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安慰行為句式整理

第五章 教學應用

第二節 安慰教學應用參考

一、 安慰行為句式整理

安慰行為是屬於 Searle 理論中的表達類(1979),但是學者對於「安慰」

屬於何種言語行為則各有看法。Burleson (1984b)對於安慰是以安慰溝通

(comforting communication)稱之,並認為安慰只是情感支持(emotional support),而安慰和情感支持都包含在支持溝通(supportive communication)

中(Burleson,2010)。換句話說,Burleson(1984a、1984b、2010)認為安慰 屬於支持行為。而李佑豐(2008)則認為從目的上來看,安慰屬於說服範疇,

是透過講述理由使受話者心服、改變原有情緒,與發話者所希望出現的傾向 保持一致。然而,安慰行為實際上是由其他次言語行為(sub-speech acts)

所組成(Suzuki,2008),筆者也認為支持或是說服只是安慰行為策略中的 一個特徵。支持是發話者「贊同或鼓勵」(謝佳玲,2015)受話者的言語行

為,兩者立場相同;然而說服是發話者「透過解釋或勸慰使人相信與順從」

(謝佳玲,2015),發話者與受話者的立場是相對的。對受話者表達贊同和 透過解釋使受話者信服都是安慰言語常用的兩個策略。將安慰行為獨立為一 言語行為才能明確界定出安慰與其他言語行為的不同,並解釋為何同一個言 語行為受話者和發話者的立場會時而相同時而不同。

而查看英語辭典中,與「安慰」一詞相對應的包括「 comfort」與

「console」。根據三部知名英語辭典:《Macmillan dictionary》、《Longman Dictionary》、《Cambridge Dictionary》,其定義中對於心情的「改變」主 要有兩個方向,一為「『減緩』(feel less)難過(sad、upset、unhappy)、

擔心(worried)或沮喪(disappointed)的心情」(comfort,2016a;comfort,

2016b),二為「當難過、擔心或沮喪之時心情得到『改善』(feel better)」

(comfort,2016c;console,2016a;console,2016b;console,2016c)。

而《Longman Dictionary》在「comfort」條目提到中,進一步說明安慰的方 式為「說一些善意的話或是碰觸他們」(saying kind things to them or touching them),而其他條目沒有進一步說明安慰的方式為何。從上述來看,兩英語 詞的詞意多有重疊且差異甚小,因此本文採用 Searle(1979)所使用的

「comfort」一詞來代表英語的安慰言語行為,並將範疇放寬,本研究的安 慰行為包含「comfort」與「console」的詞意。因此,根據上述辭典針對「安 慰」的定義,可以將安慰行為定義總結為「透過言語或是肢體語言,減緩他 人(受話者)難過、擔心或沮喪的情緒以改善心情」。

網路安慰言語行為之漢英對比與教學應用

表 一-3 英語辭典對於「comfort」與「console」的定義

Comfort Console

Macmillan dictionary

讓他人覺得較不傷心、擔心 或失望

to make someone feel less sad, worried, or disappointed

(comfort,2016a)

試著在他人難過或失望之時 覺得好過點

to try to make someone feel better when they are unhappy or disappointed

(console,2016a) feeling sad or disappointed

(console,2016b) when they are sad or worried

(comfort,2016c)

(二) 電子佈告欄系統

電子佈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簡稱 BBS)是網際網路未盛 行之前就有的系統,也是目前流行網路論壇的前身4。使用者須將終端程式 與數據機撥接(此方式已式微)、遠程登錄協議(telnet)連接或者網際網 路來進行連線。本次漢語語料來源的「PPT」便是用終端機連線的 BBS 系 統。BBS 的功能包括佈告欄、分類討論區、軟體下載與上傳、與其它使用 者線上對話等功能。而本研究便是從網路使用者在討論區中所設立的不同主 題的「看板」進行語料蒐集。使用者透過「看板名」來分辨此「看板」是否 有自己想要的資源,以 PPT 中的「男女板」為例,此看板中的文章都必須 同時與「男性和女性」有關,若是同性之間發生的議題,則不能在此版「發 文」。

第三節 本文架構

本文總共有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交代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

和研究問題,並定義本文相關的重要專有名詞。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從安慰 行為的討論和研究定義本文網路安慰言語行為,並從網路特色和電腦中介溝 通看網路環境提供安慰行為發生的原因。第三章為研究方法,介紹本文研究 流程、語料介紹、以及蒐集程序,並提出本文對於安慰策略的分類。第四章 為研究結果,透過質化與量化分析探討安慰行為的策略與形式,對比漢語與 英語安慰策略的分布及排序慣例,並回應本文所提出之研究問題。第五章為 教學應用,從跨文化角度看其教與學的重要性以及身為教師進行跨文化教學 時的指導方向,以及第四章的研究結果,提出可行的漢語安慰行為之教學設 計。第六章為全文結論,除了總結本文之研究重點與發現,亦說明本文之研 究限制。

4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junior/computer/ks_mc/chapter/ch12/c12_05.htm

網路安慰言語行為之漢英對比與教學應用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三節,從三個方向進行文獻回顧。第一節為安慰言語行為之定 義與研究,將從言語行為看安慰行為的特性,與獨立於其他言語行為的必要 性,也整理了各學者目前對於安慰行為的研究結論;第二節為網路溝通,整 理了網路特性並說明與本文研究的關係;第三節為跨文化溝通,說明了何謂 跨文化溝通,也包含跨文化溝通的代表理論。

第一節 安慰言語行為之定義與研究

本文第一章第二節已對「安慰行為」進行釋義,本節將近一步整理學者 們從言語行為的角度所定義的安慰言語行為,透過適當條件(Searle,1969)

清楚描述此言語行為,並介紹前人研究的概況。

一、 言語行為

言語行為(speech act)是指人們透過語言表達來實現自己的意圖和目 的(Austin,1962)。John Langshaw Austin(1962)所提出的「言語行為理 論」(Speech Act Theory)是此領域的基石,也成為語用學的核心理論之一。

Austin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1962)一書中指出,不應把話 語從語境當中抽離出來做意義分析,而應把話語連同上下文進行分析,從語 言溝通的行為來討論其意義。他認為一個言語行為可以分成三層來看:最表 層為「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其次為「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

最深層為「言後行為」(perlocutionary act)。言內行為(也有作「表意行 為」)是指發話者說出的話語,語法學家所分析的多為話語表面的文字、語 音、語意;言外行為(也有作「言中行為」、「非表意行為」)是指發話者 藉由話語行為表達心裡真正的想法或是想達到的目的;而言後行為是受話者 聽懂並理解發話者的言外行為所作出的反應。一個言語行為的完成需仰賴發 話者和受話者雙方對於這三層義涵的理解,若是錯了一個,就可能會導致溝 通失敗,如:

例 16:有鹽嗎?

一群人在餐桌上吃飯,發話者說出的例 16 就是言內行為;而言外行為是發

話者藉由例 16 表達「希望受話者能傳遞鹽罐給發話者」;受話者聽懂發話 者的言外行為後,做出傳遞鹽罐的行為就是言後行為。如果受話者沒有理解 發話者的言外行為,可能就只會如實回答例 16 的字面問題,有或沒有,這 便是溝通失敗。在溝通的過程中,以言外行為最為重要,因為它是話語意義 的核心、言內行為的延伸、言後行為的基礎,因此備受言語行為學家的重視

(張紅玲,2007)。

John Searle(1969)則是根據 Austin(1962)所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再 做出修正。Searle(1969)認為在一個特殊情況下所發表或產生的句子就是 言語行為,而言語行為是語言溝通(linguistic communication)的基本單位 或是最小單位。Searle(1969)更將他理論中的言外行為整理為五大類:判 斷(Assertives)、指令(Directives)、承諾(Commissives)、表達(Expressives)

和宣告(Declarations),每一種分類都有共通的目標。其中,判斷(Assertives)

在原本(1969)提出的理論為表述(Representatives),但是 Searle 認為每 個類別都有「表述」的目的,因此改為判斷(Assertives)(Searle,1985)。

此分類中的言語行為都可以用來評判某事物所包含的事實與否,例如,判斷 和結論。指令(Directives)是指發話者某種程度上試圖讓受話者做某件事 情,發話者的企圖心程度不定,可能很小,例如:發話者邀請受話者、或建 義受話者做某事;也可能很劇烈,例如:發話者堅持受話者做某事。承諾

(Commissives)是指發話者某種程度上保證未來發生的事情,例如,承諾 和提供。表達(Expressives)是指此分類的言外行為在誠意條件(sincerity condition)上表達心裡的狀態,命題內容(propositional content)上表達一 個事物的狀態,例如:恭賀和道歉。宣告(Declarations)是指一個聲明完 成後,指稱的物體的狀態或條件、或是物體本身的狀態或是條件已改變,例 如,受洗和結婚(Searle,1969)。

Searle(1969)提出適當條件(felicity conditions)的概念,他認為每一 個言語行為都可以透過四個適當條件來定義:命題內容條件(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初步條件(preparatory condition)、誠意條件(sincerity condition)、和必要條件(essential condition)。以承諾言語行為為例(Searle,

1969),可以根據適當條件看出承諾言語行為的完整結構及分析:

命題條件_1: 正常的話語輸入(input)和輸出(output)條件成立。這裡用

「輸出」來涵蓋 S(發話者)說出可理解話語的條件,而「輸 入」則指 H(受話者)聽懂話語的條件。因此參與溝通的兩人 是用彼此皆懂的語言進行溝通、兩人都是有意識地在進行對 話、兩人都沒有導致溝通困難的身體殘疾、他們並沒有演戲、

受脅迫等條件。

命題條件_2: S 藉由[話語 T]表達[承諾 P]。此條件將命題條件獨立出來,

之後的分析就能專注於承諾言語行為的其他特性。

命題條件_3: 在表達[承諾 P]的同時,S 預測了一個發話者的[未來動作 A

]。因為在此言語行為,這個動作必須由發話者預測,而且不 能是一個已經完成的動作。因為你不能承諾一件已經發生的事 情,也不能保證別人會做什麼事情(「打賭」等其他狀況,不 在討論之中)。

初步條件_1: H 比較希望 S 做[未來動作 A],而非不做[未來動作 A];

S 也相信 H 會比較希望 S 做[未來動作 A]。

初步條件_2: 對兩人來說,S 在一般情況下做[未來動作 A]是不常見的。

此條件的設立對許多不同的言外行為來說是很常見的情況,因 為每一個言外行為的效果都必須有其功用,例如你不能「要求」

一個人去做他已經完成或是正在做的事。

誠意條件: S 打算做[未來動作 A]。此條件可以區分有誠意的承諾和沒 有誠意的承諾。

必要條件:S 認為[話語 T]讓他有義務去完成[未來動作 A](Searle,1969)

必要條件:S 認為[話語 T]讓他有義務去完成[未來動作 A](Searle,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