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結:中古入聲在江淮官話(安徽)的韻母特徵

第四章、 中古入聲在江淮官話(安徽)的韻母表現

4.6 小結:中古入聲在江淮官話(安徽)的韻母特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8

(4)混合型(當涂、無為、舒城、含山、青陽、樅陽)

當涂、無為、舒城、含山、青陽、樅陽方言的韻母形式是兩種類型的混合,

即合肥型和天長型混雜在一起。

4.6 小結:中古入聲在江淮官話(安徽)的韻母特徵

以上分析江淮官話(安徽)所反映的中古宕江攝開口入聲字、中古曾梗攝開 口一二等入聲字、中古通攝合口三等入聲字的韻母,通過找出各中古音條件下的 代表韻母形式,下面列出中古宕江開入、曾梗開一二入、通合三入等三類的代表 韻母形式。

宕江開入

曾梗開一二入 通合三入

洪 細

合肥 uɐʔ yɐʔ ɐʔ uəʔ

六安 uɐʔ yɐʔ ɐʔ uəʔ

定遠 uɐʔ yɐʔ ɐʔ uəʔ

滁州 uəʔ yeʔ, ieʔ əʔ uʔ 當涂 uəʔ, əʔ yeʔ, ieʔ, iæ ʔ əʔ əʔ, uəʔ 無為 uoʔ yəʔ əʔ, æ ʔ əʔ, uəʔ 全椒 ɐʔ yɐʔ, iɐʔ əʔ uəʔ 舒城 ɐʔ yɐʔ, iɐʔ ɐʔ əʔ, uəʔ

含山 əʔ yəʔ əʔ əʔ, uəʔ

青陽 uoʔ yəʔ, ioʔ əʔ əʔ, uəʔ

天長 ɔʔ iɔʔ əʔ oʔ

樅陽 oʔ ioʔ eʔ əʔ, uəʔ

桐城 oʔ ioʔ eʔ əɯʔ

分析以上材料,我們可以發現江淮官話(安徽)方言中有兩個典型的類型,

即合肥型和天長型,兩種類型的中古宕江開入、曾梗開一二入、通合三入韻母對 立情況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9

(1) 合肥型

宕江開入 曾梗開一二入 通合三入

合肥、六安、定遠 uɐʔ/yɐʔ ɐʔ uəʔ

(2)天長型

宕江開入 曾梗開一二入 通合三入

天長 ɔʔ/iɔʔ əʔ oʔ

樅陽 oʔ/ioʔ eʔ uəʔ, əʔ

桐城 oʔ/ioʔ eʔ əɯʔ

滁州、當涂、無為、全椒、舒城、含山、青陽等七個方言的韻母形式由合肥 型和天長型混合而構成,韻母形式不整齊,可以說是合肥型和天長型衝突的緩衝 地帶。尤其,青陽方言的兩個音韻層次表現十分明顯,正是顯示合肥型和天長型 的疊置。考慮兩種典型的韻母類型和青陽方言的音韻層次疊置的表現以及混合型 方言,在地圖35上標示各類型的分布:

35

地圖原本來源:Google Maps(http://maps.google.com )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0

江淮官話(安徽)天長型及合肥型的分布

地圖原本來源:Google Maps(

htt p:// ma ps.google.c om

中原官話

吳語區 合肥型 天長型

天長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1

我們考察從方言點分布和各類型的相關關係。合肥型在江淮官話(安徽)的 西北部分布,直接接著阜陽、徐州等中原官話。天長型被中間的混合型分隔為兩 地,一是江淮官話(安徽)東北部的天長,一是西南部的桐城和樅陽。地圖上的 分布正是典型的「ABA 分布」。

據岩田禮(2009:20、32)的解釋,原來形成連續性分布的詞型(或特徵)

A 後來被另一詞型(或特徵)B 隔斷,如此產生的分布格局如下面的圖所示(一 個方塊表示某一個方言地區):

A  A B A

這種分布類型通稱為「ABA 分布」,是柴田武(1969)36的稱法,如果特徵 B 所處的地區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優越於詞形特徵 A 的分布地區,也就是說 是一個核心地區,那麼 B 很可能是詞型或特徵的創新,或是從地圖外的某一地 區傳播進來的(岩田禮 2009:20、32)。洪惟仁(2012:4)也說明:「周邊方言 一致,而中間的方言不一樣。這樣的非常態分佈狀態違反了語言連續性原則,可 以判斷 B 是新語,而 A 是舊語,這就是『周邊分布原則』。」我們利用「ABA 分布」形成的模型,顯示出天長型和合肥型分布的形成過程:

36

柴田武(1969)在柳田國男(1930)提出之「方言周圈論」的基礎上,進一步作語言分佈理

論的第二原則「周邊分佈原則」 (洪惟仁 201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2

天長型 

天 長 型

合肥型 天 長 型

根據周邊分布原則,我們可以判斷天長型是「舊語」,合肥型是「新語」;合 肥型對江淮官話而言,很可能是創新的類型,或是從其他地區傳播進來的。從合 肥型的音系以及合肥型和天長型的地理分布看,我們推測合肥型透過跟中原官話 的接觸而創新的類型。

混合型是合肥型滲透天長型時發生音韻層次之間的競爭,導致保守的天長型 和新的合肥型混雜在一起的情形,青陽的文白異讀應該是在天長型音韻層次上合 肥型音韻層次疊置而產生的。

我們還可以拿南京方言37以及西南官話(湘南)38的中古宕江攝開口入聲字、

中古曾梗攝開口一二等字、中古通攝合口三等字的韻母對立和江淮官話(安徽)

的天長方言比較,旁證天長型是保守的方言而合肥型是經歷過創新的形式。

宕江開入

曾梗開一二入 通合三入

洪 細 非 K 聲母 K 聲母

天長方言 ɔʔ iɔʔ əʔ oʔ ioʔ

南京方言 oʔ ioʔ eʔ uʔ yʔ

西南官話(湘南)

共同形式 *o *io *ə *u *y

共同形式 *oʔ ioʔ *əʔ *uʔ *yʔ

37

南京方言參考高曉虹 2009:167,記音以劉丹青 1997 為準。

38

西南官話(湘南)材料以曾獻飛(2012)所紀錄的東安、冷水灘、郵亭墟、道縣、江永、新 田、藍山、郴州、桂陽、嘉禾、臨武等十一個方言為準,西南官話(湘南)的內部一致性非常高,

筆者按照本文的作法歸共同形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3

由上表格可見,天長方言、南京方言、西南官話(湘南)共同形式的各類表 現非常接近,除了西南官話(湘南)消失喉塞音韻尾-ʔ之外,介音以及主要元音 的語音很接近,三種方言的共同點在通合三入的主要元音比宕江開入的主要元音 高一些,我們考慮這一點,擬構的三種方言共同形式如上表格的下端。當然以上 三種方言的中古音對應條件也一致,南京在天長的南邊,南京方言很可能是與天 長方言一類。我們認為天長、南京方言和西南官話的類似性與明代以後江淮官話 的傳播有關,南京官話透過岩田禮(2009:18)說的「新的傳播路線」傳入到西 南官話地區。岩田禮(2009:18)指出「所謂『新的傳播路線』主要於明代以後 才開始起作用,表現在「長江型」分佈的形成。」關於湘南地區西南官話的形成,

曾獻飛(2012:8-9)敘述如下:

張偉然(1995)認為,湘南官話與宋明時期屯戍到湘南的軍戶有關。也就 是說,最早在宋代湘南地區就已經有了官話,但只是在軍戶中使用。湘南 官話的形成年代可能與西南地區官話形成的時間大致相同,最遲在明代已 經有了一定的使用範圍。可以肯定,清代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開始使用官 話了。清代和民國所編的一些地方志明確記載湘南地區已經有了官話。

(…)

官話進入湘南歷史不長,但它在向南傳播的速度極快,已經成了湘南的 優勢方言。

(…)

實際上,桂林官話和湘南官話都是在明代同時產生的39

39

范俊軍(2000:74)認為「西南官話在湘南是後來者,最早也在明末以後由西南經桂北進入

湘南」 ,曾獻飛(2012:9)則不贊同范俊軍(2000:74)的見解說桂林地區的西南官話和湘南地

區的西南官話產生的時期共為明代,詳細內容參看曾獻飛(2012:8-12)「湘南官話的形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4

岩田禮(2009:18)、范俊軍(2000:74)、曾獻飛(2012:8-9)共同認為 西南官話的產生是明代以後,應該跟明清時期以當時江淮官話為中心形成的「官 話」有密切的關係40

40

曾獻飛(2012:10)指出西南官話(湘南)的主要來源有三個:一是到湘南做官的官員,二

是駐守湘南的官兵,三是商人。這三個來源應該可以適用於整個西南官話形成的主要來源,需要

明代以後文獻材料的考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5

第五章、官話方言及文獻材料所反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