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於後續研究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79-187)

第五章 實證研究結果

6.2 研究建議

6.2.3 對於後續研究建議

1.截至目前為止金控公司現階段仍處於戰國時代,各家金控仍致力於 擴張版圖,試圖合併其他金控,後續研究者可進一步探討,是否金 控版圖越大越完整,其經營績效是否優於其他金控。

2.本研究探討外資持股變動率對股價波動性影響時,是以GARCH為 研究模型,後續研究者可進一步以不同模型來探討,或許會有不同 的見解。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王文宇,建構我國金融控股公司法制相關問題之研究,台灣金融財 務季刊,2001 年6 月,第2 輯,第2 期,頁33~54。

2. 田慧琦,外資買賣短期市場衝擊與長期績效之研究,政治大學國際 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3. 江 婕 寧 ,美 國 金 融 控 股 公 司 與 非 金 融 控 股 公 司 經 營 績 效 之 比 較—DEA之應用,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4. 呂茵琦,台灣股票市場外資投資行為與績效表現之研究,東吳大學 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5. 李桐豪,由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看我國金融控股公司法,台灣金 融財務季刊,2001 年6 月,第2 輯,第2 期,頁1~17。

6. 林正牧,國際企業合併風潮之分析,華商經貿,第402 期,2000 年 2 月,頁2~16。

7. 林美秀,以財務報表分析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前後綜效之研究,淡江 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

8. 林哲鵬、郭慧玲等,台灣宣告外資開放與股價之變動-產業別之觀 察,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997 年6 月,第9 卷,第2 期,頁59-76。

9. 陳玉華,金融控股公司的轉投資行為、治理機制對經營績效之影

響,中央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0. 陳志源,自營商及外資鉅額交易資訊內涵之研究,政治大學會計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11. 陳坤戊,外資持股比率對股價報酬率之影響,台北大學企業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2. 陳佳怡,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之探討-財務面因素評估研究, 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3. 陳威全,東南亞金融風暴與外資投資行為研究,銘傳大學金融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8。

14. 陳美玲,金融控股公司法對我國金融業之財富與風險效果分析, 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5. 陳進通,外資買賣超影響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 系在職進修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6. 陳棟貴,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7. 陳裴紋,美國金融服務業現代化法案之內容及其影響,中央銀行 季刊,2000 年3 月,第22 卷,第1 期,頁16-29。

18. 陳燕輝,我國實施金融控股公司制度對金融股股價影響之研究,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9. 郭貞伶,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財務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20. 張家溢,日本獨占禁止法對控股公司之規範,淡江大學日本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0。

21. 張馨元,外資持股比例變動對摩根史坦利電子個股報酬率及波動 性影響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2. 黃于珍,外資交易行為對台灣股市之影響,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9。

23. 黃允治,外資在我國從事證券投資事業之相關規範及未來展望, 證券暨期貨月刊,2003 年12 月,第21 券,第12 期,頁4~15。

24. 黃嘉興、許月瑜,外資對台灣股市的影響,台北銀行月刊,1999 年 4月,第29 卷,第4 期,頁58-71。

25. 黃懷慶,臺灣股市三大機構投資人(外資、投信與自營商)投資行 為之實證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6. 曾友弦,外資買賣前後股價行為之研究,中央大學財務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5。

27. 葉鳳琴,三大法人投資行為與加權股價指數互動關係之探討,淡 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

28. 歐雲蘭,開放外資對股價波動性之影響,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5。

29. 劉炆明,外資買賣超交易資訊對股價波動影響之研究,中原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0. 劉其昌,金融控股公司法制定案之分析,臺灣經濟金融月刊,2001 年9 月,第37 卷,第9 期,頁9~33。

31. 劉節慈,亞洲主要國家外資管理制度簡介,證券暨期貨月刊,2003 年12 月,第21 券,第12 期,頁30~42。

32. 蔣蕙嬣,不同主體結構下的金控公司效率分析,高雄第一科技大 學金融營運所,碩士論文,2004。

33. 謝秀津、陳一如,臺灣股票上市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對其股價之 影響,臺灣經濟金融月刊,1999 年11 月,第35 卷,第11 期,頁 85~96。

34. 謝育慈,金融風暴前後外資投入台灣股市之行為研究,中央大學 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35. 謝慧華,外資鉅額交易資訊內涵--轉換函數模式之應用,淡江大 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36. 戴銘昇,淺論金融版圖之切割與整合,台灣經濟金融月刊,2003 年 6 月,第三十九券,第六期,頁19~29。

37. 證券暨期貨月刊,2004 年3 月,第22 卷,第2 期。

英文部分:

38. Akaike, H., “Maximum Likelihood Identification of Gaussian 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Models,” Biometrika, pp.

255-266(1973)

39. Bekaert, Geert, and Campbell R. Harvey, “Emerging equity market volatilit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3, pp. 29-77(1997)

40. Bollerslev, T.,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31, pp. 307-327(1986)

41. Boyd, J. H. and S. L. Graham, “The Profitability and Risk Effects of Allowing Bank Holding Companies to Merge With Other Financial Firms: A Simulation Stud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12(2), pp. 3-20(1988)

42. Brennan, M. J., and H. Henry Cao, “International portfolio investment flows,” Journal of Finance 36, pp. 1851-1880(1997)

43. Brown, S.J. and Warner, B.J., “Using Daily Stock Returns: The Case of Event Studi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pp. 14, 3-31(1985)

44. Choe, Hyuk, Bong-Chan Kho, and Rene M. Stulz, “Do foreign investors destabilize stock markets? The Korea experience in 1997,”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4, pp. 227-264(1999)

45. De Long, J. Bradford, Shleifer Andrei, Summers, Lawrence H., Waldmann, and Robert J., “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zing Rational Specul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Vol.45, pp.

379-395(1990)

46. Diebold, F. X. and M. Nerlove, “The Dynamics of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 Multivariate Latent Factor ARCH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 pp. 4, pp.1-21(1988)

47. Engle, R. F.,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ce of UK Inflation,” Econometrica, 50 ,pp.

987-1008(1982)

48. Granger & Newbold, “Spurious Regressions in Econometric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vol2, pp. 111~120(1974)

49. Grinblatt, M., M. Keoharju, “The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of Various Investor Types:a Study of Finland’s Unique Data Se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5, pp. 43-67(2000)

50. Henry, P. B., “Stock market liberalization, Economic reform and emerging market equity prices,” Journal of Finance 55, pp. 529-564

(2000)

51. Koutoms, Gregory, “Feedback Trading and the Autocorrelation Pattern of Stock Return : Futher Empe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6, pp. 625-36(1997)

52. Kraus A. and H.R.Stoll, “Parallel Trading by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Vol. 7 , pp. 2107-2138,

(1970)

53. Kwan, F. B., and Mario G. Reyes, “Price effect of stock market liberalization in Taiwan,”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37, pp. 511-522(1997)

54. Lakonishok, J., Shleifer, A., and Vishny, R. W.,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Trading on Stock Prices,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2, pp. 23-43(1992)

55. Lintner, J., “Security prices, risk and Maximal gain from diversific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pp. 587-616(1965)

56. Mandelbrot, B., “The Variation of Certain Speculative Prices,”

Journal of Business, pp. 294-419(1963)

57. Nofsinger, J. R., and R.W. Sias, “Herding and Feedback Trading by 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Investors,” Journal of Finance, pp.

2263-2295(1999)

58. Said, S. and D. Dickey, “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Models with Unknown Order,” Biometrica, Vol.71, pp.

599-607(1984)

59. Schwartz, G., “Estimating the Dimension of a Model,” Annuals of Statistics, pp. 461-464(1978)

60. Sharpe, W., “Capital asset prices: 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 Journal of Finance, pp. 425-42(1964)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7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