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校願景相關研究

壹、學校願景發展之相關研究

經過文獻整理,研究者將有關「學校願景發展」實證研究,分從教師個人 背景變項、學校背景變項、校長領導變項、學校願景發展過程、學校願景與學 校本位課程關係、學校教育人員對願景發展認同、學校願景發展現況、學校願 景與學校教育發展關係、學校願景與組織發展關係、學校願景表達、學校願景 內容、學校願景內涵趨勢等十二方面,加以分類整理如后:

一、就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而言

(一)性別變項方面

男性之國民小學教師在「修正或重新架構理想學校願景」的知覺上高於女 性,對學校願景發展也有較高的知覺,女性在學校願景發展困境之感受上比男 性高(黃淑燕,2004;吳俊緯,2004)。

然而,林建昌(2002)的研究結果卻指出:性別在願景發展各階段,除運 作方向方面有顯著差異外,餘皆無明顯差異情形。

(二)年齡(資)變項方面

不同年齡及服務年資的教育人員,對學校願景發展知覺有明顯的差異情形

(林木城,2004;林建昌,2002;黃淑燕,2004)。而且年齡較大、服務年資越 久之學校成員,其學校願景發展有較高的知覺,願景管理與組織文化各項得分 愈高(林木城,2004;黃淑燕,2004)。

(三)職務變項方面

不同職務的教育人員對學校願景發展知覺、願景管理及願景的支持程度有 明顯的差異情形(林木城,2004;林建昌,2002;黃淑燕,2004)。王珮珊(2004)

指出:學校行政人員是願景發展與實踐的主要操刀者。黃淑燕(2004)指出:

擔任校長或兼主任、組長職務之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願景發展有較高的知覺。

林木城(2004)指出:在學校願景管理方面「校長組」優於「教師兼行政組」、

「教師組」,「教師兼行政組」優於「教師組」。

(四)學歷變項方面

不同學歷的教育人員,對於願景發展有較大的知覺差異(林建昌,2002;

黃淑燕,2004)。其中學歷研究所以上(含四十學分班)之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 願景發展有較高的知覺(黃淑燕,2004)。

二、就學校背景變項而言

(一)學校規模變項方面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願景發展知覺、困境、型態及管理等 有差異情形(王珮珊,2004;林木城,2004;吳俊緯,2004;黃淑燕,2004)。

而且學校規模較小之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願景發展有較高的知覺,學校願景管 理與組織文化得分情形也較優(林木城,2004;黃淑燕,2004)。然而林建昌(2002)

的研究結果卻指出:學校規模大小對於願景發展推行,不會影響成員對學校願 景的知覺差異。

另外,王珮珊(2004)的研究結果指出:願景在發展型態上,大型學校採

「混合式」或「由上而下」,小型學校採「由下而上」。不過,學校願景似乎沒 有最佳的發展類型,各校可考量情境自行選擇。

(二)學校所在地區變項方面

教師知覺困境層面因學校地區不同而有差異,偏遠地區學校比一般地區學 校低,學校願景管理也顯現得分較優的情形(林木城,2004;吳俊緯,2004)。

然而,黃淑燕(2004)的研究卻指出:台南縣、市教師間對學校願景發展的知

覺無顯著差異的情形。

(三)學校校齡變項方面

在學校校齡變項方面的研究,不同的研究人員其研究結果也相異。林建昌

(2002)認為:在不同學校校齡的教育人員,除在願景運作方向上已達成共識,

餘皆有顯著差異的看法。但是黃淑燕(2004)的研究結果卻指出:不同創校歷 史教師間對學校願景發展的知覺則無顯著差異。

(四)學校情境文化變項方面

對於學校願景與學校情境文化之間,不同研究者都指出呈現顯著正相關關 係。吳俊緯(2004)指出:「情境氣氛」困境對於「修正或重構理想學校願景」

最具預測力。戴聰敏(2002)指出:學校願景的建構,需要藉由學校文化的配 合,始能有效落實。而陳金粧(2004)的研究結果:學校願景內容深受組織背 景脈絡之影響,學校願景實踐策略易受外部政治與經濟因素所牽動。還有林木 城(2004)也指出:「學校願景管理」各向度與「學校組織文化」間呈現顯著正 相關。學校願景管理之提昇對於組織文化具有重要的影響。林茂生(2004)也 指出:學校願景發展會促動組織的學習,改變組織學習文化。

三、就校長領導變項而言

校長對於學校願景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戴聰敏(2002)指出:學 校願景的建構,需要藉由校長領導作風的配合,始能有效落實。陳學賢(2004)

的研究結果指出:校長運用轉型領導的策略愈明顯,則學校願景發展的成效愈 高。吳俊緯(2004)也指出:校長最能運用「行政資源」以發展學校願景,對 於學校願景發展困境之知覺最低,對於「修正或重新架構理想學校願景」的知 覺最高。林茂生(2004)指出:學校領導者,必須深入瞭解學校經營的理念及 願景的核心價值與信念。

然而王珮珊(2004)卻指出:由於情境脈絡的複雜性,學校願景的推動並 不必然與校長劃上等號,而是與主事者有密切的關係,願景發展與實踐並不因 校長的授權與否,產生了絕對性的差異。

四、就學校願景發展過程而言

(一)願景發展歷程方面

理想之學校願景發展需重視其建構歷程,需要有精心設計的策略與流程

(吳俊緯,2004;林茂生,2004)。

(二)願景發展時間方面

學校願景發展是需要時間,並不是一蹴可及的(林茂生,2004;戴聰敏,

2002)。並且學校推動願景的時間點將影響成員對學校願景的認同與感受(王珮 珊,2004)。

(三)願景發展方式方面

學校願景是無法抄襲的(戴聰敏,2002),應組成「核心小組」,做為願景 發展的先導團隊(林茂生,2004),需要藉由校長領導作風、學校文化、團隊學 習風氣、及家長(社區)融入等多面向的配合,始能有效落實(戴聰敏,2002),

著重民主參與、折衷模式與多元取向等發展模式(吳俊緯,2004),依其發展階 段採用不同可行推展方式,需要建立有效的評估標準,注意過程的評鑑,(林茂 生,2004;吳俊緯,2004)。

五、就學校願景與學校本位課程關係方面而言

學校願景需與學校本位課程緊密相融,才能真正落實願景,建立學校的特 色(王珮珊,2004;戴聰敏 2002)。

六、就學校教育人員對願景發展認同方面而言

學校教育人員大多能體認願景發展的重要,認同學校願景形塑階段的方式

(林建昌,2002;陳學賢,2004),而學校推動願景的驅力,甚至是學校所處的 環境等因素,都將影響成員對學校願景的認同與感受(王珮珊,2004)。

七、就學校願景發展現況方面而言

國民小學學校願景發展的現況尚可,在學校願景管理整體表現與各向度之 得分方面,皆能達到中上至良好程度(林木城,2004;黃淑燕,2004)。

八、就學校願景與學校教育發展關係方面而言

學校願景與學校教育發展關係密切,學校願景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密切,

有預測作用(吳俊緯,2004;黃淑燕,2004)。

九、就學校願景與組織發展關係方面而言

學校願景的回顧與省思是組織繼續向上發展之關鍵(陳金粧,2004),學 校推動願景發展的成效愈明顯,則教師組織承諾的意願愈高(陳學賢,2004),

無論學校的願景為何,若能持續關注這些因素,加以保持或避免,便能改變學 校組織的體質,讓學校成為一個健康、有活力的組織(王珮珊,2004)。

十、就學校願景表達方面而言

學校願景在表達方面,除了一般使用的文字敘述外,最好還能伴隨以影像 方式呈現。林茂生(2004)認為,學校願景的內容,除文字陳述外,應有清晰、

明確的圖騰呈現。

十一、就學校願景內容方面而言

學校願景內容應建立在創造有效的教學與真正學習的學校基本使命上,作 為行動的指引,應被看得見、聽得到,將其融入校務運作中,並且以願景為本,

能在行動中不斷的反思(林茂生,2004)。

十二、就學校願景內涵趨勢方面而言

「創新」、「快樂」、「健康」、「感恩」與「人文」是當前高雄縣國民小學學 校願景內涵的主要趨勢(吳俊緯,2004)。

貳、學校願景與校長領導、評鑑、滿意度等方面之相關研究

經過文獻整理,研究者將學者針對「校長」之實證研究,有關「學校願景」

的結果,分從校長的課程領導作為、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校長角色重新定位、

校長形塑學校願景過程、不同類型學校校長、校長轉型領導表現、校長個人背 景變項以及校長建構學校願景努力程度與實際效用等八方面,加以整理如下:

一、就校長的課程領導作為而言

領導學校成員形塑學校願景為校長課程領導作為主要內容之一(王霄燕,

2001;何泰昇,2003;李定國,2002;李明芸,2004;林文展,2003)。

二、就校長辦學績效評鑑而言

研究建構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以及台北縣市受測家長都普遍 認同以「學校願景」做為校長評鑑的指標之一(吳淑妤,2003;吳國榮,2003;

郭工賓,2001)。

三、就校長角色重新定位而言

倡導學校願景及計畫之建構與實踐是校長角色重新定位的重點之一(胡英 楗旔,2002)。

四、就校長形塑學校願景過程而言

校長在形塑學校願景過程中,大都能透過民主化的機制,凝塑學校共同願 景,鼓勵成員努力實現(李曉蓉,2002;夏紹彰,2004;楊文慶,2002;歐曉 玟,2001)。

五、就不同類型學校校長而言

「訂定學校願景與課程目標」受學校規模影響,達統計上差異顯著水準(張 瑞財,2003)。錢幼蘭(2002)更指出:大型國中,有利於提出學校願景及創造 近程績效。而黃柏勳(2004)的研究結果也指出:學校位於直轄市、省轄市、

縣轄市之校長,其「共創願景」的程度較鄉、鎮地區校長高。

六、就校長轉型領導表現而言

不同研究者獲致的結果亦相異,呈現出不同的表現結果。黃柏勳(2004)

的研究結果:校長轉型領導表現居於中上程度,並以「共創願景」之表現最佳。

然而楊志成(2004)的研究結果卻指出:由轉型領導各個層面的平均數,可知

然而楊志成(2004)的研究結果卻指出:由轉型領導各個層面的平均數,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