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

本文的研究流程以下圖示之:

圖 三-1 本文研究流程

筆者確定將《PTT》與《Reddit》作為語料來源的平台後,便搜尋以及 瀏覽可能的看板。進入看板後根據發文者所發出的文章,首先判斷是否符合 本研究的情境,再瀏覽其他使用者所回覆內容是否達到安慰行為的意圖,符 合者便作為本文語料。每個情境各蒐集滿一百筆後,筆者先再次概覽語料擬 定策略分類,接著根據擬定的策略架構逐一分析每筆語料,一邊分析一邊修 正本文的策略架構。

本研究欲從網路蒐集三種需要接受安慰的相關情境:人際關係、健康、

職場或學校(下面以「職場/學校」示之),並根據 Lemieux 與 Tighe(2004)

再將這三個大情境分為重大事件以及日常事件。本研究三個大情境中的事件 大小區分,除了參考 Lemieux 與 Tighe(2004)架構之外,亦根據網路文章 中常見情境做一個微型調查,藉以分類為重大事件或日常事件。因考慮到語 料是從網路使用者中蒐集,因此問卷也於社交網路平台中發放。回收問卷共

選定平台 看板瀏覽 蒐集語料

歸納策略 進行分析

105 份,有效問卷共 104 份15

本文結合問卷結果後所設置的三大情境與所包含的重大事件與日常事 件分類列舉如下,重大事件以實線方框示之,而日常事件則以虛線方框示 之:

圖 三-2 本文研究情境架構圖 (實線為重大事件,虛線為日常事件)

(資料來源:本文繪製)

15 男女比例為 33%與 67%,年齡範圍分五個層級:18 歲以下為 15%、18 歲至 23 歲為 7.7%、24 歲至 30 歲為 58.7%、31 至 40 歲為 15.4%、41 歲以上為 6.7%。但問卷性別與年齡與本文研究無關。

情境架構

人際關係

遭逢失戀、離婚、親朋好友逝世

與好友/另一半吵架、被父母責罵、

責罵孩子

健康

得知自己或至親好友患重症

身體不適、高燒/重感冒

職場/學校

被資遣/退學、在職場/學校遭遇性 騷擾、壓力過大患有憂鬱症

被上司/老師指責、與某位同事/同 學處得不好、到職公司難以抉擇

本文語料是以圖 三-2 架構做分類,其中「失戀」在調查結果較難區別。

而部分將「失戀」評為日常事件受訪者表示,「失戀」發生的當下確實非常 需要安慰而且也有生活脫序的情況,但是以受訪者的身分回顧此事件時,「失 戀」在心中已然成為小事。因此筆者考量到面對失戀的當下,尋求安慰的需 求性很高,因此將失戀放在人際關係中的重大事件。

筆者篩選語料的條件為:(1)發話者相信受話者所敘述的事情;(2)

發話者的訊息內容須與受話者的文章情境相關;(3)發話者的內容具安慰 意圖;(4)回覆的內容需要包含至少三個以上的句子。因為本文希望研究 後的教學是以段落表達為方向,因此將句子的最低數量設定為三句。而下列 為不符合語料條件的例子,皆為第一章第二節所提到的文章「為什麼在最需 要妳的時候才分手」,其他網路使用者所回覆的訊息。以下說明之:

例 18:能詳細說明他前女友知道這件事之後的反應嗎

例 19:分手原因如果是你偷吃,暴力。。之類的話女友分手很合理

例 18 不納為本研究的理由除了為單句之外,其給人的感覺是不相信受 話者,對受話者的內容有所質疑才提出此問,而且內容所提到的「前女友的 反應」於此事件的關係度不大。因此這類訊息筆者將不納入語料。而例 19 中,發話者的安慰意圖不明顯,發話者可能認為受話者沒有說出全部的事實,

因而說出了例 19,言下之意就是發話者認為受話者不需要同情。

例 20:

這篇應該是來亂的

你會告訴你朋友 PTT 的帳號 但是不一定會告訴他密碼 好 就當他自動登入 又或者好到密碼都告知

那我們來說說用字習慣

依照打字習慣來說 這位原 PO 習慣在句尾加上 "…"

這應該是大家顯而易見的事情

剛好這位 "朋友" 那麼巧 也習慣打字句尾打上 "…"

再來

1 + 2 6/23 pkj22519 □ [心情] 由工具人變成了朋友?(代 po)

2 +75 7/23 pkj22519 □ [求助] 跟夜店的女生在一起錯了嗎?

3 + 3 8/04 pkj22519 □ [分享] 跟夜店的女生在一起錯了嗎?(續) 4 + 8/22 pkj22519 □ [心情] 跟夜店裡的女生在一起錯了嗎?(分手了) 5 +31 4/19 pkj22519 □ [討論] 各位試過冷戰多久?

6 +爆 4/19 pkj22519 □ [心情] 為什麼在最需要妳的時候才分手 7 +84 4/19 pkj22519 R: [心情] 為什麼在最需要妳的時候才分手(更新) 這麼多篇文章裡面 排除第一篇是代 PO 的 其他 2~6 篇中

時間格式 原 PO 跟朋友 同時慣用 xx:xx a.m

文字採納 原 PO 跟朋友 同時都喜歡在文中加一堆 "了"

當然 如果是真的 我絕對獻上無限的祝福 不過這些疑點真的太雷同

不然你這位這麼好的朋友來解釋一下吧~

而例 20 雖然句數符合本研究的要求,但是發話者的立場為不相信受話 者,如筆者在第一行底線標註的句子,而後發話者舉出許多資料以及證據佐 證自己的說法,此篇明顯不具備任何安慰意圖,因此不納入語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