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尋找「斷裂」或「空白」處來進行「填補寫作」教學

第五章 橋樑書與寫作教學結合的向度

第二節 尋找「斷裂」或「空白」處來進行「填補寫作」教學

 

在《教出寫作力》一書中提到寫作的四個關鍵能力,有敘述能力、描寫能力、

說明能力、議論能力:

第一,是「敘述」的能力。比如我們今天訪談的工作結束後,如果是一個學 生,你可以問他說:今天做了什麼事?它可以開始描述訪談的起因以及進行的過 程。那個敘述的動作,就是他在反省他的經驗,他要敘述他曾經做過的事,今天 所發生的事情的來龍去脈。敘述的能力是基本的能力。

第二,是「描寫」的能力。他眼睛所看到的事物,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都可 以說出很具體的東西,甚至是他的味覺或身體所感覺接觸到的東西,都要能夠說

的出來,那是描寫能力。

第三,是「說明」的能力。這是較抽象的能力,譬如怎樣操作一部機器,一 個藥品包含哪些成分,怎麼樣做一個實驗的過程,這些是說明的能力。

第四,是「議論」的能力,針對一個議題,是否同意這個觀點、或不同意這 個觀點,原因是什麼,都是可以辯論的,而辯論就是議論的一種能力。(何琦瑜、

吳毓珍主編, 2 0 0 8 : 7 2 ~ 7 3 )

透過這四種能力,讓學習者組織生活與知識材料的關鍵能力,從自己的親身 經驗或是講述別人的經歷,再對外在的對象所引發出來的感覺、細部描寫……

等,學習者觀察愈明確,知識也就愈充實豐富。如此的教學與對話方式,雖然會 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寫作不再顯得無從下筆,但仍逃脫不出制式的窠臼。國 內在寫作教學面臨傳統制式教學的瓶頸,而國外在寫作教學上所標榜的寫作方式 也以多寫多閱讀為提升寫作的基本原則。

學習者的寫作能力應是各種文體都可以寫,所以教師的文類選擇與教學更應 多樣且全面。藉由題材中的填補空白、連接斷裂、發揮菁華,可以發現寫作的題 材是廣泛的,甚至可以因為不同的觀察視野擷取不同的片段來顯創意,所以故事 可以改寫成多部且風格不同的文本。如說明文體〈大自然與我〉的教學活動設計 中,將橋樑書與寫作實際結合來教學,透過文本的欣賞,發現文本中的空白、斷 裂、菁華處,再由小組改編,以填補空白、連接斷裂、發揮菁華三個方向擇一選 取題材改編。而藉由各小組間的創作討論與分享,來實現寫作教學的活潑化作 用,更能帶給學習者更深的體驗與創意,進而在文字創作上有所表現。

依據前章已談過的教學流程,在一整套的教學過程中,必須按部就班,讓學 習者能確實掌握每一個細節。而相關的流程可以有四個教學活動進行的方向。本 節所要討論的是由斷裂、空白處來進行填補寫作的教學,而菁華的部分則留待下 一節進行討論。

教學活動一:討論什麼是「說明文體」。

教師提問!透過學生經過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再經過老師總結說清楚。

教學活動二:討論橋樑書和說明文體該如何作結合,運用在寫作教學上,達 到教學的效果。

教師說明:將學生分成組,一組討論如何將文本間的空白處填補起來;兩組 討論如何將文本間的斷裂處作銜接;空白、斷裂的意義已於故事文體教學中向學 生說明。請學生以〈穿紅背心的野鴨〉文章為題材,該篇文章是從網站收尋到的,

請學生討論並舉例說說看,空白、斷裂各在哪裡。

教學活動三:改寫文本討論演出。

步驟一:教師將以環境教育為主題所編纂的橋樑書,來和學生作說明。在這 一套橋樑書中,有一部分已在故事文體教學活動中和學生提過,所以在此活動中 省略不講,此外〈小海鸚鵡之夜〉單篇文本、《臺東鸞山森林博物館》讓我們對 整個森林博物館的地理環境和生態以及住家附近的環境有所認識;《返家十萬里》

影片的觀賞讓學生體會家庭及生命的重要性;《快樂腳》影片觀賞,劇情中偶爾 出現在海平面上的大型鐵殼船,於是波波決定查明真相,他要知道是什麼樣的生 物帶走了大量的魚群;蘭陽博物館、漂流木國際藝術創作展等,在在都在告訴我 們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和學生說明完以後,採前一個活動的模式,再讓學生依 照所分的組別從各個文本中找出空白、斷裂的地方,結合成說明文體的內容,讓 學生來討論、修改。

步驟二:第一組:將斷裂的部分銜接起來。

例如在《快樂腳》影片中波波是一個天生的踢踏舞高手,每次他高興踏著舞 步的時候,總是被族中的長老們冷眼對待,更有長老認為這是族裡漁獲減少的天 譴之一。偶爾出現在海平面上的大型鐵殼船,於是波波決定查明真相,他要知道 是什麼樣的生物帶走了大量的魚群,危害了他的族群。勇敢的波波死命地追逐著 鐵殼船,他一路吶喊著要求人類將食物還給企鵝,自己也處在危險的環境。環境 被破壞對所有的生物來說,都是很大的打擊。除了波波為了環境被破壞而哭泣,

其他企鵝也為環境被汙染而哭。例如在《穿紅背心的野鴨》文本中,鎮上的人都

很歡迎這批可愛的小客人,大家都遠遠的觀賞,不敢去驚擾。在將近一千隻水鴨 中,花鳧數目雖然不多,卻是最美。花鳧是最美的?到底哪裡最美,文中並未說 明白;這個就是斷裂的地方,因為它沒有清楚的告訴我們哪裡最美。

第二組:將空白的部分填補起來。

例如我們戶外教學實際參觀過蘭陽博物館和雕塑作品,同學可以將親眼看到 的用說的方式傳達出來,同時也可以想像自己是住在這麼漂亮的房裡。又例如在

《穿紅背心的野鴨》文本中,神槍手獨自潛入蘆葦中,找到最接近鴨群的位置,

等了好幾個小時,才看到小唐緩緩游出鴨群,這時候神射手不慌不忙手動扳機,

一槍射去,不偏不椅,正好射中小唐;小唐恢復了健康,小唐飛走的時候,身上 穿著一件紅背心,那是一位老太太從別的城市寄來的。小唐在空中盤旋又盤旋,

好像向全鎮的人說:「『謝謝!』然後飛遠了,只看到遠處一個小紅點兒」。這 個好像向全鎮的人說謝謝,在文本中沒特別說明,但學生在閱讀完文本時,經過 討論學生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文本的空白處,作填補的動作。

活動四:檢討成效。

第三組表演的故事裡說:S:野鴨鎮是一個愛鳥的小鎮,每年到了冬天,各 種候鳥都喜歡到這裡來過冬。經過這一次的表演還有討論,才知道原來我們都在 破壞環境。S:雖然我們去過蘭陽博物館,也真的看過雕塑作品,可是第二組在 說明時表情誇張、活潑,還有同學反應熱烈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真是熱鬧。S:

第一組表演企鵝因為環境被破壞而哭,表演出來的動作很好玩。

在第二節中已針對文章空白、斷裂處作了詳細的分析及說明,於本節環境教

〈大自然與我〉單元寫作中,要將親身的體驗實際的寫出;再從文章中找出空白、

斷裂的地方。因為寫作教學無疑是希望學習者透過教學活動後,能寫出各種文類 或各種文體,所以將體驗活動取材以填補空白、銜接斷裂為主的方式進行心得寫 作的教學活動。

以我個人教學為例,班上有 10 人(編碼則採用班級學生座號:S 代表學生;

序號代表作號),鸞山森林博物館之旅小布農的話。以下是學生個人的作品:

S5 的作品:

太陽緩緩的升起,照亮了美麗的高山,每一種動物也慢慢起床了。

我們來到高山上,可以聞到新鮮的空氣,聽到河水流動的聲音,看到小鳥 樹上嘰嘰喳喳的唱歌,這一切讓高山的氣氛越來越快樂。阿力曼叔叔說:

我們原住民以前常以石頭樹木作為地標,畫分土地的勢力範圍,後來發現 白榕樹這種樹長得高,非常好辨認,但是它的位置一直在移動,分不出土 地歸誰,所以稱它是會走路的樹。

S4 的作品: 

      這兩天ㄧ夜的活動,讓我學到許多布農族傳統屋的故事。為什麼 要種那棵樹?為什麼要分媽媽屋?阿力曼老師說:「這些都是我們布農族人 應該要知道的。」老師還說我們布農族以前不像現在一樣吃炸類的食物,

早期他們是吃簡簡單單的菜,雖然很簡單的菜,但是很好吃吃了又想再吃。

這次兩天ㄧ夜之旅,讓我感覺到布農族傳統的重要,我要謝謝阿力曼老師 的帶領。

S3的作品:

這個禮拜四,和全校同學一起參加生命教育課程,地點來到了臺 東鸞山森林博物館。這次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由布農族的嚮導阿力曼帶 領我們。在這片純天然的森林裡漫遊。我們遇到了不可思議的奇景「會走 路的樹」,因為榕樹群的榕樹盤根錯節,枝幹相連,而形成了令人讚嘆的自 然奇景,好似集結的力量,足以保護這片土地森林,宣示著不可動搖的神 力,讓人感覺漫步在這片森林裡就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這裡沒有電視,

沒有現代化的設備,有的只是大自然給予的禮物。這座博物館,大到走也 走不完。原本它要被財團買下開發,幸好阿力曼搶下來保留下這片大自然,

也保留住我們布農族的文化。來到媽媽的家茅草屋時,ㄧ個遮風避雨的地

方,這個屋子流傳著布農族的故事。阿力曼老師告訴我們,媽媽屋左右兩 側的石灶就像母親溫柔的懷抱,讓孩子躲在她的臂膀裡,屋內的穀倉就像 母親的子宮。他還說了好多布農族的傳統,讓我收穫不少。而沒有攀爬經 驗的我,當看到要爬過那座高大的樹時,心裡想著沒辦法呀!沒想到我還

方,這個屋子流傳著布農族的故事。阿力曼老師告訴我們,媽媽屋左右兩 側的石灶就像母親溫柔的懷抱,讓孩子躲在她的臂膀裡,屋內的穀倉就像 母親的子宮。他還說了好多布農族的傳統,讓我收穫不少。而沒有攀爬經 驗的我,當看到要爬過那座高大的樹時,心裡想著沒辦法呀!沒想到我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