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之關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之關係

第四節

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之關係

諮商實習是準諮商師追求專業成長的途徑。準諮商師深感自己在專業與實務 上的不足,因此積極努力追求個人在諮商輔導專業上的成長,以使得自己能夠有 效能的與個案進行諮商,此與 Adler 所提出的完美主義觀點一致,其認為人天生 具有的自卑感會促使人們追求完美與成功,因此完美可說是個人力求向上的態 度。Al-Darmaki(2004)認為準諮商師在實習開始時,會懷疑自己與案主工作的 能力,擔心自己無法完成訓練任務。而後在諮商實習過程中不斷的精進,力求完 美的諮商表現,使得諮商輔導能力愈加的成熟,自信心大為增加,提升了諮商自 我效能。顯見,完美主義與準諮商師的諮商自我效能之間有密切的關係。

完美主義會對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與行為會產生正、負向的影響,而此四 方面同時影響諮商自我效能。Larson 和 Daniels(1998)說明個人對自我能力的 判斷掌管了諮商行動的開始與進行。也就是說諮商自我效能會影響準諮商師如何 進行諮商。顯見,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在準諮商師決定採取的諮商行動之認 知思考歷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國內相關諮商實習的研究中都發現,準諮 商師對自我、督導與個案都存有完美主義,並且影響其在接案與接受督導時的表

現(王文秀,1998;林俊德,1998;許慧珊,2006)。

個人表現的良窳是諮商自我效能的重要來源,因此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 的關係值得深入探究,以下從準諮商師個人、個案及督導三面向,來探究完美主 義對準諮商師諮商自我效能的影響,分述如下:

準諮商師本身是諮商實習過程中的主體,諮商表現是準諮商師最為重視的部 份,也是自我評價的判斷依據。準諮商師期待自己的諮商表現能如同專業諮商師 一般,產生良好的諮商效果,因此十分在意自己是否熟練且正確的使用諮商技巧

(王文秀,1998;吳雅慧,2005),但由於對自我表現缺乏信心,因此容易在諮 商個案結束後,會懷疑自己使用技巧的時機與方式之正確性與熟練度,內心十分 擔心自己會在個案面前出錯或是失敗,因此容易嚴厲的批評自我表現,造成自己 更加的沒有信心進行下次諮商,形成惡性的循環(林俊德,1998;許慧珊,2006)。 此一要求完美諮商表現的態度,深深的影響其在接案時的表現,如:過度監控自 我表現、不斷的修飾諮商技巧、以封閉式問句來詢問個案,以確認自己的判斷是 否正確…等,這些追求完美的想法影響了諮商行動。Hill 等人(2008)的研究結 果發現準諮商師在初次晤談時,容易因為過度在意自我表現而取代個案成為諮商 主體。此一本末倒置的諮商歷程造成諮商失敗的結果,完全與準諮商師的期望背 道而馳,大為降低準諮商師的諮商自我效能。

此外,準諮商師經常擔心自己無法滿足個案的期望,讓督導失望,容易將諮 商責任全然地背負在自己身上,使得準諮商師常疲於奔命的解決個案的問題,卻 無法正確的概念化個案的問題(吳雅慧,2005;許慧珊,2006),也就無法有效 能的進行諮商。其原因在於準諮商師認為如果自己能夠符合個案與督導的期望,

個案與督導就會看到他的努力,而給予正向的肯定與回饋。由於準諮商師常陷入 不知道如何評估自我諮商能力的情形,因此個案與督導的回饋就成了判斷自我諮 商輔導能力的重要依據(許雅惠,2006;Al-Darmaki, 2004)。即使了解現階段的 自己仍無法達到完美,但仍期望自己能夠以追求完美的行動來獲得他人正向的肯 定,以另一種方式來滿足自己預設的標準。完美主義對諮商師產生了負向的影響。

在督導方面,準諮商師期望督導能夠多加給予支持、肯定(吳雅慧,2005;

許雅惠,2006),此乃是因為其認為督導也是從新手學習開始,在準諮商師面對 困境時應該發揮同理心,體會其內心的不安與焦慮。同時,督導是資深的諮商人 員,更應發揮助人的特質的專業能力,一方面肯定、讚美準諮商師的表現,另一 方面則多做示範或給予後續諮商行動的建議(許慧珊,2006),以使得自己能於 下次的諮商中獲得成功的經驗。此外,還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協助準諮商師發 現自己尚未覺察到的議題與想法,降低個人因素對個案的影響。林俊德(1998)

指出準諮商師對督導存有諸多「應該」、「一定」的非理性想法與期望。這些非理 性的想法與 Hewitt 和 Flett(1991)所提出的完美主義觀點一致,證實了準諮商 師對督導存有完美主義的想法,將學習責任推給督導,而阻礙了專業上的成長。

相對來看,準諮商師乃是因為期望精進自己諮商輔導能力、順利的推展諮商 及協助個案處理困擾的問題,在了解自我專業不足之下,將期望放在諮商經驗較 為豐富、諮商能力較好的督導身上,希望藉由督導的示範來增強自我因應個案反 應的能力,與正向回饋來使得自己能夠有自信的去嘗試、發揮。同時,在督導之 下恪守諮商專業倫理,避免因個人未處理完的議題影響諮商,對個案產生負向的 影響。若是督導能夠依據諮商師的發展層級,適度的以身示範諮商技巧與助人者 的專業態度,並給予正向的回饋來激發諮商師對自我諮商輔導能力的信心,將經 由諮商師積極追求完美的行動,產生平行歷程的功效,於下次諮商中有所發揮,

促成諮商成功,達到自己原先預設的期望。顯見,完美主義在準諮商師學習諮商 的歷程中也扮演著正向的作用,不僅使得準諮商師對自己專業能力精益求精,在 接受督導時虛心請教,更使得自己破繭而出,晉升至下一諮商師發展層級。

由於諮商成效是準諮商師評量自我表現的主要來源,因此準諮商師常期望個 案能夠主動積極的投入諮商過程,多加開放以提供有用的訊息,協助推展諮商歷 程,同時,對自我產生新的洞察,積極的投入改變,並以實際行動來解決問題,

促使諮商成功(吳雅慧,2005;林素玉,2000)。但是,準諮商師對個案的期望 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如果個案已經發揮良好的自我療育功效,就毋須尋求專業的

諮商服務。另外,準諮商師因著自己的付出與努力,而認為個案應該要給予正向 的回饋或反應(許雅惠,2006;Al-Darmaki, 2004)。但在,Hill 等人(2008)發 現準諮商師對個案反應的解讀常與個案的實際狀態有明顯的差異,如:當個案沉 默不語時,準諮商師會認為是自己表現不佳,但其實個案是在整理剛剛的晤談內 容,或是當準諮商師不知如何進行諮商時,個案看著準諮商師,準諮商師會覺得 自己被看穿,但其實個案可能是想要表達些什麼…等。準諮商師如此在意個案的 評價,而對個案的反應產生不正確的解讀,其原因乃是因為對自我表現存有完美 的想法,期盼在他人的評價中獲得印證。

完美主義使得諮商師對諮商成效有著無比的執著。對無力、無望的個案而 言,諮商師堅持問題一定會產生改變,是一股正向的激勵;對抗拒的個案而言,

則是一股改變生活型態的助力。開放、洞察與改變行動是諮商成功的必要因素。

諮商師對個案的期望也並非只是滿足個人的期望。以帶著渺小期望前來諮商的個 案來說,當諮商師如此堅信改變會產生也將使個案產生信心。存在於諮商師身上 的完美主義對個案仍具有正向的影響,但諮商師必須對自我完美主義的程度有所 覺察,才不於過度壓迫個案,造成二次傷害。

由上可知,準諮商師在自我、個案與督導三方面都出現了完美主義的想法與 行為,而這些想法與行為起因於準諮商師對自我表現所預設的標準。此一標準常 超出目前能力所及,因此需要透過努力才能夠達成。但有時候標準太高、無法達 成時,準諮商師就容易感到沮喪、挫敗。而若是準諮商師能夠達此一高標準,則 將對自我的諮商輔導能力產生極大的信心。此正符合 Rice 等人(1998)所提出 的完美主義定義與 Bandura(1977a)所發表的自我效能理論。明顯可知,完美主 義對諮商自我效能具有正、負向的影響。

Rice 等人(1998)提出高標準、次序與不一致是完美主義的特質,對個人的 生活適應具有正、負向影響,因此又分為適應良好與適應不良兩類型的完美主 義。其說明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會為自己設下實際、可行的高標準,再藉由追 求完美的積極行動來達成,雖然在過程中會感到焦慮與壓力,但仍屬於可承受的

範圍內,個人能自我調適;而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則容易因為預設標準的不切 實際,即使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仍是無法達成,因此容易感到壓力沉重與極高的 焦慮。若以諮商實習來看,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將使得諮商師透過精益求精的態 度,來促使諮商能力的提升,產生成功的諮商經驗,提升諮商自我效能;而適應 不良的完美主義則容易因為標準過高,使得理想與實際的落差過大,個人無法調 適的情形,而大大降低諮商自我效能,此即為本研究的研究目的。

國內學者林俊德(1998)曾以質性研究的方式發現準諮商師在初次晤談的 前、中、後三個階段都具有完美主義的思考,這些完美主義的想法都是負向的,

國內學者林俊德(1998)曾以質性研究的方式發現準諮商師在初次晤談的 前、中、後三個階段都具有完美主義的思考,這些完美主義的想法都是負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