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6.2 後續研究展望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7

6.2 後續研究展望

本文的討論可以往兩個方向繼續深入思考。一個方向是從北京方言的中古入 聲歷史音韻層次著手,考察各代漢語共通語的基礎方言與北京方言的關係;另一 個方向是語言變遷史研究的方法論考察。

6.2.1. 漢語共通語基礎方言與北京方言的關係

本文分析北京方言的中古入聲音韻層次,其中幾種韻母形式在官話方言的分 布比較特殊,提供我們判斷其形式發展方言及時代的鑰匙。從幾個韻母形式的產 生時代及發展地區,本文認為以下三項課題值得深入探討。

其一、中古宕江開入的*au 韻母形式在北京官話地區大量發現,而在其他地 區不管白讀還是文讀幾乎看不見*au,使得我們比較容易判斷*au 是在北京官話 區發展的形式,而且文獻材料顯示現代北京官話的祖先遲在晚唐已經開始獨立發 展。羅杰瑞(Norman 1997/2004)認為差不多晚唐五代到北宋時期,「在契丹、

女真族所控制的東北地帶,有一種更為進化的官話方言在行程。跟契丹語、女真 語的接觸很可能是這種方言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因素。」我們對北京官話萌芽期的 時代背景及獨立發展原因,特別在八、九世紀東北地區的漢語跟阿爾泰語系語言 之間的語言接觸狀況,需要深入研究。

其二、中古曾梗一二入合為一個複元音韻母*ei,以及中古通合三入知系聲 母字的韻母演化為*əu,這兩個特徵是宋代以前西安方言的特徵,但不管從現代 北京方言的讀音或是從宋代文獻材料看,以上兩個韻母形式為代表的西安方言的 語音對北京方言的影響力並不如之後的中原官話或江淮官話對北京方言的影響 力,北京方言甚至還保留中古曾梗攝的區別。這一問題涉及到漢語言(或文化)

中心地區與北京地區語言的關係,以及宋代以前漢語權威方言(或文化)對北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8

及東北地區的影響力。從本文的考察看,宋代以前漢語權威方言對北京方言的影 響力不如宋代以後權威方言對北京方言的影響力,值得去深入探討。

其三、在北京方言的中古入聲層次所見的明代以後江淮官話音韻層次的表現 很單純,韻母形式共為經過喉塞音化演變的形式,聲調不分聲母條件一律歸去聲,

音韻層次的特徵很明顯,與早期音韻層次包含兩個韻母或聲調混在一起的狀況相 比,我們比較容易看出它是明代以後受到「官話」影響的音韻層次。當然,我們 可以輕鬆地想,明代以後進入北京方言的音韻層次比早期音韻層次的累積時期晚,

自然在現代北京方言所反映的明代以後音韻層次的特徵比較鮮明。但是我們還可 以從權威方言傳播媒介的特性思考北京方言裡音韻層次的鮮明度。比如,隨著宋 代以後印刷產業的發達,明代時期書籍的普及已經很廣泛。書籍的普及引起了科 舉應試人數的增多,白話文學的盛行等。因此,語言以文字為媒介傳播的機會增 長。通常,寫書時使用的語言是規範性比口語強的標準語言,在詞彙、語法上受 到當時共通語的影響,而且韻書的廣泛普及讓一般人家讀書時用韻書的讀音。明 代以後音韻層次比較明顯的理由可能跟書籍普及有關,值得去深入研究。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深入研究北京方言及北京官話作為一群有特性的方言,

最早形成的時期以及跟阿爾泰語系語言的接觸;宋代以前權威方言對北京或東北 地區的影響力;權威方言傳播的媒介跟方言音韻層次形成方式的關係。

6.2.2 考察方言比較研究對文獻材料解釋的效用

文獻材料反映的音系並不是「純粹」的一個音系,在這裡「純粹」指的是跟 其他方言或語言沒有接觸過的狀態。實際上,沒有一種方言或語言獨立存在而不 跟其他方言或語言交流,如羅杰瑞(Norman 1979/1994:47)說「如果一個語言 完全沒有借詞,那才叫奇怪。」雖然我們可以找出一種「古老」的方言,即保留 的古老成分比其他方言多的方言,仔細觀察肯定發現更早時期與其他方言或語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9

接觸的痕跡,不可能完全沒有跟其他方言或語言交流。研究語言的歷史,語言接 觸的痕跡是不可避免的,每一種語言都有跟其他語言交流的經驗。

然而,分析文獻材料考察語音的演變時,常常忽略語言接觸這理所當然的事 實。兩種以上文獻材料之間的差異,肯定會有語音演變導致的,應該也有語言接 觸導致的。其實,我們考察文獻材料時,找出語言接觸導致的語言變化不是很容 易的事情,這時候我們需要的就是方言比較研究。比如,最早在《七音略》反映 中古宕攝開口入聲字讀音的韻母變成 ɑu,以後在元代的《中原音韻》發現 o/uo 韻母。如果不考慮北京方言跟中原官話的接觸,我們只能推測 ɑu > ɔ > o/uo 的 演變,也許把《中原音韻》的蕭豪、歌戈「兩韻併收」解釋為語音演變過程當中 的滯後現象。但是,我們通過中原官話內部比較以及跟其他官話比較得知中古宕 江開入 o/uo 韻母形式是在中原官話發展的韻母形式,《中原音韻》的蕭豪、歌戈

「兩韻併收」應該是反映當時北京方言的文白異讀,是語言接觸導致的結果。並 且,光看文獻材料很難判斷一部文獻材料反應的音系是哪一種方言的音系,因為 在每一部所示的音系裡,肯定幾種方言的成分混在一起。

本文先觀察現代的方言,再去看古代的文獻材料。過去大多數研究語言演變 的論著先看文獻材料,再拿現代方言語料補充。我認為以文獻材料為主而方言材 料為副的方法,恐怕只能看出語言演變真相的一半而已。因為文獻材料的研究只 能提供某一段時間點某個地方的音系和另外一段時間點和某地方的音系,我們只 能把兩端連結起來,說明兩個點之間的一條直線,及單調的語言演變,而沒辦法 看出在兩個點中間實際上發生過的斷線、幾條線互相纏繞等一方面進行演變一方 面跟其他語言或方言交融。觀察方言使得我們能夠看出生動的語言變化的動態面 貌。方言比較研究提供我們重新看待文獻材料的慧眼,我們要讓方言多說幾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0

引用文獻

丁邦新. 1979. 〈上古漢語的音節結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50.4:

717–739.

丁邦新. 2007. 《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力. 1963. 《漢語音韻》. 第二版. 北京: 中華書局.

王松木. 2011. 〈《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的設計理念與音韻系統〉. 《第四屆 韓漢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29–261. 高雄: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

王彥. 2006. 〈山東知系合口字讀唇齒音現象初探〉. 《山東大學學報》 2006.2:

151–155.

王洪君. 1992. 〈文白異讀與疊置式音變〉. 《語言學論叢》 17: 122–154. 又載 丁邦新 2007.

王洪君. 2006. 〈層次與演變階段--蘇州話文白異讀析層擬測三例〉. 《語言暨 語言學》 7.1: 63–86.

王琴. 2009a. 〈阜陽方言[ʂ]讀[f]現象〉. 《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29.3:

58–61.

王琴. 2009b. 〈安徽阜陽方言來自古照組的 f 聲母〉. 《方言》 2009.4: 314–316.

王臨惠. 2001. 〈晉南方言知莊章組聲母研究〉. 《語文研究》 2001.1: 53–56.

王臨惠、張維佳. 2005. 〈論中原官話汾河片的歸屬〉. 《方言》 2005.4: 372–37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 1962. 《漢語方音字匯》. 王福堂修訂.

第二版重排本. 北京: 語文出版社.

平山久雄. 1990. 〈中古漢語的清入聲在北京話裡的對應規律〉. 《北京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0.5: 74–81.

平山久雄. 1993. 〈邵雍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の音韻體系〉.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 要》 120: 49–1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1

平山久雄. 1995. 〈北京方言音基礎方言裡入聲的情況〉. 《語言研究》 1995.1:

107–113.

平山久雄. 1998. 〈隋唐音系裡的唇化舌根音韻尾合硬顎音韻尾〉. 《語言學論叢》

20: 117–139.

平山久雄. 2005. 《平山久雄語言學論文集》. 北京: 商務印書館.

白滌洲. 1931. 〈北音入聲演變考〉. 《女師大學術季刊》 2.2: 1–42.

白滌洲. 1954. 《關中方音調查報告》.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伊藤智ゆき. 2007. 《朝鮮漢字音研究》. 東京: 汲古書院.

吳永煥. 2004. 〈山東方言中的[pf][pfh][f]聲母〉. 《開篇》 23.

李方桂. 1980. 《上古音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李新魁. 1980. 〈論近代漢語共同語的標準音〉. 《語文研究》 1980.1: 44–52.

李榮. 1985. 〈官話方言的分區〉. 《方言》 1985.1: 2–5.

李榮. 1987. 《中國語言地圖集》. 香港: 朗文出版(遠東)有限公司.

李榮. 1989a. 〈漢語方言的分區--《中國語言地圖集》圖[A2]與圖[B8]的 說明稿〉. 《方言》 1989.4: 241–259.

李榮. 1989b. 〈南昌溫嶺婁底三處梗攝字的韻母〉. 《中國語文》1989.6: 416–424.

李榮. 1996. 〈我國東南省方言梗攝字的元音〉. 《方言》 1996.1: 1–11.

杜佳倫. 2011. 《閩語歷史層次分析與相關音變探討》. 台北: 國立臺灣大學博士 論文.

沈明. 2008. 〈山西省的漢語方言〉. 《方言》 2008.4: 350–360.

沈鍾偉. 2005. 〈從《蒙古字韻》論入聲音節的複元音化〉. 《音史新論:慶祝邵 榮芬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 310–324. 北京: 學苑出版社.

邢向東. 2007. 〈陜西省的漢語方言〉. 《方言》 2007.4: 372–38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2

侍建國. 1998. 〈官話語音的地域層次及其歷史因素〉.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集刊》 69.2: 399–421.

侍建國. 2004. 〈宋代北方官話與邵雍「天聲地音」圖〉. 《中國語言學論叢》 3:

145–160.

周祖謨. 1942. 〈宋代汴洛語音考〉. 《輔仁學誌》 12. 221–285.

周磊. 2007.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原官話(稿). 《方言》 2007.2: 163–166.

岩田禮. 2007. 〈方言接觸及混淆形式的產生 -論漢語方言「膝蓋」一詞的歷史 演變〉. 《中國語言學集刊》 1.2: 117–146.

岩田禮等. 2009. 《漢語方言解釋地圖》. 東京: 白帝社.

林燾. 1992. 〈「入派三聲」補釋〉. 《語言學論叢》 17.

河野六郎. 1968. 〈朝鮮漢字音の研究〉. 《河野六郎著作集 2》. 東京: 平凡社.

竺家寧. 1977. 〈四聲等子之音位系統〉. 《木鐸》 5+6: 351–368. 又載竺家寧 1994.

竺家寧. 1983. 〈論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之韻母系統〉. 《淡江學報》 20: 297–307.

又載竺家寧 1994.

竺家寧. 1991/1992. 《聲韻學》第二版. 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竺家寧. 1992. 〈清代語料中的ㄜ韻母〉. 《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3.1: 97–119. 又

竺家寧. 1992. 〈清代語料中的ㄜ韻母〉. 《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3.1: 97–119. 又