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安慰言語行為之定義與研究

三、 安慰行為之研究

1962 年在 Austin 提出言語行為理論,以及 Searle(1969)的改良後,

不同的言語行為漸漸受到重視。學者也開始針對安慰言語行為進行研究,將

「安慰」納入言語行為,根據 Searle(1969)的言語行為規則將安慰行為的 規則進行了一些改動使其逐漸完備。後來學者也以不同的理論研究,如:相 對權力(Xu,2007;Long,2009)、面子理論(Caplan & Scott,1999;Long,

2009;Yang,2012)、禮貌原則(Caplan & Scott,1999;Long,2009;錢 賢敏,2010;周小麗,2011)、合作原則(楊易亦,2011)、個體中心性(李 佳源,2011)、情感評價(Bippus,2001;Burleson、Samter、Jones、Kunkel、

Holmstrom、Mortenson & MacGeorgeet,2005;周小麗,2011)等解釋安慰 行為。

但是,根據大量真實語料做的研究不多。英語安慰行為的研究中,學者 們的語料來源多為話語補全測試(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簡稱 DCT)

以及問卷調查(Hale、Paul & Tighe,1997;Bippus,2001;Lemieux & Tighe,

2004;Suzuki,2008),而漢語安慰行為的研究僅部分為 DCT,如 Xu(2007)

發現相對權勢和受話者性別對策略的選擇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且人們在實 施安慰言語行為時,主要採用的策略共有五種,但是這些策略的常用句型或 是關鍵字都沒有詳細的介紹;而李娟(2007)發現漢日安慰行為中,漢語使 用諺語安慰他人的方法和日語不同。而溫雲水(1999)、王永娜與李君(2003)

自己推論和從文學作品歸納,總結出安慰行為有所謂的套語和其他策略,但 是文獻中並無真實的語料來源。因此本研究欲從網路中蒐集大量的真實語料 分析安慰言語行為。

除了分析安慰行為有哪些方式和策略,學者針對安慰行為也做了更深入

的對比,Hale、Paul 與 Tighe(1997)從性別對比指出英語中女生對於面子 維護會較男生來的細膩敏感;Burleson(1984a)指出年齡關係到社會認知 發展,也會影響到個人安慰技巧的不同;Caplan 與 Samter(1999)從年齡 對比受試者對於安慰訊息的評價,發現年輕人偏好鼓勵積極面子的訊息和提 供幫助的安慰策略(另兩種為建議和表達關切),然而研究也發現積極面子 和消極面子在安慰言語行為中是分別獨立的,即使安慰訊息危及受話者的積 極面子,其消極面子也還是可能受保護的;Lemieux 與 Tighe(2004)從重 大事件和日常生活事件對比受話者對於安慰言語訊息的觀感,發現重大事件 的發生較易令人尋找支持和安慰,但是兩者在策略上的偏好沒有不同。從以 上學者們的研究可以看出,安慰策略的分類和歸納已經相當完整,且對於受 話者對於安慰訊息偏好的研究也相當豐富,但是對於漢語學習者來說,除了 知道策略之外,懂得如何撰寫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本研究希望能透過蒐集 不同策略的常用句式,教導漢語學習者面對不同情境時能實際地運用不同的 安慰策略。

而安慰言語行為在跨文化對比方面文獻不多,李娟(2007)指出漢日安 慰策略相同以及相異之處;Phạm Thị(2010)對比漢語及越南語的安慰言語 行為;漢英對比僅 Long(2009)做的研究。 Long(2009)在 Brown & Levinson 的理論上,以問卷方式來調查安慰言語行為的表達模式,並結合 Blum-Kullka 與 Kroger(1982)言語分析的三個層面,即「中心言語行為」、「輔助言 語行為」和「修飾語」來分析安慰言語行為。

學者在研究安慰行為時大多歸納了一套自己的方式將策略進行分類。溫 雲水(1999)指出安慰行為達到一個重要的溝通功能,且提出了一個簡單的 框架,將安慰語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通用性的,另一類為專用性的。通用性 的安慰語又分為針對安慰者情緒(如:別擔心、不要這樣)以及事件本身(如:

不要緊、沒關係)。專用性安慰語是指只適用於某一特定事件的安慰語,且 包含民族文化。例如:「碎碎平安」就只用於發生摔碎碗盤之類的語境;「謀 事在人,成事在天」只用於挫折或失敗情況之時,因此溫雲水(1999)整理 了一系列專用性安慰語。但是他的分類並沒有根據任何資料的蒐集或是其他 語料來源。王永娜、李軍(2003)則根據文本歸納出四種安慰策略:安慰套

語、滿足情感需求、分析問題和說明道理、和提供方法或允諾幫助四種。

Burleson(1984b)也歸納了九種安慰策略並根據情感的細膩程度做分 級,之後 Burleson(1994)提出了個人中心性(person-centered)將安慰策 略做更有系統的分類。低個人中心性(low person-centered,LPC)指發話者 直接或間接地否定了受話者的感受;中個人中心性(moderate person-centered,

MPC)指受話者所傳達的訊息隱含了對受話者感受的理解,但是並沒有進 一步的闡述或是以文字表達;高個人中心性(highly person-centered,HPC)

是指發話者直接表達了對受話者感受的理解,且認同。Burleson(2008)更 整理了先前的研究(Burleson 等,2005),指出高個人中心性的文字內容和 其他兩者相比是較細膩、效果較好、幫助較大、且較妥當的。個人中心性理 論的加入並不影響 Burleson(1984b)對安慰策略的分類,請見下表 二-1,

類別中的括號部分為 Burleson(1984b)原本對受話者認同和理解程度進行 的分類5。而 Xu(2007)也以相同概念區分安慰策略,但是只有高和低個人 中心性,請見

5 表中例子的安慰情境為:What would you say to make your friend better about not receiveing an invitation to another child’s party?

表 二-2。

表 二-1 Burleson 高、中、低個人中心性策略分類 how she feels, that I haven’t been invited to a special sometimes and I know it doesn’t men that Jean doesn’t like her or anything, just maybe her mom was letting her have like only a few people.

發話者表明對受話者感受的理解

Maybe you invitation to the party got lost in the mail. Or maybe there just wasn’t the party. I’m sorry you feel bad.

轉移受話者注意力 When it’s my party, I’ll invite you.

否定受話者感受 There’s nothing to be upset about-it’s just an old party.

責備受話者或其感情 I'd tell her that she had no reason to fell that way about not getting invited, and if she felt that way, she was no friend of mine..

資料來源:整理自 Burleson(1984b:74),本文翻譯。

表 二-2 Xu 根據 Burleson 的高、低個人中心性安慰策略分類

彭慧(2008)提出安慰行為有三種媒介:第一類是安慰動作(如撫摸、

楊易亦(2011)則是將安慰語按照針對事件安慰與否進入做分類,他將

周小麗(2011)則是參考前人架構先將安慰策略分為主要策略以及輔助 策略,再將主要策略分為以情緒為中心的策略和以問題中心的策略,而兩個 類別底下又各自有兩個層次的策略分類;輔助策略則為三種。請見下

表 二-5。本研究在架構上參考了周小麗(2011)的分類,將以情緒為中心 的策略和以問題中心的策略最為本文主要的框架。但是架構下所對應的策略 會和周小麗(2011)有所不同,因周小麗(2011)在的次分類過多容易造成 界線不明的情況。其中,「修改主要價值觀策略」在分類上又有類似於情緒 中心性的「拒絕策略」的模糊地帶,因此本文中的策略歸屬不會完全參照周 小麗(2011),詳細架構請見第三章第三節。

表 二-5 周小麗的安慰策略分類

李佑豐(2008)和錢賢敏(2010)都提出安慰策略的準則。李佑豐(2008)

的兩種安慰策略準則為:同情準則與求同準則。他認為策略準則是指導言語 行為的藝術準則,是在特定語境中提高一種言語行為的有效性準則,所有的 策略都是由這兩個基本策略生成的。同情準則是「使對話雙方的反感減至最 小限度,使對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因為同情準則讓發話者在受話者處 於消極狀態時,能對其不幸,表達理解、同情和關心,甚至為其分擔解憂,

促使受話者從消極情緒過渡到積極情緒狀態。求同準則為使對話雙方的分歧 減至最小限度、雙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在安慰行為中發話者預設自己與 受話者情緒部分一致,以求得受話者在心理上的接受,並縮短距離。受話者 自然地接受關愛,改變心態,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朝著受話者期望的正面方向 發展,而完成安慰行為。而錢賢敏(2010)則根據 Grice(1975)的合作原 則提出安慰策略的三種準則:得體和慷慨準則、讚譽和謙虛準則、以及同情 和一致準則,大致而言並沒有更動 Grice(1975)的原則。

各學者所分類的角度不同,周小麗(2011),曾鳳英、竇秋萍(2012)

將安慰策略分為兩個部分:以受話者本身的情緒為中心安慰受話者,和以事 件本身中心安慰受話者。而從受話者情緒上,Burleson(1985、1994、2008)

將安慰分為高、中、低個人中心性,並指出高個人中心性的安慰對受話者是 較有助益的。因此本研究欲將兩個分類觀點做結合,並在第四章提出更詳細 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