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寫作認知歷程理論與寫作評量

點轉移到個體寫作時的心智歷程之探討,亦即「認知歷程模式」(The cognitive processmodel),茲說明如下(張新仁,1992):

一、直線模式

(二)寫作中:指文稿被書寫出來的階段,亦即把想法轉化成文字。

(三)改寫:指該作品的最後修改階段,亦即對作品進行修改。

直線階段模式主要的特色係依據作品完成的先後順序,把寫作分成一系列直 線進行的階段。目前小學的作文教學主要也是採用直線階段模式來進行寫作教 學:在寫作前的階段,通常以教師為主導,由教師訂定題目、說明題意、提供範 文、口頭引導、安排段落、說明段落大意;之後就進入寫作階段,由兒童自行寫 作;最後在寫作後的階段,則由教師進行批改、書寫評語在作品後面,然後發還 學生,有時候也會公佈優良作品。

然而認知心理學家發現寫作歷程並非線性發展的,且無法明確地區分成不同 的階段。這種模式只關注文稿作為一種外在物件的產出,忽略了個體心智內的選 擇、決定等運作歷程,缺乏心理層面的意義。因此當教師教導學童寫作時,不應 只注重作品成果導向,而應重視學童寫作的心理歷程導向,必須在學童寫作的過 程中予以啟發及引導,才能讓學生寫出更加的作品。

二、認知歷程模式

1970 年代,寫作模式研究的焦點轉移到認知歷程,關於認知歷程模式的研究 非常多,在這些認知歷程模式中,Hayes 與 Flower(1981),提出的「寫作認知 歷程模式」最受重視,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受試者在寫作時進行「放聲思考」

(thinking aloud),將寫作行為背後的想法說出來,然後根據記錄下的內容,分 析出寫作過程個體的內在認知運作。該模式指出,寫作行動涉及了寫作環境、寫 作者的長期記憶、寫作歷程等三個層面的交織歷程(見圖 2-1)。

依照 Flower 與 Hayes(1981)的分析,寫作的歷程可包含三個層面:

圖 2-1 寫作認知歷程模式(引自 Flower & Hayes,1981,頁 370)

並且修改不適當的地方。這三個階段都在個體的監控(monitor)之下進 strategy instruction in writing),主要的方法就是要教導學生使用有架構的 基模,主控自己的寫作歷程,獨立寫出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寫作認知策略的主 要教學步驟為(楊坤堂,2004):

(一)教師示範有關文體的特徵的結構問題,與關鍵字。

(二)教師在寫作時期到最後的定稿,示範使用文章結構問題、讀者與目的的知 (SRSD)、自我教導策略訓練、王明德教學法、圖解理解策略(Graphic Organizers)、PLANS 策略、POWER 策略、SLOWCaps 記憶策略、段

落框架、PLEASE 策略、TREE 策略、TOWER 記憶策略、CSPACE 策略、COPS 策略教 學法、SCAN 策略、比較和對照論說文計畫表、五段落論說文圖解法、報告文章寫

國語科的教學目標在培養能說會寫的學生,使學生具備在社會、學校生活中 吸收、發表、溝通的基本能力。讀書和認字只是基礎技能,能夠善用語言和文字 的表達才是真正的目標。寫作是用文字抒發個人情感、表達意見的基本能力,而 這也是寫作訓練的目的。書寫語文學習障礙的學生,雖然寫作能力不及一般生,

但不能因此就覺得他們無法學習寫作,只能永遠停留在認字和寫字機械性技巧的 學習,只要有適當的引導與教學方式,書寫語文學習障礙的學生一樣能學習寫 作,寫出自己的想法。

貳、寫作評量

教師想要評量學生的寫字和作文的學習成果,可以使用的評量方式,可分為 正式評量和非正式評量兩種,分述如下(楊坤堂,2004;陳瑋婷,2005):

一、正式評量

正式評量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標準化成就測驗,主要用來測量學生的字彙、

文法、標點符號和寫字能力與學習成果,另一種為標準化診斷測驗,主要用來鑑 定學生寫字和作文能力的優缺點。而國內目前現有的正式評量工具有:兒童寫作 能力測驗(陳英豪、吳裕益、王萬清,1988)、國小作文能力測驗(葉靖雲,1999)、

國小學童書寫語文測驗(林寶貴、錡寶香,2000)、課程本位測量寫作測驗(黃瑞 珍、黃玉凡,2001)以及國小兒童書寫語文能力診斷測驗(楊坤堂、李水源、張世 慧、吳純純,2002)。

二、 非正式評量

寫作評量所涉及的向度較多,所以寫作評量的方式,也跟著有多元化的評量 方式,因此除了正式評量以外,還發展出許多非正式評量,評量者應視其評量的 目的,挑選適合的評量工具,非正式評量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 整體評量

指評分者對於學生作品的整體印象給分數,不做詳細的錯誤分析。

(二) 評定量表

教師依據評定量表所列的項目,評定學生的寫作能力,評定量表包括的項目 包括內容、組織、字詞、文法等。

(三) 同儕評量

採用評定量表或特定的引導式問題,在教師的協助下,學生之間相互評量。

(四) 自我評量

採用評定量表或特定的引導式問題,在教師的協助下,學生進行自我評量。

(五) 寫作樣本分析

寫作樣本分析包括錯誤分析和反應分析,錯誤分析可以知道基本寫作技能,

如拼字、書寫、標點符號的表現情形;反應分析則蒐集正確及錯誤的反應。

(六) 觀察及晤談

觀察的方式是在觀察寫作者在寫作前、寫作中、檢查及修改時的表現,可利 用錄音、錄影、教學軼事紀錄或是觀察筆記的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

晤談則是要了解學生在預想、草稿、修改等寫作過程階段的想法及觀點,並 將所蒐集到的晤談資料與前次分析的資料,不斷的比較,以求結果的精確性,通 常在寫作前或寫作後進行。

三、結語

本研究以國小五年級書寫語文學習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為確定受試者寫作 能力落後同儕,屬於書寫語文學習障礙學生,使用上述正式評量工具中的「國小 兒童書寫語文能力診斷測驗」(楊坤堂、李水源、張世慧、吳純純,2002)加以評 量,並以小學五年級常模進行各向度寫作能力的比較,以挑選出具有書寫語文表 達困難的學習障礙學生。

而在研究的實驗階段中,為了解學生經過看圖作文教學後的學習成果,分別 採用量化和質化的方式對學生的寫作作品做分析,量化的部分以總字數和相異字 數(葉靖雲,1999,2000),對學生的作品做量化的評量分析。葉靖雲(1999,2000) 指出總字數為文章中所寫出字的總數,包括用注音符號所替代的字,標點符號則 不計算在內,為作文流暢性指標之一,而相異字數是指將文章中重覆出現的字刪 掉,計算剩下的字數,即為相異字數,相異字數為測量作文中字彙變化的指標之 一,學生所寫出的相異字數越多,也就表示所使用的語彙變化越豐富。質化的部 份則採用上述非正式評量中的評定量表方式,設計評定量表,分為五個向度,對 學生的文字修辭、文句表達、內容思考、段落組織和標點適當進行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