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

Copied!
2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連廷嘉 先生 鄭承昌 先生

諮商師及準諮商師完美主義與 諮商師及準諮商師完美主義與 諮商師及準諮商師完美主義與 諮商師及準諮商師完美主義與

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曾珮媛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年 八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諮商師及準諮商師完美主義與 諮商師及準諮商師完美主義與 諮商師及準諮商師完美主義與 諮商師及準諮商師完美主義與

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曾珮媛 撰 指導教授:連廷嘉 先生

鄭承昌 先生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八 月

(4)
(5)
(6)

誌謝辭

懷胎一年又 2 個月的寶貝-「碩士論文」在眾人的期待中,幸福的出生了!

感謝廷嘉老師與承昌老師給予我豐富的研究養分,特別是在不穩定的懷孕初 期,給予我很大的信心與支持,猶記得廷嘉老師要我「大膽去做」,承昌老師要 我「肯定自己」,讓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順產。但我內心還是經常感到緊張不安,

幸而,親切待人的口委陳教授慶福、溫暖人心的廷嘉老師、循循善誘的承昌老師、

友善大方的原量表學者、及許多與我結緣的諮商前輩陪著我一同度過難關,給予 我孕育寶貝的豐沛營養,寶貝漸漸地成形且穩定下來!

懷孕的末期是極為忙碌奔波的生活,我感到自己有些不堪負荷,隱隱的擔憂 難產。感謝廷嘉老師與承昌老師不斷的給予我力量,鄭師母、Ahby 與 BoBo 的 貼心與快樂,讓我能夠抒解壓力,帶著鄭師母讚賞我的一句話「你很勇敢」,使 得寶貝終於順利誕生。寶貝的名字叫做「Dream」,我親手圓了大學未完成的夢

-學諮商與統計! Dream 誕生那天,口委陳教授慶福與廷嘉老師、承昌老師來 探,聆聽著他他他他給予我後續教養 Dream 的守則,感受到大家跟我一樣很愛 Dream!

感謝娘家對我的支持,從準備懷孕到坐月子,總是給予我無限的溫暖,看著 髮色逐漸銀白的父母等著我回家,心中的情感沸騰萬千,我是我父母的榮耀,也 是他們一生的驕傲!感謝任職學校的同事、天真活潑的孩子與熱心關懷的家長,

支持我對夢想的追求,遠遊的我好想好想他們!感謝摯友、內心永遠的老師們、

學弟妹、與協助寶貝生產的大好人。感謝實習單位與夥伴體貼我的負荷與壓力,

給予我莫大的關心與支持。寶貝是屬於大家的,與你們共享。

最後,我感謝家鄉與自己!我是株寒風中仍然燃燒的天人菊,我佩服自己的 毅力與堅持,為了圓大學的夢與一生無悔,拼命的去追逐夢想,我深信幸福快樂 能由我自己創造!Now “Dream” come true, I am happy!

珮媛 于澎湖與台南 九十八年九月

(7)

諮商師及準諮商師完美主義與 諮商師及準諮商師完美主義與 諮商師及準諮商師完美主義與 諮商師及準諮商師完美主義與

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作 者 作 者 作 者

作 者 : : : 曾 珮 媛 : 曾 珮 媛 曾 珮 媛 曾 珮 媛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摘 摘 摘 摘 要 要 要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內諮商師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情形與影響因素,並探 討國內諮商師個人背景變項、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之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 查法,使用立意取樣的方式,以 246 位已取得專業證照的諮商心理師與準諮商師 為樣本進行調查。研究工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幾近完美量表」及「諮商自 我效能量表」。調查結果採用驗證性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 分析、群聚分析、區別分析、積差相關、多元廻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 果如下:

一、幾近完美修訂量表與諮商自我效能修訂量表之建構效度部份尚可。

二、國內諮商師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的情況為中上程度。

三、最高學歷與諮商心理師證照在諮商師的完美主義之不一致特質上有顯著 差異。

四、年齡、最高學歷、諮商心理師證照、諮商工作年資、接受督導年資在諮 商師的諮商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接受督導經驗則在諮商歷程掌控自 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五、國內諮商師 38.6%為適應良好完美主義、38.6%為適應不良完美主義、及 22.8%為無完美主義,分組的區別效度良好。

六、完美主義中的不一致與諮商自我效能分層面及整體具有顯著負相關。

(8)

七、完美主義類型在諮商師的諮商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八、年齡、諮商工作年資、接受督導年資、諮商心理師證照與高標準、不一 致或適應良好完美主義有效預測諮商自我效能。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諮商師、諮商師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 出研究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諮商師諮商師諮商師諮商師、、、、完美主義完美主義完美主義完美主義、、、、諮商自我效能諮商自我效能諮商自我效能諮商自我效能

(9)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Perfectionism and Counselor Self-efficacy for Counselors and

Para-Counselors.



Pei-Yuan Tze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fectionism and counselor self-efficacy. The measurement appli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the Almost Perfect Rivised Scales” and “the Counselor Activity Self-Efficacy Scales”. The participants consisted 87 counselors and 153 para-counselors. The obtained data was analyzed by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Repeated measures, MANONA, Cluster analysi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illustrated as follows: 1) Some of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Almost Perfect Scales and the Counselor Self-Efficacy have been found fair. 2) The perfectionism and counselor self-efficacy are above middle level; 3) The difference in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counselor license caused an obvious difference in discrepancy. 4) The difference in age,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counselor license, years of counseling experience, years of supervisory experience caused an obvious difference in counselor self-efficacy. 5) 38.6 percents of counselors are adaptive-perfectionists, 38.6 percents of counselors are maladaptive-perfectionists and 22.8 percents of counselors are nonperfectionists.

Discriminating validity have been found satisfactory. 6) 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iscrepancy and counselor self-efficacy. 7) The difference

(10)

in the cluster of perfectionism caused an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counselors’

self-efficacy. 8) Age, years of counseling experience, years of supervisory experience, counselor license, high standard and discrepancy could be used to effectively predict counselor self-efficacy. Age, years of counseling experience, years of supervisory experience, counselor license and adaptive perfectionist could be used to effectively predict counselor self-efficacy.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implic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counselor, counselor educator,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also provided.

Key words: counselor, perfectionism, counselor self-efficacy

(11)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完美主義的意義與其相關研究之探討 ………10

第二節 自我效能的意義與內涵………21

第三節 諮商自我效能的意義與其相關研究之探討………26

第四節 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之關係………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42

第二節 研究假設………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50

第四節 研究工具………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70

第六節 研究程序………7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73

第一節 幾近完美修訂量表之驗證性因素分析………73

第二節 諮商自我效能修訂量表之驗證性因素分析………77

第三節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的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之現況分析……80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準諮商師及諮商師於完美主義分層面之差異情形 ………84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準諮商師及諮商師的 諮商自我效能分層面之差異 情形 ………104

第六節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類型之分組情形 ………132

第七節 完美主義類型之區別情形 ………134

第八節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類型與諮商自我效能分層面之差異情 形 ………139

第九節 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之相關情形 ………145

第十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完美主義對諮商自我效能之預測情形 ………1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7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57

(12)

第二節 結論 ………162

第三節 建議 ………164

參考書目 ………171

一、中文部份 ………171

二、西文部分 ………173

附錄一 量表修訂同意書 ………177

附錄二 專家意見審查名單 ………179

附錄三 諮商師自我信念與效能之調查問卷(預試) ………180

附錄四 諮商師自我信念與效能之調查問卷(正式) ………185

(13)

表目次

表 2-1-1 適應良好完美主義、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與無完美主義內涵說明 16

表 2-1-2 多層面完美主義量表向度相關表………19

表 3-3-1 預試樣本專業諮商師人數分配表 ………51

表 3-3-2 預試樣本準諮商師人數分配表 ………51

表 3-3-3 正式樣本專業諮商師人數分配表 ………52

表 3-3-4 正式樣本準諮商師人數分配表 ………52

表 3-3-5 有效問卷合併組別前各背景變項之次數分配與百分比………52

表 3-3-5 有效問卷合併組別前各背景變項之次數分配與百分比(續) …53 表 3-3-6 有效問卷合併組別後各背景變項之次數分配與百分比 …………53

表 3-3-6 有效問卷合併組別後各背景變項之次數分配與百分比(續) …54 表 3-4-1 幾近完美量表之高標準分量表題目分析摘要表 ………57

表 3-4-2 幾近完美量表之次序分量表題目分析摘要表 ………57

表 3-4-3 幾近完美量表之不一致分量表題目分析摘要表 ………57

表 3-4-3 幾近完美量表之不一致分量表題目分析摘要表(續) …………58

表 3-4-4 幾近完美量表各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交互驗證摘要表 ………59

表 3-4-5 幾近完美各分量表折半信度摘要表 ………59

表 3-4-6 高標準分量表題項與其總分之相關分析 ………59

表 3-4-7 次序分量表題項與其總分之相關分析 ………60

表 3-4-8 不一致分量表題項與其總分之相關分析 ………60

表 3-4-9 幾近完美量表第一層內涵間三個分層面之相關 ………61

表 3-4-10 助人技巧自我效能分量表題目分析摘要表 ………64

表 3-4-11 諮商歷程掌控自我效能分量表題目分析摘要表 ………65

表 3-4-12 諮商挑戰自我效能分量表題目分析摘要表 ………65

表 3-4-12 諮商挑戰自我效能分量表題目分析摘要表(續) ………66

表 3-4-13 諮商自我效能量表各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交互驗證摘要表 ………67

表 3-4-14 諮商自我效能各分量表折半信度摘要表 ………67

表 3-4-15 助人技巧自我效能分量表題項與其總分之相關分析 ………68

表 3-4-16 諮商歷程掌控分量表題項與其總分之相關分析 ………69

表 3-4-17 諮商挑戰自我效能分量表題項與其總分之相關分析 ………69

表 3-4-18 諮商自我效能量表三個分層面之相關 ………70

表 4-1-1 幾近完美量表的驗證性因果模式各項適合度指標摘要表 ………75

表 4-1-2 幾近完美量表的驗證性自訂模式與獨立模式之比較摘要表 ……75

表 4-1-3 幾近完美量表的模式的觀察變項之迴歸係數摘要表 ………76 表 4-2-1 諮商自我效能修訂量表驗證性因果模式各項適合度指標摘要表…79

(14)

表 4-2-2 諮商自我效能修訂量表驗證性自訂模式與獨立模式之比較摘要表 79 表 4-2-3 諮商自我效能修訂量表模式的觀察變項之迴歸係數摘要表 ………80 表 4-3-1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分層面之題平均數、題標準差 ………81 表 4-3-2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分層面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81 表 4-3-3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諮商自我效能整體與分層面之題平均數、題標準

差 ………82 表 4-3-4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分層面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82 表 4-4-1 不同性別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 85 表 4-4-2 不同性別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分量表之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85 表 4-4-3 不同年齡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 86 表 4-4-4 不同年齡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分量表之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表表 ………86 表 4-4-5 不同最高學歷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

差 ………87 表 4-4-6 不同最高學歷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分量表之單因子多變量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 4-4-7 不同最高學歷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分量表之單因子單變項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 4-4-8 不同服務單位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

………90 表 4-4-9 不同服務單位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分量表之單因子多變量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 4-4-10 有無諮商心理師證照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各分量表之平均

數、標準差 ………91 表 4-4-11 有無諮商心理師證照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分量表之單因子多

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2 表 4-4-12 有無諮商心理師證照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分量表之單因子單

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3 表 4-4-13 不同諮商工作年資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各分量表之平均數

、標準差………94 表 4-4-14 不同諮商工作年資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各分量表之單因子多

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4 表 4-4-15 不同接受督導年資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各分量表之平均數

、標準差 ………95 表 4-4-16 不同接受督導年資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分量表之單因子多變

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6

(15)

表 4-4-17 不同接受督導年資的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分量表之單因子單 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7 表 4-4-18 不同接受督導經驗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各分量表之平均數

、標準差………98 表 4-4-19 不同接受督導經驗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完美主義各分量表之單因子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8 表 4-4-20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的背景變項與完美主義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之

綜合摘要表………99 表 4-4-20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的背景變項與完美主義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之

綜合摘要表(續) ………100 表 4-5-1 不同性別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

………105 表 4-5-2 不同性別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單因子多變量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5 表 4-5-3 不同年齡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

………106 表 4-5-4 不同年齡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單因子多變量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 ………106 表 4-5-5 不同年齡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單因子單變項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 ………107 表 4-5-6 不同最高學歷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平均數

、標準差 ………109 表 4-5-7 不同最高學歷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單因子多變

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9 表 4-5-8 不同最高學歷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單因子單變

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0 表 4-5-9 不同服務單位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平均數、

標準差 ………112 表 4-5-10 不同服務單位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單因子多變

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2 表 4-5-11 不同服務單位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單因子單變

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3 表 4-5-12 有無諮商心理師證照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平均

數、標準差………114 表 4-5-13 有無諮商心理師證照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單因

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4 表 4-5-14 有無諮商心理師證照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單因

(16)

子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5

表 4-5-15 不同諮商工作年資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平均 數、標準差………117

表 4-5-16 不同諮商工作年資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單因子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7

表 4-5-17 不同諮商工作年資的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單因 子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8

表 4-5-18 不同接受督導年資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平均 數、標準差………120

表 4-5-19 不同接受督導年資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單因子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0

表 4-5-20 不同接受督導年資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單因子 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1

表 4-5-21 不同接受督導經驗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平均 數、標準差………124

表 4-5-22 不同接受督導經驗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單因子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4

表 4-5-23 不同接受督導經驗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單因子 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5

表 4-5-24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的個人背景變項與諮商自我效能單因子多變量變異 數分析之綜合摘要表………126

表 4-5-24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的個人背景變項與諮商自我效能單因子多變量變異 數分析之綜合摘要表(續)………127

表 4-6-1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的完美主義類型之分組人數分配表 …………132

表 4-6-2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類型在高標準、次序、及不一致之平均數 與標準 Deviation 離差摘要表………133

表 4-6-3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類型之分組個數摘要表 ………133

表 4-7-1 完美主義類型平均數的相等性檢定摘要表 ………134

表 4-7-4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類型之區別分析摘要表 ………136

表 4-7-5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類型的區別重心之函數 ………137

表 4-7-6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類型之區別分析命中率統計表 ……137

表 4-8-1 不同完美主義類型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平均 數、標準差摘要表………139

表 4-8-2 不同完美主義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各分量表之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40

表 4-8-3 不同完美主義類型的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單因 子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41

(17)

表 4-9-1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的相關矩陣 ………146 表 4-10-1 個人背景變項與完美主義類型對諮商自我效能之多元逐步階層迴歸分

析摘要表………149 表 4-10-2 背景變項與完美主義分層面對諮商自我效能之多元逐步階層迴歸分析

摘要表 ………152

(18)

圖目次

圖3-1-1 研究架構一 ………43

圖3-1-2 幾近完美修訂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圖 ………44

圖3-1-3 研究架構二 ………46

圖3-1-4 諮商自我效能修訂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 ………47

圖3-1-5 研究架構三 ………48

圖4-1-1 幾近完美修訂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圖(標準化) ………74

圖4-2-1 諮商自我效能修訂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圖(標準化) …………78

(1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透過評量準諮商師及諮商師的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了解準 諮商師及諮商師的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之現況,並探討準諮商師及諮商師的 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之關係,根據研究結果,提供準諮商師及諮商師、諮商 教育工作者與後續研究之改進建議。本章分為五節,首先敘述研究動機,其次為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最後界定本研究之名詞。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近幾年來,社會型態大幅轉變,生活壓力急遽攀升,隱藏在個人內在的心理 問題如地雷般爆發,對社會造成嚴重的衝擊。層出不窮的心理問題,使得國人紛 紛求助於心理諮商,諮商輔導工作逐漸受到國人的重視,彰顯出諮商師訓練與養 成教育的重要性。有鑒於此,國內大學教育順應社會需求紛紛設置諮商與心理治 療課程,積極培養心理臨床領域的專業人才。然而,諮商輔導乃一專業的助人工 作,其專業的重要性可見一般,需要進行嚴格的把關。為了提供國人更好的服務 品質,心理師法於民國九十年正式通過,為國內諮商師養成教育訂立了明確的規 範。

根據心理師法(2001)規定,欲成為諮商心理師,需先在合格的實習機構內 接受合格人員督導,以提供大眾更好的福祉。是以,諮商師教育產生巨大變革,

準諮商師在就讀碩士研究所時,除了修習諮商心理專業課程外,尚需在諮商督導 之下進行諮商實習,培養其專業的諮商能力。藉由諮商實習與督導,提升準諮商 師的諮商能力,並培養其對自我諮商輔導能力的信心。

但對準諮商師而言,諮商實習課程是沉重的心理負擔。準諮商師在諮商專業

(20)

課程上學到了諸多理論與技術,但在進入諮商實習後,卻面對著不知如何運用的 困境,對自我諮商輔導能力嚴重缺乏信心,再加上諮商專業能力持續地受到自 我、個案、及督導的檢視,使得準諮商師經常懷疑或批判自我的表現,承受著巨 大的壓力與焦慮,產生較低的諮商自我效能感,認為自己不適合從事諮商輔導工 作,影響其生涯抉擇(王文秀,1998)。

準諮商師壓力過大、焦慮過高的原因乃是其對自我表現的殷切期望與過度在 意。由準諮商師在晤談前、中、後三階段的行為與情緒來分析,發現準諮商師在 晤談前會出現較多的準備性行為,內心對初次晤談感到期待、興奮,但在晤談中、

後,則大多是檢討性的行為較多,產生負向的情緒(林俊德,1998)。準諮商師 對諮商專業角色的定位與期望之堅持,及在接案過程中遭遇到理論與實務不知如 何整合的瓶頸,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造成思考、情緒及行為上的轉變。在晤談前,

準諮商師期待自己能表現得有如專業諮商師協助個案順利解決問題一般,卻忘記 自己正處於學習階段,過高的期望與實際的表現產生的落差,使其在晤談後不斷 地自我檢討。而來自課堂上或是錄影帶的完美示範,成為了準諮商師自我檢核的 標準,更加重了焦慮與壓力的程度(Yager & Beck, 1981)。此一追求完美的態度 是造成準諮商師陷入困境的主因。

完美主義對準諮商師的影響可從追求完美的思考與行動可見。在個人本身方 面,準諮商師對自我缺乏信心、以高標準、高期望來嚴厲的批判自我表現、過度 在意諮商成效與自我表現…等(林俊德,1998;許慧珊,2006);在個案方面,

則期待個案能夠主動投入、開放並提供有用的訊息、積極的採取改變行動…等(林 素玉,2000;吳雅慧,2005);對督導則希望督導能夠多加示範和教導、給予支 持與肯定…等(許韶玲,2003,2004;連廷嘉、徐西森,2003)。無論是哪一面 向的完美主義,都與準諮商師在意自我表現緊密相關,而在意的程度來自於對自 我表現的預期,通常預期都較實際表現高出許多,因此準諮商師會透過追求完美 的行動來達到原先設下的高標準。

國內諸多研究都曾發現準諮商師具有完美主義的人格特質,並且影響準諮商

(21)

師實際接案與接受督導,如:擔心督導的評價、隱匿諮商過程與缺失、參與督導 度低、不願開放自我、接受督導意願低、討好督導與個案、較不投入諮商實習、

在接案時監控自我的表現、不適切的解釋個案的反應、自我懷疑或批評、自我要 求過高、對自我諮商輔導能力缺乏自信心…等,阻礙其在專業上的成長(王文秀,

1998;吳雅慧,2005;林俊德,1998;林素玉,2000;許韶玲,2003,2004)。 Adler 認為人天生具有自卑感,因此會追求完美、成功,說明了完美主義的 正向作用。過往學者所提出的完美主義乃是出自於臨床病學上對強迫症的觀察,

因此常以負向的觀點來說明完美主義對個人生活適應上的影響。但是,後續研究 逐漸出現了不同的聲浪,有學者發現完美主義具有正向的作用(Hamachek, 1978)。近代學者 Slaney、Rice、Mobley、Trippi 及 Ashby(2001)定義完美主義 的特質為高標準、次序與不一致,其中高標準指的是個人對自我表現有高標準要 求的傾向;次序為個人對秩序與整潔的要求傾向;不一致為個人預期的高標準與 實際表現之間的心理落差。後續研究證實了完美主義對個人生活適應具有正向的 影響(董力華,2003;Enns, Cox, Sareen, & Freeman, 2001; Nounopoulos, Ashby, &

Gilman, 2006; Vandiver & Worrell, 2002)。

國內相關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的研究大多採以質性研究的方式(王文 秀,1998;吳雅慧,2005;林俊德,1998;許韶玲,2003,2004),少有實證研 究(許慧珊,2006),難以了解準諮商師及諮商師的完美主義。而許慧珊(2006)

採用 Hewitt 和 Flett(1991)所提出的多層面完美主義觀點,編製出「準諮商員 完美主義量表」,所探查的大多是準諮商師的負向思考或行為,難以了解完美主 義對準諮商師的正向影響,且研究對象大多侷限於準諮商師,後續又缺乏與諮商 自我效能、諮商能力、焦慮…等面向的相關研究,降低了研究的豐富性。是以,

研究者採用 Slaney 等人(2001)發展的幾近完美修訂量表,透過實證研究的方 式,編製出適合國人使用的完美主義量表,來了解不同諮商師群體之間的差異,

以探討完美主義對準諮商師及諮商師的影響。

諮商師養成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有效能的諮商師與提升諮商自我效能,但是

(22)

諮商能力的培養並非一蹴可及,而諮商自我效能卻是支持諮商師繼續精進與投入 諮商輔導工作的重要因素。Larson 等人(1992)說明諮商自我效能係指個人對自 己未來從事諮商輔導工作能力的評估。亦即諮商師評估自我諮商輔導能力的信心 程度。諮商自我效能出自於 Bandura(1977a, 1997b)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影響 因素包含熟練(mastery)、楷模(modeling)、社會說服(social persuasive)及因 諮商所引發的情緒(affective arousal)等四項(Larson, 1998)。

不同諮商自我效能之諮商師在認知思考、結果預期及因應困境的效能等面向 上有明顯的差異。高諮商自我效能的諮商師,有正向的結果預期,會設定清楚、

適切的挑戰目標,選擇性地接受他人的批評,將焦慮視為挑戰,有能力因應焦慮,

以正向、積極的角度來評估諮商表現,諮商專業知識會逐漸增長,諮商表現會不 斷的進步;相反地,諮商自我效能較低的諮商師容易以負面的觀點評價自我的諮 商表現,並對諮商做出負向的預期,認為自己無論再做什麼,都不會使事情變得 更好,因此在面對困難時會選擇逃避學習,不願堅持或嘗試冒險,在實習過後則 陷入沮喪、無力的困境,會持續不斷地惡化下去(Larson & Daniels, 1998; Larson, 1998; Larson, Suzuki, Gillespie, Potenza, Bechtel, & Toulouse, 1992)。

諮商自我效能會受到認知、情緒、行動及生理狀態影響(Bandura, 1977a)。

而後,諮商自我效能會再影響諮商師的認知思考、情緒及行動,因此可知諮商自 我效能是諮商師內在與外在交互作用的媒介,是一循環不息的歷程。後續研究發 現諮商師人格特質、正向回饋和對環境的認知是影響諮商自我效能的重要因子

(Larson & Daniels, 1998)。雖然諮商實習課程的規範大同小異,但是諮商師卻 是不同的個體,因此對諮商實習中所遇到的情況會產生不同的解讀,唯一共同的 是正向的回饋有助於提升諮商自我效能,此在諸多相關諮商實習與督導的研究中 獲得證實(Al-Darmaki, 2004; Larson, 1998 ;Larson & Daniels, 1998)。

諮商自我效能會影響諮商師如何進行諮商,因此也會對個案產生間接的影 響。Al-Darmaki(2004)發現準諮商師對自我能力不足的擔心會在無形中傷害個 案。明確說明了諮商自我效能對個案的潛在影響。此乃是因為當諮商師的諮商自

(23)

我效能較高時,諮商能力也會較好的緣故(Larson & Daniels, 1998)。仔細分析 原因在於諮商自我效能較高的諮商師會在督導面前樂於開放自我,暴露自我的缺 點,並在督導的引導、協助之下,產生對自我與個案產生新的洞察(許韶玲,2003,

2004)。當原先的困擾解除後,諮商師就更知道如何進行下一次的晤談。

可惜的是,雖然諮商師的發展層級與諮商自我效能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大 多數的研究工具之理念較少著重在此一重要發現。而國外學者 Lent、Hill 及 Hoffman(2003)編製的諮商師活動自我效能量表,對不同發展層級的諮商師具 有良好的區辨效果。是以,研究者欲修訂此一量表作為本研究之工具,了解並比 較不同發展層級的諮商師之諮商自我效能,俾作為國內諮商師養成教育之參考。

綜合上述,追求完美代表了諮商師對諮商專業能力的渴求,同時也是準諮商 師專業成長的動力,促使諮商師積極地透過各種管道來提升諮商專業能力。完美 主義會對準諮商師及諮商師的學習產生了正、負向的影響。正向的完美主義會使 得準諮商師及諮商師生氣勃勃,有力量去面對諮商實習中的困境與挑戰,能從督 導過程中的楷模學習與回饋獲得最大的學習,進而精熟諮商專業能力,產生較高 的諮商自我效能。而負向的完美主義則常使得準諮商師及諮商師膽顫心驚,對於 困境常感到無力感,總認為無力改變,因此有較低的諮商自我效能。目前過內較 少有探討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的關係之實證研究,是以研究者欲以修訂的幾 近完美量表與諮商師活動自我效能量表來了解國內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 與諮商自我效能的現況,以比較不同諮商師群體之間的差異,並探討完美主義與 諮商自我效能的關係,俾作為準諮商師、諮商師及諮商教育工作者之參考,期望 有助於提升準諮商師及諮商師諮商學習歷程的品質。

(2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旨在了解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與諮 商自我效能的現況,並探討完美主義與準諮商師及諮商師的諮商自我效能之關 係,提供準諮商師、諮商師與諮商養成教育工作者參考,以促進準諮商師及諮商 師諮商專業能力的提升。

一、修訂幾近完美量表與諮商師活動自我效能量表。

二、了解不同背景變項的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之現況。

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的差異情 形。

四、探討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之間的關聯性。

五、探討準諮商師及諮商師的不同背景變項、完美主義分層面或類型對諮商自我 效能的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提出本研究之研究問題:

一、 修訂幾近完美量表與諮商師活動自我效能量表。

二、 了解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的現況為何?

三、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是否有所 差異?

四、 探討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的關係為何?

五、 探討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對諮商自我效能的預測力為何?

(2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的名詞意義明確,玆將重要名詞「諮商師」、「準諮商師」、

「完美主義」、及「諮商自我效能」加以界定,敘述如下:

一、 諮商師

本研究所指之諮商師是獲取諮商心理師證照的專業諮商師。

二、 準諮商師

本研究所指之準諮商師是現正就讀於國內相關心理或諮商輔導碩士研 究所,且現正進行諮商實習者。

三、 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係指個人對自己的表現有著高標準的期望,對整潔、秩序與效 率的強烈需求(Slaney & Ashby, 1996)。本研究探討的完美主義乃是採用 Slaney 等人(2001)所編製的幾近完美修訂量表,以高標準、次序與不一致 三個向度來探討個人的完美主義傾向,其中高標準乃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表現 有較高的標準,次序則是個人對整潔、秩序的需求程度,不一致係指個人對 自己表現的預期與實際狀態之落差。以 Likert 七點量尺,「1」表示非常不同 意到「7」表示非常同意。先分別計算三量表分數,再透過群聚分析的方式 將諮商師分成適應良好完美主義、適應不良完美主義、及無完美主義三類別。

四、 諮商自我效能

諮 商 自 我效 能 係指 個人 對 自己未來 從事諮商 輔 導 工作 能 力的 評估

(Larson et al., 1992)。本研究稱之的諮商自我效能是以 Lent 等人(2003)

所編製的諮商師活動自我效能量表,分「助人技巧」、「諮商歷程掌控」與「諮

(26)

商挑戰」三個向度,,原始量表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刪除未達因素負荷量不 佳的題項後,保留 41 題。其中助人技巧有 15 題,包含洞察技巧 6 題、探索 技巧 5 題與行動技巧 4 題;諮商歷程掌控有 10 題;諮商挑戰 16 題,包含關 係衝突 10 題與個案困擾 6 題。採以 Likert 十點量尺計分,從「0」完全沒信 心到「9」完全有信心。分數越高,則代表諮商自我效能越高,分數越低則 相反。Larson 等人曾以探索性因素分析量表信度分別為洞察技巧為 .79,探 索技巧為 .85,行動技巧為 .83,諮商歷程掌控為 .94,關係衝突為 .92 與 個案類型 .94,諮商師活動自我效能總量表內部一致性 α 値為 .97,並以諮 商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本量表之建構效度檢驗,獲得良好的建構效度。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基於研究設計的範圍之有限性,而有以下幾點限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中,以碩士進修層級的準諮商師為多數,獲取諮 商心理師證照的專業諮商師僅佔部份,且多以碩士層級居多,因此在推 論研究結果時,需仔細考量本研究對象的選擇,推論至其他諮商專業進 修層級與其它助人工作者時,宜有所保留。

二、 研究變項

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包含九項,其中就本研究的對象以準諮商 師居多,因此諮商工作年資與接受督導年資相類似,而接受督導經驗則 又多以正向居多,其它接受督導經驗尚須後續研究中多收集實證研究的 資料,因此在推論本研究結果時宜限於與本研究性質相近者。其次,本 研究僅就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進行探究,其它影響諮商自我效能的 因素尚有其他,囿限於本研究的目的,未列入本研究探討。

(27)

三、 研究工具

本研究透過文獻收集來就理論作為研究基礎,再採以自陳問卷進行 數據資料的收集,經由統計方式進行驗證與討論。在本研究中進行幾近 完美修訂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時,了解到高標準與不一致具有部份的 概念重疊,因此在推論本研究結果時,須有所保留。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修訂幾近完美量表與諮商師活動自我效能量表,並以此二量表為 研究工具,以瞭解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之現況,並探討完 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之關係。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完美主義的意義與其 相關研究之探討,第二節為自我效能的意義與內涵,第三節為諮商自我效能的意 義與其相關研究之探討,第四節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之關係。

第一節 完美主義的意義與其相關研究之探討

壹、完美主義的發展與概念

完美主義最明顯的特質就是高標準,其所造成的心理困擾,如:強迫症、飲 食疾患…等(Slaney & Ashby, 1996; Stoeber & Otto, 2006),使得大眾長久以來都 帶著病態的觀點來看待完美主義者。在 1980 年代,與完美主義相關的研究大多 是以臨床上的精神病患為對象,由觀察精神病患的外顯行為來定義完美主義。因 為這些行為常常損害當事人的功能,影響其正常生活,使得完美主義者常有心理 困擾,需要進行治療,導致完美主義的概念侷限於無法發揮的功能或是精神疾病 症狀,無法了解完美主義者的內在思考與外在行為。

由於完美主義對個人造成嚴重的負向影響,引發心理學家的重視進而投入研 究,將對象從精神病患擴展到一般大眾。許多學者發現到完美主義者的高標準有 程度之分,未必會造成負向的結果,如 Hamachek(1978)提出「正常完美主義」

與「神經質完美主義」,說明完美主義具有正向的作用,同時指出過度的自我批 評才是造成心理困擾的主因。這個新的論點推翻了臨床醫學對完美主義的病態觀 點。這時期的完美主義概念是以外顯行為與對自我表現的認知評估來建構,高標 準和過度的自我批評是完美主義的內涵。

(29)

隨著相關完美主義研究的蓬勃發展,許多學者對完美主義看法逐漸分歧,單 單用「高標準」與「過度的自我批評」無法完全說明完美主義的內涵,因此發展 出二維的完美主義。研究焦點拓展到完美主義的成因與人際互動的層面,如:

Frost、Marten、Lahart 及 Rosenblate(1990)假設父母的態度會影響子女完美主 義人格特質的養成,因而提出了「多層面完美主義」,分為個人標準、組織、在 意犯錯、質疑自我表現、父母期望與父母批判;Hewitt 和 Flett(1991)提出結合 自我與人際的「多層面完美主義」,以自我取向、他人取向與社會期許取向來說 明完美主義…等。雖然完美主義產生了多元的理論,但仍侷限於負向的觀點。

先前的理論重視完美主義對人的影響是一大發現,但大多以假設性的論點來 定義完美主義,過度強調生活適應不良的因子。量表的測驗題項也偏負向,以至 於無法測得完美主義的正向層面,難以區分促成完美主義者適應良好與適應不良 的特質(Slaney & Ashby, 1996; Suddarth & Slaney, 2001)。是以,Rice、Ashby 及 Slaney(1998)採中立觀點,結合生活適應的層面,提出「適應良好」與「適 應不良」完美主義,並發展出「幾近完美修訂量表」,以高標準、次序與不一致 此三向度探討完美主義的正、負特質。研究結果發現,高標準與次序能促進個人 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而不一致是適應不良的主要因素(Slaney, et al., 2001)。

各完美主義學者所提出的理論都有其特殊的見解,但漸漸地形成了一種共 識:完美主義是多層面的,可從個人自我、人際互動、生活適應…等面向進行探 討,「完美信念」與「追求完美」是完美主義的核心概念,對人會產生正、負向 的作用(Stoeber & Otto, 2006)。大量的實證研究證實完美主義對於學業成就、成 就動機、自我效能…等面向有正向作用(董力華,2003;Accordino, D. B., Accordino, M. P., & Slaney, 2000; Enns et al., 2001; LoCicero & Ashby, 2000; Nounopoulos et al., 2006; Vandiver & Worrell, 2002),但同時也會引起心理與情緒困擾,如:焦慮、

緊張、不安...等(葉真秀,2004;葉雅婷,2000;Hewitt & Flett, 1991; Klibert, Langhinrichsen-Rohling, & Saito, 2005; Rice & Mirzadeh, 2000; Rice & Slaney, 2002; Suddarth & Slaney, 2001)。

(30)

綜合上述,臨床醫學對一些精神病患人格特質的分析,開啟了完美主義的研 究生命,也奠定了完美主義在人格特質中的重要性。從不同學者所提出的理論可 知,完美主義是多層面的,可從認知上的完美信念與行為上的追求完美來探究,

對個人表現、情緒、生活適應有著強大的影響力。近幾年來的研究推翻了早期對 完美主義的看法,推翻了以負向認知評估個人表現的一維觀點,取而代之的是以 一體兩面的二維觀點來探究完美主義的本質與其影響,完美主義的正向作用受到 了研究結果的支持。

貳、多層面完美主義的內涵

自從打破完美主義的病態看法以來,引發心理學家的熱烈探討,促使完美主 義理論林立,豐富了完美主義的內涵。誠如上面所述,完美主義是多層面的、是 二維的,不同學者根據其所觀察到的現象提出不同派別的多層面完美主義理論,

以下就最廣為人知的三大多層面完美主義理論做說明:

一、Frost 等人(1990)提出的「多層面完美主義(MPS-F)」

Frost 等人(1990)提出子女完美主義特質養成是因為父母管教風 格過於嚴格與要求完美的關係,因此將父母的管教風格納入完美主義的 內涵,並結合之前學者所提出的完美主義概念-高標準與過度的自我批 評,建構出「多層面完美主義(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MPS -F)」,分成在意錯誤、個人標準、父母期望、父母批判、質疑自我表現、

及組織六個向度,分述如下:

(一)「在意犯錯」是指個人會將錯誤解釋成全面性的失敗,並且認為 如果失敗了,別人將不再重視他,因此對錯誤產生負向的反應。

(二)「個人標準」則是指個人對自己設下非常高的標準,並以此標準 來檢核自我。

(三)「父母期望」與「父母批判」分別是個人知覺到父母為其設下非 常高的標準,同時認為父母會非常嚴格地批判自己的表現,兩者 被視為子女完美主義特質形成的原因。

(31)

(四)「質疑自我表現」則是個人過分要求工作品質,其常認為自己做 得永遠都不夠好。

(五)「組織」是指個人重視秩序和組織的傾向,與其他向度較無相 關。

但這項假設在一份相關女兒與父母管教風格的研究中只獲得了部 分的支持。研究結果發現,母親的「在意犯錯」、「個人標準」、「父母期 望」與女兒的完美主義有相關,但是父母批評則無;父親則與女兒的完 美主義無相關(Frost, Lahart, & Rosenblate, 1991)。但國內研究結果顯 示,父母管教風格與子女的完美主義養成有顯著相關(許怡珮,2003;

葉雅婷,2000;董力華,2003;鄧碧珍,2001;賴正珮、陳慶福,2007;

鍾孟玲,2001)。雖然父母管教風格與其子女的完美主義有相關,但卻 無法證實父母管教風格與子女完美主義的養成為因果關係。

二、Hewitt 和 Flett(1991)提出的「多層面完美主義(MPS-HF)」

Hewitt 和 Flett(1991)說明完美主義是指個人具有設立過高的標 準、要求完美與過度批評的傾向,且不單單只是針對個人,還包含個人 與他人之間的互動,因此從自我與人際的角度提出另一種多層面完美主 義(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MPS-HF)」,分三個向度,如 下所述(Hewitt, Mittelstaedt, & Flett, 1990; Klibert et al., 2005; Kobori &

Tanno, 2005):

(一)「自我取向」完美主義是指個人為自己設立高標準,並且會嚴格 的評估和譴責自己的行為之傾向。個人內在會湧出動力,積極努 力的去達到完美,避免失敗。好處是自我提升,但容易落入不斷 地自我批評和自我懲罰中。

(二)「他人取向」完美主義係指個人對重要他人有不切實際的標準,

對他人要求完美並嚴格的評估他人表現之傾向。在人際相處中,

他人取向完美主義者具有領導才能與督促他人成長的優點,但也

(32)

可能因無法信任他人、過度支配與責罵他人而受人厭惡,容易陷 入孤獨或是親密關係…等問題。

(三)「社會期許取向」完美主義者認為自己必須要達成重要他人對其 不切實際的標準,並認為他人會嚴格評估其表現。為了獲得他人 的肯定,社會期許取向完美主義者常致力於取悅他人和避免懲 罰,但若是經常無法達到他人的高標準,則易產生習得無助感。

完美主義存於人際互動,甚至會造成人際相處上的問題,這是完美 主義發展上的一大發現。但是,與先前的理論觀點一樣,只論及完美主 義的負向影響層面,純屬於表層的觀察,未深入探究完美主義者的特 質,因此無法了解完美主義多層面內涵的全貌。

三、Rice 等人(1998)提出「適應良好、適應不良與無完美主義」

高標準的表現、保持整潔秩序及有效率是完美主義的典型,即使這 些特質會造成心理困擾,卻也不願意捨棄,說明了完美主義在生活中某 一層面上具有正向的作用(Slaney & Ashby, 1996)。而是否會產生心理困 擾與個人的認知評估信念有密切相關,唯有適應不良的認知評估信念才 會造成心理困擾,亦即高標準與實際表現之間的差距並不一定會造成心 理困擾。以下說明適應良好與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內涵(陳玫伶,1996;

董力華,2003;賴正珮、陳慶福,2007;LoCicero & Ashby, 2000; Martin,

& Ashby, 2004; Rice & Mirzadeh, 2000; Rice et al., 1998; Slaney et al.,

2001; Stoltz & Ashby, 2007):

(一)「適應良好」完美主義:適應良好完美主義者具有合理的完美信 念與彈性的追求完美態度,因此較不堅持原來預設的標準,即使 失敗,仍能從失敗中肯定自我的努力與付出,較能夠自我悅納、

容忍不完美。在面對困境時,願意多花時間去堅持與完成。在團 體生活中,能配合他人,較無主宰他人的需求,因此有良好的人 際支持網絡。或許因為適應良好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的能力有很強

(33)

烈的信心與較高的自我效能,使得他們為自己設下高標準,並且 透過不斷的努力與彈性的調適來達成預先的目標。

(二)「適應不良」完美主義: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者具有不切實際的完 美信念,非常執著於追求完美,即使成功了,仍會注意到自己可 以更好的部分,對已經達到預期標準的表現仍感到不滿意;當表 現不如預期時,會認為所有的努力都是無用的、自我是沒價值 的,產生沮喪、焦慮、灰心…等負向情緒。此外,適應不良完美 主義者較喜好控制他人與環境,害怕他人超越自我的表現,因此 而對他人抱有敵意,人際關係較差,難以獲得他人的支持與肯 定,但其內在又具有強烈需要他人肯定的需求,在自我與他人之 間一直無法獲得滿意,而常有心理困擾。

(三)無完美主義:無完美主義者不會對自我抱持著過高的期許,也不 會以高標準來檢視自我的表現,較少出現懷疑、批評自我的情 形,因此自我期望與實際表現之間的差距不會過大,亦即不一致 的特質較為薄弱,內在的情緒也比較不會受自我期許與實際表現 所影響。但無完美主義者仍具有輕微程度的高標準與次序之特 質。

適應良好完美主義與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可從高標準、次序與不一 致三個向度來進行探討,其中高標準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表現有高標準的 要求傾向,次序則是個人對秩序與整潔的傾向,此二者是適應良好的因 子;不一致則是預期的高標準與實際表現之間的落差,是完美主義者適 應不良的主因。可藉由不一致區分出適應良好完美主義與適應不良完美 主義,再由高標準區分出無完美主義(Slane, et al., 2001; Suddarth &

Slaney, 2001; Vandiver & Worrell, 2002)。

綜合上述,個人對標準的執著程度與所採取的行動是完美主義者生活適應良 窳的關鍵。適應良好完美主義者較會採取積極追求完美的行動,具有較佳的問題

(34)

解決能力;而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者則較執著於自我設下的高標準,因此亦陷入鑽 牛角尖的泥沼中。無完美主義的自我期許不像適應良好與適應不良完美主義那麼 高,因此也就不會陷入因不一致所引發的負向情緒旋渦中。以下為研究者整理之 適應良好完美主義、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與無完美主義內涵:

表2-1-1 適應良好完美主義、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與無完美主義內涵說明 適應良好完美主義 適應不良完美主義 無完美主義 事先預期 較合理的高標準 不切實際的高標準 若有標準,標準也不

會太高 行動目標 積極努力實現自我 積 極努 力獲 得 他 人

肯定

若有目標,也不會積 極追求

認知評估 自我肯定 自我批評 接受一切的結果 失敗時的反應 肯定付出、容忍不

完美

否定付出的努力、堅 持完美

不太會自我批評,但 也不會自我肯定 成功時的反應 自我滿意 吹毛求疵 可 能 會 有些許 的 挫

折,但很快就恢復平 靜

心理情緒 正向(開心、愉 悅…)

負向(焦慮、沮喪…) 稍微情緒低落,但可 以很快就恢復平靜 研究者自行整理

參、多層面完美主義的測量

為了對完美主義的影響層面有更正確的了解,避免過度污名化完美主義,不 同的學者針對其理論假設編製出各種完美主義量表,並結合生活適應的因子進行 相關研究,使得完美主義的內涵有突破性的發展。從一維的高標準到多層面的生 活適應評估,測量工具是探究完美主義概念的重要功臣。以下說明最常使用的三 個多層面完美主義量表:

一、Frost 等人(1990)編製的「多層面完美主義量表」

「多層面完美主義量表(MPS-F)」是以個人標準、在意犯錯與父

(35)

母管教風格來探究完美主義。其中包含六個子量表,分別是過度在意錯 誤九題、個人標準七題、質疑自我表現四題、父母期望五題、父母批判 四題與組織六題,共計三十五題。採以五點量表計分,可從「非常不同 意」到「非常同意」之間做選擇,其中組織為獨立量表,分數未納入總 分計算。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介於 .78~ .92,總量表的 Cronbach’s α 為 .91。

二、Hewitt 和 Flett(1991)編製的「多層面完美主義量表」

「多層面完美主義量表(MPS-HF)」是探討自我與人際的完美主 義。整份量表分成自我取向、他人取向與社會期許取向三個子量表,每 一子量表有十五題,合計四十五題。採七點量表的方式計分,一到七代 表由「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Cronbach’s α 分別為自我取向 .90,

他人取向 .78 與社會期許取向 .63。

三、Slaney 等人(2001)編製的「幾近完美修訂量表」

「幾近完美修訂量表(Almost Perfect Revised Scale, APS-R)」乃是 以完美主義的概念進行編製,全部二十三題,其中高標準有七題、次序 有四題及不一致有十二題。以七點量表計分,一到七代表從「非常不同 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計算三各分量表的得分,透過群聚分析的統 計方法將受試者分為適應良好與適應不良完美主義。因素負荷量達 68

%,內部一致性分別為次序 .86,高標準 .85 與不一致 .92。

四、董力華(2003)編製的「大學生完美主義量表」

大學生完美主義量表乃是董力華(2003)綜合國內、外學者所編製 的完美主義量表內涵,編製出包含高標準、高秩序性、自我欣賞、過度 在意、拖延、及不易滿意等六個分量表,共六十題,各分量表之Cronbach α 介於 .71~ .79之間,而總量表的Cronbach α 為 .89。採五點量尺計 分,得分愈高表示個人的完美主義愈高。此量表還計算個人的正向、負向 完美主義的得分,其中將高標準、高秩序性及自我欣賞三個分量表的分數

(36)

總合為正向完美主義得分;將過度在意、拖延及不易滿意三個分量表的總 分則為負向完美主義得分。董力華曾以驗證性因素分析考驗該量表的建構 效度,其因素負荷量介於 .64~ .80。

五、黃政昌和許慧珊(2007)編製的「實習心理師完美主義量表」

實習心理師完美主義量表(Perfectionism Scale for Practicum and Intern, PSPI)乃是以 Hewitt 和 Flett(1991)的多層面完美主義為主要 架構進行編製。共計 68 題,包含三個分量表,分別為自我取向完美主 義包括自我期待與要求、避免犯錯及自我懷疑與批評等想法;他人取向 完美主義分量表則為對他人缺乏信任與充滿敵意、期待與要求他人意及 嚴厲評價他人表現等想法;社會期許完美主義以期待與要求自己達到他 人標準及自我價值建立於他人評價等想法來評量。內部一致性係數介 在 .83~ .94 之間,以諮商自我效能量表為效標關聯,效標關聯係數在 - .37~- .25 之間。採 Likert 四點量表計分,1 表示從未如此、2 表示有時 如此、3 表示常常如此、4 表示總是如此,得分愈高,代表完美主義信 念愈高。

上述的五種多層面完美主義的內涵有許多相同概念,高標準、在意自我表現 及個人表現與預期的落差,是學者一致公認的完美主義概念,而由於完美主義量 表的理論依據不同,各量表具有不同的內涵,但在個人的生活適應與人際之影響 層面相似,因此研究者將上述五種完美主義量表做一綜合性的整理(見表 2-1-2)。

(37)

表 2-1-2 多層面完美主義量表向度相關表 量表

名稱

多 層 面 完 美 主 義 量 表

(MPS-F)

多 層 面 完 美 主 義 量 表

(MPS-HF)

幾 近 完 美 修 訂 量 表

(APS-R)

大 學 生 完 美 主義量表

實 習 心 理 師 完 美 主 義 量 表(PSPI)

編製 者

Frost 等人

(1990)

Hewitt 和 Flett(1991)

Slaney 等人

(2001)

董力華

(2003)

黃政昌和許 慧珊(2007)

理論 依據

父母嚴格的 管教風格、高 標準與過度 的自我批評

過高的標 準、要求完美 與過度的批 評

完美主義的 定義:高標 準、次序、及 不一致

綜合國內、外 學者的觀點 提出正、負向 完美主義

Hewitt 和 Flett(1991)

提出的多層 面完美主義 理論

個人 適應

個人標準(+)

質疑表現(-)

組織(+)

在意犯錯(-)

父母批判(-)

父母期望(-)

自我取向(+)

他人取向(+)

社 會期 許 取 向(-)

高標準(+)

次序(+)

不一致(-)

高標準(+)

高秩序性(+)

自我欣賞(+)

過度在意(-)

拖延(-)

不易滿意(-)

自我取向(+)

他人取向(+)

社 會期 許 取 向(-)

人際 適應

社 會期 許 取 向(-)

他人取向(-)

社 會期 許 取 向(-)

(+)代表適應良好的因子,(-)代表適應不良的因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MPS-F 中的個人標準與組織、MPS-HF 的自我取向與他人取向完美主義、

APS-R 的高標準與組織、大學生完美主義量表中的高標準高秩序性與自我欣 賞、及 PSPI 中的自我取向與他人取向完美主義經相關研究證實為適應良好的因 子,顯見完美主義對個人具有正向的作用。MPS-F 是以假設性的完美主義成因 來編製多層面完美主義量表,但並未獲得完全的支持;MPS-HF 則是從觀察人際 互動關係發展出多層面完美主義量表,同時具有正、負向的作用。但 MPS-F、

(38)

MPS-HF 及 PSPI 此三份量表大都是以負向的觀點來測量個人的完美主義,因此 所測得的研究結果易有所偏誤,較難了解完美主義對個人的正向作用。而大學生 完美主義量表中的自我欣賞與不易滿意乃是個人對自我表現的接受度,與 APS-R 中的不一致的概念相同,因此研究者以為 APS-R 最符合完美主義的概念,最能 清楚的說明完美主義的正、負向特質,較能了解完美主義對生活適應的正、負向 影響。

肆、完美主義的相關研究

完美主義的多元面貌吹起了研究風潮,引發諸多學者投入探討。而由於完美 主義乃是非理性信念之一,因此亦將非理性信念納入探討,玆將相關研究整理下:

在性別方面,有些研究發現男生較女生具有較高的完美主義(黃春龍,2007;

楊曉媚,2006;鄧碧珍,2001;Hewitt & Flett, 1991)。有些研究結果顯示女生較 男生有完美主義(王朝茂,1994;朱珮綺,2007;許怡珮,2003)。但也有研究 發現男、女生的完美並未有顯著差異(伍昭瑾,2007;李業,2003;陳玫伶,1996;

葉真秀,2004;Hewitt et al., 1990)。由上可知,性別在完美主義上並未獲得一致 的定論,而過往的研究較少以諮商師為對象,因此本研究將探查男、女諮商師在 完美主義上得分是否有顯著差異。

在年齡方面,以成人為對象的非理性信念研究之結果則分兩極,有的是年齡 越大,完美的非理性的信念越高(林明進,1993);有的是年紀越輕,非理性信 念越強(王朝茂,1994);但也有研究顯示不同年齡層的國小啟智班教師之非理 性信念,在整體上無顯著差異(李業,2003)。由上可知,完美主義在年齡上未 有定論,研究者將探查不同年齡的諮商師之完美主義。

在最高學歷面向,不同師資學歷在非理性信念上達到顯著差異,當學歷越 高,則非理性信念越強(黃春龍,2007;王朝茂,1994)。因此,研究者認為當 諮商師學歷背景越高時,則其完美主義越強烈,本研究將進行探討。在專業背景 方面,目前國內較少有人研究,而由於諮商師養成教育的管道多元,且具有不同 的發展層級,因此本研究將進行深入探討。在服務單位方面,完美主義則無差異

(39)

(李業,2003)。但國內此部分的研究仍較少,因此値得再次深入探究。

在諮商工作年資方面,國內較少有相關此面向的研究,是以在此部分先以工 作年資或服務年資作為探討。黃春龍(2007)以國小教師為對象進行研究,結果 顯示服務年資五年以下與二十一年以上的教師,完美主義達到顯著差異,其他服 務年資則無顯著差異,李業(2003)的研究結果也無因教學年資的不同,而有所 差異。但王朝茂(1994)發現年資愈淺,非理性信念愈強烈。從工作年資與服務 年資來看,個人的完美主義或非理性信念並未有一致的看法,在本研究中,將再 深入探討不同諮商工作年資的諮商師在完美主義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在諮商師養成教育與訓練中,諮商師會透過接受督導來提升自我的諮商專業 能力,因此接受督導年資與經驗乃是諮商師專業能力提升與良窳之重要因子。國 內相關督導的研究中,都曾以此二者為背景變項來進行探究,發現接受督導年資 與經驗之間存有密切的關係(連廷嘉,2008;連廷嘉、徐西森,2003)。研究者 認為接受督導年資與經驗是値得探究的背景變項,因此納入本研究之探討範圍。

在自我效能部分,目前國內相關完美主義與自我效能的研究較少,而國外學 者發現完美主義者較無完美主義者具有較高的一般自我效能與社會自我效能,而 適應良好完美主義較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者有較高的自我效能(LoCicero & Ashby, 2000)。本研究將以實證研究的方式探討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之關係。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針對準諮商師及諮商師的背景變項,如:性別、年齡、

最高學歷、專業背景、服務單位、諮商工作年資、接受督導年資及接受督導經驗 等八項進行現況的探討,以了解不同背景變項的準諮商師及諮商師之完美主義是 否有差異,並探討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之間的關聯性。

第二節 自我效能的意義與內涵

Bandura(1977a)年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廣為應用於

(40)

各領域,如:學習自我效能、諮商自我效能、教師自我效能、生涯自我效能…等,

因此,首先須了解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意涵,其次才能對諮商自我效能

(Counselor self-efficacy)作更深入的探討。以下先探討自我效能:

壹、自我效能的定義與概念

Bandura(1997a)所提出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乃是指個人對自己組織 與執行行動達成某一目標的能力判斷,是個人對自我表現某一行為能力的信念

(Bandura, 1986)。換言之,自我效能是個人對某一特定行為能力表現所抱持的 信心,以程度來衡定。自我效能是創造改變或執行行動的核心信念(Bandura, 1999),因此會影響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反應、及所採取的因應與行動,可知 自我效能對各領域的重要性。

貳、自我效能的來源

自我效能的判斷源於自我說服的過程,在自我說服的過程中,個人將接收到 來自多方的不同訊息,這些訊息的來源主要可歸納為四種,分述如下(Bandura, 1997a, 1977b):

(一) 精熟經驗(enactive mastery experience):精熟經驗乃是根據真實的 成功經驗而來,是自我效能最主要的訊息來源。多次的成功經驗將提升 個人的自我效能,反之,多次的失敗則會降低。發展出高自我效能的人,

即使面對偶爾的失敗時,仍能夠肯定自我的能力,將失敗原因歸為環 境、努力的不足或是策略的不當,不會降低其自我效能。而低自我效能 者則會將失敗視為能力的不足,因此自我效能會持續減低。

(二) 替代性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替代性經驗會影響到部份的自 我效能。看見與自己條件相似的人成功時會提升自我效能,相信自己有 能力執行相似的活動。雖然替代性經驗只能影響到部份的自我效能判 斷,但有助於提高個人在行為改變上的堅持度。

(三) 口語說服(verbal persuasion):口語說服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力範圍 內可成功執行某種行為的信念,當個人知覺到困難或缺乏信心時,正向

(41)

的口語說服會產生如同鼓勵一般的效用,使得個人願意繼續堅持下去,

若成功執行該項行為,將會提升個人的自我效能。反之,負向的口語說 服會使個人放棄,而無法在受挫折時堅持下去。

(四) 生理和情緒的狀態(physiological and affective states):個人通常會 根據生理與情緒的狀態來判斷自我的能力。當個人感覺到壓力、沮喪或 焦慮時,個人通常會認為自己無法執行該特定行為,但每個人對生理和 情緒狀態的認知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會將焦慮視為挑戰的訊號,反而 會更投入該項工作中。一般而言,減少個人的壓力、沮喪或焦慮會促使 個人有較好的表現,進而提升自我效能。

上述四種自我說服的訊息來源會對自我效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力,其中經 熟提升了個人執行某項工作的能力與技能,因此能提高自我效能,而來自環境中 的口語說服與替代性經驗則會提升或降低個人的自我效能。對環境的認知所產生 的生理或情緒的狀態可視為個人自我效能的指標。

參、自我效能對人類功能的影響

自我效能通常藉由結果預期來影響個人如何感覺、思考、動機、及行動

(Bandura, 1993),換言之,自我效能會影響個人選擇目標、決定投入多少努力,

以及在面對困難時堅持多久(Bandura, 1997a)。以下說明自我效能影響人類功能 的主要四種方式(Bandura, 1997b, 1999):

(一) 認知:目標設定受個人對自我能力的判斷所影響,再藉由預設的成 功結果來引導行動。高自我效能者會看見成功,從中獲得正向引導與支 持,因此擁有較為遠大的抱負、對事情有遠見、思考周詳、勇於接受挑 戰,並且能堅定的投入其中,而非停留在個人的抗拒或不順利之中。低 自我效能者容易注意到失敗,而落入自我困擾的深淵中,無法有更好的 成就。

(二) 動機:透過個人可以做什麼、預期的結果、目標的設定、計劃達成 目標的方案、及根據執行狀態來調整自我,最後形成動機。換言之,人

數據

表 4-9-1   準諮商師及諮商師完美主義與諮商自我效能的相關矩陣 ………146  表 4-10-1  個人背景變項與完美主義類型對諮商自我效能之多元逐步階層迴歸分
表 2-1-2    多層面完美主義量表向度相關表  量表 名稱 多 層 面 完 美主 義 量 表 (MPS-F)  多 層 面 完 美主 義 量 表 (MPS-HF) 幾 近 完 美 修訂量表(APS-R)  大 學 生 完 美主義量表  實 習 心 理 師完 美 主 義 量表(PSPI)  編製 者  Frost 等人(1990)  Hewitt  和    Flett(1991) Slaney 等人(2001)  董力華 (2003)  黃政昌和許 慧珊(2007) 理論 依據 父母嚴格的管教風格、
圖 3-1-2    幾近完美修訂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圖 完美主義 高標準次序 不一致e3 1 e1 1 e2 1 1
圖 3-1-3    研究架構二  蒐集相關諮商自我效能文獻: Lent等人(2003)所提出的 諮商自我效能觀點 取得修訂諮商師活動自我效能量表同意 翻譯量表內容 專家審查意見 預試 正式量表 信度考驗  效度考驗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measure human foot volume using 3D scanning range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oot length, width, height and ankle circumference, to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ariables of hypermarkets consumers’ flow experience and the trust, the external variables, and the internal variabl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tatus of elementary excellent teachers, strategy used and promoting factors.. A questionn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