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寫作可以用來紀錄思維結果,整合內在想法、情感,並促進反省思考,成為 一種學習工具。提升寫作力是目前語文教育極為重要的一個目標。Butler 和 Bemtley 指出,寫作是一種文字理解和發現的歷程、運作文字的過程中,融入個 人經驗,發現意義、產生創作。作文能力的培養,是學習其他各種學科知識的基 礎,例如作筆記、寫讀書心得報告、說故事、撰寫演講稿、觀察紀錄、討論等,

無一不以作文能力的高低強弱息息相關。(引自杜淑貞,1997:21)

閱讀與寫作是一體的兩面,閱讀的質與量直接關係到學童掌握書面語言的能 力。目前小學一週僅有五至六堂的國語課,大多數的老師要趕考試的進度已經很 吃力,只能努力擠出一點時間帶孩子到圖書館看書或寫作。

雖然教學方法的相關書籍數量眾多,但是專論語文教學方法的專書並不多 見。在周慶華所著的《語文教學方法》一書中,以圖示的方式呈現探索語文教學 方法研究本身的目的和探索語文教學方法研究者的目的兩個部分來說明:

探索語文教學方法的目的

探索語文教學方法研究者的目的 探索語文教學方法研究本身的目的

符應性的  建設性的

謀取利益 樹立權威 行使教化

對諍的關  互體的關 辯證的關

圖 1-2-1 探索語文教學方法的目的示意圖(資料來源:周慶華,2007a:17)

目前許多相關的語文教學研究偏重於探索語文教學方法者目的的達成,也就 是想透過探討語文教學活動來謀取利益、樹立權威、行使教化。但本論述希望透 過這套理論提升寫作教學成效,建構可以用來自我提升寫作教學的成效與作為其 他教學者改善寫作教學的參考,以及提供寫作教學政策擬訂的借鏡;而在達到探 索語文教學方法研究者的目的外,更希望能在探索語文教學方法本身的目的上,

建構出更高層次的理論模式,讓實際教學者能在穩固的理論下使用所建議的教學 方法。本研究的目的包括兩個部分:一為研究本身的目的(就是建構一套橋樑書 與教學結合以便提升寫作成效的理論);一為研究者的目的(就是藉所建構理論 來多方發揮作用)。以下分別說明:

一、研究本身的目的

(一)「讀」出寫作力

本研究經由理論架構的建立、藉由橋樑書的類似概念編選孩子需求的閱讀教 材。一般小學最常見的推廣閱讀方式是以量取勝,借書達一定的數量就可以換取 禮物,或是得到小博士之類的資格獎,但不知在班級中閱讀和寫作課質的深化方 為關鍵。在建構一套橋樑書與教學結合以便提升寫作成效的理論時,有幾個經驗 分享:在高年級帶領閱讀與寫作的經驗,首先引導學生寫作,主要是從主題寫作 可相關扣合的課文,結合習作作文及各單元統整活動的寫作指導,將寫作教學想 法、課文教材分析、教材聯絡、教學設計及流程、學習單設計、學生作品賞析等 分門別類,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最清晰明瞭的圖像,最貼近教學現場的語言,

呈現語文寫作教學實錄。再者分組閱讀「漫畫臺灣史」,各組以人物為核心,分 享臺灣各時代重要歷史人物與事件,並且在參觀歷史機構後,習寫自述性文章「臺 灣的成長故事」;也帶領學生閱讀短篇與長篇的小說,並教導如何畫故事結構圖、

嘗試短篇小說的創作等活動。也可以同時教四課的課文,進行跨文章的比較和討 論,以及跨課的修辭練習。省下來的時間,就可以做這些跨領域的課程,充實學

生的閱讀和寫作。如此跨課與跨科目的融合,正是自信地展現出專業教師的智 慧。倘若每位老師都可以這般放開趕課壓力的枷鎖,家長就不必一窩蜂地補這補 那兼補作文了。

(二)獨立閱讀

閱讀的推廣焦點在於增進親子共讀,培養孩子對於閱讀的興趣。進一步話,

則是養成孩子對於文字與書本的知覺。學校致力於推展親子共讀,但常不得領,

效果依舊有限,很多家長發現為何我的孩子從來不主動閱讀?從親子閱讀過的書 單,發現不論是在家中或是學校,所提供的書籍大多以故事性的書籍為主,缺乏 培養基礎閱讀能力的圖畫書。因此,小朋友喜愛聽故事,也沈醉於親子共讀的親 蜜互動,但並無法從中找到獨立閱讀的自信。面對這個狀況,只要在書單中加入 可預測性書籍的閱讀,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三)搭建橋樑

剛學會識字,對從需要大人協助的親子共讀中逐漸發展獨立閱讀能力的小孩 來說,這一級的橋樑書是幫助他們延續閱讀習慣和建立閱讀自信很重要的媒材。

(劉清彥,2007)因此,劉文中也以美國的經典橋樑書「小熊」系列為例,說明 文字敘述在謹慎篩選與組合的語句中,呈現反覆句型的韻律與幽默感,層層疊疊 的結構中有遣詞的細部變化,藉以強化文學技巧:首先我們從語言特性的差異來 看,英語為拼音文字,其發音規則從文字的念讀就可歸納出來,因此歐美的許多 圖畫書是「可預測性書籍」,讓孩子藉重複且可預測的語句學習文字規則和基本 句型,而進階的句型則置於文字較多的橋樑書中學習。中文是一字一音的意音文 字,孩子需逐字學習、或是緩慢地逐字拼音念讀。倘若不是已有大量閱讀經驗充 實個人的文字經驗庫,一下子就接受句型較複雜的翻譯橋樑書,要獨立閱讀是一 件相當辛苦的事。我必須很實際地提醒幼稚園和低年級的現場教師,能夠落實推 動親子共讀的班級只佔一部分,在這一部分的班級中,家庭內能真正做到親子共 讀的恐怕還不到一半。因此,要我們這些剛學識字的孩子閱讀,而且進一步獨立 閱讀,我認為在這份書單中仍需要可預測性書籍的加入,方能搭建協助孩子進階 的橋樑。

(四)「活」出寫作力

閱讀到的世界再如何豐富多元,孩子實際面對的終究是家庭與學校所構築的 生活圈。寫作課無法教價值觀,因為這需要時間來浸潤,也需要在遇到衝擊時去 思考澄清;寫作課無法教美感,因為這需要環境的薰陶;寫作課無法教感動,因 為那需要人的善解、物的觀想、事的點化。因此,寫作力與其要教得踏實,倒不 如先活得精采!我個人服務的小學,位於臺東縣的原住民部落,家長大多以務農 維生,且隔代教養居多,對於孩子的教育輕忽而不重視,所以我必須面對班上多 數語文程度不佳的問題。對於寫作,多數的學生一碰到作文,總是草率應付。為 了讓學生能有寫作的興趣,我嘗試進行閱讀寫作教學,希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 趣。首先重視的是閱讀教學,因為藉由「閱讀理解」才能夠深刻的學習「寫作」,

二者息息相關,身為老師的我應把握住此要點。句子能銜接、短句能擴寫、段落 能充實,是閱讀與寫作的基本功。便以此為目標,其中的連接詞、句子之間、重 點句、擴寫句子等,在取材上直接選取國語課文是最方便的。當然,並非每一 篇文章都適合進行以上這些教學,而是提出文章特別處,每一學期以一至二的目 標為主,先理解再精熟,透過多篇文章的經驗累積,孩子的寫作地基會更穩固。

常用的修辭類別,也是可以選取重點作教學。修辭類別,又分為基本例句與近階 例句。所謂基本例句,是指該年級學生應達到的基本水準;進階例句則是提升程 度所用,可鼓勵學生進此程度多練習。接下來是以摘要和文章架構為主。其中敘 述文章重點仍是由故事線發展出架構,可以選擇短篇故事或繪本來進行閱讀教學 練習寫作。

所以透過大量閱讀,多方面的增廣見聞、汲取知識、累積經驗,然後勤於動 筆寫作,自然而然就能發展出自己一套相關閱讀與寫作經驗法則,這都是孩子一 生帶得走的資產。(陳純純、江文謙、王文秀,2006:13)有鑑於此,我想透過 先行閱讀橋樑書的方法,試圖建構出一套相關閱讀寫作教學模式,提供給閱讀寫 作創作者、閱讀寫作教學者、閱讀寫作欣賞者、閱讀寫作研究者等作為參考借鏡。

二、研究者的目的

(一)希望藉這一套橋樑書與教學結合的理論建構來自我提升寫作教學的成 效。

(二)希望藉這一套橋樑書與教學結合的理論建構來作為其他教學者改善寫 作教學的參考。

(三)希望藉這一套橋樑書與教學結合的理論建構來提供寫作教學政策擬訂 的借鏡。

三、研究方法

以上這些是本研究解決問題後綜合所要達到的目的。而為了方便達到目的,

本研究自然要使用一些相應的方法。也就是說,在理論建構的每一環節都需要選 擇適當的方法,為研究內容作最佳的闡釋。因此,當研究問題與目的確定後,接 著將本研究所需使用的方法加以說明。

現象主義方法,是指探討所經驗的語文現象的方法。(周慶華,2004a:94~95)

它的現象觀是指所能察覺的對象。(趙雅博,1990:311;周慶華,2004a:95)也 就是包括相關的人、事和作品,以及彼此間互動的複雜關係。因此,第二章「文 獻探討」將借助現象主義方法加以探討橋樑書的定義,圖像閱讀與文字閱讀、橋 樑書與閱讀教學的關係,就個人經驗所及的相關研究成果予以整理、分析和批 判,並從文獻中去探取此一課題在教學實施上的新可能性,以便此後第三章所處

它的現象觀是指所能察覺的對象。(趙雅博,1990:311;周慶華,2004a:95)也 就是包括相關的人、事和作品,以及彼此間互動的複雜關係。因此,第二章「文 獻探討」將借助現象主義方法加以探討橋樑書的定義,圖像閱讀與文字閱讀、橋 樑書與閱讀教學的關係,就個人經驗所及的相關研究成果予以整理、分析和批 判,並從文獻中去探取此一課題在教學實施上的新可能性,以便此後第三章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