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及理論架構

2.7 定性與存現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焦點分配到「想買」、「來了」、「桌子上」而使用殊指的「有」、「都」等,將無 定名詞組移到句首而表現句尾焦點。此外,「有」字句本來不能帶有定的賓語,但是 (30)加上副詞「還」後,可以放在「有」字句賓語的位置。

雖然存現句是特殊的句型,但是存現句句首的處所就是已知的信息,句尾的人或 事物是未知的信息,因而存現句傳達信息的結構為無標記的結構,即為句首帶有定的 處所詞組,句尾帶無定的人或事物名詞組,將焦點表現在句尾的無定名詞組,如:

(31) 客人來了。

(32) 來客人了。

(31)和(32)的「客人」都是一般名詞。華語當主語的名詞組定性最強,因而(31)的

「客人」解釋為「聽話者等待的客人」,此句子的焦點實現在句尾的「來了」。然而 (32)的「客人」放在動詞後面,在句子裡當賓語,華語當賓語的名詞組是定性最弱 的,(32)的「客人」可解釋為「說話者告知聽話者沒有在等待的客人」。(32)的焦點實 現在句尾的「客人」。由此可知,華語表示存在時,為了把焦點放在不定指的人或事 物名詞組產生了存現句,並且名詞組的定性、語序與焦點的實現有密切的關係。

總而言之,華語存現句的信息傳遞遵循「已知─未知」的順序,因而存現句的焦 點也實現在句尾。

2.7 定性與存現句

定性1是制約語言語法結構的重要因素之一。透過前面探討的內容,我們已經得出 華語傳達信息的結構與名詞組的定性有密切的關係。

Chafe(1976)指出有定名詞組是說話者認為聽話者已經知道或者能確定說話者所想 的某特定的指示對象2。趙元任(1968)首次提到華語的定性,將有定和無定的概念帶入 華語語法而進行研究。他認為華語主語所指涉的事物是有定的,賓語所指涉的事物是 無定的,而且使用指示代詞「這」和「那」可以表示有定的指涉。朱德熙(1983)意見 接近趙元任的想法,他主張華語有個強烈的傾向,主語是表示「已知、確定」的事 物,而賓語是表示「不確定的」事物。他把趙元任所提到的「有定與無定」解釋為

1 趙元任、范曉等將定性分為「有定」、「無定」,陳平、屈承熹等將此分為「定指」、「不定指」。

本文採取「有定」和「無定」的術語。

2 Chafe(1976)「I think you already know and can identify the particular referent I have in min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已知-未知」、「確定-不確定」。雖然他們提及定性與句子成分的關聯性、定性 與信息的關聯性,但是沒有具體地整理出其定性的概念。

Li & Thompson (1981)也主張在華語語法動詞前的位置表示有定,動詞後的位置 表示無定。湯廷池(1986)也指出存現句句首成分為有定處所名詞組,出現在句尾的名 詞組為無定名詞組。他提出「從舊到新」的原則,胡明亮(1992)提出「從有定到無 定」的原則,如:

(33) *我給一個人那本書。

雙賓句的間接賓語和直接賓語也遵循此原則,因而用無定到有定來排列語序的(33)不 合語法。存現句的結構正好符合華語有關定性的語序分配,即遵循「從有定到無定」

的原則。存現句句首為定指的處所詞組,句尾不能帶定指的名詞組,因而以下的句子 都不合語法。

(34) *教室裡有那本書。

(35) *教室裡有張老師。

(36) *桌子上有你的一封信。

(37) *一本書在桌子上。

華語有定事物名詞通常都出現於句首,而無定事物名詞則通常都移到句中或句尾。因 此「在」字句必須以有定事物名詞為主語,而以有定處所名詞為賓語;「有」字句必 須以有定處所名詞為主語,而以無定事物名詞為賓語。若要正確了解存現句,應該先 了解有定和無定。

「有」字句必須以無定事物名詞為賓語,但是回答使用「有」字句的疑問時,

「有定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成為「有」字句的賓語。如:

(38) A:櫃子裡有什麼?

B:(櫃子裡有)她的衣服。

(39) A:教室裡有誰?

B:(教室裡有)張老師。

「放、擺、掛、貼、躺、坐」等一般動詞也因事物名詞的有定或無定,而有三種 表達存在的方式,如:

(40) 那一本書擺在書架上。

(41) 書架上擺著一本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有一本書擺在書架上。

英語卻不一定得遵守「從有定到無定」的語序原則,如以下合語法的英文句子所示:

(43)「A man in the yard is asking for you.」(Givon,1979:20) 下面比較湯廷池(1977)和屈承熹(1999)如何分類定性。

表1:湯廷池與屈承熹的定性分類

定性 (definiteness) 有定 (定指,definite) 無定 (不定指,indefinite)

湯廷池 有定 無定

定指(definite) 殊指3(specific) 有指

泛指(generic)

任指(indefinite) 未指(non-referential)

屈承熹 定指 非定指

殊指

不定指:泛指、隨指

有定名詞組是指說話者和聽話者都知道的實體,無定的名詞組是指只有說話者知 道,聽話者不知道的某實體。有定(定指,definite)和無定(不定指,indefinite)是發生在 談論(discourse)的現象。

表2:說話者與聽話者的定性認知

有定(定指) 無定(不定指)

說話者 + +

聽話者 + -

華語沒有像英語的定冠詞「the」、不定冠詞「a」等普遍且固定的「有定和無 定」語法標記。陳俊光(2008)指出可以把指示詞「那」當作「the」,還有可以把數詞

「一」也當作「a」。因此聽話者或讀者難以區分有定與無定的名詞組。華語區分有定

3 「殊指」:只有說話者知道指涉的對象是什麼,使對方了解他指的究竟是那一個。由於在華語裡「殊

指」的名詞也可以出現於動詞的前面,所以湯廷池(1989)用廣義的「有定」這個名稱來包括此概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和無定名詞組的最確實的方法,即為注意句子裡分配的位置。按照句子成分在句子裡 分配位置而識別華語名詞組的有定與無定。

存現句動詞後面的賓語為人或事物的名詞組,其中數量名詞組的出現頻率最高,

這些人或事物表示出現或消失的人或事物,則是上文的語境中沒有提到的無定的人或 事物。

陳平(1987)按照「定指和不定指」的強弱程度,分類華語名詞組,將它分成7個等 級。陳平說明 A、B、C 組屬於典型的定指形式,F、G 組屬於典型不定指形式,而 D、E 組是中性的形式。

表3:名詞組的定性強弱

等級 名詞組 定指 不定指

A 等級 人稱代詞: 我(們) 你(們) + -

B 等級 專有名詞: 台灣 台北 + -

C 等級 這/那+(量詞)+名詞: 這本書 那個人 + - D 等級 一般名詞: 椅子 學生 (+) (+) E 等級 數詞+(量詞)+名詞: 五個孩子 (+) (+) F 等級 一 +(量詞)+名詞: 一個人 - +

G 等級 量詞+名詞: 支菸 - +

A ←←←←←←←←←← D ∙ E →→→→→→→→→→ G

強 定指 強 不定指

范曉(2003)提到華語句子成分的定指和不定指,而且按照句子裡扮演的角色,將 其定性的強弱分成5個等級。

表4:句子成分的定性強弱等級

句子裡定指名詞組的強弱 句子裡不定指名詞組的強弱

1等級 主語 1等級 存現句的賓語

2等級 「把」字句的賓語 2等級 處所詞組前面的賓語 3等級 數量賓語前面的對象賓語 3等級 雙賓語結構的直接賓語 4等級 雙賓語結構的間接賓語 4等級 趨向補語後面的賓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等級 附屬性定語

表3表示「我、你、他」等人稱代詞的定性最強,然而表4表示存現句賓語的定性 最弱,因此人稱代詞不能出現在存現句賓語的位置,只能出現在一般語序的句子。湯 廷池(1986)也指出「我、你、他」等在性質上代表舊的、已知的信息,所以不能出現 於引介性的存在句或隱現句,只能出現於非引介性的存在句或隱現句。

(44) *昨天走了他們。

(45) 他們昨天走了。

(46) *床上躺著他。

(47) 床上躺著一個人。

湯廷池(1986)又指出存現句的賓語慣用無定名詞組,如果專有名詞作為句子的新信 息,欲使它放在句尾,需要於專有名詞前面加上數量詞以沖淡其定性。

(48) *昨天來了楊大媽。

(49) 昨天來了(一)位楊大媽。

透過上述的內容可以看出華語的語序常牽涉到名詞組的「定性」(definiteness)。

「存現句」的語序明顯表示華語「從有定到無定」的定性特徵。存現句的主語是處所 詞,它放在存現句的句首,是有定的,是說話者與聽話者都認知的地點。然而存現句 的賓語通常是人或者事物,它是無定或者殊指的,是說話者、聽話者都不認識或者只 有說話者認識此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