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途徑與方法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所謂研究方法是指蒐集與處理資料的方式,研究途徑則是選擇問題及資料的 準則。12本研究主要採取歷史研究途徑及系統研究途徑,以時間為縱軸,作為整個 研究的貫穿;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獻分析法對毛澤東在外交言論上進行話語分析,

並對其內容進行歸納、分析,以其作為研究之橫軸。以下吾人就研究途徑(research approach)與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兩方面分別說明。

壹、研究途徑

一、歷史研究途徑

本論文採用歷史研究途徑,以時間作為研究縱軸。亦即從歷史演進的觀點,

從毛澤東最初有關之家庭、就學及其從事革命的歷史背景中,到後來建國後的外 交言論,尋找歷史脈絡中重要的因果關係,進行話語分析,來建構本研究途徑的 主要軸線。

所謂「歷史研究途徑」(historical research)是使用過去莊嚴的歷史資料,在現 代生活中復活,並加以研究。13它是研究過去所發生的事件或活動的一種方法。透 過有系統地蒐集及客觀地評鑑與過去發生之事件有關的資料,以考驗那些事件的 因、果或趨勢,並提出準確的描述和解釋,進而有助於解釋現況以及預測未來的 一種歷程。它反應了文化的環境和觀念學的假定(ideological assumptions),在創 造它們成為現象上的基礎以及主要決策者所扮演的角色,再加上長期經濟的、社

12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第 4 版,(台北:三民,1984 年),頁 98。

13 趙碧華、朱美珍譯,《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台北:雙葉,1995 年),頁 400。

會的及政治力。14

歷史研究可以提供一個有價值的觀點來瞭解當時問題的來源,如何出現和其 特徵經過一段時間後是如何發展的,也確認過去所用的以及沒有採用的解決之道 以及問題。因此可以讓我們鑑往知來,瞭解過去可幫助我們預見未來。15

二、系統研究途徑

伊斯頓(David Easton)認為,政治體系是由許多複雜的單元體所組織而成的,

它們彼此相關且互相依賴而構成一個整體。在政治體系的範例中,存在所謂的「輸 入項」(inputs)和「輸出項」(outputs),而將各單元體予以連結起來。輸入至政 治體系的要項包括了來自一般大眾的需求(demands)和支持(supports)。16

系統研究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可以看成是該國社會環境和它的 政治系統互動的關係。政治系統將社會的要求和支持(即輸入)由政府轉化

(conversion)成國家的法律、政策、規程,和法院判決(即輸出)。輸出的結果會 得到人民的反應和產生新要求,和新支持(即回饋,feedbacks)這些新要求和新 支持成為新輸入,新輸入又導致新轉化,新轉化又產生新輸入。政治運作就是由 輸入到轉化,到輸出,再到回饋這樣循環。17

圖 1-1 政治系統模式示範圖

資料來源:冉伯恭,《政治學概論》,(台北:五南,2004 年),頁 12。

14 張紹勳,《研究方法-理論與統計》,(台中:滄海,2008 年),頁 321。

15 同前註,頁 322。

16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2002 年),頁 31-32。

17 冉伯恭,《政治學概論》,(台北:五南,2004 年),頁 11。

輸入(Inputs)

(人民的要求、支 持或無意見)

轉化(Conversion)政 治系統

(行政、立法等政府 部門的運作)

輸出(Outputs)

(制定法律、政策、

規程、法院判決等)

回饋(Feedback)

系統理論認為人類的政治生活是在一定環境內,不停地有要求和支持這些要 求的力量,迫使政治組織由轉化程序轉化要求為國家的政策來滿足人民的要求。

如果政府的政策能使人民滿意,人民這種要求不再是重要的政治問題。如果政府 的政策不能滿足人民的要求,人民會以回饋方式提出新要求,要求改正政策,政 府根據新要求又制定新政策,如此循環,一直到使人民滿意為止。18

綜合所述,政治過程是一種「輸入」—「轉化」—「產出」—「回饋」的循環 過程,政治系統接受來自環境的「需求」和「支持」的輸入之後,透過系統的轉 化過程,轉化為權威性政策(authoritative policy)、決策和執行行動的產出,最後 產生結果,經過回饋,再輸入至政治系統中。

本計畫在時間的起始點上是從毛澤東早年的生活經驗開始,一直延續到毛澤 東晚年,也就是以毛澤東一生為貫穿,來探討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毛 澤東外交思想的形成同中國現代史發展密切關聯。因此,藉由歷史研究途徑,以 毛澤東一生為向度,跨越時空間隔,探討毛澤東外交思想的邏輯構成,做整體研 究。藉由系統研究途徑,以系統性的方式探討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形成、建構、發 展,以及其外交政策的實踐與調整。

毛澤東生於清末民初,當時中國深受列強之欺侮,而逐漸成為其半殖民地。

到民國成立,中國並未因此擺脫不平等條約之束縛,軍閥割據,更造成中國內部 的紛亂。列強藉由不平等條約,取得在中國各種特權,獲得巨大之利益。新中國 的建立,標誌著另一個局面的開始,也象徵著中國從此擺脫不平等條約之束縛,

主權領土之漸次完整。

從以上論述可以明瞭,毛澤東置身於中國百年受帝國主義侵略的環境,這樣 的歷史發展軌跡對其影響甚大,在中國革命的具體語境中,毛澤東的思想及其所 產生的作用與影響,在貫徹執行的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通過對各種歷史事實的 客觀展現,分析整個人物、思潮和事件的過程、實質和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 聯繫。19在藉由試圖還原毛澤東外交思想在不同時期特定的歷史語境,來展現毛澤 東外交思想的「具體型態」。

貳、研究方法

18 同前註,頁 11-12。

19 尚慶飛,《國外毛澤東學研究》,(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年),頁 440。

在資料的蒐集方面,是以中國出版的原始資料文件、圖書、期刊和報紙等第 一手資料作為探討毛澤東外交思想的主要依據,使期能從中國官方的觀點來建構 毛澤東的外交思想。

其次,中國退休高層官員的回憶錄、旅居海外的前中國外交官員及大陸學者 的著作與回憶文件,是進一步分析相關研究的重要資料與佐證。國外學者特別是 美國學者對中國政治運作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在論證毛澤東外交思想對中國外交 政策影響的重要依據。此外,台灣學者的專著與論文亦是在研究毛澤東外交思想 的重要參考資料。

在資料寫作處理過程上,採用以「文獻資料分析法」的方式。其係以系統而 客觀的界定、評鑑、並綜括證明的方法,以確定過去事件的確實性和結論。其主 要目的,在於瞭解過去、洞察現在、預測將來。20

「文獻資料分析法」是針對毛澤東的自傳、書信、日記、文章和論文等私人 文件資料,加以蒐集,並對有關對外關係言論內容進行描述性分析,這些資料可 以蒐集到毛澤東本人內在經驗資料,亦即從這種資料,可以看出他本人的自繪像,

及對各種社會情況的心理感應。

在寫作方法上,透過歸納法,觀察毛澤東等領導人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宣示內 容及實際行動,在就其話語意涵進行歸納分析,提出建構其外交思想的因素及模 式,再採演繹法,據以對中國未來外交政策進行預測分析。

毛澤東的外交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是針對當時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的 重大現實問題提出的,因此結合具體的歷史階段,聯繫毛澤東著作特定的寫作背 景,對於對外關係言論之話語進行具體的分析,可以清楚解釋毛澤東文本的意涵 內蘊。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