃懷慶(2000)【25】以1995 年8 月1 日至1999 年12 月31 日 集中市場的日資料及1996 年7 月4 日至1999 年12 月31 日店頭市 場的日資料為研究樣本進行研究,運用向量自我迴歸模型(VAR)、

GARCH(1,1)模型,為研究方法,分析台灣股市三大機構投資人 的投資行為。研究結果發現:

1.在集中市場裡,外資及自營商為投信跟隨的對象,而外資與自營商 則會相互影響;於店頭市場裡,外資與投信為自營商跟隨的對象,另 外投信也會跟隨外資的操作;因此,外資是市場的領導者。

2.不論是集中市場或是店頭市場,外資與投信採取追漲殺跌的正向回 應交易行為,而自營商則是追跌殺漲;因此自營商的進出比較具有穩 定股市大盤的效果。

3.不論是集中市場或是店頭市場,外資、投信與自營商前期買賣超的 波動率均會負向地影響後期股價指數報酬的波動率;亦即三大法人的 買賣行為確能降低股市的波動。

陳進通(2001)【15】以1997 年1 月至1999 年12 月共36 個月 的月資料為為研究樣本進行研究,運用迴歸分析與二階段最小平方法

(Two Stage Least Square)為研究方法,以台灣證券市場公開上市公 司電子類股為樣本,分析股票特性是否影響外資買賣超行為。研究結 果發現:

1.外資偏好報酬率較高的個股,在個股報酬率較高時有明顯的買超行 為,亦即,採取追漲殺跌的正向回應交易行為,對於國內股市的穩定 性會造成較大的衝擊。

2.外資買賣超行為會受到股票成交量大小的影響,且兩者呈正相關。

亦即,外資法人偏好成交量較大的個股,故投資人可藉由股票成交量 的大小來預測外資的投資意向。

3.當政府提高外資對個股持股比例的上限,使外資有更大操作個股股 價的空間而獲得超額報酬,甚或影響或操縱公司的經營;故外資尚可 投資股數餘額與外資買超行為呈同向變動。

呂茵琦(2002)【4】以2000 月8 月至2002 年4 月4 日的日資 料為研究樣本進行研究,運用無母數統計(Nonparametric statistic)

的二項符號檢定法(binomial sign test)與傳統Jensen a指標法,為研 究方法,分析台灣股票市場外資的投資行為與績效表現。研究結果發 現:

1.外資會參考前一日的個股報酬率採取正向回應交易行為,買進前期 績效佳的股票,賣出前期績效差的股票。在觀察的五組期間中,愈接 近交易日,正向回應的交易行為更為明顯。

2. 利用買入比例差異法,外資在短天期與長天期的下,正向回應的 投資策略,皆無法獲得優異的報酬,大體來說,觀察期間愈長,外資 的績效表現愈差。

綜觀上列文獻發現,外資投資行為大致採取同向買賣同一種股票 追漲殺跌的正向回應交易行為;而更可確定的是隨著外資投資比重日

漸提高,及其專業技巧與豐富的資料來源,迅速掌握金融情勢及財經 消息的能力,其對我國股市之影響力勢必與日俱增,外資持股意願也 勢必會被用來當作投資人的指標,茲將各研究結果列表整理於表3-2。

【表 3-2 國內外外資投資行為與策略相關文獻彙整表】

作者 研究對象 樣本期間 研究方法 結論

Koutmos

(1997)

澳洲、比利 時、德國、

義大利、日 本、英國

1986 年1 月4 日至1991年12 月31 日;日資

GARCH 模型 與 GED

正向回應交易是影響短期 股票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

Brennan & Cao

(1997)

美國、加拿 大、德國、

日本、英國

1982 年第二季

~1994 年第四 季;季資料

初動態普遍噪 音理性預期模

美國投資人在其他四個國 家 具 有 正 向 回 應 交 易 行 為。而其他國家的投資者投 資美國股市,則正向回應交 易並不顯著。

Choe,Kho

&Stulz

(1999)

南韓

1996 年11 月 30 日~1997 年12 月31日;

日資料

事件研究法

金融風暴發生前,外資的確 是正向回應交易者,且當外 資買超後的五分鐘,價格明 顯上升,而外資的賣超會造 成價格短暫的下跌。

Grinblatt

、Keloharju (2000)

芬蘭

1994 年 12 月 27 日~1996 年 12 月 30 日;日資料

二項符號檢定

在過去不同的期間下,外國 投資者為正向回應交易行 為。

陳志源

(1995) 台灣股市

1994 年 8 月

~1995 年 2 月;日資料

常態性檢定、恆 常性檢定、獨立 性檢定及T 檢

外資及自營商買超行為具 市場領先角色,有買漲效 果,亦即其具有正向回應交 易行為;賣超行為,在測試 期沒有顯著之異常報酬。

陳威全

(1998) 台灣股市

1996 年 7 月 2 日 ~1998 年 6 月 8 日;包括 日、週、月及季

資料

迴歸分析、

VAR 模型

外資在任何情況下,皆有追 漲殺跌的正向回應交易行 為;外資的持股變化明顯影 響股票報酬。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