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研究討論

根據表 四-3 可以看出在不同情況下漢英發話者所採取的核心策略,而 本表顯示使用頻率最高的核心策略。相較於漢語,英語所採取的多數核心策 略較為規律,人際和職場/學校相關情境皆為建議策略,健康相關情境則為 同理策略。而漢語在健康相關採取和英語相同的同理策略,但是人際和職場 /學校相關事件則因事件大小而採取不同的策略:人際和職場/學校相關的重 大事件皆使用說理和分析策略較多,而人際-日常事件多使用同理策略,職 場/學校-日常事件則採取建議策略。

表 四-3 漢英各情境主要核心策略表

根據表 四-4 可以看出在不同情況下漢英發話者所採取的輔助策略,而 本表顯示使用頻率最高的輔助策略。漢語輔助策略中,鼓勵策略佔了半數,

表情策略次之;英語的鼓勵策略及稱呼策略皆佔了一半。整體來看,鼓勵策 略為兩者的共同點,而漢語的表情、身語策略都不為英語的高頻率策略,反 之,英語的祝福與感嘆策略亦然。

表 四-4 漢英各情境輔助策略結果

核心策略的序列結果為表 四-5。將表 四-3 加入「每種情境主要採取的 策略種類數量」的條件考慮之後,其架構就會如表 四-5 所呈現。也就是說,

漢英每種情境下並不一定如表 四-3 所呈現的只有一種策略,因此將每種情 境主要採取的策略數量加入表中完整呈現。以其結果來看,大致是以表 四-3 為基礎上再加入其他核心策略組成「最常使用的句型架構」。

表 四-5 漢英各情境核心策略序列結果

從表 四-5 可以看出漢語和英語在各情境中所選用的策略類型大致相 同。而表 四-3 到表 四-5,漢語和英語的序列結構變得與另一種語言較為相 似。健康相關情境因漢英本就以「同理」策略作為基礎,再加上相似的策略 所以結構還是相似,而職場/學校相關情境中,原本在表 四-3 中不同策略 的重大事件,因漢語在表 四-5 加入英語常用的分析策略,使兩語言的序列 結構有了相似之處,也是變得更相近。而唯獨人際關係的日常事件未見結構 變得相近,筆者認為因為人際關係的日常事件是最貼近生活的事件,因此也 最能體現集文化差異的情境。

將核心策略和輔助策略一起看的話,呈現方式就會如圖 四-17。起頭型 和結尾型輔助策略可以依個人習慣使用與否,並不強制;而核心策略的使用 則依不同情境有所變化(請參考表 四-5)。而這樣的結構可以一直重複循 環,直到發話者認為內容都以完整表達。

圖 四-17 本文安慰行為序列結構

(資料來源:本文繪製)

從跨文化的角度看表 四-3,可以看到漢語和英語在安慰行為的大方向 上展現極大的共性,在細微處及輔助策略上展現其文化差異。整體來看,漢 語和英語在六個情境中,除了人際關係的日常事件之外,其他情境都很一致 的以情緒中心性安慰策略或是事件中心性安慰策略為主:漢語和英語在人際 關係的重大事件事件皆以事件中心性安慰策略為主,健康相關情境則不分大 小皆以情緒中心性安慰策略為主,而職場/學校相關情境不分大小皆以事件 中心性安慰策略為主。而輔助策略中,漢語和英語皆有三個情境都是以積極 正向的鼓勵策略為主,因此由此可知,即使面對不同情境,漢語和英語在進 行安慰行為時所採用的核心與輔助策略,在大方向上是具有極大的共性的。

在六個情境中,漢語使用情緒中心性安慰策略與事件中心性安慰策略比 為 1:1,而英語為比 1:2。筆者認為這與發話者對於內團體的看法有關。

透過電腦中介溝通的受話者與發話者,因為本身相同的興趣或是其他背景,

在網路上經過「小眾化」的分流後會聚在一起形成的「虛擬社群」也可以視 為發話者在網路上的一個「內團體」。因此,對發話者來說,受話者也可說 是在發話者的其中一個內團體之中。以集體主義文化為代表的漢語在做決策 時,常會考慮到自己與內團體的關係與和諧,以及他人與他人之間的和諧,

因此會以「情」理解一件事情,而以個體主義文化為代表的英語在做決策時,

自己與內團體本身的關係並不大,因此會以「理」看事情。而人際關係-日 常事件是最貼近一般人生活的事件,因此也最能體現集體文化差異的情境。

處理與人相關的事件時,漢語採取情緒中心性的同理策略較多,因為面對日

常的小事件,同理策略既表達了發話者與受話者之間的情感連結又不會造成 受話者與他人之間關係的惡化;而英語不論面對人際相關的重大事件或是日 常事件,皆採取事件中心性的建議策略較多,因為對個體主義文化者而言,

人與人之間並沒有集體主義文化者眼中這麼多的關係要維持,只要做對自己 有利的事情就夠了。

面對相同情境,雖然漢語和英語都採取了事件中心性的策略,但是其具 體採取的策略卻有所不同。本文認為這與兩語言背後的高語境與低語境文化 有關,從表 四-3 來看,當使用事件中心性策略時,漢語較常採取分析策略,

而英語較常採取建議策略。以高語境文化為代表的漢語,在使用分析策略 時,會將事情利弊,當下情況的好與壞告訴受話者。發話者是期望透過分析 策略之後受話者可以做出「對他較好」的選擇,因此對發話者而言他是透過 一個較委婉的方式告訴受話者他的「建議」,但是選擇權本身還是在受話者 身上,因此在表 四-5 中可以看到漢語使用分析策略的情境還是會加上建議 策略。而以低語境文化為代表的英語,在使用事件中心性策略時會採用「建 議策略」,也就是發話者直接告訴受話者他認為怎麼做比較好,因此在表 四-5 中可以看到英語使用建議策略時也會加上分析策略,但是分析策略卻 不是其最主要的核心策略。因此在有限篇幅中可以看到,如果只能採取一種 事件中心性策略,漢語會以較婉轉的「分析策略」為主,英語則以較直接明 瞭的「建議策略」為主。

從第二章第三節第三小節提到高低語境文化的特徵來看,「分析策略」

的措辭的確偏向婉轉,以及包含「如果」、「If」等具有猜測性含意的不確 定性詞語。且對於發話者來說,「分析策略」是一個透過「客觀」的情勢分 析包裝個人的「主觀意見」,因此發話者使用分析策略時,也可以避開發話 者所要承擔「給予受話者指導」的責任。如前所述,透過分析策略選擇權本 身還是在受話者身上,受話者做出選擇之後,承擔後果的責任大部分還是在 受話者自己的身上。若之後發生了甚麼事,與使用「建議策略」相比採取「分 析策略」較能維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且「建議策略」本身在觀點表達 上就非常清楚,其句式就是發話者「建議、推薦、suggest、recommand」受 話者做某件事,或是告訴受話者他「可以或不可以做」什麼事情,因此沒有

太多的模糊地帶。對個體主義文化者而言,使用建議策略只是表達個人想法 的方式,並不需要特別考慮其對內團體成員的責任和事情後果等因素。

因不同的輔助策略放置在不同的位置會有不同的效果,本文將輔助行為 分作起頭型輔助行為和結尾型輔助行為。在漢語和英語中,最典型的起頭型 輔助策略是稱呼策略,因其可拉近發話者和受話者之間的心理距離。結尾型 輔助行為依其語用功能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正面的祝福策略和鼓勵策略,

第二種是中性的身語策略,以及第三種根據前面不同核心策略而有不同意涵 的表情策略。從研究中可以看到輔助行為的位置是因本身的語用功能而有其 特定的位置,是這兩語言所擁有的共性。因此本研究認為不應以高語境文化 或是低語境文化來做為輔助策略出現在不同位置的解釋。

從輔助策略可知,兩文化除了鼓勵策略之外,並沒有太多的交集。以高 語境為代表的漢語文化,以非文字語言的「表情」和「身語」策略作為主要 使用的情況佔了一半。即使是在網路上,漢語使用者也將想要安慰他人的情 感轉化到「表情」和「身語」之中,相當符合高語境文化者的溝通特徵。代 表低語境的英語文化,除了鼓勵策略外以祝福策略次之,表達方式相當直接 清楚。英語使用者不以模糊的表達方式安慰他人,相當符合低語境文化者的 溝通特徵。

Long(2009)發現漢英文化都偏好間接地安慰方式,並從高低語境解 釋,因美國是低語境文化所以習慣將主題置前,因此安慰模式也遵循此規 則,將核心行為模式置前輔助行為置後;高語境的中國人則反之,偏好將輔 助行為置前,核心行為置後。但是筆者認為,除了人際關係-日常事件之外,

人際相關的重大事件、健康相關情境和工作/學業相關情境中,漢語和英語 在核心策略的序列結果都相似,兩者在大方向上展現了跨文化上的共性。惟 從細部上來說,相同的事件中心性策略,漢語偏向選擇高語境的「分析策略」

來表達個人想法,而英語選擇低語境的「建議策略」來表達個人想法。然而 在一般人最常發生的人際相關的日常事件,漢語和英語就有明顯不同的表

來表達個人想法,而英語選擇低語境的「建議策略」來表達個人想法。然而 在一般人最常發生的人際相關的日常事件,漢語和英語就有明顯不同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