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寫作教學從橋樑書中借鏡與更事發揮的雙重取徑

第五章 橋樑書與寫作教學結合的向度

第三節 寫作教學從橋樑書中借鏡與更事發揮的雙重取徑

寫作是學生展現其知識的主要憑藉,也是影響學習成敗的關鍵。許多學者、

第一線的教師或國家,對學生的寫作力表現,表示極大的擔憂,並提出改革的呼 籲。(吳怡靜,2007)因此,世界各國都開始將「寫作力」的發展,當成涵蓋各 科目領域的基本能力。以美國國家寫作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Writing)

為例,在推動美國各級學校寫作改革的報告書中強調,學生必須「學習寫作」與 學會「透過寫作學習」(何琦瑜,2007);也就是寫作是學生學習、展現學習成 果的重要利器。寫作離不開聆聽、說話、寫字和閱讀,特別是閱讀與寫作有其直

接的關聯。葉聖陶指出:閱讀的基礎訓練不行,寫作能力不會提高。(葉聖陶,

2007)張毅認為:勤讀優秀的文學作品,自然就會提高文學欣賞和寫作水準。(張 毅,1987)然而,透過閱讀就能對寫作產生直接的影響的論斷,顯然過於樂觀。

反觀橋樑書結合寫作教學的新嘗試則不然,它可以大為改善這條通路的順暢 性。我們知道:「橋樑書」的閱讀策略,是為了能讓孩子無礙的轉化成長時間獨 立閱讀文字書的過程。「橋樑書」是脫離繪本進入文字書的關鍵閱讀策略,孩子 進入「過渡」的閱讀時期。「橋樑書」的閱讀策略除了跳越繪本的銜接之外,「獨 立閱讀能力」的培養與「長期閱讀定力」的養成,才是閱讀「橋樑書」轉化的關 鍵功能。(子魚,2009)現在坊間的出版社,陸陸續續推出的橋樑書,依孩子的 階段性作考量。但是同樣的橋樑書出版,是否標明為橋樑書的書籍才是某階段的 閱讀者最適合的選擇?其實不然,教育工作者要有更細膩的觀察、更貼近孩童的 遠見,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要有更精深的了解及認知發展層次上更專業的定見。在 孩子的生活周遭的讀物、作品中取材,以橋樑書的階段性閱讀概念,進行多元文 類的選擇。教師要考量學生的強項特質,倘若有重複學習而無益於學生的彈性學 習時間,可以安排規畫為橋樑書的教學課程。至於新橋樑書教材的編製,教師要 注意瀏覽、閱讀過的書報雜誌,甚至任何一場研習、演講,隨時留意身邊的寫作 素材,完成一篇如預期中理想的作品。教材設計的教學主題明確了,資料齊全後 再依學生的學習層次,編製一份適當而有創意的「新橋樑書」教材。(曾麗珍,

2009:1-6)

新橋樑書的教材來源多元化,所選編教材能使內容能夠生動活潑,有趣味的 教材對孩子充滿吸引力,可以幫助孩子發現學習的樂趣,產生學習的動力。(林 武憲,2004:164)語言的學習,可以將抽象的文字變成能感動的具體經驗,把 學習的內容記得特別清楚。尤其透過「扮演」了解作品背後的深層意義,不但對 語文學習有莫大的助益,還可以在寫作虛擬的情境中發揮更多的創意。(黃郇英,

2005:14)寫作活動能有效提升兒童的學習興趣,並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透過 寫作的語言作各種不同形式的呈現。寫作教學應著重在參與寫作活動的過程中,

開發學生創造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審美情意與審美能力,以及對藝術文化的認 識及參與。(林柔蘭,2003:1-2)而這透過橋梁書的中介,可以充分的取得。

現在坊間的出版社,陸陸續續推出橋樑書,依孩子的階段性作考量,以孩童 的生活經驗為資源,依據孩童所發展出來的特質來發展橋樑書。但是坊間橋樑書 的出版,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孩子。教學者其實可以從孩子的生活周遭的讀物、作 品中取材,以橋樑書的階段性閱讀概念,進行多元文類的選擇。寫作活動能有效 提升兒童的學習興趣,並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透過寫作的語言作各種不同形式 的呈現。寫作教學進入語文領域中,學生參與寫作的討論,對學生在語文方面的 表現有強化作用。以寫作的形式來詮釋教材,學生可參與教材的改編,並將橋樑 書以多元的寫作方式來呈現故事情節。新橋樑書的教材來源多元化,選編教材時 要使內容能夠生動活潑,並依孩子的學習情況,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師將橋樑書帶入寫作中,藉寫作的發展與討論,讓學生更了解該教材的內 容。由於所選擇的教材貼近兒童的生活經驗,並且讓學生能有感同身受、回味無 窮的意境,所以除了提升其文學能力外,藉由寫作的討論,教師提供充分的情境 練習機會,也提升學生說話運用的能力。寫作能夠帶給學生不同的生活經驗,在 課程中融入寫作活動,課堂的學習呈現活潑、輕鬆,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意,達到 教學與學習的效果,讓寫作結合橋樑書來發揮更大的效用。

語文的學習是所有學習的基礎,如果能將語文的根基紮穩,那麼對於其他科 目的學習就會顯得容易多了,而且也會有更好的成效。閱讀的教學以課本內容為 主,課外閱讀的補充教材為輔,學生在學習中除了對課本的內容加深印象,也可 以獲得更多的相關知識。閱讀並不一定要從紙面文本中獲得新知,視聽文本、網 路文本、藝術動靜態文本也可以讓學生從學習中獲得有益的知識。我在第四章第 二節中所編纂的橋樑書以海洋教育為主題,並搭配多種文本為補充教材,學生透 過多種文本的學習,加深對海洋生態的認識,體會生命的重要。文本中菁華的地 方,倘若能以故事的方式討論,將能達到強化寫作教學的目的。例如繪本故事《沙 灘上的琴聲》(鄭清文,2004)文中提到,為了尋找會奏鳴的白色沙灘,白鯨們

老老少少,千里迢迢由北到南,展開旅程。皇天不負苦心人,牠們終於找到了,

卻發現白沙已經遭受到污染,使得聲音不再優美。牠們同心協力、前仆後繼,洗 淨白沙,終於讓悠揚的琴聲再現,然而這是白鯨們用生命換來的(詳見第四章第 二節)。這類的教材適合在環境教育及生命教育作教學。在《珊瑚悲歌》動畫影 片中,珊瑚礁區原來美麗如花園的景況生變了,不知從何而來的沙土一波波的如 雪花般飄落,珊瑚們被嗆得快不能呼吸了,小丑魚得不停地煽動魚鰭清除珊瑚身 上的落土(詳見第四章第二節)。學生在看完動畫影片後,了解到因人類的無窮 慾望破壞了珊瑚礁區的生態,應該學會愛護海洋、保護海洋,並能體會海洋教育 的重要。

在文中屬於空白或斷裂的部分,可以使用補充教材來填補及銜接,增加學習 的趣味性。也就是說,可以向學生介紹海洋生物博物館的建築特色、各個主題館,

以及向學生說明舉辦漂流木國際藝術節的緣由。另外,在文中只提到飛魚、金線 魚、蝶魚、小丑魚、鯨魚以及海豚這些生物,都可以將牠們納入上課的教材中,

並說明牠們的特性,讓學生能夠多認識海洋中的生物。在第四章第三節中以環境 教育為主題所編纂的橋樑書,雖然將它結合敘事文體來呈現,但是這套橋樑書還 可以用故事的方式來演出。故事是透過聲音來敘述故事,沒有背景,當然也不需 要道具,只要透過聲情的表演來達到故事的效果,並要能夠吸引聽眾。以敘事文 體文中的內容為基本,結合其他文本的角色讓學生作即興表演,在背景方面集合 學生的創意,來完成黑板彩色的圖畫。學生在演出的同時,不僅得到了表演的樂 趣,也獲得新的知識,學習了說話和寫作的技巧。

在規畫教學活動時,尤其是在閱讀課程。首要的任務是引發學童的學習興 趣,讓他們能夠主動閱讀、樂在閱讀,當學童已經有正確的閱讀習慣,而且也熱 愛閱讀時,他以後就會自己主動閱讀,然後從閱讀中學習新的知識。(鄭揚達,

2010:133-134)潘麗珠指出:閱讀最重要的目的不在枝節,而在讓學生喜歡閱讀、

主動閱讀,才有可能使學生熟悉閱讀策略,掌握閱讀技巧,因此講究閱讀教學的 活動設計以引發學生的興趣有其必要性。(潘麗珠,2004:20)

鄭揚達提出,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建立起閱讀習慣,就必須要有相關的準備,

首先自己要主動閱讀,積極的規畫閱讀活動,將閱讀生活化、簡易化、多元化、

深廣化。(鄭揚達,2010:133-134)在閱讀生活化方面,閱讀的題材可以從孩子 生活周遭開始著手,孩子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連結自己的親身經驗,不但可以使 學童更有動力閱讀,他們在發表時更能將經驗與閱讀內容結合,成為新的知識產 物。閱讀的理解和孩子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唯有契合孩子的讀物內容,才容易 被孩子所吸收以及接納,進而建立在自己的知識庫中加以應用。(蔡玲等,2004:

24)例如在作〈沙灘上的琴聲〉文本教學時,可以將從編纂的橋樑書《快樂腳》、

《珊瑚悲歌》中,有關環境被破壞的內容帶進教學活動中,因人為的因素使得環 境遭受破壞影響海洋及海岸的生態;《珊瑚悲歌》是動畫影片,有別於紙面文本,

透過不同文本的教學,更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從中體會愛護環境、保 護海洋生態,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詳見第四章第三節)。

在閱讀簡易化方面,閱讀是學校極力推動的學習活動,快樂閱讀也是訴求之 一。(鄭揚達,2010:135-136)閱讀教學除了閱讀討論課程之外,延伸的學習活 動也需要教學設計。有研究者發現,學童有排斥學習單的心理,尤其是制式化的 讀書心得報告;學童喜歡閱讀,但卻不願意寫讀書心得。為了兼顧閱讀興趣與語

在閱讀簡易化方面,閱讀是學校極力推動的學習活動,快樂閱讀也是訴求之 一。(鄭揚達,2010:135-136)閱讀教學除了閱讀討論課程之外,延伸的學習活 動也需要教學設計。有研究者發現,學童有排斥學習單的心理,尤其是制式化的 讀書心得報告;學童喜歡閱讀,但卻不願意寫讀書心得。為了兼顧閱讀興趣與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