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目視分析法(visual analysis)整理出各階段內及相鄰兩階段間的分析摘要 表,以下將分別說明階段內與相鄰兩階段間的資料分析原則(杜正治,2006):

一般取 10%的穩定標準百分比;若最高點為 25~50 之間,取 15%;若

(4)再計算曲線上所有資料點中,落在該範圍內所占的百分比,此即「水 準穩定百分比」,若化成小數,即為「水準穩定係數」。

(5)最後根據水準穩定係數進而判定為「穩定」或「不穩定」,判定方式 與趨向穩定百分比相同。

(二)階段間變化分析:

1. 趨向方向比較:指相鄰兩階段間趨向的走勢變化,可看出介入與維持的成 效如何。

2. 趨向穩定性變化(change in trend stability):指比較不同階段趨向穩 定的變化,包括穩定到穩定、不穩定到穩定、穩定到不穩定、不穩定到不 穩定四種情形。

3. 水準變化:指前一階段最後一個資料點和後一階段資料中第一個資料點的 差距,若為正值則代表教學介入的立即效果佳。

4. 重疊百分比:指以前一階段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範圍,計算後一階段各點 落在該範圍內的百分比。如果非重疊比率越大,表示介入的效果越好。

二、統計分析

以簡化時間系列分析法(simplified time-series analysis)之C統計來 考驗基線期、處理期、保留期、基線期+ 處理期、處理期+ 保留期等五部分資 料的趨勢顯著性,以彌補目視分析資料之不足。其計算公式如下,公式中X表示 各依變項的表現;N表示處理期內的評量次數。

參、信度考驗

一、教學步驟一致性考驗

本研究教學期間皆以錄影記錄上課情形,並於每節教學結束後,以檢核表的 方式進行教學步驟一致性考驗。每位受試者選擇處理期中的 5 節課,共 15 節課 進行檢核,由研究者及另一位資源班老師分別進行檢核教學是否符合教學步驟,

勾選「是」得 1 分,勾選「否」得 0 分,信度考驗採交互觀察者信度(王文科、

王智弘,2005),將兩人觀察到的記錄下來,十次中,他們評定結果一致的若有 七次,交互觀察者信度即為 70%,下表 3-3 為教學步驟檢核表內容。而本研究最 後的檢核結果為 100%,顯示本研究具有良好的教學一致性信度。

二、評分者間信度

評量工具之計分若缺乏嚴格規範與絕對標準時,將留下很大空間給評分者判 斷。本研究在學生作文評定量表的的得分,係由研究者和另一名語文教育學系畢 業之國小普通班教師分別依作文評定量表及評分說明(附錄四、附錄五)給分,然 後再求平均數,即為學生每一篇作文的作文評定量表得分。為求兩位評分者之 間,是否有到達評分者觀點一致,也就是是否具良好的評分者間信度,本研究係 採用評分者間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來求其相關性。因為本研究有兩 位評分者,作文評定量表的得分又屬於連續性資料,所以採用皮爾遜積差相關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公式求相關,若考驗結果達顯著水準,

則評分者間的評分結果有顯著相關存在,即其評分具有一致性。

最後研究的考驗結果顯示 Pearson 積差相關係數為.875,達顯著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