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實務印證與成效評估

第一節 實施對象

本研究間採用實證研究的方式,配合實際教學活動,來驗證本理論建構成 效。在學校我擔任的是中年級導師,所以以自己班級的學生為實施的對象;由於 導師對班上的學生比較了解,如此對於活動後的後續觀察會比較方便。

目前國小教師的教學方式大多數仍以講述的方式為主,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 溝通仍然不夠,在上課中多半是老師提問題,然後學生回答。例如老師問學生:

「以上講解的題目,聽得懂嗎?」學生簡單的回答:「懂!」就結束師生之間的 對話,但是有的學生明明就不懂,他也不提出疑問來。因此,可以發現學生上課 的情緒就顯得低落,讓人覺得很沒精神,如此對於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反而幫 助不大。

上課的氣氛既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那麼該如何改變教室的氣氛,來提 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在聽、說、讀、寫、作方面的語文能力都能有很大的 提升?如果將他們作異質性的分組,並透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必能達到學習的功 效。合作學習是很重要的,許多學者對合作學習提出的定義:合作學習是一種有 系統有結構的教學策略。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將不同能力、性別、種族的學生分配

於 小 組 中 一 起 學 習 。 他 能 適 用 於 不 同 學 科 及 不 同 年 齡 學 生 的 學 習 。

(Slavin E. Rober,1985)合作學習是在教室的學習環境中,提供一個合作的學習 環境,讓學生在異質小組中與同儕共同學習,彼此互相支援、批判或分享彼此的 觀點,最後共享成果,並藉此合作的學習環境中,潛移默化以培養更多的合作行 為。(Parker E. Ruth,1985)合作學習是一種在一起學習的活動方式,鼓勵彼此 討論,擴展思考和期望以引導更高層次的認知,刺激學生多元化的發展。在這種 環境下,能用合作學習的方法組織複雜、有趣及開放性作業,一但此過程達到完 全內化後,就成為學生獨力發展過程中之一部分。(Wim Nijhot & Piet Kommers,

1985)合作學習不僅是面對面的接觸,更要互相討論、幫忙與分享。(David Jonhson

& Rager Jonhson,1987)依不同能力、種族、性別所組成的常態性異質結構,不 同背景的學生參與合作學習後,增加學科成就並增強自尊心,同時也更能尊重別 人不同的人格特質。(Page Kalkowski,1988)合作學習是一種將三至五個學生有 目的性的分為一組而使每組學生共同完成某些特定學習活動的教學過程,在此種 此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過程中,小組每一成員都對自己的表現負責,而教師係 扮演小組學習促進者(facilitator)與諮詢者(consultant)的角色。(Amalya Nattiv,

1994)合作學習是結合教育學、社會心理學、團體動力學等的一種分組教學設計,

主要是利用小組成員間的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去進行學習;並利用小組本位的 評核及組間比賽的社會心理氣氛,以增進學習成效。目的在使學習活動成為共同 合作的活動,其成敗關係團體的榮辱。(林生傳,1992)合作學習是經由小組同 儕合作協助的學習方式,在 2 至 6 人的異質小組中,透過團體互動的歷程,一 起學習,彼此協助完成工作,以達到個人及團體的共同學習目標。(何素華,1996)

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策略,指透過教師將學生妥善異質分組,每組人數 5-6 人。

學習歷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協助者,經由教師的協助和學生同儕的扶持進行學習 活動。小組為了共同目標一起合作,以完成個人和團體學習目標,進而從中習得 各種技能。林靜萍(2005)是一種班級組織的改良狀態,採小組學習方式,藉由 各種策略促進同儕互動,營造組織命運共同體的狀態,擴大自己與他人學習的機 會,構成積極互賴的學習情境。(林達森,2002)由上述學者的意見,可看出合 作學習的定義有幾個共同點:(一)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系統的教學策略;(二)合 作學習為兩人以上的學習小組;(三)有著共同的學習目標;(四)小組間可以共 同協商討論;(五)合作學習可以提升學生認知、社交與情意的發展,以增進彼 此學習。因此,合作學習有其獨特性,和其他教學方法是有區別的。合作學習並 不是將學生置於小組中學習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組織合作小組,促進小的合作 學習。合作學習並非不是讓學生圍坐在一起,讓每個學生做作業而已。合作學習 並非由一個學生撰寫小組報告,其他學生搭便車簽名即可。合作學習不等於小老 師制,由某一學習快的學生教導學習遲緩的學生。合作學習不等於讓學生坐在一

起和其他同學討論教材,協助其他同學。合作學習也不等於一般的小組討論,把 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小組成員在一起討論。真正的合作學習小組,每個成員是 互相依賴,互相幫忙,分享資源,彼此相互助長學習。

九年一貫課程中,十大基本能力的「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強調每個人要 具有民主素養,包容不同意見,平等對待他人與各族群;尊重生命,積極主動關 懷社會、環境與自然,並遵守法治與團體規範,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教育部,

2003)團隊合作與合作學習有著密切的關係。簡妙娟指出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結 構、有系統的教學策略,能適用於不同年級和不同學科的領域。在合作學習中,

教師可依學生的能力、性別、種族背景等不同因素,將學生分配到一異質小組中 共同學習,鼓勵小組成員互相協助,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效果並達成團體的目標。

(引自黃金印,2007:39-48)黃政傑(1996)曾提到,合作學習教學法受到重視的 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是希望透過合作學習來提高學習成效,讓能力高的學 生只到能力較差的學生,或讓經驗豐富的學生協助沒有經驗的學生進行學習。第 二的理由是希望經由合作學習來增進人際互動機會,培養人際關係能力,解除社 會隔離的現象。

Slavin 認為認知理論中最能說明合作學習認知表現的是「認知發展理論」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和認知精緻化理論(cognitive elaboration theory)。

認知發展的觀點以 Vygotsky 和 Piaget 的理論為基礎;認知發展理論對合作學習的 基本假設是,當學生以適當的作業進行互動時,在互動的歷程中,便能熟悉重要 的學習概念。(黃金印,2007:39-48)Vygotsky 的鷹架理論,心理學家 Vygotsky 提出的近策發展區(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論中認為教師或其他能力 較好的同儕團體,能提供學習者暫時性的支持,並透過結構化的學習歷程,建立 學習者自我學習的垂直應架,以及同儕團體的水平鷹架,共同建構成學習網路。

透過社會互動功能促進學習者的問題解決能力,以達成學習遷移的效果。因為在 學習過程中一起努力奮鬥、一起鼓勵分享,或可達到互惠、教學相長的目標。班

級氣氛融洽,同儕之間是互相信賴、友善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更能增進班級 氣氛的和諧與同儕之間的友誼。(引自江佳玫,2008:61-65)

根據 Bandure 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經由個體內在歷程、個體 行為與環境三方面互動的產物。個體透過觀察、模仿,產生內在認知歷程改變,

進而有新的學習行為產生。也就是說,學生在同儕互動中,經由觀察、模仿,可 以調適、同化新舊經驗,進而建構出新的知識來。Sharan 和 Sharan 認為小組的情 境為學生提供一種自我自尊與學習動機能夠延續社會環境的功能特別重要,因為 他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基本環境;在此環境下,學生們一起發現問題、謀求策 略、解決問題,彼此透過合作,讓學生們的自尊獲得重視、情感得到歸屬,並且 維持參與學習活動的意願。(引自楊栢青,2005:1-2)

在班級裡,由於每個人的程度都不盡相同,大家所擁有的才能當然也不一 樣。有人是語文高手;有人是數學資優的學生;有人或許在學科方面較弱,但卻 是體育健將;有人擅長表演,在藝能方面的表現很出色,每個人都會有屬於他的 專長能力。透過異質的方式將學生分組,成員中擁有各種不同的能力,當小組成 員在討論時,因為彼此之間的互動頻繁,彼此互相學習與交換意見,彼此之間也 能互相競爭、合作,成員對教材能夠更加了解,達到精熟的程度。因為互相合作,

成員們互相信賴,培養出共同的默契,對於提升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助益。當學習 興趣提升以後,班級的學習氣氛會往好的方向改變,教師就能讓學生自主學習,

在教室裡隨時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習,改變教師單純的講述法教學,教學效果 提高,學生也會透過小組成員與成員間的互動,獲得更大的學習效果。

合作學習的分組可以採用異質性的方法來分。合作學習的特質中,異質分組 是其中的一種。異質分組的分組原則是讓小組成員具有異質性,而非同質性。以 此原則可以提供學生更多的機會認識不同的學習對象,不論是高能力或是低能 力,聽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經驗,讓學生從更多不同的觀點結合學習經驗,

達成學習目標。林佩璇和黃政傑在《合作學習》一書中提到,異質分組是合作學 習的特質之一,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必須是浮沉與共、休戚

相關的,彼此互相照顧、互相幫忙,分享資源,而且彼此相互成長學習。每個成 員都應負起學習責任,都應有成功的學習表現,善用人際關係和小團體技巧,並 且能參與小組自我反省的工作,進而改進小組學習態度,增進小組學習的成效。

相關的,彼此互相照顧、互相幫忙,分享資源,而且彼此相互成長學習。每個成 員都應負起學習責任,都應有成功的學習表現,善用人際關係和小團體技巧,並 且能參與小組自我反省的工作,進而改進小組學習態度,增進小組學習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