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救難故事中的困境類型

第一節 天災

天災有所 謂的大風、大水、大 旱災、地震、蟲害……等,這些產生原因 無法解釋的災厄困境,攪亂了平民百姓的平靜生活,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飽受 威脅,天災也為人民帶來生活上的苦痛與不便。《左傳》曾引述災異說,有 關天災的降禍,大約有下例數項:地震、雷電、山崩、火災、大旱、……大

1《周 易》《 十三 經注 疏本 》,( 臺北 : 新文 豐出 版社 , 2001 年 6 月),頁 392-393。

雨雹、無冰、雩、隕石……等災異。根據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的統計,從 三國到兩晉之間的兩百年中,重大的自然災害總計發生過三百零四次,從這 個數字可證明當時災厄之頻繁。更甚於前朝,「終魏晉之世,黃河長江兩流 域間,連歲凶災,幾無一年或斷,南北朝共169年,災難發生315次,秦漢440 年當中災害發生375次,魏晉南北朝時期369年當中如上所言合計災害有619 次」2總而言之,魏晉南北朝的災害發生率更勝於前朝,災害發生的種類亦 漸繁多,例如:地震、水旱、煌蟲、霜雪、瘟疫……種種災難紛紛降及於此 時,災害的嚴重程度甚亦堪稱為空前絕後,「山崩地陷,壞府城,殺生民」3 這是描述地震時的災情慘重;「江漢河洛皆竭,可涉」4這是描繪旱災的嚴重 程度,竺藕舫曾根據《圖書集成庶徵典》及《九朝東華錄》所載雨災旱災次 數 加 以 統 計 , 得 知 「 從 晉 成 帝 咸 康 二 年 ( 西 元 336年 ) 迄 東 晉亡 ( 西 元 420 年)的八十餘年中,竟無一雨災之紀錄,而旱災數竟達三十多次,所以是中 國歷史上旱災最嚴重的一個時期。」5《三國志.魏志.文帝本紀》:「黃 初六年(西元225年)冬十月,帝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 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又《 三國志.吳志.

孫權傳》:「赤烏四 年(西元241年)一月襄陽大雪,平地雪深三尺,鳥獸 死者大半。」由以上可知三國時代冬季長江、淮河和漢水曾結冰,這是冰雪 造成的災害。《三國 志.吳志.孫權傳》 :「嘉禾五年(西元 236年),十 月起不雨,至次夏,接頻年枯旱,亢陽之應也。」《三國志.吳志.孫亮傳》

2 鄧雲特 ,《中 國救 荒史 》,( 上海 : 上海 書店 ,1990 年),頁 13。

3 ( 唐 ) 房 玄 齡 等 :《 晉 書 》, 台北 , 鼎文 書局 , 1980 年 3 月,頁 24。

4 ( 唐 ) 房 玄 齡 等 :《 晉 書 》, 台北 , 鼎文 書局 , 1980 年 3 月,頁 31。

5 竺 藕 舫 《 史 地 學 報 》, 第 3 卷, 第(6)期 ,(1925 年), 頁 47-52。

「五鳳二年(西元255年),大旱竟年。」;《晉書.五行志》曰:「魏明 帝太和二年(西元231年)五月,大旱。」6又曰「魏明帝太和五年(西元234 年)三月記:自去冬十月至此月皆不雨。」7「高貴鄉公甘露三年(西元258 年),夏旱。」《三國志.魏志.毛玠傳》鍾繇詰玠曰:「亢旱以來積三十 年……。」以上諸文所敘述,可見三國時代短短四十餘年大旱竟達三十年之 久,可見旱災相當嚴重。晉代(西元265年∼西元420年)在東晉和西晉的一 百五十餘年中,也是旱霜連年,其中夏霜夏雪的年數竟達六次,春秋霜年數 竟達十多次,冬季大雪奇寒的年數也有二十六次之多,8《晉書.惠帝本紀》:

「惠帝元康元年(西 元291年)六月,雝州大旱隕霜。六年三月東海隕霜傷 桑麥。」「惠帝元康 七年(西元297年)夏六月,秦州雍州隕霜傷稼。」;

《晉書.成帝本紀》 :「成帝咸和六年(西元331年)八月成都大雪。」;

《晉書.康帝本紀》:「康帝建元元年(西元343年)八月大雪。」;《晉 書.安帝本紀》:「 安帝元興二年(西元403年)冬十二月酷寒。」由以上

《晉書》的記載,可見晉代氣候異常寒冷。旱霜雪。使人民的衣食短缺,生 命抵抗力降低,因而病死、餓死、在天災的圍困環境當中,人民的生活持續 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

旱災過後 接踵而 至的常是蝗蟲 的災害,蝗蟲的特質 是成群遷移飛行,一 飛 就 是 數 十 或 數 百公 里 , 大 量 取 食 莊 稼, 也 因 此 導 致 百 姓 的農作 物 無 法 收 成,致使糧食短缺的問題嚴重,從《三國志.魏書》卷第一〈武帝〉的敘述

6《晉 書斠 注 》( 據吳 興劉 氏嘉 業堂 刊刻 本 影印 ,仁 壽本 二十 六史 ) 卷二 十八 ,志 第十 八,< 五行 中 >,(臺 北: 成文 出版 社 , 1971 年),頁 4801。

7 同上註 。

8 劉昭民,《 中 國歷 史 上氣 候之 變遷 》,( 臺北:台 灣 商務 書局,1982 年 3 月 ),頁 87-88。

可證明人民無法維生:「蝗蟲起,百姓大餓,布糧食亦盡,各引去秋九月,

太祖還郵城……軍食盡,將許之,程昱止太祖,太祖從之,冬十月,太祖至 東阿,是歲穀一斛五十餘萬錢,人相食啖……」。劉陶也說:「當今之憂不在 於此,在民有飢勞之怨……竊見比年以來,良田盡於蝗螟之口,杼軸空于公 孫之衣(《後漢書》本傳作公私之求),野無青草,室如懸罄,所急朝夕之餐。」

9由此可知由於蝗蟲所到之處的農作物受到嚴重的破壞,而且產下眾多的蟲 卵,導致農作物幾乎無法生長,導致人民的糧食匱乏,生活困苦無以為食,

甚而有人相食啖的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