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序論

1.2 研究範圍與架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序才是形成存現句範疇的主要根據,然而韓語不能以語序來區分引介性的存在句與非 引介性的存在句。

韓語不管引介性的存在句或非引介性的存在句都能以 「 있다(有、在 , itta) 」 來表 達存在語意。韓語與華語不同,不能以語序來區分引介性的存在句或非引介性的存在 句。因此韓籍學習者以華語來表達存在的時候,會疑惑為何華語表達存在的句子分成 兩個句型。本文的第三章要探討韓語如何區分引介性的存在句或非引介性的存在句。

並且要探討韓語存在句的結構及其實現定性的方式等。

語言學習者在接觸新的語言時常感到陌生,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拉近與華語的距 離,以便提升對華語的接受度。功能語法從言談的角度分析華語特殊句型而能解釋存 現句的形成與架構。本論文探討功能語法理論,包括「認知分析」、「引介功能」、

「傳達信息」、「焦點」、「主題」、「定性」等等,處理存現句的形成與架構。本 論文假定功能語法理論能幫助華語學習者對華語建立一致的看法。本論文從功能觀點 討論華語存現句與韓語存在句的對比分析,進而按照功能語法理論和教學法做測試且 設計語法課程,探討韓國學習者學習華語存現句的捷徑。

1.2 研究範圍與架構

華語存現句與功能語法所提出的「認知分析」、「引介功能」、「傳達信息」、

「焦點」、「主題」、「定性」等等有密切的關係。本文回顧先行研究以界定華語存 現句,並察明其特徵。藉由功能語法理論了解存現句如何傳達信息、如何實現名詞組 的定性、焦點和主題。因此本文的第二章要探討存現句的定義和特徵,並且整理上述 的功能語法理論進而深入了解存現句。

第三章介紹韓語表示存在的方式,進而探究韓語如何表示「焦點」、「主題」、

「定性」等等。

第四章從功能觀點探討華語存現句與韓語存在句的對比分析,以便了解韓籍學習 者學習存現句的困擾。藉由對比分析的內容,不但能設計出適合韓籍學生的存現句課 程內容,而且能設計出恰當的測試問卷。

第五章設計基於功能語法的存現句語法課程。本研究設計課程時,參考第四章的 對比分析。藉由韓語和華語的對比分析能預測韓籍學生學習華語存現句的難點,而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設計出加強此學習難點的語法課程。

總而言之,本研究的第五章從功能語法理論的角度設計語法課程並應用在教學,

以便能使學生對華語有一致的概念。第六章分析測試結果而瞭解韓籍學習者在存現句 的學習上出現的偏誤及上完本語法課程之後的改進。第七章為結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回顧及理論架構

2.1 存現句的定義

關於存現句的定義,大陸學者認為只有「處所詞組(時間詞組)+動詞組+名詞 組」形式的句子歸類為存現句。因此將「在」字句排除在「存現句」之外。宋玉柱 (1982)指出存現句的功能主要表示某處存在、出現或消失某人或某物,其中表示存在 的句式叫存在句。劉月華(1983)將「處所詞組—動詞組─名詞組」結構的句型稱為「存 現句」,此句型大致上分為「存在句」和「隱現句」。

按照這兩位學者的看法,存現句裡面的「存在句」是指表達「在某處存在某人或 某事物」的句子。此存在句的結構為「處所詞組+動詞組+名詞組」,句首的處所詞 組是不可缺少的,它正是被描寫的對象。「隱現句」是指「表示人或事物的出現或消 失」的句子。隱現句的結構為「處所詞組/(時間詞組)+動詞組+名詞組」,表達「某個 處所或時間有人或事物出現或消失」。因此,在語義上存現句是指表示「某處存在某 事物」或者表示「位於某處所的事物的出現或者消失」,在形式上表示處所的詞彙出 現在存現句的句首,表示存在、出現、消失的人或事物的名詞組出現在動詞後,是一 種特殊的句型。下面舉一些存在句和隱現句的例子。表達存在的存在句為:

(1) 黑板上有一個通知。

(2) 前面是一個廣場。

(3) 桌子上放著一本書。

(4) 院子裡擺滿了花盆。

表達出現與消失的隱現句為:

(5) 前面來了一個人。

(6) 屋裡跑出來一個人。

(7) 那邊發生了一件交通事故。

(8) 他家死了一條狗。

存現句裡面的「存在句」包含「有」字句,「有」是表示存在的最基本的動詞。

有些動詞本身沒有存在的語意,但是動詞後面加上助詞 「著」,產生存在意義而形成 存現句裡面的存在句。這些動詞分為含有表示靜態的動詞類和表示動態的動詞類,

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黑板上寫著一個句子。

(10) 屋裡坐著很多人。

陸慶和(2006)指出使用於存在語意存現句的動詞有兩類,一類是表示人體或物體 狀態或動作變化的,如「坐、站、立、蹲、躺、睡、臥、趴、橫、豎、跪、擠、圍、

漂、停、浮、靠」等;另一種是表示人對物體進行安放或處置的動作的,如「放、

掛、插、擺、堆、排、裝、蓋、存、晾、貼、煮、蒸、刻、綉、畫」等以及與這些動 詞意義相近的雙音節動詞。

隱現句的句首可以帶時間詞,時間詞放在處所詞的後面,有時時間詞可以單獨出 現。隱現句的動詞都是表示動作的動態動詞,其中有些動詞表示人或事物的移動,比 如:「搬、掉、落、跑、脫、走、來、飄」等,有些動詞表示出現或消失的動詞,比 如:「出現、爆發、發生、生、死、閃、響、刮、立」等。隱現句的動詞後面加上助 詞「了、過」或者使用結果補語、方向補語等而表示出現、消失的語意。

湯廷池(1986)認為使用「有」字句語序就能得到獨特的言談功能,即為了談話的 對方引介人或事物,因而將它統稱為「引介句(presentative sentence)」。

2.2 存現句的引介功能

華語語法界將和「有」字句語序相同的存現句視為特殊句式。若要學習存現句,

需要先學習「有」字句的語法功能。「有」字句帶有引介的功能,存現句主要且獨特 的語法特徵也是引介功能,因此在台灣將存現句稱為「引介句」。湯廷池(1986)以

「引介句」(presentative sentence)的術語來解釋此句型的語法功能。該術語著重使用此 句型的語境,譬如:

(11) 外面進來了一個人。

該例子把「一個人」引介給讀者或聽眾,然後以這個人為主題描寫他的情況或言行。

一般的陳述句會把人或事物放在主語的位置,處所放在動詞的後面。存現句為了達到 所要表達的特殊語意而使用此語序。存現句與一般陳述句比起來更有生動的感覺,並 且提供提示性的信息,如:

(12) 存現句:政大校門口出現了一隻熊。

(13) 陳述句:有一隻熊出現在政大校門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存現句的認知分析

丹麥心理學家魯賓(E.Rubin.1886~1951)提出「圖形與背景」理論,此理論來自心 理學,後來被運用到語言研究領域,用來研究語法的結構。此理論將視覺對象稱為

「圖形」(figure),而將包圍「圖形」的空間稱為「背景」(ground)。

張先亮和范曉(2010)提出「前景與背景」理論,探討華語形成存現句的認知過 程。在華語存現句中,放在句首的都是表示處所或時間,放在句尾的是人或事物。張 先亮和范曉提出這種句型的語序反映出華人對於空間和事物之間的存在關係所特有的 表達方式。華語存現句的「處所─動詞─事物」結構表現出認知上的「背景─圖形」結 構,句首的時間和空間詞組是背景,突顯圖形的襯托部分。句尾的存在事物是圖形,

突顯的部分,在句子裡顯著度最高。存現動詞為聯繫兩者的紐帶,表示二者的存在關 係,顯著度最低,例如:

(14) 牆上掛著一幅畫。

當人們感知「牆上」與「一幅畫」這兩個物體的關係上,注意力會集中於該空間背景 中突顯的「一幅畫」上。「一幅畫」是圖形,即是所要突顯的存在事物。「牆上」是 描述的出發點,是背景,即是存在處所。仲介兩者的動詞「掛著」表示兩者的存在關 係。

劉寧生(1994)提到「參照物─目的物」的關係,即將「背景」稱為「參照物」,將

「圖形」稱為「目的物」。他指出當人們感知兩個物體的空間關係時,總是把我們所 要感知的直接對象當做「目的物」,而把另一相關物體當做「參照物」以確認「目的 物」的位置和方向。劉寧生指出華語母語者傾向於把具有較大、固定、持久、複雜、

已知等特徵的成分作為「參照物」,把具有較小、移動、暫時、簡單、未知等特徵的 成分作為「目的物」。

張先亮和范曉(2010)指出「參照物─目的物」的原則與「整體─部分」的原則密切 相關。華人在認知空間關係時,認知上傾向於從整體到局部的思維方式。存現句的語 序正好反映華人這樣的思考模式。

2.4 傳達信息原則

華語有個強烈的趨向為一般舊信息位於句首,新信息位於句尾。湯廷池(1986)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出四個「功用原則」(functional principles)以解釋華語的句子形態與言談功用之間的關 係。其四個原則中「從舊到新」(From Old to New Principle)的原則是有關華語傳達 信息之特徵的。湯廷池(1986)說明華語的特徵為已知的信息出現在句首,新的信息總 是出現在句尾而成為句子的焦點。已知信息是指說話者認為他所傳達的信息是聽話者 已知道的信息,是交際語境中已明確的。未知信息是說話者認定他所傳達的信息是聽 話者所不知道的。通常已知信息是表述的出發點或主題,未知信息是表述主題的有關 的新內容或焦點。

湯廷池(1986)說明華語由於「語意或語用上的考慮」(semantic or pragmatic consideration)或者為了符合「從舊信息到新信息」原則而調整一般的詞序,因而常出 現特殊且例外的詞序。存現句的詞序與華語一般的詞序不同,處所詞出現在主語的位 置,動作者或事物出現在賓語的位置,是特殊且例外的詞序,因而容易被誤為倒裝 句,並且分類為特殊句型。但是存現句是反映且說明華語句子傳達信息的特徵之最佳 範例。句首的句子成分傳達「舊的」(old)或「已知的」(known)的信息,而句尾的句子 成分傳達「新的」(new)或「重要的」(important)信息。

華語存現句符合句子信息安排的一般規律。處所詞組是表述的出發點,一般由已

華語存現句符合句子信息安排的一般規律。處所詞組是表述的出發點,一般由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